两弹一星

合集下载

[整理]两弹一星功勋谱

[整理]两弹一星功勋谱

两弹一星功勋谱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

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与胡锦涛总书记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两弹一星精神范文

两弹一星精神范文

两弹一星精神范文摘要:一、引言1.两弹一星精神的背景和意义2.文章目的和结构二、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1.两弹一星的定义2.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要素三、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1.提升我国国际地位2.增强我国国防实力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四、两弹一星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2.弘扬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如何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1.个人层面的践行2.社会层面的推动3.国家层面的支持六、结论1.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2.每个人都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正文:【引言】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有两弹一星这一辉煌的篇章。

它不仅彰显了我国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也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艰苦拼搏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两弹一星的背景、内涵、历史意义、现实体现以及如何传承发扬这一精神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激发新时代我们继续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两弹一星,指的是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壮举。

这一伟大成就,体现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两弹一星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艰苦的条件下,我国科学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

2.敢于创新、勇攀科技高峰。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挑战,不断突破关键技术。

3.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两弹一星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1.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2.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具备了自卫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的安全保障。

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两弹一星的成功,激发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事件。

这一成就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没有这些成就,中国将难以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卫星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成为了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1999年,中国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为23名科技专家颁发了“两弹一星”功勋章,这些科技专家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困难的时期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大家关注到朝鲜和韩国的局势,虽然之前有很多猜测,但现在已经揭开了谜底。

在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时未使用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多次挥舞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试图推动世界走向核战争的边缘。

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曾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当年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

在当时的情况下,领导下的党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因为原子能事业既可以用于和平事业,也可以用于制造原子弹。

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在咱们的大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

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个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筹建。

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

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西发现了铀矿石,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恩来在亲自过问。

”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包括副总理,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

中央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李富春、等参加了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9年,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

在中苏关系还不错的时候,还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个学者。

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同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帮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导弹;“一星”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两弹一星的故事

两弹一星的故事

两弹一星的故事在中国现代史上,两弹一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它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辛勤劳动,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拼搏、不断进取的生动写照。

两弹一星,指的是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三大成就。

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195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随后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工作。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随后,中国又在1967年成功研制出了氢弹,这标志着中国在核武器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在1970年,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一成就让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成就。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没有被外部环境所动摇,他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

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勇敢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也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故事,不仅仅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人民勇敢拼搏、不断进取的生动写照。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属于自己的伟大成就。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谱写着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两弹一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书写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辉煌篇章。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身高183厘米,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为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为中国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产生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精品文档★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XXX这句话说得很简单,XXX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XXX、XXX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

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XXX在人2016★XXX文档★民大会堂举行大会,XXX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

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XXX 上发表的XXX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XXX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博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XXX、XXX、XXX 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末艰巨的前提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

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

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

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
习,获博士学位。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他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
基人和倡导人。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美国有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著名核物理学
家,他因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而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殊不知,中国也有一位“原
子弹之父”,那就是钱三强。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后,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领导和统筹工
作中。

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神奇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沙漠升起;1年8个月后,中国再一次以令世人震惊的速度,敲开了氢弹奥秘之门——氢弹理论冷试验一举成功。

从此,邓稼先这个响亮
的名字永载于中国史册。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也才得以传扬。

周光召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理
论设计中做出重大贡献。

严格证明了CP 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并于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 的奠基者之一。

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1941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

1953 年到1956年,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1959年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
步。

朱光亚
朱光亚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参加工作。

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
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程开甲
核武器技术专家。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

吴自良
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

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

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现代光学之父:王大珩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攻读应用光学。

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

1948年,
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科研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他研制的“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
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陈能宽
在长达2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作为核装
置全面质量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我国多次
核试验中大部分核装置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1986年,他获得国家对原子弹突破和武器化、
氢弹突破及武器化的最高奖赏。

此外,1982年,
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郭永怀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
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
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
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
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
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陈芳允
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
线电电子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是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
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

他提出和设计了
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
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
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探月工程带头人:孙家栋
1967年以前,孙家栋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
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地地弹道导弹与液体中程地
地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

1967年后,开始从事
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

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
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

为中国东方红
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运载火箭奠基人:王希季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著名卫
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

王希季作了为院总工程师负责提出了中国第一
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
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
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
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杨嘉墀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
展。

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
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

领导和参加我
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

在我国
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
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

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
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国在大型运载火箭结构与液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屠守锷
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

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

他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
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

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

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
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