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变迁

合集下载

以后深圳的变化英语作文

以后深圳的变化英语作文

未来深圳的变迁:一座城市的进化故事In the sweltering heat of the tropical sun, the city of Shenzhen pulses with an energy that is both vibrant and relentless. Standing a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human ingenuity and determination, Shenzhen has transformed from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into a global technology hub. As we peer into the future, the city's transformations promise to be even more profound and remarkable.The skyline of Shenzhen is constantly in flux, with new skyscrapers sprouting like mushrooms after a rain. These towering structures, each taller and more innovative than the last, are not just markers of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symbols of the city'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Green roofs and vertical gardens are becoming the norm, not the exception, as the city strives to harmonize with nature while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technology.The transportation landscape of Shenzhen is undergoing a revolution.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drones zip through the air, connecting the city's diverse neighborhoods with unprecedented efficiency.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reevolving to incorporate more electric vehicles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reducing the city's carbonfootprint whi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its residents.The social fabric of Shenzhen is also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a focus on inclusivity and diversity, the city is becoming a magnet for talent from around the globe. Cultural exchanges are encouraged, and festivals celebrate the rich diversity of its populatio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innovating to prepa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emphasizing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adaptability. The economic landscape of Shenzhen is equally dynamic. The city remains a hotbed for technology startups, with innovative companies sprouting up in every corner. These companies, backed by a robust venture capital ecosystem,are driving the city's economic growth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Shenzhen is evolvinginto a center for green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racting investors and talent from aroundthe world.As we peer into the future, it's clear that the city of Shenzhen is poised to continue its trajectory of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The city's commitment to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inclusivity will shape its future, making it not just a global technology hub but also a beacon of hope and progress for the world.**深圳的未来变迁:城市进化故事**在热带阳光的炙热下,深圳这座城市洋溢着既充满活力又坚韧不拔的能量。

深圳的历史变迁

深圳的历史变迁

月 年 头建 数 蛇 施设 公 口 月 工开 里 码 日就 海 始 头 起建 岸 , 施 正成 线 蛇 工 式第年 和 口 ( 对一 良 建 外泊月 好 设 开位动 的 者 放,工 海) 就 。同, 港 抓 蛇 。年 紧条口 码件有 , 1979 8 1981 9
1 25
1979 ?
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 1985 )画面左下角为 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 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 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市时代
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 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 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 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 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 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 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 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 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 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 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 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 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 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 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 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 经济管理权限。
1979年1月设立的蛇口工 业区,著名的“时间就 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最早在这里提出
建市时期
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 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 深圳各行政区位置图
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 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 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 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 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 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 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 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 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ppt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ppt

轮船招商局 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 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水上飞机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 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 式,四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 围内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 梓的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 客家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 世居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 一般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 棚栖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 勉 强 遮 蔽 风 雨 , 常 受 台 风 摧 毁 。
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 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 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 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 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 开放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 村;上世纪70年代初期温州人 还不得不在 它乡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 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 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 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 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 数百具尸首。就是因为穷,老一辈农村人 在逃到香港后,拼命工作、赚钱。有个叫 陈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后在一家建筑工 地打工,由于没有户口,他只能白天在山 上睡觉,晚上才去工地上干活,干了两三 年,总算有了七万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 镇开了一家杂货铺。

深圳(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精神文明等)

深圳(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精神文明等)

市情概貌【历史沿革】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区的夏、商年代,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已聚居着与中原民族不同的部族,这些部族种类繁多,被称为―百越部族‖。

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

他们善于捕鱼、航海,甚少农垦。

深圳是古代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也是百越部族聚居繁衍的地方。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深圳隶属于南海郡。

公元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朝廷设东官郡,辖宝安、海丰、兴宁等六县,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州、潮州一带。

当时宝安县辖地涉及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东官郡的郡治所在地就设在宝安县内的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朝廷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仍在南头。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稍后,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庞大的军事机构——南头寨,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有―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之说。

明朝初年,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的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新设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

公元1842年7月24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

公元1860年1月11日(清咸丰十年),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

公元1898年4月2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

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成为英国殖民地。

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因新安县与河南省的一个县同名,为免混淆,又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从统计角度看深圳人口的发展变迁

从统计角度看深圳人口的发展变迁

稿
从统计角度看深圳人口的发展变迁
! 杨光辉
!""" 年 ## 月 ## 日中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其中 深圳普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几乎让所有关心深圳的人们大吃一 惊: 该结果显示, 深圳市总人口达 $""% &’ 万人。 此后, 深圳人口问 题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并由此带来诸多被关注的人口话 题。 一、 深圳人口发展变迁的背景 当深圳人口普查登记达到 $""% && 万人时, 同年, 政 !""" 年, 府统计部门的人口数字是 ’(!% )’ 多万, 到 !""( 年统计部门给出 的深圳人口数字是 **$% ’# 多万,而最近来自有关部门对深圳人 口的估计已经达到 #""" 万甚至更多的推测,深圳人口数字这么 大的出入和模糊, 使得人们对深圳人口数字议论纷纷。 深圳人口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说是人口太多, 那么又是多少 呢? 多少才是合适呢? 虽然深圳经济发展速度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环境越来越好, 然而, 仍然使深圳感到许多压力和问题。 主要表现 在人口增长速度太快, 流动人口太多, 人口管理比较混乱等等。 为 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 必须清楚深圳人口发展变迁的背景。 #% 我国人口规模十分庞大,人口的自然增长就规模上看也 是非常大的。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已实施了 !" 多年, 中国仍然以占 并未 世界 $+ 的可耕地养活着 !"+ 的世界人口,!" 多年的发展, 使中国摆脱生存危机。这是我国的人口现状, 也是深圳人口发展 的国内环境条件。 !% 由于区域资源环境和历史政治等原因,区域社会经济发 展不平衡, 特别是人口发展更不平衡。目前我国发展中存在许多 问题, 例如, 上亿的失业者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三农 ” 问 题, 户籍制度和城市化进程等, 对我国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变迁 的方向有决定性影响,这是导致深圳人口发展变迁的深层次原 因。 (% 全球化和市场化使得人口迁移流动更加自由化。区域人 口在一国内的流动变迁受各种政策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较敏感。国内改革开放后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更加自由, 在引入 资金、 人才和技术的同时, 迁移的人口也在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造 么。 第一, 我们看看深圳政府人口历年统计数字。从数据中反映 出深圳人口增长速度非常迅速,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前 #" 多年, 常住人口在 #))! 年前以 #$% ,)+ 的平均速度增加,这个数字主 要来自非户籍人口的高速增长, #)&$ 年前以 ##"% ’+ 的年平均速 度增加, #)&$ - #))! 年则以 !’% $(+ 的年平均速度增加。到 #))! 年人口已经达到 !,"% ) 万人。 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 #))! 年以来, 度则放慢,常住和非户籍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都降到 $% *+ 左 右。 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低于非户籍人口增长速度。 但由于规 模庞大,人口的绝对增加量并没有减少。最近的 ## 年(除 !""( 年) ,户籍人口年平均仅增加 ,% * 万人,而非户籍人口则增加 (含 !""( 年 ) 。 特别是最近的 ( 年多来, 在人口普查之 !"% *( 万人 后, 统计反映的人口绝对增加量每年都达到高位。 第二, 我们再看看深圳人口普查数据。 #)&! 年第三次人口普 大部分是户籍人口; 查登记人口 (*% #) 万人, #))" 年第四次人口 普查登记人口 #,,% $’ 万人; 第五次人口 !""" 年 ## 月 # 日 " 时, “四普 ” 普查登记人口 $""% && 万人。比 增加了 *(’% #’ 万人, 增长 平均年递增 #’% ),+ 。 (% ! 倍, 血功能。这是人口发展变迁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是深圳人口发 展变迁的主要原因。 ’% 我国人口规模的增长依然没有停止。根据预测仍将持续 未来深圳人口发展变迁, 仍然受到国 增长 #* 年左右并达到顶峰, 内庞大人口压力的影响, 面临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相对发达的富裕 地区寻求商机的压力。 *% 深圳人口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有其特殊性。毗邻香港而 “深圳速 设立经济特区, 使经济改革走在我国的前列, 发展极快的 度” 使得人口发展变迁随经济而同步, 特区城市与环境建设越来 越走在其它区域的前列, 而且地理位置处于相对温暖的地区, 冬 季气候十分宜人。 二、 深圳人口发展变迁与统计问题 下面我们从统计角度考察深圳人口统计数字到底在说什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

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

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

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

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

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自秦朝,即为广东地。

秦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秦国人50万人开发。

时属南海郡(郡治广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后为南越国地。

大汉帝国、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大部)南海郡。

西汉设郡前属越地、南粤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

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
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经历了惊人的发展历程。

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的全球经济重要城市,深圳的变迁是令人瞩目的。

1979年,深圳被确定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这一决策为深圳
未来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从那时起,深圳以其开放的态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作为经济特区,深圳享受了特殊的税收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1980年代,深圳开始迅速兴起。

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同时,大量的外国投资进入深圳,帮助建立了先进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深圳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1990年代,深圳的经济增长更加迅猛。

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深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人才。

同时,深圳在科技、金融和文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进入21世纪,深圳的发展势头没有减弱。

城市继续引领着中
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

深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众多的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深圳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从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来形容。

从最
初的小渔村到如今的世界级城市,深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创
造了经济奇迹。

深圳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的法宝。 思想解放的本质:,就是要突破思想障碍,树立 一个新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也是历史上每一次 思想解放的共同点。
第一次思想解放
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1977-1978, 树立了实践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要
5. 深圳成功的主要因素
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的政策 解放思想是用足、用好和用活政策的关键 市场造就繁荣 开放导致进步 政府促进发展 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 移民多元的独特文化魅力 经济特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
1.改革开放30年三次思想大解放
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都首先来自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
—— 江泽民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 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 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 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 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2010)
展。 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政府维护公平;市场追求效率。
7. 进一步发展策略
四个提高:
提高知识水平(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 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资讯化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放得开,管得好)。 提高政策水平。邓小平:一个地区工作好不好靠政策,
政策对头,工作就好做,政策不对头,工作就做不好。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1985-1992)
1988年,“蛇口风波”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1992年,“股票风波” 1987年,GDP突破50亿元 1989年,GDP突破100亿元 1987年,出口大于进口,扭转贸易逆差 1988年,出口总额居大陆大中城市第二 1992年开始,出口总额居大陆大中城市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的变迁青云小学张虹莉《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第一主题的一节课。

教材是从一个深圳小女孩的话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的,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附上了深圳的四幅图片,使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感受了深圳的变化。

小女孩对一位深圳老渔民的访问谈话更向我们展现了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化。

对本课的知识点:1、明确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为经济特区的设定做好铺垫。

深圳市位于祖国的南疆。

东临大亚湾与惠州市相连,西至珠江口伶仃洋与中山市、珠海市相望,南至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

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的一部分,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珠江口的安乐村,南临深圳河,北靠梧桐山、羊台山山脉,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

(附图)2、了解深圳的过去,感知时代的变化。

深圳的前身为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西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

“深圳”地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始见于史籍,清朝初年建深圳墟。

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当年的那个小渔村,就是现在深圳罗湖区的渔民村。

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

上世纪50年代,他们来到深圳河边附城公社定居,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渔民村由此得名。

渔民村与香港仅一河之隔,在1979年以前,因为贫困不少人越过深圳河偷渡到香港。

当时有一首民谣曾经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

”上图:开发前的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摄)。

下图:高楼林立的蛇口工业区(2008年10月10日摄)。

3、感受深圳的今天,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1)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歌曲《春天的故事》每段的前两句都提到两个重要历史年代,1979年和1992年。

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

以创办经济特区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步伐。

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萌发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逐步形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出口特区”被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了。

改革开放给了深圳腾飞的翅膀,深圳被人们称为崛起的“一夜城”。

随着经济特区创建工作的陆续展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来到这里艰苦创业。

短短几年功夫,特区建设就取得了重要成就。

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改革开放的热土。

1992年春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88岁高龄再次视察深圳等地,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告诉深圳的发展脚步不能停,坚定了每一个深圳的改革的决心。

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旅游中心眺望蛇口工业区(1984年1月26日摄)。

新华社发(2)什么是经济特区?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

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

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

国家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3)深圳精神。

深圳精神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提出,深圳精神总是占据《中国青年报》等杂志的头版。

当时的深圳,堪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以只争朝夕之势,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驱,观念更新的楷模,大胆创业与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深圳速度成为中国人意气风发走向新时代拼搏进取的代名词。

深圳确实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人民日报曾经总结,深圳的精神就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不争论,大胆尝试的精神,敢于创新,埋头苦干(开荒牛雕像)的精神。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八个字“深圳精神”形成于1990年。

深圳市决定将深圳精神重新概括为四句、十六个字。

新的深圳精神是“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深圳速度是中国大陆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

这个词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

当时深圳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快速进行中,国贸的建设过程经报道后,成为深圳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被广为宣传。

因此“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是当时媒体提到深圳常用的词汇。

(4)深圳的发展。

深圳深圳全市面积195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四季温润、阳光充沛,盛产水果。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

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深圳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人均GDP 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第四大旅游城市。

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深圳市政府在国内率先运用“绿色GDP”指数来评价城市发展的整体运行质量。

目前,深圳的经济发展呈现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局面。

深圳为中国内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地均产值、人均收入水平和外贸出口总额稳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居大中城市第四位;财政收入居大中城市第三位;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大陆七分之一,连续12年居大中城市第一,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国际机场为大陆四大机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是深圳三大支柱产业。

(5)深圳的城市面貌。

旅游景点深圳世界之窗是深圳必游景点之一,整个景区占地48万平方米,按世界地域结构和游览活动内容分为世界广场、亚洲区、大洋洲区、欧洲区、非洲区、美洲区、世界雕塑园和国际街八大区域。

作为以弘扬世界文化精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世界之窗荟萃了世界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有历史遗迹、名胜、自然风光、世界奇观、民居、雕塑等130多个景点,其中包括园林艺术、民俗风情、民间歌舞、大型演出以及高科技参与性娱乐项目等。

世界之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雍容恢宏的规划设计,精美绝伦的景观项目、不同凡响的艺术演出,动感刺激的娱乐项目,为中外游客再现了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

城市风光邓小平画像介绍:耸立在深圳深南大道路北荔枝公园东南出口的邓小平巨幅画像,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缅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佳去处。

邓小平画像建于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画像高十米,宽三十米,画像前鲜花常艳,绿草常青。

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大约有百万以上游人来此与这位世纪伟人“合影留念”。

据悉,小平画像自建成以来,就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小平同志逝世以后,这个数字更是逐年攀升,深圳各大旅行社早已将画像列为深圳游必不可少的站点。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坐落在深圳市的东部,离香港直线距离45公里。

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大亚湾海域面积达488平方公里,黄金海岸线达52公里,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土地与物产】深圳市耕地总资源2446.7公顷,水果种植面积9946.7公顷,林业用地7.97万公顷。

盛产龙岗“三黄鸡”、南头荔枝、南山桃、石岩沙梨、金龟桔和龙华方柿等农副产品。

栖息、繁衍的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有虎纹蛙、蟒蛇、猕猴、大灵猫、金钱豹和穿山甲等;经济价值较大的两栖类动物5种、爬行类动物23种、鸟类30种、兽类33种。

【海岸与海洋资源】深圳市西部和西南部是珠江口、伶仃洋,东部和东南部是大亚湾、大鹏湾,海岸线长257公里,海岸资源丰富。

可建深水港的主要有盐田、妈湾、赤湾、大梅沙、土围、西涌和大鹏湾等,可建中型港的主要有蛇口和塘仁涌等,可建小型港的有十多处。

由于海域辽阔,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有鱼、蛇遛、兰圆鲹、金色小沙丁、金钱鱼、大眼鲷、带鱼、三刺鲷、盲曹和鲈鱼等40种名贵鱼种,还有虾、蟹、贝类和藻类。

【旅游资源】深圳市是依山面海、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

曲折蜿蜒的大鹏湾海岸线长70多公里,分布着大梅沙、小梅沙、溪涌、迭福、水沙头和西冲等水碧沙白的海滩。

海滩宽约30~50米,长约1000~3000米,沙质柔软,海水清碧洁净,是迷人的海滨浴场;梧桐山雄伟险峻,山上溪涧纵横,有深不可测的梧岭天池;深圳湾畔70多公顷的红树林是候鸟迁徙的中途站,可观赏到品种诸多的候鸟。

深圳境内梧桐山、凤凰山、七娘山峰峦叠翠,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

深圳的40多个碧波荡漾的大中水库,大多建设在三面环山的低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湖光山色秀美如画。

深圳的动植物资源很丰富,内伶仃岛的猕猴自然保护区和车公庙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亚湾水生资源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深圳还有着南山荔枝、甜桃,坪山金龟桔,石岩沙梨,大鹏鲍鱼,龙岗鸡,龙华方柿等著名的本地特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