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生平介绍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金·A·奈达

具体步骤
原文
检验 译文
分析
转语
重组
实例剖析
他饮他癿花酒,我喝我癿清茶。人生需要一种境界:自我安定。 面对别人癿成功不荣耀,我喝我癿清茶,我明白那掌声已有所属。 匆匆忙忙赶过去,丌会有成功等着你。还是自己再创业绩吧。跟 着别人叧能永远跟着成功癿尾巳。
1. 分析 “饮花酒”实指追求功名丌惜蝇营狗苟,交际场上骄奢淫逸,声 色犬马。 “喝清茶”实指面对别人癿成功仍然坚守原则,安贫乐道,追求 一种简朴癿乐趣。比喻了知识分子癿高洁。 综合上下文,大概可以得出文章癿内容,文化背景,思想以及语 言风格。
三次译文 Human life,it seems tome,needs a placidity of mind.While others may be winning and dining,I`m content with plain tea.Not duzzled by other people`s aura of success and glamour ,I`ll indulge in my simple pleasure.Clearly aware where the credit goes.I won`t join in the rush in the vain hope of accepting the prize to be handed tome on a plate.The best a blind follower can do is tailing after the winners.The only alternative is to create wonders of one`s own.
匆匆忙忙赶过去,丌会有成功等着你。 I won`t join in the rush in the vain hope of accepting the prize to be handed tome on a plate. 还是自己再创业绩吧。 The only alternative is to create wonders of one`s own. 跟着别人叧能永远跟着成功癿尾巳。 The best a blind follower can do is tailing after the winners.
(6)尤金.奈达简介

(6)尤金.奈达简介尤金.奈达简介尤金.奈达,在美国翻译理论界和语言学界均声名显赫,其翻译理论在西方国家声名远扬,他的一系列关于翻译的作品开启了现代翻译之先河。
因此他也当之无愧的被公认为“翻译学的鼻祖、翻译学科的奠基人”。
1943年,奈达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就职于美国圣经学会,负责圣经出版的校对和审稿,不久被认命为圣经版本的副秘书长和圣经翻译的执行秘书长,为那些传教士圣经翻译者提供服务,包括指导他们更好的翻译,有时候还会为他们做一些翻译的范本。
为了做好他的工作,他开始到不同的国家去游历,以便体会不同语言和文化,帮助那些传教士翻译者更好处理那些语言学和翻译方面的问题。
1970年,奈达被认命为美国圣经学会翻译研究协调员,负责圣经翻译方面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诸如编写翻译者工作手册、为译者准备教学材料、进行翻译测试等。
1960年代,在奈达提出他的翻译理论之际,在翻译界盛行一种趋势,即,重点放在了技术上的精确和文字上的对应,这种导向对19世纪期间的圣经翻译起过非常负面的作用。
例如,英国版的圣经修订本(1881-1885)美国标准版圣经(1901)都注重文字的对等,因此这些版本的圣经只能局限于那些神学工作者;而在讲英语的天主教群体中从来就没有被接受,因为他们无法做到有效交流,那种16世纪的语体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比《英国詹姆士国王钦定版圣经》更显古旧),实在是没有人能看得懂。
这就是奈达极其推崇动态对等理论的大背景。
动态对等是奈达对翻译研究作出的最大贡献。
在重新定义翻译概念过程中,他在文章《通过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
在那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翻译科学的探索》中,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翻概念:在这种翻译(动态对等翻译)中,重心不是接受语信息和源语信息之间的关系,而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入语中接受者与信息之间关系和源语接受者和源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是对等的。
但是,直到1969年的时候,他才对动态对等提出了清晰的定义。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论对等原则张铭1尤⾦·奈达尤⾦?奈达,美国语⾔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翻译理论语⾔学派最重要的代表⼈物之⼀。
1914年11⽉11⽇出⽣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笃信基督,并对语⾔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学语⾔学博⼠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作,曾任美国语⾔学会主席,他把语⾔学应⽤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特⾊的翻译理论,⾄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可谓著作等⾝。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百多所⼤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学阶段:这⼀阶段,奈达结合⾃⼰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时期是奈达最⾼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概念,创⽴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阶段,奈达⼀⽅⾯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对⾃⼰的很多观点进⾏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社会语⾔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的表达形式。
32《论对等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没有哪两种语⾔是完全⼀致的,⽆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奈达翻译理论》课件

VS
详细描述
在语用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 深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语境,并能够 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外,奈达还 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得体 性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以确保译文在目标 语文化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 息。
PART 03
奈达的翻译方法论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一种逐字翻译的方法,尽可能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方 法强调忠实于原文,但有时可能导致 译文生硬或失去原文的韵味。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商务翻译中有助于实 现跨文化沟通,减少误解和歧义,提高
沟通效率。
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翻译要求严谨、准确、专业,奈 达的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原则 有助于法律翻译中确保语义信息的完 整传递。
奈达理论强调“动态对等”,有助于 在法律翻译中实现语义、文化和语用 信息的完整传递,提高法律文书的权 威性和公信力。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总结词
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 性,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准确传达源语 言的信息,确保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 一致。
详细描述
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递信 息,而信息的准确传递依赖于译文的 准确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信息,避免信息 的遗漏或误解。
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详细描述
在语义层面的翻译中,奈达强调译者需要对原文的深层含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此 外,奈达还指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义的延伸和语境的考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精神上保持一致 。
语用层面的翻译
总结词
奈达认为语用层面的翻译涉及到对原文 交际意图的理解和表达,是保证译文在 交际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观概述

论对等原则张铭1尤金·奈达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从小笃信基督,并对语言有浓厚的兴趣。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他把语言学应用于指导圣经的翻译,创造了自己特色的翻译理论,至今发表40多部著作,250余篇论文,可谓著作等身。
他还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并曾来过中国13次。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描写语言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结合自己在圣经翻译中的实验,主要集中研究了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中的问题。
这一期间的代表作是《论词法:词的描写性剖析》(1946)、《圣经翻译》(1947)等。
(2)交际理论阶段:这一时期是奈达最高产,成果最丰富的的时期,他明确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创立了翻译的交际学理论,并阐释了“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提出了“分析、重组、翻译、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程。
代表作是《翻译科学探索》(1964)《翻译理论与实践》(1969)1等。
1与塔伯合著。
(3)社会符号学阶段:这一阶段,奈达一方面保留了交际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很多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同时开始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问题。
代表作有《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1979)《意译》(1982)等。
2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1)、翻译是交际活动。
(2)、翻译主要是译意。
(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
32《论对等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等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的方式,因此,就有理由认为翻译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翻译,翻译的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相同。
翻译的不同类型翻译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因素:(1)信息的本质(2)作者的目的或译者的目的.(3)受众的类型。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PPT课件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3、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并创立逆 转换翻译方法
4、对中国翻译的影响(奈达现象)
又体现了饮用时的快乐心情“可乐”,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汉语叠 声词,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
例如: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如果将该句译为“你不能太小心”, 形式上与原文完全吻合, 但意
义上却与原文刚好相反(原文真正含义为“你应该特别小心”),因 而这样的形式对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二、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发展 阶段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 法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 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 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二)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 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时期 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 一门科学。 2.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 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他 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3.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4.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 验(test)。
(三 )形式与内容之争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 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 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 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 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 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然对等上。
(四 )等效评价者之争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中介绍了许多美国 翻译大家,并指出: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目标 语的学者,才能有资格作出评判。而纽曼则认为,一 般的读者就应该是做评判的人。 “衡量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为之服务而 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文 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这些专业 人员懂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 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的交际的目的。这样按 照读者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特 定的时代下,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应该是大致可以比较 的。” (《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
(四)奈达首次将翻译史上长期相持不下的“直 译”、“意译”之争归结为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对等概念下的几种模式。作为翻译行为的两种 基本方向和准则,奈达认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 等的区别在于各自目的的不一致性,形式对等 希望达到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对等,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原文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语 言上的特点;而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译文接受 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 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 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
(五 )读者层次和不同译者带来的问题 对于同一翻译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 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对于不同的译者,他们对于同一份文本 的理解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五 、由奈达思想得到的启示
作为《圣经》翻译组织者,以为《圣经》 翻译的宗教传道服务为目的,奈达形成 了“以读者反应为评判标准,追求自然 对等”的翻译理论。这一特点也决定了 此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 ,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绝对不 能简单机械地按照奈达的理论进行操作。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一、 奈达的翻译理论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 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 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 义学、符号学、逻辑学、人类学和哲学 等不同的角度,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 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 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 译技巧。
(二 )归化与异化之争
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正式 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 的概念。他说:归化即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 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价值观,将原文作 者带进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 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表现,接受外语文本中存 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读者带人外国情调。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于是必然也 就强调对文本的归化。
CHINA IN WORLD ECONOMY
China’s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because of Britain’s own huge stake in the world economy, we need to take a real interest in China. 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almost 10% 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The reward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re clear, most visible in the dynamism and prosperity of Peking and the coastal c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st striking consequence of these changes is that China has grown to be the world’s eleventh largest economy, and is set to grow further. China’s rapid emergence as a major world actor is a tribute to the dr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her peopl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reforms she has pursu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 clear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n-door policy led by Mr.Deng Xiaoping. 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I would draw a further conclusion, which I believe is central to assessing China’s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my view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vital to her progress. The key to sustaining and building on early economic success was China’s move into world markets. Consider a couple of statistics. Since 1979 foreign trade as a share of China’s GNP has risen from 10% to 45%. Integration in world markets became a basic fact of Chinese economic life. With that cam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vestment system. Foreign funds flowed into China in a spectacular way. The stock of foreign investment grew from under $5 billion in 1989 to nearly $90 billion by 1994. So China has built new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world markets. These links have contributed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new prosperity for China. What next? I believe 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her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 way to maximize her share of world markets; and — as the UK know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 to attract the stimulu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funding that inward investment can 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