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3.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做好准备,如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预习新的内容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演奏视频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和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亲切感。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等,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2.高他们的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反思与评价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三个特征。
2.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共鸣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
3.讲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如声波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实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通过邀请学生演示击鼓动作、讲解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并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与反思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实验结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有助于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音乐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实验目的:1.通过测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
2.通过测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学习测量速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1.用刻度尺测量出路程s,用秒表测量出时间t,就可以用速度公式计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器材:发令枪、小黑板、卷尺、秒表。
实验步骤:1.在室外一块空地(如运动场)上量出约150~300m的一段直线距离,并在两端做好标记。
先预测一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这段距离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2.一个同学手持发令枪站在刚才测量的直线的起点处,另一名同学携带秒表站在直线的终点处。
3.在起点处的同学把小黑板举起,让发令枪靠近小黑板,然后扣动扳机,发令枪冒出白烟,同时发出响声。
在终点处的同学你看见发令枪冒出白烟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当听到枪声时立即停止计时。
4.重复以上步骤三次,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5.测量声音传播速度的方法还有哪些?如果用回声来测量声音传播的速度,需要对刚才所做实验的步骤做哪些调整?操作提示:1.因为声音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实验时量取的距离必须是直线。
2.在能够观察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和听到发令枪发出声音的前提下,测量的距离越远,测量的时间产生的误差越小。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重复测量三次,然后求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平均值。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知识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推理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验探究,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学法: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罩,音叉,乒乓球,烧杯,闹钟,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体产生一些声音。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同学们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喉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1.你在说话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喉部在振动?2.你知道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桌的器材产生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各有什么特征?教师活动: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活动,概括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简要提示——声音不一定消失。
教师活动:物体振动发声的事例有很多,如:音叉振动发声。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振动发声音叉发声时,我们能否清晰地看到音叉的振动,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到哪些方法会使得音叉的振动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使音叉振动更加明显的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展示,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利用水证明音叉的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溅起水花。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音叉振动放大的具体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知识与技术教课目的1.学生经过察看演示实验和着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播的条件。
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2.学生经过过察看、议论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的介质中的流传速度不一样。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剖析生活中常有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过察看实验和着手实践的方法研究声音产生的原由和流传的方式。
2.学生经过本节课的研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察看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课方案,让学生成为讲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经过研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踊跃性,而且能用所学解说生活中常有的声现象重1.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材点2.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一样。
剖析难点学生察看、研究能力的培育教课方法实验、议论、概括教具准备录音机、录好各种所需声音的磁带、音叉。
橡皮筋、空文具盒、学生用直尺。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引入新课导入录音机播放 :优美的音乐、海浪声、动物鸣喊声、锣鼓声等课前采集的各种声音。
引作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的有关知识。
发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何会有各种各种、千差万其他声音呢?这些声音又是如何流传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流传》。
解说新课一、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刻停止。
新着手体验:将手放在喉咙地点,感觉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边演示实验边提示学生自习察看,思虑:为何音叉会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为何就停止了?和学生一起体验说话与不说话的时候,喉咙部位的不一样感觉让学生轻轻地拨动套在空文具盒上的橡皮筋,察看发生的现象:听到了什么没有?橡皮筋的状态是如何的?让学生将直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大多数直尺悬空在桌沿外面,而后上下拨动直尺,察看并回答:听到了什么?直尺此时的状态时如何的?授师生思虑总结得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创新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音叉、激光笔、镜片、支架、喇叭、音频源、塑料管、泡沫颗粒、注射器、蜂鸣器、干电池、开关、电压陶瓷片、复读机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或改进要点自制的实验教具取材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实验①通过光的晃动代替乒乓球的晃动提高了实验的稳定性;实验②中用喇叭和泡沫颗粒代替话筒和示波器,将物理实验可视化;实验③用电压陶瓷片制成骨传导助听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聋哑人听声,使物理课堂趣味化,生活化:实验④用注射器,蜂鸣器代替真空罩和抽气机,使物理实验小型化。
四、实验原理或实验设计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入,利用自制教具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息归纳科学规律。
(三)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2.声音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形式;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七、教法与学法本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教学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图片等进行教学。
八、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材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声音问题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遍了,但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声音的发生原理和传播形式,为此我设计了四个实验,突破了四个重难点。
(一)、声音的产生探究音叉发声的时候在振动-------平常教学中演示音叉发声设计如图1,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如图2。
(图1)(图2)平常方案图1的不足:乒乓球太轻,容易受风的影响而晃动,乒乓球的弹起很有可能是由于乒乓球自身的重力碰到音叉或音叉碰到乒乓球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一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答:能听到声音,此时尺子上下振动.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如图甲所示;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乙所示.甲乙1.图甲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甲中的球不跳动.2.图乙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乙中的球跳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橡皮筋上下振动.2.听到了什么?答:听到了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3.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五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七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八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声速【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记住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难点】利用回声原理计算距离.知识点一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以下问题: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2.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合作探究】演示一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如图所示,观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利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了固体、气体可以传声.2.总共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最先听到哪种物质传来的声音?答: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最先听到铁轨(固体)传来的声音.3.由以上现象推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答:不是一样快.演示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下列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教师点拨】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跟进训练】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知识点二回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完成以下问题: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可以听到回声.【合作探究】演示三回声如图所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1.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听到回声.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的反射.3.听到回声的条件?答: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教师点拨】1.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跟进训练】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 s 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510 m.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完成以下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合作探究】演示四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是人耳听声音的示意图.1.在以上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会怎样?答:人都会失去听觉.2.如果传导阻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是什么方式?答:是骨传导方式.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人耳能够分辩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