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活动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耳朵呢?【教师提问】水里游泳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吗?【教师活动】请三位同学上台: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教师活动】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例题】君君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诗中所描述的寒山寺的钟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上的.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速度【教师活动】用图片展示趴在铁轨上大概判断火车的距离。
【教师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书本38页,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例题】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温度为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液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均填“大于”或“小于”)活动五:回声【教师活动】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教师回答】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仅仅懂得如何制造声音却没有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思考,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通过感受生活和自然现象,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和从现象中归纳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4.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6.从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音叉、纸屑、直尺、鼓、两块小石头、橡皮筋。
(2)演示用的扬声器、声音的传播演示器、装有水的水槽。
五、教学过程1.播放音乐和让学生制造声音并诱导学生提问引出新课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
我们今天首先来学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1)声音的世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图3—1、图3—2、图3—3、图3—4,并播放一些相关的声音,使同学们徜徉在自然界的声音世界中。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演示实验:①小纸片在发声的扬声器里“跳舞”,引导学生分析小纸片“跳舞”的原因。
②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
学生实验:①用手接触自己的喉部,说话时感觉声带的振动。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听到声音,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③将直尺的一部分紧压在桌面上,一部分探出桌面,拨动直尺,听到声音,观察尺子在振动。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鸟优美的歌声,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耳中的?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老师演示课本图3—10的实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介质的变化情况是:空气越来越少,即瓶中逐渐接近真空。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旨在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1.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讲解各特征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如“瓶子音乐会”。
3.讲授声音的传播条件,讲解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隔音效果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等。
4.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他们全面发展。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鼓发声靠的是什么?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八年级物理全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新版)沪科版.docx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咅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咅传播需要介质,声咅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事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声咅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鱼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与实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1、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咅是怎样产生的?声咅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來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中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不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 •师:同学们讲得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 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岀声咅,就像人的AVr -z±r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岀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弦线;–缸状物;–音箱;–手电筒。
2.实验材料:–细线;–铅笔;–纸张;–铃铛。
3.教师准备:–教科书《沪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击鼓、报警器、电话响铃等,让他们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引导学生回顾和了解上一节学过的内容:“光能如何传播?”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通过板书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从而形成声波,传播到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有哪些?教师借助实例,引导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讲解。
–空气传声:任何物体在空气中振动产生声音,人耳便能听到。
–固体传声: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材料进行传播,比如传感器,手机等。
–液体传声:声音能够通过液体来传播,比如声音在水中传播,鲸鱼的歌声。
–眼、耳传声:使用特殊的仪器,可以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耳朵,盲人可以通过触摸听到声音。
第三步: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实验1:实验声音的产生–材料:音叉、弦线、缸状物–步骤:将音叉固定在弦线上,拨动音叉,将音叉放在缸状物里,观察声音的变化。
–结果:音叉振动时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缸状物传播,放大了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叉在缸状物里声音会放大?–讲解:缸状物能够将声音传导到更大的空间中,使声音变得更大。
2.实验2:实验声音的传播速度–材料:纸张、铃铛–步骤:在纸张上涂抹一层水,将铃铛放在纸张中央,轻轻敲击铃铛,观察纸张的变化。
–结果:铃铛敲击声会使纸张振动,水滴会受到振动的影响向外扩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张会受到振动的影响?–讲解: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并引起物体振动,所以纸张会受到铃铛振动的影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鼓、铃、尺子、泡沫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例如,让一名学生敲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产生的声音。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停止后,声音为什么会消失?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实验内容包括:a. 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尺子振动产生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距离。
b. 将泡沫球放在尺子上,振动尺子,观察泡沫球的运动,探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c. 将泡沫球放入水中,振动尺子,观察泡沫球的运动,探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a.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b. 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c. 真空能否传声?为什么?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如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液体:如尺子振动在水中产生的声音气体:如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7-07-26【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7-07-26【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
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
为什么呢?大地、箭筒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
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声音快慢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017-07-26【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