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当年挖掘明定陵墓 大门一开为何珍宝化为乌有
发掘定陵教训惨痛,200多天才找到地宫入口,无数奇珍异宝被毁

发掘定陵教训惨痛,200多天才找到地宫入口,无数奇珍异宝被毁【发掘定陵施工现场】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是迄今为止考古专家主动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也是唯一一座。
1956年,吴晗提出发掘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长陵(永乐皇帝墓)的建议,并得到了郭沫若的同意和支持。
上报并得到批准后,考虑到没有发掘经验,就更换目标选择了较小的定陵,期间还准备更换选择更小的献陵,但最后由考古专家白万玉先生确定发掘目标为定陵。
【发掘定陵找到陵墓入口】定陵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开始施工后一直找不到陵墓的入口,在发掘工作进行了200多天后,发现了一个小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就等于找到了定陵地宫大门的钥匙,所有考古人员都很兴奋。
【定陵的金刚墙】考古队伍根据小石碑的提示,经过几个星期的发掘,终于找到了定陵的金刚墙,上面有一个“圭”形的开口。
金刚墙是用混凝土夯制而成,特别坚固,一般的皇帝陵墓都会用金刚墙作为封口的最后一道墙,但由于墓葬中的主人不一定会同时去世,所以会留一个门,方便安葬后来的死者,图2提到的小石碑也是为了方便重新挖开陵墓而留下的标记。
就在找金刚墙的施工过程中,考古成员古永中在长陵避雨时被雷劈死,村民们议论纷纷。
【定陵的第一道石门】考古队伍在打开金刚墙的入口时,由于怕有暗器、毒气、翻板等机关,先放一只鸡进去,确定安全后,再放一个人(庞中威)进去,再次确定安全后,所有考古队员才全部进入。
金刚墙后面是一个长甬道,尽头有一道汉白玉石门,每扇门重达7吨。
考古队长白万玉用一根竹片推石门后的顶门石,同时用一根铁丝套住顶门石,防止其向后倾倒,一番周折后终于最后打开了石门。
【定陵地宫中殿里的右配殿】地宫中殿左右两边都有偏殿,首先进入右偏殿,里面放着3座“石雕神座”,也就是明神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宝座。
石雕神座面前有武贡桌(桌上有武贡琉璃)和青瓷龙纹长明灯(青瓷大缸)。
从这里出去,激动的人们没有再去左配殿,直接奔向地宫的后殿。
历史趣谈本来挖掘朱棣的长陵 为何改为神宗朱翊钧定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本来挖掘朱棣的长陵为何改为神宗朱翊钧定陵?
导语: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在这些皇陵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
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在这些皇陵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费时6年,耗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
这座巨大的陵寝,在当年是怎么被开掘的呢?前前后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4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
出乎意料的是,在湖北省钟祥市还有1处,即明显陵,只不过陵主朱祜杬生前没有做过皇帝。
就陵墓的规模而言,在北京的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规制比较大:一是成祖朱棣的长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熄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根据目前已解密的相关文件,当年发掘明皇陵的请示报告是《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根本就不是发掘定陵,而是掘朱棣的长陵。
为什么后来又成定陵了呢?
据说,当时身为“长陵发掘委员会”委员的夏鼐负责发掘的具体技术指导,他让其学生、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的赵其昌做前期调研。
谁料,当时去长陵时正好下大雪,赵其昌带着探工赵同海,在长陵转了两三天,也没有找到可供发掘的线索。
最后专家们几经商讨,决定先试掘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的献陵,等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
生活常识分享。
定陵发掘揭秘

定陵发掘揭秘王谦40多年前,当神秘的明定陵地下宫殿的石门被打开后,世界为之震惊。
那高大神秘的地下宫殿,旷世绝伦的文物珍宝,至今仍令人心动不已。
然而当年定陵地宫打开后,由于诸种原因,并不是马上就公诸于世的,而是将消息封锁了两年才对外发布,且细节秘而不宣,以致长久以来人们鲜知其内情。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73—1620年)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费时6年,耗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
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原地上建筑有宝城、明楼、棱恩殿、棱恩门、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后仅存宝城、明楼。
1956年至1958年,我国政府组织考古工作者对定陵进行发掘,出土文物近3000件,其中不少为稀世珍宝。
1959年在原址建立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
从发掘长陵到发掘定陵最初计划是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对长陵的调查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当考古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带着队员们携带各种考古工具,冒着纷飞的雪花、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县天寿山十三陵的长陵时,在宝城、宝顶上的勘探,竟找不到一点线索。
这“宝城”是什么?“宝顶”又是什么?我国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在墓顶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记,以示怀念、拜奠之意。
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期,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为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
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
这种宝城宝顶与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发掘明陵是我国有组织、主动地用考古方法,对第一座皇陵的科学发掘,而不是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的野蛮发掘,不能用炸药炸,胡挖乱挖,而是严格按考古程序来。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阵取文物,三千多瑰宝损毁大半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阵取文物,三千多瑰宝损毁大半有人说,我国考古走过一些弯路,也犯过一些错误,这些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尤其是之前未曾接触的考古之路,犯点错误也在所难免。
这话虽说有点道理,但是在1956年的明定陵挖掘造成惨重失败这件事上,中国当代文化家、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的责任无人推卸,至于说是罪不可赦也不算过分。
毋庸讳言的是,'挖掘明定陵'是建国以来最为惨烈的考古悲剧,这个纯属人为的考古史上的重大失误让很多人心痛不已。
更为奇葩的是,在这之后,郭沫若等人居然还恬着脸再次申请发掘其他帝王陵,这个的确是近似无耻的要求,理所当然有幸被总理一口拒绝。
不仅如此,鉴于郭沫若吴晗等人主持的对明定陵挖掘的惨痛教训,周总理亲自做出了'十年不开帝王陵'的禁令。
现在许多个十年过去,人们还在庆幸当年总理的这个英明决定。
明定陵的发掘在当时并非是我国考古任务的第一选题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学也像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考古热席卷全国,中断十多年的周口店、殷墟也恢复发掘工作。
与此同时,大汶口墓地以及半坡遗址也相继开展。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挖祖坟的事情兴趣连连,如同打了鸡血一样。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在帝王陵上。
而这次挖掘明定陵的很是奇葩,那就是郭沫若和吴晗他们为了找回《永乐大典》全本。
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很是诡异,为什么这样一件严肃的帝王考古大事却起因于找几本古籍?我们今天很难知道《永乐大典》的价值与明定陵的历史价值孰轻孰重,单就这件事的起因来说,反映出起码在高层对帝王陵的认知不足,在开挖明定陵这件事上把关不够。
问题还有,明定陵里面并没有什么《永乐大典》,这样的结果叫郭沫若吴晗他们很是打脸。
后来人才知道,其实在这件事里,明定陵才是真正的躺枪。
原来郭沫若他们一开始并没有看上明定陵,而是盯着了长陵,只是后来一时半会找不到长陵的开口位置,这才退而求之挖掘明定陵。
历史趣谈揭秘明皇陵不被盗的真实原因 为何能这么“安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皇陵不被盗的真实原因为何能这么“安全”
导语:明朝的皇陵其实也不是一座都没被盗过,像最后一位皇帝的思陵就被当地土匪盗掘过,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大部分皇陵都好好的,除了定陵出于“考
明朝的皇陵其实也不是一座都没被盗过,像最后一位皇帝的思陵就被当地土匪盗掘过,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大部分皇陵都好好的,除了定陵出于“考古”的需要被特批发掘。
但比起清朝的皇陵,明皇陵简直就是“幸运儿”,咱们都熟知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可谓把清皇陵盗了个遍,而相比之下,明陵为何能这么“安全”呢?小编猜测原因有如下几个:
首先,明皇陵和十三陵处于南京、北京郊区,想在这里盗掘,盗墓贼们可能会有所顾忌。
其次,明皇陵自清朝开始还是被统治者们采取了很强的保护措施,比如清朝入主中原后,就明令保护前明皇陵,并派重兵把守,尤其是乾隆那会儿,还给思宗重新修了陵,当然啦,这些政策都是为笼络汉族人心,但同时也保护了皇陵。
有人说,乾隆不是拆了人隆恩殿的金丝楠木建自得己宫殿吗,这事儿确实有,但这不叫“盗”吧,叫“明抢”,而且只是地面建筑,地宫部分始终都没动过。
再者,明十三陵的地宫构造复杂,光是找地宫入口就得费老大劲儿,想当年,咱们文物工作者本来是想挖朱棣的长陵,结果找了大半天连个入口都找不到,故放弃。
因此,盗墓贼们还是会算算这笔账,不能把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都花在找入口上吧,而且找完入口还要找地宫门,还要打开,还要后续一系列的行动,这时间太长了,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呢!盗这么复杂的陵不划算,不如找个简单点的。
同时,民间还流传很多关于十三陵的恐怖传说,说什么地宫里有怪生活常识分享。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旅游系12地理科学(1)班谢映珠一、中文摘要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
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
二、关键词定陵发掘出土文物思考三、正文1)引言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
2)正文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的明朝。
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先后 13代帝王在这里延续帝王的统治。
而他们死后都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
据考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是由朱棣自己主持选定的,选在黄土山(后改名为天寿山),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选在了这个地方。
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
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
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
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
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
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即长陵),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陵。
为什么国家禁止挖帝王陵,郭沫若就曾经挖过

为什么国家禁止挖帝王陵,郭沫若就曾经挖过
本文导读: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皇上的陵墓了。
在古代这些人死了之后下葬是非常讲究的,虽然这些人他们的肉体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他们在下葬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陪葬物,这也说明他们很富贵。
但是现在国家对于挖帝陵这项已经被禁止了。
据说,在古代这个秦始皇的陵墓是最豪华的,几乎没有一个皇上的陵墓比他的还要繁华,实际上兵马俑就能证明他在地下的生活是有多富裕。
但是秦始皇的陵墓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主要是因为国家不允许。
在1955年,郭沫若带着一批人去挖定陵,但是最后的结果真是令人难以想象。
郭沫若的目的就是想要将这个陵墓给打开,想要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宝物,但是他在打开之前没有做好防氧化这一措施。
就在他打开陵墓的那一瞬间里面的宝物都被氧化了。
简单的说,也就是这些宝物都变成了废品。
也正是因为郭沫若的这个教训,所以国家就定了这样的一个规定。
历史趣谈明十三陵为何单单定陵被打开 棺椁消失尸骨无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十三陵为何单单定陵被打开棺椁消失尸骨无存
导语: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最早提出该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还有郭沫若。
这是中国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
但十三陵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至今中国惟一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
掘一年方才找到墓葬入口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行动于1956年春开始。
在挖掘计划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长陵是首选目标。
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最终,考古队决定另找一个陵墓试掘。
经多方调查,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
1956年5月,试掘正式开始。
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
探沟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第二条探沟。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
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
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当年挖掘明定陵墓大门一开为何珍宝化为乌有
导语:挖掘明定陵前,按照吴炳荣的计划是先挖掘长陵,但是像吴炳荣这样的专业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长陵挖了好几天后,发现入口没找到,二,而且长陵
挖掘明定陵前,按照吴炳荣的计划是先挖掘长陵,但是像吴炳荣这样的专业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长陵挖了好几天后,发现入口没找到,二,而且长陵地宫外的建筑和泥土太坚硬,对于挖掘工作困难重重,最后吴炳荣改挖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墓。
定陵修建耗时六年。
李自成的大军曾对定陵进行大肆地破坏,“砖石遍地,大火三日不绝”。
而后在清军入关后,再次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由于地宫入口隐秘,才让地宫幸免于难。
在明定陵的挖掘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但以吴炳荣为首的考古专家攻坚克难,对挖掘工作有着坚定的信念,最后由于挖掘出来的泥土太过,挖掘队人手不够,于是吴炳荣决定雇佣附近的一些农民来帮忙运泥土,从刚开始雇佣10人,到后面工程量增大,最后逐渐雇佣了60度位农民运泥土。
在挖掘两个月后,依然还没有找到地宫入口,但是由于泥土和建筑并没有像长陵那么坚硬,所以吴炳荣并没有放弃,直到一天一位挖掘民工挖到了一块小石碑,吴炳荣仔细一看,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
被吴炳荣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
为庆祝发掘“战绩”,决定给民工每人一条毛巾、一条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已是十分珍贵的了。
吴炳荣十分惊喜,终于找到“指路碑”,两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
一般古墓地宫都会在墓道口埋下一块石碑,并标注上文字,指明方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