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诗_浅切_与_俗_之重探

合集下载

白体隐含的哲理

白体隐含的哲理

白体隐含的哲理白体: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有李昉、徐铉等。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提倡诗赋酬唱,馆阁之臣酬唱成风,且编成许多唱酬诗集,如李昉、李至《二李唱和集》,李昉等《禁林宴会集》、徐铉等《翰林酬唱集》等。

诗歌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仅仅模仿白诗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北宋人所谓学“白体”,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学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作唱和近体诗,切磋诗艺,休闲解颐。

诗歌唱和,本属文人闲情雅趣。

由于其既富文化意蕴,又见才华性情;既可用于歌颂,又可怡情,且俗人不能为之,所以当国家初安,朝政多暇之际,元、白、刘诗歌唱和之举,就很容易成为文人士大夫竞相模仿的艺术休闲范式。

太宗与群臣唱和,李昉与李至唱和,王禹偁与友人唱和,皆有效元、白、刘之意;二是效白诗浅切随意,不求典实的作法。

白居易的诗分类虽多,但浅近易晓确为其共同特色。

这种诗随意随时吟成,不重学问典故,作来比较轻松便捷。

这就很适合休闲唱和,临场发挥。

因此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三是效其旷放达观、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借诗谈佛、道义理。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

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

“总而言之,乐天老学者也,其趋向消极,爱好自然,享受闲适,亦与老学有关者也”。

从前述李昉、李至、李宗鄂、王禹偁、晁迥等人的言论和诗作中,皆可见此学白之意。

宋太宗则是于此最用心者。

代表人物:李昉(字明远)吴处厚《青箱杂记》: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

王禹偁(字元之)《彦周诗话》:本朝元老之诗可重,大抵语迫切而意雍容。

大类乐天也。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一语中的地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

在《重赋》一诗中,诗人详尽地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地方把定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却“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四篇隋唐五代文学一第六章中唐诗歌学习方法朝代+作品+思想+审美章节脉络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元白诗派J 第二节韩孟诗派I 第三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第一节元白诗派一、白居易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2 .作品①讽喻诗:自己最为看重,体现其诗歌理论及兼济之志。

隋唐五代文学 弟—草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盛唐的诗人们李白杜甫大历诗坛中唐诗歌李商隐与晚唐诗歌唐代散文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五代词中唐诗歌 帝城春欲暮,共道牡丹时,贵贱无常价, 灼灼百朵红, 喧喧车马度。

相随买花去。

酬直看花数。

戋戋五束素。

——《秦中吟》其十《买花》②感伤诗:成就最高,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长恨歌》③杂律诗: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

•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④闲适诗:创作于后一时期。

诗风浅近平淡,表达知足常乐,情致温厚柔和。

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二、元稹1.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行九,世称元九。

2 .新乐府诗:大胆地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

3 .讽喻诗: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

4 .叙事长诗:《连昌宫词》,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动乱的因由。

5 .艳情诗和悼亡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其四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二6.酬唱诗:和白居易一起。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三、元和体1 .诗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两人的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白居易诗歌理论

白居易诗歌理论

白居易诗歌理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白居易诗歌理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白居易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是对诗的本质特征的一个解释。

他以树木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相互统一的道理。

“情”和“义”是指诗歌的内容,“言”和“声”是指诗歌的形式,强调诗歌和抒情相并重,强调诗歌要叙事。

《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贤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论王禹偁对白居易诗风的变革

论王禹偁对白居易诗风的变革

论王禹偁对白居易诗风的变革张小明【摘要】王禹偁诗学白居易,是宋初白体的主要代表诗人.宋初唱和诗风盛行,王禹偁亦受此影响,较多地学习元白唱和诗的作法,但他能变元白唱和诗重音韵技巧为重风雅兴寄;王禹偁注重学习白居易讽谕诗,其诗能直面现实,但能变白居易讽谕诗重就事论事为就事而能生发;王禹偁同时变白诗轻艳、浅切为“清其格态,幽其旨趣”.尽管王禹偁的变革是局部的,但在变革中起着引领北宋诗歌创作风气的作用,为真正意义的宋诗创作导夫先路.【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7页(P132-138)【关键词】王禹偁;白居易;变革【作者】张小明【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1]26依严羽之意,宋诗自苏轼、黄庭坚才有异于唐人的新变。

该评其实并不符合宋诗发展实际,早在苏、黄前,宋初的王禹偁注重诗学白居易,但又在诸多方面体现出对白居易诗风的变革,为宋代的诗文革新导夫先路。

王禹偁(954—1001年),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字元之,晚年曾知黄州,后人亦称之为王黄州。

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一文中提出“夫文,传道而明心也”[2]395的文道关系论并大力躬行。

由于为徐铉仗义执言,王禹偁于淳化二年(991年)九月被贬商州,商州时期是王禹偁诗歌创作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时期,其《幕次闲饮五首》曾言:“新文自负山中集,旧吏多惊鬓畔丝。

莫道谏官无一事,犹胜闲卧解州时。

”[3]747他对白居易诗歌的学习也集中开始于此时,如其《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言及李昉之子李宗谔来信劝他“看书除庄、老外,乐天诗最宜枕籍”[3]720。

王禹偁诗学白居易,论者于此多有注意,并有精到之论。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

白居易则无疑是中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白居易的生活遭遇起,个人的经历使他的作品的风格先由讽喻再到后来的闲适。

无论从个人的遭遇抒发不平之鸣,或是关注社会反映人民的苦难,大都正视现实。

反映人民的苦难,其观察与体验更为深刻,题材内容更为广阔。

他的诗作只要分四类,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及杂侓诗。

其中著名的就属讽喻诗和闲适诗,这两类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因此他的诗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影响正文:“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这是白居易在写给东华帝君的《与元九书》中写到的,也因此他的一生都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黎映军[内容提要]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讽喻诗是他诗歌中的精华,他的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新乐府白居易是唐朝诗家中创作最多最杰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多,仅有一百七十首左右。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大都作于贬滴之前,在写实和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浓度和广漠上及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②,“愍怨旷也”飞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诗 浅切 与 俗 之重探邹婷(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江苏苏州215104)摘要:白居易浅易平俗的诗风是历代评论家所关注的重点。

本文尝试从佛学思想的角度重新探讨白氏浅切平俗诗风形成的内在原因。

在佛禅启发主体性思维和自主性意识的思想作用下,白诗所谓的 浅切平俗 的风格,其实是诗人主动自觉地追求实践个人风格(即具有任性率真 特性 的真切自然)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浅切与俗;佛禅;特性中图分类号:I20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0)10-0081-04Anoth er D iscu ssi on on the Popu l arity and S imp lic ity of Ba i Juy i∀s PoetsZOU T i ng(D epart m ent of Educa tion an d H u m an S ciences,Suzhou V ocational Universit y,Suzhou215104,China)Abstrac t:In each pe ri od,critics g i ve t he ir a ttenti on on t he si m ple and popu lar charac ter o f Ba i Juy i∀s poets In th i s paper,t he au t hor tr i es to g i ve it another d i scussion,fro m the pe rspecti ve of the influence o f Zen Buddh i s m O urm a i n po i nt i s,the si m ple and popu lar cha racte r o f Ba i∀s poets is t he ex terna l pe rf o r m ance o f the Poet Ba i Juy,i who pursues practicing his pe rsonal style under the gu i d ance o f Zen Buddhis m∀s Sub jec ti ve th i nk i ng and se lf-consciousness theo ryK ey W ords: Popu larity and S i m pli c ity ;Zen Buddhis m;Characteristi c白居易的诗因 浅切 (李肇#国史补卷下∃)、 白俗 (苏轼#祭柳子玉文∃,#东坡前集∃卷三五)以及 老妪能解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之说而成为唐代 平易浅俗 诗风的代表。

白诗也因受到上自 王公妾妇 、下至 牛童马走 等社会各阶层人的喜爱而流传甚广以至于被清人赵翼定位为 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

(#瓯北诗话%卷四∃)不管对白诗所表现出的 平易浅俗 之诗风的评价是褒奖还是贬低,评论者常常将白诗在社会上流传深广的程度与其 平易浅俗 的风格联系在一起。

如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所说的: 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传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1](P3472)在杜牧看来,正是元白诗的这种 纤艳不逞 、 淫言媟语 的浅俗风格成为其诗作 流于民间 的重要原因。

明人江进之在#雪涛小书∃中曾指出: 白香山诗,不求工,只是好做。

然香山自有香山之工,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异事同功,名曰∋广大教化主∀,所来自矣。

在江进之看来,正是白居易诗的包容 世间一切 的开阔性使他的诗作更适应众生的需求并因此得 广大教化主 之名。

白诗中的 开扩 诗境当然是与其平易浅俗的特点紧密相连的。

清人赵翼的言说则更加明确地将白诗的 坦易 与 沁人心脾 联系起来: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之所共欲言。

&&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瓯北诗话%卷四∃)在赵翼看来, 眼前景、口头语 等所带来的 坦易 是元白诗受到喜爱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自白诗问世以来,有关其诗歌的平易浅近且俗的诗风成为历代诗评家关注的焦点。

而李肇的 (诗章)学浅切于白居易 的言说和苏轼的 元轻白俗 的议论也几乎成为对白诗的定评。

只是众人对 浅 与 俗 的见解各有不同。

在不同的艺术标准下,评论者对 浅、俗 的认识各有不同。

正如谢思炜所指出的:宋人 在潜意识中以为雅必蕴藉,与蕴藉相对的浅切自然就是俗。

&&从审美角度来看,宋人最不满意于白诗的,是它的繁,不够蕴藉。

[2]虽然历代评论者中也不乏对 白俗 给予积极赞同之人,但却鲜有人彻底地从白居易个人的主观意识入手来探寻白第32卷第10期2010年10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 l of Y ichun Co lleg eV o l 32,N o 10O ct 2010!收稿日期:2010-07-26作者简介:邹婷(1980(),女,山东泰安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讲师,比较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

居易自身对 平易浅俗 的自觉追求。

对嗜诗的白居易而言,他从不避言自己创作中的 繁 、 切 等特点,即使是由这些特点所引起的弊病: 每下笔时,辄相顾语,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

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

足下来序,果有词犯文繁之说,今仆所和者,犹前病也。

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引所作,稍删其烦而晦其义焉。

(#和答诗十首序∃) 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

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

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

苏州及彭泽,与我不同时。

此外复谁爱,唯有元微之。

(#自吟拙什因有所怀∃) 至于讽喻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

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又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

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之,况他人乎? (#与元九书∃) 诚知老丑冗长,为少年者所嗤。

&&然得隽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

所以辄自爱重 。

(#与刘苏州书∃)对于具有自省意识的诗人来说,白居易对自己诗作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繁、切 使诗歌显得冗长、言尽意穷,因而才使人觉得 诗成淡无味 。

诗歌的 无味 即意味着不够蕴藉, 理周辞繁、意切言激 则正是导致其 无味 的重要原因。

可见,白居易对此深有体会并一再提到要在与好友元稹相见时共同讨论诗文使之繁简得当而各得其所。

事实上,白居易自己也清楚地知道只有与之相交甚密且创作观相近的元稹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主观追求。

因而白居易虽然明确诗作中的弊端但却并没有改弦易辙。

倒是好友元在#白氏长庆集序∃中道出了白居易表现在诗文中的追求所具有的长处: 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为多矣。

夫以讽喻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长于实;启、表、奏、状长于直;书、檄、词、策、剖判长于尽。

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 元稹从不同类别出发对白居易之所长给予的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虽然这些长处在某些时候也为白诗带来了弊端,但是从白居易的并未改变其文中之 病 的实际行动来看,诗人对元稹的评价是认同的。

那些他自己指出并且从不辩解的 繁、切 等缺点在诗人自己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诗人在自觉追求和实践个人的 特性 [3](P14),即任性率真时所要突出表现的是诗章的真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然会有所失。

正如谢思炜所分析的: 繁是切的可能结果之一,所以白居易为求切而不避繁。

浅则是切的可能前提之一,在白居易看来实属当然,所以他根本不对这一点进行辩解,从没有说过自己的诗不浅。

[4]切与讽喻诗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的创作目的相结合就会出现 繁 与 激 的结果;为使感伤诗、闲适诗等真切自然易入人心,辞浅而意切又是不可缺少的;对于 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 又 取其释恨佐惧 (#与元九书∃)的杂律诗更是诗人的率真之作,浅切与繁则使这些杂律诗在真切自然的同时增添了 赡 、 情 之长。

对于这些所谓的利与病白居易十分清楚,所以在诗文中他只是对此有所检讨却不肯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追求。

事实上, 浅切 一语的确概括出了白诗的整体特点。

但自唐、五代以后,审美标准的变化使人们对浅切的理解逐渐与 俗 结合到一起。

因而 老妪能解 之说便应运而生并成为白诗平易浅俗的重要佐证(#唐宋诗醇∃、#诗人玉屑∃曾辩其为妄说)。

许多评论家也常将白诗的平易、浅切与其口语化或近俗相连。

明人王世贞曾言: 张为称白乐天广大教化主,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

极有冗易可厌者,&&千篇一律。

[5](P1011)他甚至认为白居易之流的人是 张打油、胡钉铰 的作俑者[5](P1012)。

这是将白诗的平易浅切与贬义之 俗 等同的典型观点。

即使是对白诗之平易浅切持肯定态度的赵翼也将其 坦易 与 口头语 联系在了一起。

白居易的讽喻诗因 质、径、直、切 的特点而被人们认为是其平易浅俗的代表。

谢思炜对其讽喻诗中的用典和口语词进行了分析,结果却发现白诗中的典故和书面语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并不象人们想象中得那样晓畅易懂;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唐诗中也并非十分突出,其语言也是符合唐代文人诗的一般规范的。

由此说明 白诗的∋浅切∀真正来自口语成分的并不多 [4],为了达到真切自然的效果,诗人要 选择那些与书面表达基本一致、最容易融入书面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而不是随意的口语式的表达。

这正像白居易自己所言的 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诗解∃)频繁的斟酌与修改才使包括讽喻诗在内的白诗在整体上呈现出平易浅俗的风貌。

实质上, 浅切 也好 白俗 也罢,这种所谓的风貌都是白居易在诗章中追求实践自我 特性 的产物。

对白居易而言,他所追求的是自己的那份任性率真和表现在诗中的真切自然之感。

诗人欣赏的是 蔚温雅渊,疏朗丽则,检不扼,达不放,古淡而不鄙,新奇而不怪。

(#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的风格,所以虽然他的诗歌无法做到如刘禹锡般的精炼,但他在创作中实践了属于自己的 特性 。

而恰恰是这种 特性 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一些 俗 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