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月,是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之一,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更是充满了关于月的意象。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时是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有时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有时是表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本文将从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中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和象征。
从李白早期诗作中的月意象开始说起。
在李白年轻时期的诗作中,月常常出现在他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抒发中。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成名之作,也是他在诗歌中第一次运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月光照在床前,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往事与明月联系在一起,寄托着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在李白中期的诗作中,月意象开始承载更多的哲理思考。
在《赠汪伦》中,李白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这首诗中,月亮不再是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成为诗人内心感慨的象征。
诗人乘舟欲行,却听到了岸上的歌声,让他顿生别离之情,而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景色也无法与汪伦的情谊相提并论。
月亮在这里是诗人心灵的寄托,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李白晚期的诗作中,月意象更多地被赋予了豪情壮志的意义。
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银鸭金鹅北人报,君看东坡何所有?”月亮在这里被赋予了与壮志豪情相关的象征意义,月亮高悬,象征着诗人的志向远大,不甘平庸,追求卓尔不群的理想。
月光照耀下的壮观景象,也暗示着诗人不甘平庸,终将追逐自己的理想,创造出一番伟业来。
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发展,从最初的情感抒发,到后来的哲理思考,再到后期的豪情壮志,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寄托和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和理想。
李白通过对月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对壮志豪情的追求。
他的诗作中的月意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第一篇: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
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
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目录一、引言--3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四、“月” 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 参考文献------9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在盛唐诗人中,他也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
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想象构成了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李白式的诗歌特色。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中的月意象是其所作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以下是对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的论述:
月亮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他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思念的象征,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月亮是李白的自我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代表他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将自己比作月亮,表达了他不畏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
月亮是李白表达哲思的象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例如,在《庐山谣》中,李白用月亮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月亮是李白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象征着李白的情感世界和自我形象,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近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
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
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
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
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在中国诗词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伟大诗人,这些诗人为我国的诗词文化贡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李白在我国诗人群体中最为人所知的伟大诗人之一。
纵观李白的诗词,月亮一直是李白最为喜爱的诗词意象之一。
李白的诗词描绘了大量的月亮,这对后来的咏月诗词的影响相当巨大。
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标签:李白;诗歌;月亮;意蕴现今我国民众们对诗词接触的开始都是从优势朗诵《静夜思》等等李白诗词开始的。
诗人李白将自身一生大量的笔墨放在描述月亮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对于后世人们对于月亮的看法产生着影响。
由此可见李白对于月亮的喜爱,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因此,笔者结合李白的一生探讨李白与月亮的不解之缘,并且通过李白的诗歌去探寻月亮意象及意蕴。
1.李白与月亮诗人李白的一生都似乎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月亮对于李白来说好像并不是悬挂在九天之上的死物,而是他的亲朋好友和知己佳人。
李白将自身的情绪向月亮所说,将自身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比,仿佛月亮已经和他成为了共同体,甚至他的死亡都和月亮离不开关系——李白晚年因醉酒捞月溺水而亡[1]。
在李白的认知中拥有着各种静态的月亮如清月、圆月、残月,有各种动态的月亮如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各种不同地点的月亮如林中月、江中月、深山月,有各种时间的月入今夕月、往昔月、盛秋月、隆冬月,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月入玉盘月、玉环月、玉钩月。
在李白的幼时,明月对于他来说是“小时不是月,呼作白玉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李白得意的时候明月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某使金樽空对月”。
在李白苦闷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李白思想亲友的时候,月亮对于李白来说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
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
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
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
[2]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
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
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
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
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
“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
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
[2]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
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
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
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
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
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
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
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
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
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
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汉代即有以闺月起相思,但是皆以探索女性情感世界的悲情怨调为主。
至李白的闺月,则异于前人,是闺中美人借来思念边塞征人的明月,既散发卷帷望月的柔情,又荡漾着天长地久的浩渺,是综合这凄婉与壮阔的双重情调。
前人以鸟兽比喻人情,写其思恋故乡。
借明月意象来开发故乡情,则是李白的伟大发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短短二十字的五绝,是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
二、明月意象探源明月意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何以诗人一生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在诗人心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呢?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传统的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影响中国古代就有以日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国语·周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
”明神,既是指日、月之神。
《礼记·祭仪》说:“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这就导致郊庙歌辞中有祭祀日月的歌词,如《朝日夕月歌》等。
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也许潜在影响李白的思维结构。
但是,对他的明月意象思维发生明显刺激的,应该是仙话幻想和历代诗赋乐府的审美体验。
我国古代的月亮神话是咏月诗产生的土壤和母胎。
嫦娥奔月是华夏民族众多古老美丽的神话之一,其中的孤寂悲凉渗入了整个民族的骨髓,更渗入了诗人的明月意象思维。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写男女月下幽会,痴情而率直地对月下美人的思慕,诗的特点在于把月光的明亮皎洁及美人的风采容貌和作者的热切思恋交织在一起,产生人与月相互照映,相互阐释的动人画面,与之相比,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
“在意象组织上则更加缜密而敬秒。
但其人月相喻相映的思维方式却承自《陈风·月出》。
[5]汉魏六朝诗赋出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明月意象,望月,玩月和赋月的篇章或片断出现在文人诗集中。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一诗,使明月和闺思交融,成为后世明月思维的重要母题。
南朝谢庆作《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德”,“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之句带有阴阳两极思维和神仙幻想。
更有“美人曼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歌辞,借明月抒怀念,为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展示了方法上的可能性,《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便从此生。
今存《乐府集》中有多篇以明月为母题。
李白的《古朗月行》《关山月》等即以乐府古题展开明月意象思维。
以《关山月》为例分析:“关山月”古解为有离别之意,离别之伤融入关、山、月三个意象系统中,苍茫而开阔,在边月战云中,伤离别之情染上一种苍茫悲切的边塞气息。
诗人借明月意象描绘天山、玉关等边陲之地,抒发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的最后,暗含明月高楼意象,戍客、妻子共对一轮明月,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应说是戍客思高楼,诗人却逆入写为高楼思戍客。
“诗在这里以出入于边塞和内地的地理空间的形式,真切灵妙地表现了出入于明月和内心的心理空间意义。
”[6]李白在诗中将“关山明月”的宏伟壮阔和“明月高楼”的深婉细腻加以综合描写,从而赋予明月以自由而雄浑的新意象。
2、李白的明月情结解读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我们不难发现与其本人有深刻关系:(1)从李白的特殊人生经历和坎坷的仕途来说,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与其相契合,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月亮的选择。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远离故园的漫游漂泊中度过的,最后客死异乡。
这让诗人对家有着比常人更深情的眷恋。
每当忆起家乡,对家的渴望,对故乡的依恋时时啃噬着心灵。
在此之下,对家的渴望更强烈、持久,作为一个诗人,会选择某种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这份深深的情感。
月亮恰好就是最理想的象征物。
见月思乡,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的主题,名月则是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
诗人一生浪迹天涯,名月就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最理想的象征物。
[7]诗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为之奋斗一生,然而,他既未能兼济天下天下,也未能独善其身。
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的理想格格不入,而且诗人高洁的品格也不容许他同流合污,只能与“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伴随一生。
恩宠与荣耀只是昙花一现,嘲笑与排挤常在左右,君王将其束之高阁更是让失落、孤寂、填满内心,终是壮志未酬。
月光的飞动虚无,月华的缥缈与作者跳动的心情、多变的情绪十分吻合,月亮成为首选的表达载体。
(2)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独特个性,也必然使他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诗是借助意象及其组合来书写性情的,意象的创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作品的艺术水平。
李白诗中千变万化的月亮,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诗人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楚狂人”的豪放情感,“谪仙人”的铮铮傲骨这些是他张扬的、热情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个性气质的写照,借助飘逸飞扬的月亮可以营造神秘浪漫的氛围。
正是他思考形态中的强烈的道家思想最终导致诗人跌入“恋月”怀抱。
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诗人的独特心理倾向:超时空性和非固定性。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和人的行为的有限性,人生的短促性相比,月亮具有超时空的固定性格;同时,由于月亮的形状变化不定,体现了一种意味弥深的形式美具有非固定性。
这两种明月特性与诗人的心理倾向相吻合,引起诗人共鸣。
(3)诗人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诗人在他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中遭遇不可避免的失败后,茫然四顾,视线不自觉就定格在清空之上的那轮明月,诸多清思、感悟纷至沓来,月亮自然成了最合适不过的倾诉知己了。
月亮的世界,明澈、纯洁、美丽,是无可比拟的澄澈宁静的心灵世界。
《月下独酌》既是诗人孤寂心理的真情告白,又是诗仙睥睨浊世、傲然自得形象地再现,这一切,都是通过月来实现的。
月是诗人的心理寄托,月的晶莹剔透、幽冷清高正与诗人的高洁、傲岸浑然一体。
月不再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物,而是知情解意,可以让诗人倾诉肺腑的人生知己,同时,还是诗人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
[8]三、明月意象的意蕴诗中月是作者面对现实,思考人生的参照物,诗人将自己的生活命运与之融为一体,正是明月激发了诗人的诗兴和灵感。
此时,诗中月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而是诗人自我意识的体现,带有诗人个性化特征和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诗中月被赋予生命、情感和灵性,具有了诗人的人格意志,成了诗人“着我之色”的多种象征意义的审美意象。
1、将月当作国家、帝王的象征李白一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往往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联系在一起,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明月高悬天穹,在诗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在他的咏月诗中,明月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帝王的化身。
如:“胡月入紫薇,三光乱天文”(《送张秀才偈高中丞》),“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六首》其三)。
以汉月象征大唐帝国,以胡月象征外邦异族。
环宇共一月,但诗人却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对祖国的热爱息息相关。
2、将明月作故乡的象征每月十五的月亮圆满、完整,给人以完美的感觉,能使人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精神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