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区别
第二讲 善恶之辨.ppt

2.因果报应说
佛教善恶观与业报轮回说紧密相联。 按照佛教的说法,轮回是依据“业力”决定的。 人的福祸际遇、轮回趋向的好坏,由“业”的染净
而定,“染”业即恶业招致恶的果报,“净”业即 善业导致好的果报。 轮回,梵文samsara,就是指有情众生依业力在欲 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的天、人、畜生、阿修 罗、饿鬼、地狱六道中不断流转,无可避免。
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 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 怒、不邪见”。
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理性去作出正确的判断,不是完 全任由主观的欲望随心所欲。这是善与恶的应然层 面。
第三个层面所谓至善的层面,也就是理想道德的层 面,即能持久地达到满足自己利益的方式。
四、孟荀人性善恶之争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 货》)
在中国先秦文化思想史上,把人性与善恶相连的主 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一般来说,凡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人们都会 称之为善,并予以肯定和赞扬;
凡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产生负价值的 行为,人们都会称之为恶,并予以否定和谴 责。
是在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中不断发展 的。
黑格尔曾指出:“恶的意志希求跟意志的普遍性相 对立的东西,而善的意志则是按它的真实概念而行 动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系辞》
在西方,古希腊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命题:“德性即 知识”。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一门研究至善的科 学。
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认为,伦理学是在正当或不正当、 善或恶的范围内研究行为的科学。
善和恶的实质
人性的善与恶的名言

人性的善与恶的名言人性的善与恶的名言:1、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丘明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弗·培根5、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莎士比亚6、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7、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戴尔·卡耐基8、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米开朗琪罗9、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曾子10、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杨子11、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
——卡莱尔12、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罗素13、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1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康德1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福楼拜1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17、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罗·勃郎宁18、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19、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20、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
善与恶_初一议论文400字

善与恶_初一议论文400字善与恶是人类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而如何认识和对待善与恶,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对于善与恶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无论观点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善与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善与恶是根植于人类道德观念中的重要内容。
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善与恶则是道德准则中的基础。
善是指符合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的行为,具有积极的价值和影响;而恶则相反,是指违背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的行为,具有消极的价值和影响。
善与恶的区别,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也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协作的基础。
善与恶的区别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道德品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品质,常常通过善与恶的选择和实践来体现。
善良的品质与善行相一致,体现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奉献他人等方面,这些行为不仅使自己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同时也使他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而恶劣的品质则表现为自私自利、伤害他人、追逐权力和金钱等方面,这些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不幸,同时也会让自己内心充满罪恶感和愧疚感。
善行可以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使我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善与恶的选择,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当人们选择善良行为,将关爱和宽容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才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相反,如果每个人都追逐个人的私利,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那么社会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无法实现和谐与稳定。
善与恶是人类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善与恶观,积极选择善良行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善与恶的区别

善与恶的区别道教认为先天人性无善恶,后天人性有善恶。
道教将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
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性,道性即先天人性;人既然来源于道气,那么人就具有道性。
如《老子河上公注》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
”《太平经》亦称:“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
”””这都是说人身中分有道。
这就为人能成仙不死找到了理论根据。
如《太上老君内观经》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
”又如《玄珠录》卷上说:“众生与道不相离。
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
”道无生死,人只要把握住身中的道,与道合一,就可长生久视。
显然,道教以道论人之本性,为人“成仙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道教认为人产生后先天之性就转向后天之性。
后天人性指人的各种欲望和妄念等,它有道德属性,有善恶。
而先天人性——道性没有道德属性,超越善恶观念。
《性命圭旨》说:“天命之性,论其本源。
气质之性,论其享受。
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
”道教亦认为,欲望和妄念等后天人性消耗和遮蔽了先天道性。
那么,人的道性真正表现出来,一是要摆脱各种欲望和妄念,使先天之性——道性不被遮蔽;二是通过自身修炼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联系起来,并向前者复归。
这就为“成仙如何可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基督教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罪)并存,即有善有恶。
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人的本性来自上帝。
基督教认为上帝原始创造的世界是善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Human nature from god.The Christian view that god created the world original is good,so human nature is good,故《圣经》的《创世记》说:“上帝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非常好。
”但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罪堕落之后,《圣经》仍将人称为“上帝的形象”。
此时,从“人是上帝的形象”可对人性作如下的理解:一方面肯定人的尊严与高贵(“上帝形象”的延续——善)Sure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and noble("god image "continue-good),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的失落与堕陷(“上帝形象”的亏损——恶)。
善与恶的本质道德行为的来源与动机

善与恶的本质道德行为的来源与动机善与恶的本质:道德行为的来源与动机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对善与恶的认知和选择。
本文将探讨善与恶的本质,并探究道德行为的来源和动机。
一、善与恶的本质1. 善的本质:善是指人们为了他人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善行往往涉及帮助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它源于人类内心的善良和同理心。
善行展现了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能够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和幸福感。
2. 恶的本质:恶是指人们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和不幸的行为。
恶行包括欺骗、暴力、蔑视他人等,它源于人类的自私和自利心态。
恶行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也伤害了自己的心灵和自尊。
二、道德行为的来源1. 社会规范:道德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与引导。
社会通过立法和道德教育等方式传递道德价值观,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些规范与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善与恶的区别,并激励人们选择善行。
2.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单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传承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和道德意识。
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和亲人充当着道德行为的榜样和导师,在培养良好道德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教育体制:学校和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场所。
教育体制通过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起着直接的影响。
社会的道德期望和社会团体的规范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也能够激励人们选择善行。
三、道德行为的动机1. 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指人们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而采取道德行为。
对于善与恶的判断,一个重要标准是结果是否造福了他人。
利他主义者相信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自己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2. 自律和道德认同:自律是指个体以内在规范和原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认同则指个体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善与恶的边界在哪里?

善与恶的边界在哪里?在人类历史上,善与恶一直是一个刺痛人心的话题。
许多人认为善恶界限非常清晰,但事实上,善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因情境而异。
善恶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一、行动动机当我们讨论一个行为是善还是恶时,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点是该行为的动机。
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地帮助他人还是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如果是前者,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
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行为就是恶。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在捐赠他的财富来帮助需要的人,那么这个行为被认为是善的。
但如果把这个人的动机转变成他需要被人道主义者协会邀请,那么这个行为就变成了恶的。
因此,善恶的区别可以从动机中看出来。
二、行动后果行为的后果同样是判断善恶的重要因素。
如果行为的结果是带来了好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被认为是善的。
反之,如果结果是坏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恶。
举个例子,一个家长可能会惩罚自己的孩子,以教导他们的错误行为。
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惩罚过度或不合时宜,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行为的结果可以决定善恶的界限。
三、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也是判断善恶的因素之一。
人们的价值观因文化和传统而异。
有些文化和传统重视个人责任,而有些则强调团体利益。
根据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一些行为可能被视为善良的行为,而其他的则可能被视为恶行。
例如,某些文化认为离婚是不道德的,而其他的则认为为自己和国家做出贡献才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社会价值观也会影响人们对于善恶的认知。
四、情境影响情境也是影响行为善恶的因素之一。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行为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是好的,那么在另一个情境中,它可能就是恶的。
例如,在一个盗贼入侵家中的情况下,偷走他们的财物是不好但是是必要的。
然而,在没有该情境下(没有盗贼入侵),偷东西是不道德和犯罪的。
结论善恶的边界在哪里?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因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每个人的判断都以自己的认知为基础,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功过得失。
第二讲 善恶之辨

二、善恶概念不是先验的
是善还是恶?
首先,需要认识人、人的本质、人性问题。离开了 人、人的本质、人性,善和恶就无从谈起。 其次,必须认清:只有当人的理性对人性作深入反 思之时,才会提出善和恶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善恶 理论。 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化(文明)在道德发展中起着 巨大的推进作用。
康德曾以《圣经· 创世纪》第2-7章为出发点,谈及 人的理性与善恶的状况。
五、西方人的人性本恶倾向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关于人性的认识来自 两种传统。
一种是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思想传统。这个传 统告诉西方人,人性生来既是恶的。 另一种是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传统。这个传统 定义“善即知识”,既然知识不是人类生来 就有的,所以同样有人性本恶的潜在含义。
真正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起到普遍、巨大、 长久影响的,应是基督教教义。
一般来说,凡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人们都会 称之为善,并予以肯定和赞扬;
凡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产生负价值的 行为,人们都会称之为恶,并予以否定和谴 责。
是在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中不断发展 的。
黑格尔曾指出:“恶的意志希求跟意志的普遍性相
对立的东西,而善的意志则是按它的真实概念而行 动的。”
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本善、本恶、有善有恶、 无善无恶。 所谓有善有恶,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天然具有善的一 面,有趋向于善的一面,同时也会有不善甚至恶的 一面。 所谓无善无恶,则是因为从人类整体而言,在人类 文明史之前实际上无所谓善和恶。
概括而言,人的本性源于动物性;人的本性 在文明出现之前无所谓善与恶。 善与恶是人的认识,是概念,是对人自身的 言行、思想的反思。 善与恶的本原皆出于动物性,但善与恶的认 识和判断则始于人的历史、人的活动、人的 文化。
第五章 道德范畴

(3)善与恶有客观的评判标准
• 善与恶是关于人的思想、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或有害的 属性。因此,判断善恶的标准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利益 。
• 马克思主义认为,评判人们行为的善恶 ,最终必须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是否对当时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为标 准。一般说来,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对当时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行为, 就是善的;相反,凡是背离社会发展规律 、损害社会进步的行为,就是恶的。
• 凡是背离和损害社会主义整体利益 ,违反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 是恶的,不道德的。
2 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 从一定意义上说,善恶问题 是个世界观、价值观问题。
• 例如:奉行“对我有利就是好 的”准则’只要对自己有利就 可以不择手段。
3 必须在善恶之间旗帜鲜明
• 善与恶是有明确界限的,在善与恶之间不应采取“骑墙” 或调和的态度。
第二节 义 务
• 义务有多种,诸如政治义务、法律义务、职业义务、道德 义务等等。
• 道德义务,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是一 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要求。
• 道德义务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对社会的义务,即对民族
、国家、阶级、政党所负的道德 责任;
• 一类是个人对他人的义务,即对 家庭、亲朋、同志等所负的道德 责任。
• 即是在生命体验的层次上去感认和直觉良知, 把良心视为一种直觉。
• ("知"在中国古代是个认识论概念,很早就有 了道德的含义,是一种同情恻隐之心)
• 王阳明是儒家良心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对良心做了全面和充分的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与恶的区别
道教认为先天人性无善恶,后天人性有善恶。
道教将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
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道性,道性即先天人性;人既然来源于道气,那么人就具有道性。
如《老子河上公注》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
”《太平经》亦称:“夫天将生人,悉以真道付之物具。
”””这都是说人身中分有道。
这就为人能成仙不死找到了理论根据。
如《太上老君内观经》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
”又如《玄珠录》卷上说:“众生与道不相离。
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
”道无生死,人只要把握住身中的道,与道合一,就可长生久视。
显然,道教以道论人之本性,为人“成仙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道教认为人产生后先天之性就转向后天之性。
后天人性指人的各种欲望和妄念等,它有道德属性,有善恶。
而先天人性——道性没有道德属性,超越善恶观念。
《性命圭旨》说:“天命之性,论其本源。
气质之性,论其享受。
天命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不善。
”道教亦认为,欲望和妄念等后天人性消耗和遮蔽了先天道性。
那么,人的道性真正表现出来,一是要摆脱各种欲望和妄念,使先天之性——道性不被遮蔽;二是通过自身修炼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联系起来,并向前者复归。
这就为“成仙如何可能”提供了实践依据。
基督教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罪)并存,即有善有恶。
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人的本性来自上帝。
基督教认为上帝原始创造的世界是善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Human nature from god.The Christian view that god created the world original is good,so human nature is good,故《圣经》的《创世记》说:“上帝看他所创造的一切非常好。
”但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犯罪堕落之后,《圣经》仍将人称为“上帝的形象”。
此时,从“人是上帝的形象”可对人性作如下的理解:一方面肯定人的尊严与高贵(“上帝形象”的延续——善)Sure of the dignity of people and noble(" god image"continue-good),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的失落与堕陷(“上帝形象”的亏损——恶)。
也就是说,人犯罪堕落之后,“上帝形象”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失落。
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人的本性既不是罪加诸于人,也不是因罪而丧失的东西。
”又说:“人性并不因为罪而完全腐败到全然没有本然之善的地步,因而人有可能在本性遭腐败的状态也能依其本性做一些具体的善事。
”由此可见,人性之中善、恶并存。
人性之善就是指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前,即上帝的原始创造;人性之恶就是指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之后,即人有“罪”——罪性。
“罪”就是指人不按照上帝的目的去生活,它是由人神关系的破裂导致的结果。
所以说人性之恶并不是指社会中实际的罪行。
显然,此处人性的善恶(罪)和世俗道德上讲人性善恶的概念不属于同一领域。
人在道德上的恶,是由于人与上帝关系的破裂延展而来。
基督教认为,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
人的罪性的克服,唯有凭借着上帝/基督的救赎。
简言之,道教把人性分为先天人性和后天人性,认为先天人性是道性,是超越善恶的,
后天人性有善恶。
人的本性是真性,即人性中有神性。
人依靠自己摒弃欲望和妄念可复归真性。
基督教认为人性之中善恶(罪)并存,人的本性来自上帝,取决于人和上帝关系的好坏,人性中无神性。
现实人的本性主要是罪性。
人的罪性的消除只有靠基督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