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社会的善与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善良与狡诈与人性的复杂的相互矛盾与斗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善良与狡诈与人性的复杂的相互矛盾与斗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善良与狡诈与人性的复杂的相互矛盾与斗争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些作品中,善良与狡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特质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相互矛盾与斗争。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善良往往被描绘成一种与众不同的品质。

这种善良不仅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关注,也是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例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虽然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但他内心深处却有着对正义的追求。

他对于被欺压的人表现出同情和关心,虽然他自己也常常成为别人的欺压对象。

这种善良的力量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然而,与善良相对立的是狡诈。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狡诈往往被描绘成一种为了生存而必须采取的手段。

这种狡诈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而是为了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

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为了摆脱贫困和压迫,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谋求生存。

他通过狡诈和机智,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种狡诈与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深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善良与狡诈之间的相互矛盾与斗争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既包含了善良的一面,也包含了狡诈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在善良与狡诈之间做出选择。

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或者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不得不采取狡诈的手段。

而有时候,人们又会被内心的善良所驱使,选择采取正义的行动。

这种内心的斗争和矛盾使得人性变得复杂而深刻。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善良与狡诈的相互矛盾与斗争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利益冲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需要在善良与狡诈之间做出选择。

有时候,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不得不采取狡诈的手段。

而有时候,人们又会被内心的善良所驱使,选择追求正义和公平。

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引发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善良与狡诈与人性的复杂的相互矛盾与斗争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

善与恶典型热点事例素材

善与恶典型热点事例素材

善与恶典型热点事例素材1. 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慈善机构举办的募捐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医疗等援助,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2. 环境保护与污染问题:例如大规模的工业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而个人或组织开展的环保活动则致力于减少污染、保护自然资源。

3. 功利主义与道德观念:一方面,个人或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其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个人或组织秉持道德观念,尽量做出对社会最有利的决策。

4. 教育公平与竞争问题:例如家境优渥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资源的优势而在教育机会上占据更多的优势,而弱势群体则面临更多困难。

一方面,个体才能应得到适当的表彰与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社会应该重视教育公平,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5. 遗传基因改良与伦理道德: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有可能对基因进行改良,但这也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基因改良是否会产生不公平与歧视,人类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

6. 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大规模农业生产常常造成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农药、转基因等技术也引发争议。

生态农业则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更健康和安全的食品。

7. 武器与和平:武器的存在可以维护国家安全,但也可能导致战争与冲突。

和平运动则试图通过和谐与合作来处理冲突,以实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8. 人工智能与隐私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也引发了隐私权保护的争议,例如个人数据被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等。

9. 科技创新与人类生活:科技创新带来了高效率、便捷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无人驾驶技术涉及到道德和安全问题,人类是否应该对科技的进步设定限制。

10. 种族、性别与社会平等:不同的种族和性别之间常常存在不公平的对待和待遇。

促进社会平等、消除歧视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挑战,需要不断努力与关注。

中国的善恶观 -回复

中国的善恶观 -回复

中国的善恶观-回复中国的善恶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产物,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的善恶观逐渐演变并融入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探讨中国的善恶观,并解释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善恶观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和责任感。

儒家学说认为,善行是人们在道德规范下的表现,而恶行则是逆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儒家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人。

这种善恶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践行,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中国的善恶观也是由宗教信仰塑造的。

尽管中国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但宗教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仍然产生深远影响。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强调善行和善念的重要性。

追求善行被视为对神灵的敬仰和信仰的体现,相反地,恶行被视为对神灵的冒犯和罪恶的体现。

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推动了善恶观的不断传承,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与善念。

此外,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的善恶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共产在国民统治结束后,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改革,提倡社会公平、正义和互助。

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人们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奋斗,追求共同富裕,而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追求。

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对于善的定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只限于个人的善行,而是更注重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发展。

中国的善恶观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多元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道德挑战。

商业道德、环境保护和公共秩序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善恶观也逐渐向着更为综合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考虑到道德与利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平衡。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成熟。

总结起来,中国的善恶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概念,它包含了儒家思想、宗教信仰、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的变迁。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善与恶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善与恶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善与恶善与恶善与恶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两个对立概念。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选择,这些选择会体现出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善与恶作为人们行为的判断标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善是指积极向上、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和思想。

善良的人往往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愿意倾听和帮助他人。

他们热爱生活,对待他人友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善良的人会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会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和流浪动物。

他们在社会上展现出自己的价值,给他人带来正能量,感染他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反,恶是指消极、自私、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和思想。

恶劣的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会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

恶意欺骗、偷盗、伤害他人身体安全等行为都属于恶。

恶人往往自私自利,只追求个人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漠不关心。

这种行为不仅不受人欢迎,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

在生活中,善与恶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影响个人的形象和价值观,也会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善良的行为会得到他人的赞赏,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恶劣的行为则会受到他人的指责,对个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同时也影响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善良品质,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只有明白了善的本质和意义,我们才能正确的进行行为判断。

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教育。

通过读书、旅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我们还要勇于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善与恶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

一个善良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只有我们不断努力,积极向善,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

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牢记善恶的区别,勇于选择善良的行为,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

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

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标签:中国善恶报应观;中国人传统心理;健全人格几千年来,作为我国民间普遍信仰的一种思想观念,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善恶报应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儒、道、释等各家的相关思想,从而形成了“一种介于宗教与封建迷信之间、神学宗教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奇特宗教观念”①。

两千多年来,这种思想观念弥散于社会各个阶层,浸润于人们的思想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与人情、面子、命运等一样,善恶报应观也是打开中国人心理的一把钥匙。

本文试图简要梳理中国善恶报应观的文化源头、形成过程和性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其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影响以及对塑造当代中国健全人格的启示意义。

一、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1.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初步形成因果报应观是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但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存在善恶报应观念。

不少学者认为《易·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中国善恶报应观的源头。

国内学者陈筱芳在其论文《中国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中指出,《文言》系战国至汉初所作,似不足以展现传统报应思想的形貌,并通过对相关证据的分析,认为春秋时期已产生完备的善恶报应观。

陈筱芳教授认为,善恶报应观在春秋时期已得到人们的普遍信仰,其内涵是个人行为的善恶将引起不同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善恶标准是世俗道德,即春秋伦理道德规范,如孝、忠、敬、信、义、让、仁、俭、德、礼等;报应的主体承担者是行为主体自身和行为主体的子孙后代;对报应行为的解释有“积善积恶说”“隐慝说”和“子孙报应说”,这三种解释方式很好地解释了“善行遭恶报”和“恶行没有恶报”的社会现象。

中国的善恶观

中国的善恶观

中国的善恶观
中国的善恶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哲学和宗教的影响,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都对这一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善恶观念:
1.儒家观念: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美德。

人们被鼓励追求道德的完善,认为通过培养个人品德,社会将更加和谐。

善的行为通常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等。

2.道家观念: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守静无为。

在道家的理念中,没有明确的善恶对立,而是强调平衡与自然法则的一致。

追求无为而治,倡导顺势而为,融入自然的道。

3.佛家观念:
佛家强调超越尘世的苦恼,通过慈悲、般若智慧、戒律等修行,追求解脱和涅槃。

行善积德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认为通过善行可以积累福报,远离轮回。

4.道德经观念:
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知止而有止”等理念,强调平和、淡泊、守正,反对过度的欲望和功利主义。

5.传统宗教观念:
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和民间信仰中,有一些善恶观念的元素。

例如,信仰中的神明通常被认为能够审判人的行为,对善者保佑,对恶者惩罚。

6.法律和伦理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法律规范行为,而伦理观念则更加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道德判断。

总体而言,中国的善恶观念是多元的,受到多种思想流派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共同构成了对道德和行为的基本指导。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善恶观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中国的善恶观

中国的善恶观

中国的善恶观善恶观是指人们对于善良和邪恶、正义和不义的认知和判断。

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善恶观。

这种善恶观源远流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善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中国人相信,行善积德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而恶行则会招致祸患和不幸。

因此,中国人一直强调要做好事、行善举义。

这种善恶观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古代的孔子思想,还是现代的道德观念,都强调了善行的重要性。

中国的善恶观还体现在尊重长辈和敬畏神灵的信仰上。

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善行。

同时,中国人也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他们通过祭祀和敬畏神灵,来祈求祝福和保佑。

这种信仰使得中国人对于善行和道德价值的追求更加坚定。

然而,中国的善恶观也有一些局限性。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与善相对的是恶。

恶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人们应当抵制和消除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矛盾和复杂的情况。

有时候,人们的善意可能被误解或被利用,而恶人却能逍遥法外。

这种现象使得人们对于善恶的判断产生了困惑和怀疑。

中国社会的善恶观也受到了一些现代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人开始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道德和善行。

一些不良行为和道德败坏现象也开始出现,挑战着传统的善恶观。

这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对于善恶观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尽管如此,中国的善恶观仍然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中国人仍然崇尚善行和正义,追求道德的高标准。

中国的善恶观在道德教育、法律制度和公共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也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善行和正义。

中国的善恶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崇尚善行、追求道德,这种善恶观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但中国人始终坚持着善恶观,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恶与善的较量

恶与善的较量

恶与善的较量恶与善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

自古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着恶与善的边界,并努力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出选择。

在这个善恶交织的世界里,我们面临着许多道义困境,对于如何分辨和选择恶与善,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交流和行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恶与善的内涵。

恶是指那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它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暴力、欺骗、贪婪、自私等。

而善则是指符合道德准则、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它可能涵盖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正直诚实等。

善与恶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权衡利弊、思考后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恶与善的较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道德选择。

比如,当我们知道某人正在做坏事时,我们应该选择揭发还是保持沉默?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道德难题。

一方面,揭发坏事是为了维护公正和社会秩序,这是一种积极、善良的行为;另一方面,揭发坏事可能会涉及到个人的安全和利益,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权衡个人和公共利益,考虑善恶的长远影响,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此外,在面对恶与善的较量时,我们需要保持强大的内心力量。

恶可能会诱使我们去违反道德和法律,而善会给我们带来正能量和动力。

然而,善恶之间的斗争并不容易。

在面对种种压力和诱惑时,我们很容易失去方向和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内心力量,以坚持善良和正义的选择。

通过读书、修炼、与他人的交流等方式,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道德素养,为正确的选择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善的社会环境。

一个善的社会环境可以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减少恶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向人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立法和执法来制约恶行的发生,并为正义和善良者提供保护和支持。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打造一个更善良、更公正的世界。

恶与善的较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它涉及到个人的道德选择、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环境的营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社会的善与恶
---《中国式关系》观剧随笔
高亮之
因为年龄已高,在家读书、写作和观看电视剧成为我的主要爱好。

但是好的电视剧确实不多。

《中国式关系》是我最近观看的电视剧中比较好的一部,特写此随笔,表达观感。

此剧的名称就有点怪:《中国式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是描述现代中国社会常见的权钱交易、拉帮结派、酒桌社交等等不良现象,因此这个名称不很具有吸引力。

可是此剧开始不久,就出现了一位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少见的一身正气而又敢于担当的男主角----马国梁(陈建斌饰)。

自始至终,此剧都是以他为中心,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此剧对于中国官场、商场的歪风邪气也有充分的揭露。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
马国梁,45岁,是政府负责工程项目审批的规划院的副主任(副处级)。

沈运是他的属下。

沈运表面正派,实际上品性低下。

他作为第三者,私下与马的妻子刘莉莉有恋情,破坏了马国梁的婚姻,促使马、刘离婚,而闪电式地与莉莉成婚。

马国梁将自己对规划院工作的改革建议交给沈运,让沈运提意见。

沈运却将马的建议当作他自己的建议提交上级,由此而取得上级的赞赏而获取了规划院主任的位置。

马国梁不愿意在夺走妻子、品质低下的沈运手下工作,愤然辞职下海。

马国梁在一次航程中认识了35岁的女设计师江一楠。

江是一个善良而精通业务、富有爱心的海归知识分子。

她热爱祖国,关怀老人。

她回国的目的是要在中国设计并建立一座符合老人心愿的现代化老年公寓。

整个故事就围绕此事而展开。

大体上经历了几个环节:
1,罗世丰是一个唯利是图、居心不良的商人。

马国梁下海后,罗世丰表面上是帮助,实际上将一个负债累累公司的大包袱丢给了马国梁。

江一楠为建老人公寓,也找到罗世丰寻求支持。

从此,马国
梁与江一楠,再加一个年轻人关强,三人合作,为创建老人公寓而奋斗。

2,为寻找投资,马国梁找到商场强人豪哥。

豪哥给了马国梁一堆债票。

为讨回债务,三人到了大草原,在借债人抵赖情况下,他们千辛万苦,牵走了十四条奶牛,一条售价30万元,得到第一桶金。

3,三人成立了公司,着手建设老人公寓。

江一楠的设计优秀,得到招标的第一名。

罗世丰入股,他的目的是要金蝉脱壳,将老人公寓的项目改变成高档住宅,以谋取暴利。

4,项目要经规划院审批,沈运与罗世丰勾结,处处设卡。

逼迫马国梁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

5,江一楠的丈夫何俊贤出轨,与江闹翻而离婚;却要挟说:要获得江一楠事务所公司一半资产,并准备打官司,这样老人公寓的项目必然要停工。

罗世丰以此为籍口,迫使江一楠辞职,以达到他一手操纵公司的目的。

6,罗世丰将公司经费挪作他用,使公司资金链断绝。

老人公寓项目趋于停工。

罗世丰请江一楠回公司当替罪羊。

同时收买关强将优质钢材换用低档钢材,企图使工程失败,以嫁祸于江一楠。

7,马国梁这时远在非洲,他打电话来,将罗世丰和沈运的阴谋,告诉江一楠与关强。

关强听马国梁的话,保证了钢材的质量,而使老人公寓工程获得成功。

最后,沈运与罗世丰都被纪委带走调查。

马国梁与江一楠在共同斗争中建立了感情。

从以上情节可以看出,这项工程虽然是个别事例,但折射出今天中国官场与商场的一个普遍现象:官商勾结,谋取暴利,而牺牲民众的福利。

此剧反映着现代中国社会中善与恶的斗争。

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了反贪的力度,揭露出的受贿的贪官确实很多;行贿、偷工减料、售卖假货的商人也不少。

但是,中国还是有一大批正直的干部和企业家,马国梁与江一楠是他(她)们的代表。

他们与贪官与奸商之间必然会有颇为尖锐的善与恶的斗争。

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中都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

在中国古代,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

他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四端”,就是孟子讲的“人性”。

他讲的人的“恻隐之心”,就是人的仁爱之心,也就是人的善心。

他将人的仁爱心放在“四端”的首位,说明他对于人性之善的重视。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篇)
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

荀子的意思是人类的善并不来自天性,而是后天获得的,如教育等。

我在《善哲学与共同价值》书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善的,而人性确实有恶的一面。

如果不承认人性基本上是善的,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类在发展史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方面,都会不断地取得进步;不能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各种宗教(信教者占人类总数的80%以上)都以“爱”为共同宗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前世界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各国人民的和平与合作。

但是,人性中确实存在着恶的一面。

西方政治强调权力的分立与制约,强调对于政府的民主监督,都与对于人性之恶的认识有关。

中国十八大以来提出“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方针,也都与对人性之恶的认识有关。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善与恶的两种势力的争斗特别明显。

在《中国式关系》电视剧中,马国梁是中国当代干部中正直的好干部的代表。

一般人认为,干部下海,变为商人后,一定会唯利是图。

马国梁却并不是这样。

他的人生遇到许多逆境:妻子被人偷走,职务被人骗走,创办的公司又被人排挤走。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

剧中有一个女孩(霍瑶瑶)倾心于他,而因为她父亲和哥哥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迫使她偷走了马国梁的所有储蓄。

马国梁拒绝了她的爱恋,却又出手帮助她,鼓励她走上正路。

江一楠则是中国当代正直的企业家的代表。

企业家当然要考虑企业利润。

但正直的企业家更多地考虑为社会与民众创造福利。

此剧最后一集,国外归来的江一楠明白了什么是“中国式关系”?中国式关系,固然有人情关系、官商勾结、酒桌社交的一面。

但是也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仁者爱人”、“尊老爱幼”、“仁义道德”的一面。


者应该说中国式关系的主流和方向。

由此点明了此剧的名称。

此剧的结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虽然是一句老话,却是人间世界的真理。

我想加上一句:“生前不报,死后会报”。

例如顾准,生前受尽屈辱,妻离子散;死后却声誉日增,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提出市场经济的杰出思想家。

又如康生,生前位居高位(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死后被确认是四人帮的高级顾问,被开除党籍。

此剧情节曲折生动,演员演技出色,陈建斌演马国梁,马伊俐演江一楠,赵李新演沈运,叶一云演霍瑶瑶,都很成功。

观赏性与思想性都比较强。

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会受到一定教育。

(字数:2274)2016-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