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今官职勋爵系统考[附三国官职详解]

合集下载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

盘点:三国所有官职名及职责历朝历代的王朝中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官职。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的各种官职名称及职责所在。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

春秋时有军尉。

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

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

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

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

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

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

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

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

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

吴亦置。

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

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

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

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

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

太子属官。

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

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

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

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

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

三国因之。

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

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

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

中外古今官职勋爵系统考[附三国官职详解]

中外古今官职勋爵系统考[附三国官职详解]

中外古今職位勳爵系統考先秦時代周朝《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秦朝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通侯、列侯)。

漢朝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

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晉南北朝曹魏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

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兩晉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六)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六)

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六)大长秋下属:1.大长秋丞:一人,官秩六百石,大长秋的副官,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丞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2.中宫仆:一人,官秩一千石,掌中宫的车马,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为皇后驾车,由宦官充任。

西汉时,此官本名为中宫太仆,官秩两千石,位同大长秋。

东汉省去“太”字,称中宫仆,减官秩为一千石,并让其隶属于大长秋。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仆一人,千石。

本注曰:宦者。

主驭。

本注曰:太仆,秩二千石,中兴省…太‟,减秩千石,以属长秋。

”3.中宫谒者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中宫谒者,由宦官充任。

中宫谒者三人,官秩四百石,负责传达皇后的旨意、章表,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谒者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中宫谒者三人,四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报中章。

”4.中宫尚书:五人,官秩六百石,负责中宫里面的文书,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尚书五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中文书。

”5.中宫私府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管中宫内的府库,并负责如裁剪衣服、修补被子、洗涤衣物之类的杂务,由宦官充任。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私府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中藏币帛诸物,裁衣被补浣者皆主之。

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另,据丁孚(吴国太史令)的《汉仪》,中宫私府令官秩为一千石,地位等同于上文少府属下的御府令。

《后汉书·百官志四》引丁孚《汉仪》:“中宫藏府令,秩千石,仪比御府令。

”6.中宫永巷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中宫之内的宫人(官婢和侍史),由宦官充任。

中宫永巷令手下还有丞一人。

《后汉书·百官志四》:“中宫永巷令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宦者。

主宫人。

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7.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官秩六百石,掌中宫的中黄门冗从,由宦官充任。

何为冗从?按卫宏的《汉官旧仪》:“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

三国官表

三国官表

从五品上
辅国将军 辅吴将军 辅汉将军 明汉将军 安汉将军 抚军将军 翊军将军 辅军将军 副军将军 都护将军 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 中典军 前典军 后典军 左典军 右典军 执金吾 骑都尉 符节令 羽林监 太学博士 军师祭酒
从五品下
昭烈将军 昭武将军 昭文将军 昭德将军 扬烈将军 威烈将军 虎威将军 虎牙将军 扶边将军 抚戎将军 抚越将军 抚夷将军 殄夷将军 安夷将军 破羌将军 宁朔将军 积弩将军 积射将军 强弩将军 中军师 前军师 后军师 左军师
丞相府长史 太傅府司马 太保府司马 相国府司马 太尉府司马 司徒府司马 司空府司马 丞相府司马 大将军长史 骠骑将军长史 车骑将军长史 卫将军长史 大将军司马 骠骑将军司马 车骑将军司马 卫将军司马
从六品下
太傅府从事中郎 太保府从事中郎 相国府从事中郎 太尉府从事中郎 司徒府从事中郎
正七品上
骠骑将军府从事中郎 车骑将军府从事中郎 卫将军府从事中郎 司金中郎将 典农中郎将 度支中郎将 度支校尉 材官校尉 监冶谒者 屯田都尉 典曹都尉 水衡都尉 黄虞都尉 牧官都尉 司盐都尉 司竹都尉 东部都尉 南部都尉 西部都尉 北部都尉 太常卿丞 光禄勋卿丞 卫尉卿丞
太子傅丞 殿中监 邸阁督 帐下督 门下督 门下循行 期门郎 尚书曹典事 中书主事通事 中书通事舍人 中书佐著作郎 城门校尉司马 屯骑校尉司马 越骑校尉司马 步兵校尉司马 长水校尉司马 射声校尉司马 护羌校尉长史 护戎校尉长史 护蛮校尉长史 护夷校尉长史 护越校尉长史 护乌丸校尉长史
从七品上
卫将军正参军 征东将军正参军 征南将军正参军 征西将军正参军 征北将军正参军 镇东将军正参军 镇南将军正参军 镇西将军正参军 镇北将军正参军 大将军行参军 骠骑将军行参军 车骑将军行参军 卫将军行参军 征东将军行参军 征南将军行参军 征西将军行参军 征北将军行参军 镇东将军行参军 镇南将军行参军 镇西将军行参军 镇北将军行参军 太中大夫 中散大夫

三国官职表(详细终结版)

三国官职表(详细终结版)

三国官职表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

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

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

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

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

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

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

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

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

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官。

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三公之上:太傅《后汉书·百官志⼀》:“太傅,上公⼀⼈。

本注⽈:掌以善导,⽆常职。

”荀绰晋百官表注⽈:“汉太傅置掾属⼗⼈,御属⼀⼈,令史⼗⼆⼈。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

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义》⽈:“正⽈掾,副⽈属。

”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

),是由主官⾃⾏选⽤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选⽤⼈继任。

《后汉书·百官志⼀》:“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傅负责教导天⼦,并没有特定的职务,通常都授予朝中威望极⾼的⽼⾂。

按汉光武帝时惯例,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

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太傅并没有实权。

公元⼀⼋九年四⽉,汉少帝刘辩继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

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

⼀九零年三⽉初五,袁隗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杀。

⼀九零年四⽉,献帝刘协以⼤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堵塞,诏令并未传达。

⼀九⼆年七⽉⼗三⽇,献帝以太尉马⽇磾为太傅。

⼀九四年,马⽇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愤之下吐⾎⽽亡。

马⽇磾死后,汉末再⽆⼈担任过太傅。

三公之上:太师董卓东汉仅有董卓⼀⼈担任过太师。

⼀九⼀年⼆⽉⼗⼆⽇,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董卓死后,汉末再⽆⼈担任过太师。

太师是上公之⾸,和太傅⼀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印紫绶,掌丞天⼦助理万机。

”《汉旧仪》⽈:“哀帝元寿⼆年,以丞相为⼤司徒。

”掌丞天⼦,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切军政事务。

爵品勋阶制度-资料

爵品勋阶制度-资料

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
太常卿,为十四班。 (正三品)
中书令,列曹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禄
大夫,为十三班。 (从三品)
十二至九班
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左长史,卫尉卿, 为十二班。 (正四品)
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通直散骑常侍,太
子左、右二卫率,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太中大夫,
四班
给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建康三 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皇弟 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 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 南兗五州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 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积射、强弩将军,太 子左右积弩将军,皇弟皇子国大农,嗣王国郎中 令,嗣王庶姓公府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 府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 中兵参军,为四班。 (正八品)
商鞅的二十等爵:爵:一级曰公士,二上 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 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 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 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 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汉代立王、侯二等之爵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 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自雁门以来,尽辽阳, 为燕、代。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 海,为齐、赵。穀、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 楚。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北界淮濒, 略庐、衡,为淮南。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天子自有三河、 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 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 其中。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 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中国古代的品阶勋爵介绍

中国古代的品阶勋爵介绍

中国古代的品阶勋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表示职官等级的有爵、勋、品、阶等数种。

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世袭。

封爵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五等”,说明先秦就开始封爵了。

汉代封爵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同姓王称王,异性王称列侯。

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在王国境内分封庶子称为王子侯。

三国以后,除同姓封王外,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代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以示尊贵,不加“开国”的称为“散爵”,如唐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等。

勋,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

其始创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

至唐定制,共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十二转的称号是:上柱国(十二转,视正二品,以下按自多至少顺序)、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明代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级。

汉代是以禄石多少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

魏晋时官职分九品,即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分九等;北魏时每品又各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

如正第四品上阶、正第四品下阶,从第四品上阶、从第四品下阶等。

唐宋时期,文职与北魏相同,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

如清代的知府是从四品,知县是正七品。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

流外亦有品级,明清则总称未入流,不分品级。

阶,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汉代以前,担任某种职务的人享受某一等级的.待遇是固定的。

魏晋以后,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如光禄大夫、中散大夫和一些散号将军,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教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古今職位勳爵系統考先秦時代周朝《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秦朝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通侯、列侯)。

漢朝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

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魏晉南北朝曹魏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

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兩晉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

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

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

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

其余诸爵与开国爵封地称国而但封君不治国事,乡侯至关外侯无封邑。

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世袭。

南朝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

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北朝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

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

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

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隋朝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于均废止。

唐朝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

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官职:正一品(王爵):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嗣王、郡王爵,国公勋):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开国县公爵,柱国勋):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正三品(上护军勋):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开国侯爵,护军勋):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开国伯爵,上轻军都尉勋):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轻车都尉勋):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开国子爵,上骑都尉勋):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开国男爵,骑都尉勋):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骁骑尉勋):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飞骑尉勋):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云骑尉勋):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武骑尉勋):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