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小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计量分析与对策_849
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1 4
1 4
广西
重 庆
6
6
2 0 o O
2 0 01
l
2
O
0
O
0
3 . 结 论
2 0 0 2
2O O 3
3
1 2
0
O
0
O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一
省份 数量
河南 5 9
省份 数量
江 苏 2 2
省份 数量
安 徽 1 3
省份
江 西
数量
6
广东 山东
北 京
4 6 4 0
3 2
吉林 天津
辽 宁
2 1 2 0
1 8
内蒙古 福建
贵 州
l 1 1 0
1 0
云南 上海
对1 9 9 9 ~ 2 0 1 1 年 以图书馆知识服务 为主题 的研究文献进行分 析可 知, 该 主题的研究文献主要有 以下几个 主要特点: ① 图书馆 知识 服务研 究文献数 量整体呈波 动上升趋 势; ②统计 结果表 明, 多数作 者仅 发表相 关 文章 1 篇, 并且大多是独立撰写 文献 , 显示 出国内对此 主题 的研 究尚 未形成 核心著者群 , 而且多产与高产者更是稀少 , 并且研究人员对 图书 馆知识服 务持续研 究不够 深入 , 研 究人员 之间合 作有待加 强 ; ③ 共计 1 7 1 种期刊刊登相关文献 , 其 中6 种期 刊收 录相关论 文数 量 占全部期刊 相关论文数量 的近 3 1 . 4 %, 发表文 章最多的是《 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 , 期刊分布 较为分散 , 缺乏 稳定 、 高水平 的核心期刊群 ; ④ 图书馆知识服 务涵盖 1 0 大类期刊 , 学 校学院类刊发最多 , 图书情报信 息类 次之 , 显示 出学 院高 校期刊对此 主题 更为关注及学科 间的交叉渗透 的加强 ; ⑤该 主题获得 资助的基金项 目涉及 的文献量仅 为 5 9 篇, 占所有相关文献 的 比例 为 1 1 . 5 %, 这说 明该 主题 的研 究在深度 上和广度 上仍需加 深和拓 宽, 还有待于 国家和相关单位 的继续投入 和促进 ; ⑥各高校学 院及 其所 属 的图书馆具有 明显 的研究优势 , 是该 主题研究 的主要 单位 , 以南阳师
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凤提升流通服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对策流通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流通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最基础、最前沿的工作,使读者服务工作的窗口,知识资源的不断更新,加强对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策略的研究,对促进流通服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特点(一)馆藏文献资源的多样化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已不仅仅停留在以纸质为载体的单一时代,而是数字、光盘、音像等多种载体并存的局面,广大高校图书馆正在由传统型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
(二)检索借阅方式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手工借阅方式已被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手工借阅方式繁锁、效率低,易出差错,读者对想要借阅的图书馆藏情况也不清楚,而取而代之的计算机检索借阅系统简单、高效、精确,把流通馆员从繁琐单一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能很快帮助读者找到他所需要的图书,在方便馆员和读者的同时也最大发挥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读者需求的多样化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对的是教师与学生这两大读者群体,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娱乐休闲、就业查询,考研考证等许多都要通过图书馆这条渠道来获取外界的知识信息。
同时地方院校的高校图书馆还要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对流通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馆员综合不高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图书馆流通部门就是简单的借书还书,没什么技术含量,从而忽视其工作的重要性,领导在流通馆员的配备方面相对来说偏向职称学历偏低馆员,业务骨干少,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流通馆员综合素质不高。
(二)领导层的常见问题——管理方法有待完善图书馆领导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更多地考虑全馆的整体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及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却常常忽视了最基础的流通部管理。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刘红艳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20年第04期【摘要】在各种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只有不断满足广大读者对参考咨询服务的便利性、时效性与易用性需求,才能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便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势。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现状,简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问题;对策自塞缪尔·S·格林于1876年在书中提出了“个人帮助”这一观点之后,参考咨询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心脏”,在相关业务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时代变化速度的逐渐加快,读者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图书馆可以依托参考咨询服务来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不断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树立品牌形象,扩大社会知名度。
一、当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一)当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问题现状。
一方面,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缺乏专业化、集中化、规范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主要表现在参考咨询室的建立方面,部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没有为咨询馆员规划特定的工作场所,导致读者咨询和馆员解答工作呈现分散性特征。
比如,图书馆总台主要负责图书馆开放时间与图书馆使用指南等服务,如果读者想要就地方文献进行咨询,则需要与专题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沟通;另一方面,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不高。
广大读者不仅希望图书馆提供书籍期刊的借阅与归还等基本的服务,还需要图书馆就特定读物的章节、数据或者地方文献二次开发与利用等内容提供更精细化的知识信息服务。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许多读者缺乏搜集数字信息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常常对复杂的知识信息感到茫然,这样一来,就需要图书馆员的指导与帮助。
榆林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调查分析

降低师生对文献传递这项服务的体验满意度
。在
[
1]
有的基 础 上 跟 上 时 代 学 习 最 新 的 文 献 传 递 方 法。
② 图书馆应该加强 文 献 传 递 新 人 的 培 训,在 新 进 人
员中把好关口,在最 大 范 围 内 招 聘 一 些 具 有 专 业 知
1
.1 读者通过读秀、百链文献传递
榆林学院图书馆用户在校园网内通过图书馆主
图公司合作试用数图外文数据库云加速访问系统来
//www.
页中 打 开 “读 秀 学 术 搜 索 ”(
h
t
t
dux
i
u.
p:
//www.b
com/)或 “百 链 学 术 搜 索 ”(
h
t
t
l
p:
yun.
com/)进行检索。如检索结果显示 榆 林 学 院 图 书 馆
收率 60
.38% 。
最终 实 际 参 与 本 问 卷 的 本 科 生 109 人,硕 士 研
究生 31 名、教工 12 名、其他人员 5 名。
2
.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
.2
.1 读者群体不同,文献类型需求不同。在本次
图 2 榆林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使用情况
调查中,如图 1,本科生占比达到 69
.42% ,硕士研究
的联系方式进行联 系,和 工 作 人 员 直 接 寻 求 文 献 的
础上提出提高榆林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质
方式进行传递。工作人员将在 3 个工作日内处理读
量的有效途径。
者提出的请 求,通 过 文 献 传 递 平 台 获 取 原 文;或 向
借助文献传递服务拓展中小型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Develop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Library Resources and Service with the Help of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
作者: 赵秀君[1] 葛贤[2]
作者机构: [1]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3 [2]锦州市图书馆,辽宁锦州121013
出版物刊名: 情报理论与实践
页码: 89-9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 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 图书馆
摘要:回顾国内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与现状,提出文献传递对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弥补经费的不足;提高对科研的文献支持能力;有利于建设本馆的特色资源,提供特色服务。
介绍锦州市图书馆借助文献传递开展课题服务的实践,指出中小型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中面临的人员、资金及版权等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希望能为同类型图书馆提供借鉴。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与发展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与发展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管理与组织、技术支持以及用户需求三个方面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管理与组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与组织是实现服务高效运作的基础。
首先,图书馆应建立完善的文献传递服务管理机构和业务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与任务。
其次,图书馆应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同时,图书馆应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文献传递服务的全程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二、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关键。
图书馆应建立先进的技术平台,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提高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图书馆可以建立数字化文献库,实现在线获取和传递文献,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料。
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强对文献传递服务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
三、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是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核心。
图书馆应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首先,图书馆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和用户反馈意见等方式,了解用户对文献传递服务的期望和需求。
其次,图书馆可以建立用户档案和阅读历史记录,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文献。
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提供在线咨询和问题解答等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管理与发展涉及到管理与组织、技术支持以及用户需求等方面。
图书馆应加强管理与组织,建立完善的服务流程和监控机制。
同时,图书馆要注重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提高服务效率。
最重要的是,图书馆要紧密关注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只有这样,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精准化服务的相关问题探究

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精准化服务的相关问题探究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传递服务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文献传递精准化服务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围绕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精准化服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一、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不匹配。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在面向用户的服务过程中,却存在服务内容和用户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获取与分析过程中缺乏精准的用户需求分析,对于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关注点不够了解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图书馆需要提高用户需求分析能力,通过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手段,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
二、信息资源与文献传递路径的不畅通。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传递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传递信息资源。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献传递路径的不畅通,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及时、快速地传递给用户,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为改善这一问题,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与出版商、学术机构等合作,争取获取更多优质的信息资源,并加强资源共享和互通的技术支持,确保文献传递路径的畅通。
三、文献传递工具和技术的不完善。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传递过程中,需要依托各种工具和技术手段来实现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传递。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传递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一些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功能较为简单,用户使用体验较差;部分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技术无法实现跨平台传递,限制了用户的使用。
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与科技公司和技术专家的合作,引进和应用更先进的文献传递工具和技术,提升文献传递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用户信息安全问题。
高校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获取一定的用户信息,如用户的姓名、学号等。
由于缺乏有效的用户信息保护措施,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为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用户信息保护意识,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信息保护政策和安全措施,确保用户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的现状及建议论文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的现状及建议论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产学研合作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在产学研合作中,知识的有效获取与运用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主体之一,同时也是知识资源的拥有者、知识服务的提供者,其知识服务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产学研合作中知识流动与知识运用的效率,将最终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本文拟从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供应者和转化者,如何发挥知识服务职能,促进产学研合作顺畅成功。
一、产学研合作与知识供应链的关系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研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帮助下,收集、整理、加工和转化应用相关知识资源,开发创新知识资源,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实现产学研各方的利益目标。
知识供应链是一条相对规范、稳定的合作关系链,也是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
它描述了知识链式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知识创新的活动,将知识链中各节点及节点间存在的大量分散片面的信息加以整合,扮演知识的供应者和转化者,通过知识流活动将知识服务提供者和终端知识用户紧密联合,缩短二者之间的信息距离。
知识供应链在链条中流动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其实质就是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
在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供应链实践中,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学术环境等优势,有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革新、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活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中小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计量分析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2-0058-05文献传递是将读者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读者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1]83。
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于2011年成为Fulink(福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成员馆之一,该平台为师生自助式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渠道。
2015年4月我馆开始规范文献传递服务,主要标志为增设非自助式的文献传递服务,服务对象为本校及附属医院的教职工及研究生,费用均为图书馆补贴,由参考咨询部承担,设专门馆员负责。
读者通过邮箱向参考咨询部提交申请,馆员查找文献后通过邮箱向读者传递文献。
由于Fulink共享平台存在权限以及读者资料完整度不够的问题,本文将选取我馆非自助式文献传递服务表单数据进行详细计量分析,旨在为福建医科大学进一步改进该服务提供借鉴。
1文献传递服务的计量分析11 非自助式文献传递服务的总体情况我馆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通过文献传递服务邮箱共接收文献传递申请314篇,完成文献传递281篇,总满足率为8949.%。
没有完成文献传递的主要原因为:1)读者提交的信息有误或不全,无法查找到文献;2)本馆未与文献馆藏地的图书馆建立文献传递联系;3)受到版权限定,一些高校不能提供学位论文;4)国内无馆藏,国外数据库传递费用过高;5)文献年代过早。
12 非自助式文献传递量时间分布据图1分析,我馆增设非自助式文献传递服务以来,排除学生寒暑假传递量减少因素,申请量有较为显著的增长。
这与图书馆业务的宣传有较大关联,很多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并不熟悉,需要借助文献检索课程或读书月等活动的开展进行宣传。
传递量虽有一定增长,但普及面还远远不够,文献传递的宣传和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13 非自助式文献传递语种与类型分析图2显示,申请传递文献的语种以英文为主,比例高达8758.%,中文占1178.%,韩文占064.%。
随着医学外文文献量的与日俱增,医学期刊的价格却以每年20.%―35.%的自然上涨率增长,图书馆有限的采购经费使外文文献传递量尤为突出。
另外,我校设有口腔医学院,而韩国的口腔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存在零星的韩语文献。
?耐?3看,期刊论文需求比例最大,占9172.%,学位论文次之,占605.%,还有223.%的会议文献。
期刊作为专家学者发表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文献数量多,出版周期短,发行速度快[2,3]757,故所占的比例最高;学位论文存在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2]757,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先进性,对于研究生科研的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都颇有帮助,其较多收录于各高校的特色数据库,因此存在一定的需求量;大部分的会议论文未连续出版,检索较为困难,也具有一定的传递量。
14 非自助式文献传递用户类型分析从图4分析,用户群中研究生占8442.%,传递篇数占8949.%,是文献传递需求的主体,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参与科研学习,撰写论文都需要参考大量文献,但获取文献能力有限,需求量大。
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在用户群中也有一定的比例,人次分别占909.%和519.%,篇数分别占860.%和127.%,比例较低。
我校教职工和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的交叉,各大附属医院设有教研室,承担学校部分教学工作,传递量低的原因可能有:1)对图书馆增设的服务渠道不了解,尤其附属医院人员,需通过Ireader远程访问软件使用我馆电子资源,且对各项服务更新情况了解不及时;2)部分文献获取交由学生完成;3)部分教师获取文献能力较强,渠道较多;4)年老教师可能对电子信息资源使用率低。
15 非自助式文献传递各学院传递量及人次分析据图5分析,从学院(或附属医院)遍及率来看,文献传递读者涉及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部、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总临床医学院、协和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未申请文献传递的学院有人文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体育教研部、外国语学院。
其中有文献传递申请量的学院都与生物医学密切相关,医学作为基础学科涉及面较广,相关专业的读者对科研动态关注度高,有较高传递需求。
我校对文科方面的文献保障率并不高,但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却均无人次提交传递申请,图书馆应加强同此类学院的联系。
从学院分布人次分析,人数不多,且分布不平衡。
以传递篇数较多的学院来看,基础医学院传递14人次,63篇,其中一人次传递22篇,一人次传递10篇,合占该院总篇数5079.%;口腔医学院传递7人次,46篇,其中一人次传递21篇,一人次传递19篇,合占该院总篇数8695.%;护理学院传递6人次,37篇,其中两人次分别传递10篇,合占该院总篇数5405.%;第一临床医学院传递5人次,51篇,其中一人传递44篇,占该院总篇数8627.%。
读者邮件反馈对能及时获取文献的好评度高,并在短期内会多次提交新的文献申请,可见该服务的开展对于读者获取文献是极有帮助的,但由于知晓度不够,传递人次少,覆盖面窄,服务利用率很低。
16 非自助式文献传递主要来源数据库及主要获取渠道分布分析第一,PubMed和Elsevier ScienceDirect均为主要传递文献主要来源数据库,分别占总申请量的7261.%和2580.%。
PubMed数据库主要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文献摘要,较多读者会选择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全文。
Elsevier ScienceDirect为我校未购买数据库,在读者咨询反馈中,希望后期能购买的意愿较为强烈,加之文献来源分析比重较高,可以作为荐购信息参考。
第二,万方、CNKI和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在来源数据库中比重分别占541.%、446.%、318.%,外文数据库Wiley、Springer作为来源库比重分别占924.%和478.%,这5种数据库为我馆购买数据库,却存在一定的传递量,可能的原因有:1)对本馆电子资源不熟悉,部分文献并未对馆藏进行检索就提交申请;2)将数据库平台文献传递渠道与我馆邮箱文献传递申请混淆;3)来自我校直属医院或临床医学院的读者,若未使用远程访问软件,没有权限使用我馆电子资源,产生一定传递量。
第三,其余具有一定来源量的外文数据库有EBSCO、EM|consult 和Karger,分别占605.%、541.%和510.%,可结合后期文献传递量综合分析,考虑是否必要作为荐购信息。
第四,目前我馆文献传递主要获取渠道有百链云图书馆文献传递、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中心(CALIS)(与该中心还未完全对接成功,本馆申请仅由馆员审核后填写,读者无权限自主申请)以及我馆馆藏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获取量分别为181篇、63篇和32篇,占总获取文献比重分别为6441.%、2242.%、1139.%。
可见,百链云图书馆提供的文献满足率很高,并且免费,可考虑将其链接嵌入图书馆资源页面,方便用户自主提交申请,完成传递。
FMRS 可加载Pubmed,有一定的全文满足率,较多读者并不了解该功能。
CALIS系统成员馆众多,资源丰富,在获取文献上有独特的优势,后期我馆应跟进与该系统的集成和对接,将其转换为非中介式的用户自主传递模式,对于后期收集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提高用户获取文献便捷度,都有重大的意义。
2存在问题及建议21 我校文献传递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1 文献传递宣传力度不够,用户群小,服务利用率低。
本校开展非自助式文献传递服务一年多以来,传递量与该校师生科研学习需求极不匹配,服务普及面不广,总体利用率低。
传递主体为研究生,教师比重极低。
另外,我馆学科服务开展不够,暂未配备学科馆员,深入各馆宣传培训,与临床医学院的沟通联系不多,各学院的传递情况分布也很不平衡。
212 用户?ξ南状?递服务渠道缺乏了解,传递操作过程不规范。
我馆存在的文献传递渠道主要有Fulink大学城共享平台、馆员参与非自助式文献传递以及数据库平台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用户对文献传递概念模糊,只会利用其中一种渠道或将几种渠道互相混淆。
传递操作中常见的问题有:1)用户提供的文献申请信息不全。
较多用户填写表单容易出现字符或是断词空格错误,卷期号、年份、页码、联系方式等信息不全,馆员需花费额外时间查证,或是传回文献未能及时反馈读者,造成资源浪费,文献传递满足率下降。
2)反复提交相同申请。
一是在同一时间,对操作界面不熟悉,担心申请未成功,反复提交;二是在不同时间段,因不了解文献传递需要一定反馈时间,认为馆员可能未及时处理,再次提交相同文献信息,增加馆员的工作量。
3)同一个用户大量申请文献。
部分用户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需要参考大量文献,但并未对所查找的文献的内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确定是否为有价值文献,或仅根据一些文献的参考文献直接提交申请[4],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13 用户检索能力不强,对馆藏资源不熟悉。
部分用户在确定文献线索后,对馆员存在依赖心理,未先进行确认馆藏是否收录后就提交传递申请;或是并不了解馆藏数据库使用方法,无法正确检出文献,就认为该馆没有收录。
这样导致馆藏资源受到冷落。
214 到馆文献管理欠缺,未能二次利用。
中介式的文献传递模式,使得该类获取文献从某种意义上是已购买文献,但由于其未能加入馆藏相关数据库,从而成为不可流动的死资源[1]85,资源利用率降低。
215 馆藏资源不足,文献传递渠道有限。
我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开展时间较短,文献来源渠道比较有限,且配备数据库资源并不充足,比如SCI、Elsevier ScienceDirect这些大型外文数据库未购买,难以保障较高的文献传递满足率。
我馆在CALIS平台上,几乎都为满足本馆用户请求,能够接收和处理的外馆请求极少,也反映出了我馆资源的不足。
22 完善文献传递服务的思考和对策221 加大图书馆文献传递宣传力度。
针对文献传递服务用户群小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让读者更深入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内容和使用方法。
1)利用图书馆的主页介绍、微信公众号、海报展览、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形式;2)图书馆在学校相关会议上向院系相关领导汇报工作中提及此服务[2]758;3)利用文献检索课程、读书月、电子资源宣传日、数据库培训讲座等与师生互动环节;4)深入院系、附属医院等阵地,接触较少来到图书馆参与活动的用户。
通过多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推广,培养用户利用此项服务查找本馆馆藏未收录文献的使用习惯,充分发挥该服务应有的价值。
222 提高用户文献检索信息素养。
针对用户对馆藏资源的熟悉和利用能力的缺乏,可从以下途径着手:1)图书馆应与教务处等部门协作,提高学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选修该课程,提高课程品质,利用课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2)邀请数据库讲师针对学院教职工开展文献检索培训,提高其文献检索能力;3)定期举办文献检索相关竞赛,通过鼓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