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与孔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两位巨擘,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虽然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对人类的处世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

通过研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我深深感悟到了两位大师的智慧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首先,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强调“道”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道”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是自然的规律和规范。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随顺自然,遵循道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人为操作。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将自己与万物分离开来,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名利。

相比之下,孔子对“道”的理解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规范。

他主张“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遵循“仁”的道德准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他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从个人、家庭、国家,一直延伸到整个社会,实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注重了对待权力的态度和方法。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保持谦虚和低调的姿态,不要过度扩张自己的权力,而是要以柔克刚,保持温和和平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上善若水”,水柔软而又坚韧,可以滋润万物而不争斗,是一种无私无欲的境界。

相比之下,孔子则注重君王的道德修养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去统治百姓。

他强调权力应该是对人民负责任的,而不是滥用的。

他主张君主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体察民情,做到容纳不同意见,使得国家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哲学都有很大的启示。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摆脱对外界名利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他主张放下欲望,追求自我实现和尽自然之道。

他的思想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的境界,强调个人的自我解放和心灵的自由。

孔子则更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之道。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总结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国家甚至整个天下。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即通过自律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强调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

他主张要“学而时习之”,强调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并注重礼仪、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忠信仁义”的道德品质,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榜样。

与孔子不同,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构成的,这个道是无限、无边无际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努力,顺从道的本然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他主张要“反求诸己”,即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真相和智慧。

他认为个人的意志和欲望是造成社会、政治混乱的根源,只有摒弃个人私利和权力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要无为而治,不干预和干扰事物的自然发展。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君主应该是有德行的人,而不是依靠权力来统治。

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治理方式,使得中国政治具有一种道德性。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

总结老子与孔子的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

他们的思想代表了道家和儒家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价值体系。

老子强调个体的自然发展和道的无为而治,而孔子则关注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

以下是对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简要总结。

老子主张“道”,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所构成的,道是它们的根源和本质。

他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和个人的素质,主张追求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源于尝试强制性改变自然秩序,而应该尊重自然的循环和法则。

他认为,个人应该尽可能地脱离社会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老子的“无为而治”观念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宋明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基础,他关注的核心是个体的修养和社会伦理。

孔子强调道德、礼仪和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性之美的关键。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他主张在家庭和社区中培养仁爱之心,以塑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也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个人应该尽力改善社会并帮助他人。

孔子的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和塑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

两位思想家都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并试图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

老子主张对个体的尊重和无为而治的观念,通过回归自然和追求内在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平。

孔子则主张道德伦理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个人修养和社会教育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两位思想家在对待权力和社会秩序的观点上也存在差异。

老子强调领导者的谦虚和返回自然的美德,认为强权和专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孔子则主张有资格和道德高尚的领导者,他相信通过执行正确的行为和遵循正当的原则,可以建立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比较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观点的异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然发展和个体自由。

他主张去掉繁琐的法律制度,让人们自己按照天道自然地行事。

相反,孔子注重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教育人民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人性观点的异同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良,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的腐蚀。

他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天性的善良和自由,并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相反,孔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并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育观点的异同老子对于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教育只会束缚人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发展,而不需要受到限制和主导。

相反,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进一步造福社会。

四、宗教观点的异同老子强调道家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进行的,个体应该追随自然的道。

相反,孔子注重礼仪和祭祀,他希望通过教导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来维系社会秩序。

五、生活态度的异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要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相反,孔子强调感恩和现实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政治观点、人性观点、教育观点、宗教观点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

他们对待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人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我。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老子则认为社会秩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他主张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他主张通过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顺应自然的变化。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统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

而老子则认为政治和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少言而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对于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无私无我,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和统治、修身养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道家和儒家。

下面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的详细总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道德经》中。

老子强调自然和平衡的原则,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并遵循道的指导。

他认为社会和个人的问题源于对权力、私欲和欲望的追求,所以他主张要“不争”,即放弃竞争和争斗,追求与自然一致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的指导,保持谦虚、自律、无为而治的态度。

在他看来,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量,而不是强制或控制。

老子还强调了相对性和平衡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有其相对的对立面,只有通过平衡这些对立面,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与老子相比,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这是记录了他和他的学生言行的经典。

孔子强调了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善良。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了行为的正直和虔诚,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强调君子的方法和仪式。

在思想上,老子和孔子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

老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主张放弃自我,与自然相融合。

与之相对,孔子注重社会规范和家庭伦理,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来建立和谐社会。

尽管存在差异,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中国社会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流派-道家和儒家。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孔子与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哲学、文化、道德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阐述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1.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人物,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强调道德、仁爱、学问和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以达到心灵的完善。

孔子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赞赏和尊重,他提出的“仁政”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主义政治的最高成就。

孔子认为,仁爱是一种道德智慧,是人类生存必需品。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之间产生的感情关系和交往,是人的本性和内心情感的表现。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发出仁爱之心,实践仁政,以达到人类和谐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他还提出,政治领袖应该注重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创造了人类的过程。

学习、知识和智慧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而教育是传递知识和智慧的必需手段。

2. 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出了“道家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追求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弃权力和物质享受的追求,追求冥思、净化内心、保持内在的平衡。

他的思想强调道、无、一、空、静等概念,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很重要的思想流派。

老子的思想非常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生命执着和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的思想主张,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追求精神上的深层感受和体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完美协调。

老子的思想里,还强调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哲学理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心灵平静和自身淡泊,这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他的思想崇尚“虚空”、“自由”、“不求”,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

3. 孔子和老子的区别两位思想家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不同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老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在很多的分歧,但又在很多的方面二者的思想又是达到共鸣,老子以“道”为他的基础,孔子亦以“礼”为基础,以培养“赤子”和“君子”似的圣人为最终目标,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方面建构他的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思想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政治理想,本文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他们教育的互补性,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迪和正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不言之教,孔子,礼Contract:Although the education thoughts of Lao Tze and Kong Tze have a lot of disagrees, in more aspects both of this two thoughts attain a homology .Lao Tze take"DAO" as his foundation, Kong Tze also take"LI" as foundation,their targets were to develop sages as “chizi”and“junzi”. Each of them constructed his education thought from the education purpose,the education object,the education method,the education contents education principle, different education thought means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ideal.This text analyzes both of them,on the base of which to explore the complement between their education, and inspire educationally to the contemporary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Key words:Laozi philosophy of Dao Kong zi philosophy of Li人们谈到老子的思想,经常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玄之又玄”,并将之定位在“智慧宝典”的行列,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他的文化因素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

在古代思想史上影响高于老子的孔子思想,被后人从很多的方面进行了分析、解释,对现代的很多的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给予了很大的启迪,因此,孔子被尊称为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自古至今很少有学者注意到老子的教育思想,甚至有人认为老子为“绝学弃智”从根本上否定了它的教育的作用,但实际上,老子是以哲学为依托,阐述他的教育思想,以“圣人”和“士”此类统治阶级为教育对象,培养自身修养,阐发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从而否定的是传统的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细想和内容,但这并不能说明老子没有教育思想内容。

无可否认,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鼻祖,在教育上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至汉武帝之后,古代中国就是在这样教育思想体系延续了几千年,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封建王朝得以稳定的思想基础,但儒家教育思想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这点,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由于其思想路向和学说的宗旨的差异,构成了儒道互补的因素和条件”○1,同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当然,教育思想也是这个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儒家和道家在教育思想上并不是平起平坐,而是主辅的关系,“以道家修己,以儒家治人”其中谁主谁辅不言而喻。

下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以及从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几个方面来分析老子和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相互借鉴和抵触。

《老子》书中始终解释一个字,即“道”,何为道,老子开篇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它没有正面阐释什么是道,但从哲学角度看,“道”就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道是至高无上的自然,最和谐、最长久、最安乐,它滋养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

用现在的哲学词语概括,道就是自然规律,即“天道”,“老子虽然也谈人道,但思想的重点却是天道,极力使人道符合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即‘以人合天’”○4。

老子是崇尚自然的,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人们以道为统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是以“道”而展开的,如何体验道就成为教育的中心,这使得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很好的统一了起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生活在一个天子名存实亡,诸侯称霸争雄的年代,对此,他深表不满,因此,他把眼光投向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在孔子的心目中,理想社会有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先王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一个是周代的礼乐制度。

于是采用周代的礼乐制度光复先王之道,成为他一生的梦想与追求……‘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鲁为周公后裔的封国,代表西周的小康社会,道是指尧舜之世的‘大同’社会。

”○5。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与老子的理想国都是以过去的某个时代作为模板的,但是明显有着不同,老子认为自尧舜以仁爱治天下起,社会才开始被扰乱,礼乐制度是造成道德衰落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二者的政治理想是相差甚远。

无论何家学派在进行教育活动中都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方式,而培养的对象就是能够协助他或是代替他完成政治理想的人才,那么,老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实现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的执政者,“小国寡民”的社会,在他的理想社会下,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互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的状况,生产力也恢复到原始的状态,正因为这样的理想在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实状况下,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往往是被打上了“消极”的印记,在现在学者对他的不断解析,老子的智慧被更多人所关注。

“治大国,若烹小鲜”○7,保持社会的自然状态是执政者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阐明了他的这种为政策略,执政者的无为,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8,老子认为以智治国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往往政策的施行使得国家的发展远离了最初的目标“国泰民安”,而引起了战乱、贫穷、死亡,而老子所要教育的对象是小国寡民社会中的执政者,“他们是能够实践他‘无为’之道的‘上德之王’,能够力行‘清静无为主义’,具有超然庄重风度的君子。

”○9这类圣人就成为了老子教育的对象,同时,培养具有这种品德的执政者也成为教育的目的。

两位圣贤拿什么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才能培养出各自理想中的圣人?我认为老子教育弟子的内容是体现在他的教育过程中的,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舍”与“得”。

首先要摒除一般执政者认为作为统治者应该具备的智慧,《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仆,少思寡欲。

”○10。

老子所主张的“舍”实质上就是要人彻底的顺从“道”,是大智,而执政者原本的治国智慧是自己的臆测,可能是有违于“道”,为了恢复人类本身的大智慧,就必须舍弃,并且进行深刻的反思,回归于道。

关于这点,孔子也是有类似的见解,在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中引入了一个故事,哀公曾问什么叫做“才全”时,孔子回答:“生死、得失、贵贱、贫富、君子、小人、毁誉、饥渴、寒暑等,全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流行,他们日夜循环不已,都不知源流何方。

因此,除了顺其自然外,实不应拿它们来扰乱本性,混杂灵台,“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11所谓的“得”就是经过教育后圣人应具备的哪些品德,是合乎“道”,他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12,其中“慈”是最重要的。

崔仲平在《老子道德经译注》中对“慈”做以注释,认为“老子是反对仁,却提倡慈,慈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怀”,实质上就是“无为”,老子认为,圣人只要能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让人民自由发展,包括战争,便是真正的慈爱。

其次理想的圣人必须做到“俭”。

在孙以楷先生著的《老子通论》中对“俭”做了解析,“一指节省财物,二指爱惜精力”,我将之引申为生活上的俭与精神上的俭,生活上的俭很容易理解,而要做到精神上的“俭”,必须重视自我内在的修养,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

而贵质朴、轻名利正是俭的最终目标,即回归淳朴。

老子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敢为天下先”,译为“不敢做首创者”○14。

这句话包含着不争、客观、无私等思想在内。

圣人能做到不争或谦让就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就会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是以圣人必欲上民,必以言之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从下乐推而不厌。

”○15,当然,他更加重视的是“不争之德”○16,只有具备这样的修养的圣人才能够真正贯彻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施政原则。

老子这里所提出的“三宝”与孔子的教育内容也有异曲同工之效,首先就是要“仁爱”,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正如孟子说“仁者无敌”,这样的思想都是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在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上都是持相同态度。

但就敢不敢为天下先问题上,除去双方在教育上都注重谦让和客观外,其目的是有所不同的,老子是要圣人体验自然之道,不率先作有违“道”之事,是出于“无为”的原则,而孔子则不然,他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以周制礼乐为核心,维护的是一个统治秩序和一定的道德标准,即“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17因此,孔子的教育在谦让之余,更加注重的是以身试法,用自己的言行进行引导。

老子和孔子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都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他理想的大同世界,关键是要将这种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的志向,又要自身具备一定的道德。

虽然孔子在教育态度上极力推崇有教无类,但在道德教育中不可避免的呈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问越高,道德水平就应相应的提高,学问与道德是成正比的,仍是以礼为基础,学问也无怪乎六艺,因此,不知礼何以有“克已复礼为仁”,而仁的具体内容,他说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