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归纳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命题:1、定义: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注:1、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2、还有一种语句,如“5x >”、“210x -=”等,语句中含有变量x 或y ,在没有给定这些变量的值之前,是无法确定语句的真假的,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条件命题).开语句不是命题.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全称命题q: ()x q A ,x ∈∀的否定: 存在性命题p: ()x p A ,x ∈∃的否定:基本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读作:“p 且q ” 命题p q ∧真假判断规律: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 和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读作:“p 或q ” 命题p q ∨真假判断规律:对命题p 加以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读作“非p ”或“p 的否定” 命题p ⌝真假判断规律: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如果p ,则q ,记作p q ⇒,则称p 是q 的 条件;q 是p 的 条件。
如果p q ⇒,且q p ⇒,简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
记作p q ⇔设满足条件p 的集合为数集A ,满足条件q 的集合为数集B,若A 是B 的子集,则p 是q 的 条件若A 是B 的真子集,则p 是q 的 条件若A=B ,则p 是q 的 条件若B 是A 的子集,则p 是q 的 条件若B 是A 的真子集,则p 是q 的 条件规律总结: 。
命题的四种形式• 原命题:如果p ,则q ; • 逆命题:如果q ,则p ;• 否命题:如果非p ,则非q ; • 逆否命题:如果非q ,则非p .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是 的命题;原命题与否命题,逆命题与逆否命题是 的命题;原命题与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是 的命题。
必备逻辑知识点总结高中

必备逻辑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论证方法1. 归纳论证: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或观察结果来推断一般规律的方法。
例如:这只鸟飞不起来,那只鸟飞不起来,那只鸟也飞不起来。
可以得出结论:所有这种鸟飞不起来。
2. 演绎论证: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式,通过已知的普遍规律来推断具体情况的方法。
例如:所有人类都是动物,张三是人类,所以张三是动物。
3. 类比论证: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来推断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相似的方法。
例如:水果和蔬菜都是植物,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蔬菜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二、命题逻辑1. 命题与连词:命题是陈述句,可以肯定、否定或具争议。
连词包括合取、析取、蕴涵和等价等关系。
2. 命题的等值变形:通过等值变形,可以将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转化为另一个等效的表达式。
例如:P∨Q等价于¬P→Q。
3. 命题的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是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由若干个合取式的合取构成,析取范式是一个命题逻辑表达式由若干个析取式的析取构成。
三、谬误与辨析1. 高中生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悖论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情感谬误等。
2. 辨析:进行推理时要澄清命题的含义,分清各种命题和连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并纠正谬误。
四、推理规则1. 假言推理:若p→q为真,且p为真,则q为真。
2. 拒取式推理:若p→q为真,且q为假,则p为假。
3. 假言三段论:若p→q为真,且q→r为真,则p→r为真。
五、集合与命题1. 集合: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概念。
2. 命题:具有真假性的陈述句,包括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等概念。
六、范畴逻辑1. 范畴: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习惯使用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构造,包括时间、空间、数量、关系、动作、状态等范畴。
2. 范畴逻辑:通过范畴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理和论证。
以上是高中阶段必备的逻辑知识点总结,逻辑规范思维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们应该在平时积极实践逻辑思维,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归纳

高二数学 第1页 共4页简单逻辑用语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3、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 “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4、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5、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p ⇐,q 是p 的必要条件.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小推大)例如: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 6、逻辑联结词:⑴且:命题形式p q ∧;⑵或:命题形式p q ∨;⑶非:命题形式p ⌝.7、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全称命题p :)(,x p M x ∈∀; 全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特称命题p :)(,x p M x ∈∃; 特称命题p 的否定⌝p :)(,x p M x ⌝∈∀;1.设命题p ,q 是两个命题,若p q ∨真,p q ∧假,则 ( )A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假命题B . p 真q 假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D .p,q 有且只有一个为真命题2.在△ABC 中,sinA sinB =是△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A B >是sinA sinB >的4.命题tan 1p x R x ∃∈=:,使,p ⌝ 为5. a R ∈,3a <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3a <B. 2a <C. 29a < D. 02a <<6.已知条件p :220x x +->,条件q :a x >,若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a 的取值范围。
高考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高考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高考逻辑用语是高考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逻辑用语的用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高考逻辑用语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种关系,表示某事件或事物的发生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
在考试中,常常需要辨析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在阅读理解题中会经常遇到因果关系的判断。
要准确判断因果关系,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1. 寻找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一般来说,发生在前的事件是原因,发生在后的事件是结果。
2. 判断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即原因发生才能导致结果发生。
3. 排除其他可能性: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二、对比关系对比关系是逻辑推理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关系,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在考试中,对比关系常常被用于解释题目或对文章进行整体结构分析。
要准确理解对比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分析对比对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可以通过列举事物特性、对比其优缺点等方法来进行分析。
2. 掌握对比关系的表达方式:比如使用连词“而、然而、相反、与此相反”等表达对比关系。
三、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逻辑推理中常常涉及的一种关系,表示某种条件下才能得到某种结果。
在考试中,条件关系常常用于解决命题和推理题。
要准确判断条件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条件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准确判断条件关系。
2. 排除无关条件:需要排除与结果无关的条件,以确保逻辑推理的准确性。
四、递进与总结关系递进和总结关系是逻辑推理中常用的一种关系,用于表示事物之间递进或总结的关系。
在考试中,递进和总结关系常用于解释文章的发展脉络和归纳文章的主旨。
要理解递进和总结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掌握递进关系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连词“而且、此外、进一步”等来表示事物之间的递进关系。
2. 掌握总结关系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连词“所以、因此、综上所述”等来表示事物之间的总结关系。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简易逻辑知识点

简易逻辑知识点1. 逻辑的基础概念- 命题:一个可以判断为真或假的陈述。
- 论证:由一个或多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逻辑结构。
- 推理: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新信息的过程。
2. 逻辑运算- 否定(NOT):对一个命题进行否定,如果原命题为真,则否定后为假;如果原命题为假,则否定后为真。
- 合取(AND):两个命题都为真时,合取的结果才为真。
- 析取(OR):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析取的结果为真。
- 蕴含(IMPLIES):如果前提为假或结论为真,则蕴含的命题为真;仅当前提是真而结论为假时,蕴含的命题为假。
3. 逻辑形式- 条件语句:一种表达式,包含条件(如果...)和结果(那么...)。
- 逻辑等价:两个逻辑表达式在所有可能情况下都有相同的真值。
- 逻辑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导致无效的论证。
4. 逻辑证明- 直接证明:通过一系列已知的命题直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
- 间接证明:通过证明相反假设导致的矛盾来证明原命题。
5. 逻辑的分类- 形式逻辑:研究逻辑形式和推理规则的学科。
- 非形式逻辑:研究日常语言中的推理和论证,不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则。
6. 逻辑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逻辑用于设计算法、编程语言和人工智能。
- 哲学:逻辑用于构建哲学理论和分析论证。
- 数学:逻辑是数学推理的基础,用于证明定理和公式。
7. 逻辑的局限性- 逻辑不能处理所有类型的推理,如基于直觉、情感或价值判断的推理。
- 逻辑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问题。
8. 逻辑的学习方法- 练习:通过解决逻辑谜题和练习题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 阅读:阅读逻辑和哲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了解逻辑的历史和应用。
- 讨论:与他人讨论逻辑问题,通过交流不同的观点来提高理解力。
以上是简易逻辑知识点的概述,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
逻辑是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决策质量至关重要。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一、知识框架1.命题定义: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正误的陈述语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即为真命题,为假的即为假命题。
2.命题的判断以及命题真假的判断(1)命题的判断:①判断该语句是否是陈述句;②能否判断真假。
(2)命题真假的判断:首先,分清条件与结论,其次,再判断命题真假。
3.一般地,用p 和q 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 和¬q 表示p 与q 的否定,即如下:(四种命题的关系)4.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 成立,那么B 成立,则条件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 成立,那么B 成立,这时B 是A 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 是A 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 既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 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与此同时,B 也一定是A 成立的重要条件,所以此时,A 、B 互为充要条件。
【注意】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完全等价的,是同一逻辑关系“A =>B ”的不同表达方法。
5.逻辑联结词(1)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它们有以下几种形式:p 或q (p ∨q );p 且q (p ∧q );非p (¬p )。
(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的理解 在集合中学习的“并集”“交集”“补集”与逻辑联结词中的“或”“且”“非”关系十分密切。
6.量词与命题量词名称 常见量词表示符号全称量词 所有、一切、任意、全部、每一个、任给等 ∀存在量词 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某个、有些、某些等∃命 题 表述形式 原命题 若p 则q 逆命题 若q 则p 否命题 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2)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命题全称命题“()x p M x ,∈∀”特称命题“()00,x p M x ∈∃”定义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等,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
逻辑用语知识点总结

1.逻辑用语是指在表达思想或论证观点时使用的一系列词汇和短语,用于构建逻辑关系和推理过程。
2.逻辑用语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得论证更加有力和有条理。
3.在逻辑推理中,常用的逻辑用语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
4.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或行为导致另一个事件或行为发生,常用的逻辑用语有因此、由此可见、所以等。
5.对比关系是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或对照,常用的逻辑用语有相反地、与此相反、相比之下等。
6.条件关系是指一个事件或行为的发生受到某种条件或前提的限制,常用的逻辑用语有如果、只要、除非等。
7.逻辑用语还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排比、反问、夸张等。
8.排比是指将一组具有相同结构和意义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常用的逻辑用语有不仅…而且、既…又等。
9.反问是指以问句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常用的逻辑用语有难道、岂不是等。
10.夸张是指夸大事物或情况的程度或影响力,常用的逻辑用语有最、绝对等。
11.逻辑用语在写作和演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论证更加严密和有说服力。
12.在使用逻辑用语时,需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语法结构,以确保表达准确和流畅。
13.合理运用逻辑用语可以使得文章或演讲更加连贯和易懂,增强读者或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14.逻辑用语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论证中的漏洞或错误,并提出合理的反驳或质疑。
15.在进行辩论或争论时,正确使用逻辑用语可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并有效应对对方观点的挑战。
16.了解并掌握常见的逻辑用语是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
17.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参与讨论和实践写作等方式可以提升自己运用逻辑用语的水平。
18.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逻辑用语,以达到最佳效果。
19.不断学习和积累逻辑用语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和有条理。
20.逻辑用语是思维的桥梁和推理的工具,掌握好它们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逻辑用语知识点归纳
1. 四种命题,(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 (1)四种命题的关系,
(2)等价关系(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 (a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同假。
(b )否命题与逆命题同真、同假。
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1)定义:若p 成立,则q 成立,即q p ⇒时,p 是q 的充分条件。
同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成立,则q 成立,且q 成立,则p 成立 ,即q p ⇒且p q ⇒,则p 与q 互为充要条件。
(2)判断方法: (i )定义法,
(ii )集合法:设使p 成立的条件组成的集合是A ,使q 成立的条件组成的集合为B ,若B A ⊆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
同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A=B ,则p 与q 互为充要条件。
(iii )命题法:假设命题:“若p 则q ”。
当原命题为真时,p 是q 的充分条件。
当其逆命题也为真时,p 与q 互为充要条件。
注意:充分条件与充分非必要条件的区别:
用集合法判断看,前者: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后者: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3. 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全称命题,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特称命题)
(1)关系: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关键词 否定词 关键词 否定词 关键词 否定词 关键词 否定词 都是
不都是
至少一个
一个都没有
至多一个
至少两个
属于
不属于
4. 逻辑连结词“或”,“且”,“非”。
(1)构造复合命题的方式:简单命题+逻辑连结词(或、且、非)+简单命题。
p q 非p p 或q p 且q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只否定结论,后者结论与条件共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