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文化
《中华名砚-端砚A》课件

制作工艺
端砚A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我们将深入了解端 砚A的制作流程,并介绍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特点与优点
端砚A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点,例如质地坚硬、吸水性好等。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特点,并与其他砚类进行比 较和优劣分析。
使用方法
了解端砚A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利用端砚A进行书法、绘画 和印章制作等活动。同时,我们也会分享一些保养和维护端砚A的建议。
应用领域
端砚A在书法、绘画和印章制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将介绍端砚A在 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并探索其在历史珍品和名人字画中的价值。
结语
端砚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端砚A的历史与应用,能够更 好地推广端砚A的价值和意义,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中华名砚-端砚A》PPT 课件
欢迎来到《中华名砚-端砚A》PPT课件。本课件深入介绍了端砚A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砚料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其在书法、绘画和印章制作等领域的 应用。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吧!
简介
端砚A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本节将介绍端砚A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 景,让我们了解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肇庆端砚文化的过去与未来[摘要]:肇庆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历代文人骚客都喜爱并收藏。
端砚和肇庆文化紧紧相连,肇庆有“中国砚都”之称。
肇庆人深深知道中国砚都沉甸甸的份量。
中国砚都的称号固然使人感到欣喜和荣耀,更使肇庆人感到继承、保护、发展端砚事业的任重道远。
[关键词]:肇庆端砚中国砚都发展人才未来虽然我们这一代已经是不需要再用到端砚的一代了,但是身在浸染端砚文化的肇庆,对于她的过去还是从老一辈口中听得耳熟能详的。
砚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不称砚而称为“磨器”,后来将“磨器”改称为砚。
砚的品种很多,有石砚、砖砚、陶砚、玉砚、漆砚、金属砚等。
在种类繁多的砚中,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为我国的四大名砚。
端砚在四大名砚中最为称道,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延至今天。
而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
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俗语云:“武士爱剑,文人爱砚”。
在端砚历史上,共有六十多位皇帝与端砚结缘,文人雅士更是数不胜数,历代文人墨客大都爱砚,爱收藏砚,常与砚相随相伴,因而有文人就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
李贺、刘禹锡、苏轼等历史上的文人对此都曾挥毫留诗赞叹。
李贺诗中有名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文人不仅爱砚、藏砚,大都喜欢把座右铭刻在砚上,亦称砚铭。
纪晓岚被贬新疆时,多次上呈请求随身携带与他相伴多年的一方砚,行前在砚首自题砚铭:“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身陷逆境中的文人,远离家乡,亲朋旧友随之离去,只有怀揣的砚台相随相伴成为苦闷中的“朋友”。
民族英雄岳飞也喜欢在砚上留砚铭,他在一方用了多年的砚台上自刻着“坚持、守白、不磷、不淄”几个字,充分显示出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
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中华名砚-端砚A》课件

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展望未来
端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全球化的推进,端砚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 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端砚制作技术和工艺 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品。
现代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砚的制作技 艺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现代的 端砚制作更加注重工艺和设计的 结合,让传统的端砚焕发出新的
生机和活力。
国际化推广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推广,端 砚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外
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23
PART 04
端砚的市场现状与展望
REPORTING
市场现状
端砚的工艺之美
端砚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图案丰富,展现 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对端砚的期望与展望
保护与传承
希望端砚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端砚的魅力。
创新与发展
鼓励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端砚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加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国际交流与推广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端砚进行了赞美 和描述,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 题西林壁》中就有“研磨挥毫泼墨 香”的诗句。
文人墨客的作品
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端砚为题材创作 了大量的诗文、书画作品,成为了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砚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制作技艺
端砚的制作技艺是中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千年的传统制作 技艺使得端砚成为了珍贵的艺术
。
投资价值
高品质的端砚具有很高的投资 价值,其价格逐年攀升。
岭南民俗之端砚

今天,我们一起追问岭南文化的发端!如果说岭南文化或者广府文化中,到今天为止还具有深厚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可以自豪拿出手来的,估计也就是端砚了。
什么是端砚?民间流传的皆是“端砚位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艺术品”、“端砚是国宝,是国粹”、“端砚是肇庆的名片”等等说法……种种评价,都体现了岭南端砚独有的文化特性。
可以说,端石是养在岭南的端溪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岭南的文化中。
端砚,从它探测
开凿、选料、设计、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到雕刻、打磨,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浸润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岭南文化,一种兼收并蓄然后又发扬光大流传和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这种在端砚中体现的岭南文化随着端砚的价值的变化而又赋予了岭南文化新的含义。
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人曾畅怀感叹,刘禹锡、陆龟蒙、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徐渭、屈大均、袁枚、黄遵宪等都曾经吟咏过端砚,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甚至乾隆皇帝的诗中都提到了端砚。
他在“题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中提到“下岩端石尚贻唐,况是曾宾褚遂良”……端砚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砚诗尤其能够传达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端砚的感情。
端砚具有如此更加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占鳌头数百年的根本所在。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端砚具有打造成永恒的艺术文化精品的潜质。
这是岭南文化的骄傲。
参考文献:
“中国端砚文化节”开幕之际记者来到肇庆老坑、白石村走进端砚的
源头(组图)
2004年12月19日11:48 广州日报
策划:青舟、袁鸣文/何已、卜松竹、于敢勇图/龙成通。
【精品】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唐代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
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
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
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
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
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
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
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
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
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
“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
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引言肇庆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端砚文化而闻名。
端砚是指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肇庆的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肇庆端砚文化的总结,探讨其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肇庆端砚的历史肇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端砚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肇庆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砚文化中心之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量也大幅增加。
在明清时期,肇庆端砚更是成为了贡品,被皇帝和官员们广泛使用和赞赏。
肇庆端砚的特点肇庆端砚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独特的材质肇庆端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粤西砂矿和龙溪白砂,这两种砂矿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独特的特点,使得肇庆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都非常高。
粤西砂矿细腻坚硬,常呈灰白色或微黄色;龙溪白砂细腻洁白,通体透明。
这两种砂矿被认为是制作端砚的上等材料。
2. 精湛的工艺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制作端砚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开料、琢磨、修形、印雕等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保证最终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
3. 独特的外观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受到广泛赞赏。
端砚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卧山、横蛇等等,每一种造型都代表着一种寓意和象征。
同时,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细,常常选取动物、植物、名人等作为题材,增加了端砚的观赏价值。
肇庆端砚的影响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文化交流肇庆端砚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工艺品,通过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许多外籍人士在体验制作和使用端砚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端砚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 砚 故 乡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而端砚则居四大名砚之首。秦汉以后,宋徽宗前,肇庆叫端州, 故这里出产的砚叫端砚。公元前111年已设立高要县,宋朝重和元年,改称肇庆,意为 “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 端砚开采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由端砚衍生的端砚文化,以其独有的 艺术神韵著称于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肇庆因蕴藏丰富的名贵砚石资源和盛 产端砚而闻名于世。端砚已成为肇庆最富地方特色、最有文化品位、最具历史价值的文 化“名片”。 2004年,肇庆被授予了“中国砚都”的荣誉称号,2006年,“端砚制作技 艺”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肇庆的白石村成为砚文化中心 “中国端 砚文化村”,该村被评为“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端砚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砚名坑之一:古塔岩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砚名坑之一:梅花坑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 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 坑。目前梅花坑砚石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 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梅花坑洞 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 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梅花坑石以多 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 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质与 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 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典水
向北京奥组委赠送端砚仪式录像 2008北京奥运会贵宾礼品。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 砚 历 史
端砚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由端砚衍生的端砚文化,以其独有的艺术神韵著称于世,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那么,端砚的生产工艺发展历史又怎样呢?
首页
广东肇庆砚洲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广东肇庆砚洲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说一说: “文房四宝”是什么?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端 砚 名 坑 端石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羚羊峡的东面斧柯山,山下有
石品都有其各自的特色。用这些砚石制出来的端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欣 赏都很有价值。
一条端溪水自砚坑村流出,逶迤曲折北去,注入西江。这一带集中了最有代表性,
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如老坑(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绿端等,连绵数公里。
端 砚
歙砚
洮河砚
澄泥砚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 砚 故 乡
端砚的故乡就是我们家乡——肇庆。肇庆是端砚的故乡,有“中国 砚都”之誉,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肇庆城区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砚名坑之一: 宋 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 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岩后面的北岭 山一带,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又因七星岩以北将军岭下有将军坑,产砚石,前人 也有称宋坑为将军坑。将军坑早已石竭,无开采价值。目前,集中在伍坑、陈坑及蕉园 坑开采宋坑砚石。 宋坑砚石的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泽是紫如猪肝, 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宋坑砚石的主要特征之一,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就有“端 石琢马肝”的诗名,也有人称猪肝色,其表面还有所谓金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优 质宋坑砚石还有火捺,更好的是猪肝冻或金钱火捺。上乘的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 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石质稍粗 的宋坑砚石叫紫端。在端溪各坑砚石中,宋坑砚以下墨快而著称。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砚名坑之一:老坑
老坑(又称水岩)位于西江羚羊峡南岸斧柯山端溪水东边一带,是端砚中石质最好, 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砚坑。老坑(水岩)洞口地势低,洞内常年被江水淹没,干旱季 节,洞口亦积满水,一年之中只有秋冬季枯水期间,将洞内的积水抽干才能开采。老坑 开采于唐代,被誉为皇坑,历来由当朝皇帝派官员监管开采,洞内可用的砚石只有30㎝ 左右,工人按石脉走向靠手工凿取。宋代苏东坡写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 以出斯珍”道出了采石的艰辛。老坑砚石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质细腻,娇嫩,较密 而坚实,击石发出木声(辨别老坑石其一之特点),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鱼脑冻、冰 纹冻、天青、蕉叶白、青花、玫瑰紫、火捺(火烙)、天青冻、石眼、金银线等。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请同学们说一说: 中国四大名砚是什么?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中国四大名砚
东汉以前,砚被称之为“研”,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文房四宝” 以砚为冠,论及名品砚台,总离不开“端、歙、洮、澄”。这端砚、歙砚、洮河 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其中,有一个端砚传说是:包公掷砚成洲。请同学讲一讲。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包公掷砚成洲
包公要离开肇庆到京城赴任了,肇庆百姓都来码头送行。徐乐天更是依依不舍,开船后,他还 沿着河岸,送了一程又一程。船到羚羊峡,成群石工站在山坡上向包公挥手告别。包公望着这些勤 劳的石工,向苍天祷告说:“愿端砚能真正造福于民,今后不要再出现利用端砚营私舞弊的事了。” 话刚落音,蔚蓝的天空突然出现一团乌云,过了羚羊峡不久,狂风大作,浪涛汹涌,船不能行。包 公想:难道船中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触犯了神明?他把随行的人叫来查问,大家都对天发誓说 没有做坏事。包兴捧出一个黄绸布包说:“这是徐老先生送给大人的礼物,说过了羚羊峡才能打开 看。”包公解开布包,里边是一封信和一块质量上乘的端砚。徐乐天在信中说,这是他家祖传的端 砚,送给包公做个纪念。怕他推辞,所以吩咐包兴,过了羚羊峡才能打开布包。包公向肇庆的方向 拜谢说:“老先生的厚意我领受了。前几年惩办了贪污端砚的官吏,废除了陋规。如果我也带走端 砚,今后来接任的官员又有借口大量搜刮端砚,祸害百姓了。”说毕,手一扬, 把端砚抛进西江中,立时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了。不一会 儿,端砚抛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渚洲,就是现在的砚洲。 包端砚的黄绸布漂流到下游的南边河岸,变成了一片黄沙, 就是如今的黄埔沙。 后来,人们在肇庆的城楼门口刻上“星岩朗 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 的清廉,如今,这副对联还清晰可见哩。
旧老坑洞
新老坑洞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砚名坑之一: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位于羚羊峡,坑仔岩自老坑洞口东望第二峰,同老坑的直
线距离不到500米。原洞口因清末一次开采塌方,其后长期停采,为石块与石屑所淤塞。 坑仔岩石质坚实、细腻、滋润,石色青紫带红,颜色比较均匀。石品花纹中有鱼 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据专家评价坑仔岩砚石与老坑砚石的石质、石色、 石品十分相似。只是石性稍燥,石质稍脆,但它的石眼较多而质优,石眼绿中呈 黄色,有睛。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端 砚 名 坑
端砚的生产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近当代的历史时期。端砚的生 产离不开优质的砚石,优质的砚石出自哪些名坑呢?
肇庆羚羊峡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端砚特色
制作工序
端砚鉴赏
课堂小结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学习感想
知识拓展
文 房 四 宝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的总称,是中国独特的传统书写与绘画的文具
与载体。文房四宝的文房,唐代以后是专指文人的书房,四宝是指笔、墨、纸、
砚四种文具。笔是指毛笔,墨是指用于磨墨汁的墨锭,纸是指用于书写的宣纸、 书画纸,砚是指用于磨墨用的砚。
首页
端砚传说
端砚故乡
端砚历史
端砚名坑
其二为北岭山一带,如宋坑、梅花坑等。论石质,则首数老坑,而各名坑的石质、
端砚名坑有:老坑、 坑仔岩 、
麻子坑 、宋坑 、 梅花坑 、绿端 、 古塔岩 、朝天岩 、宣德岩 、白线 岩,而老坑、 坑仔岩 、麻子坑 、 宋坑称为“四大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