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PPT课件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中国古代史 综合复习
中国历代政权更替示意图 春秋 战国
十六国 东晋
夏
商
西周 西晋 辽 宋 夏 金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 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答问题。 太尉 • 材料一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枢密院 • 材料二 皇帝 中书省 御史台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郡
县
中书省直辖 行中书省
• 材料三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 的三司,分管民政、行狱和军政,在中央, 的三司,分管民政、行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 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 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新疆
• 公元前 年,西汉建立西域都护,是新疆地 公元前的开始。 •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秦朝、西汉、明朝、 秦朝、西汉、明朝、清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 取了哪些措施? 取了哪些措施?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八股取士 大兴文这狱
秦
西汉 北朝
南朝 唐
魏 东汉 蜀 吴 五代
十国
隋
元 明 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史上结束分 裂割据局面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名称。 裂割据局面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共50张PPT)

•
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 大权。周郑双方反目成仇,郑军打败周军,周桓 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 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战争频繁,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 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 其中的例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
材料三: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 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 (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
材料四:“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 始” ---贾谊《新书·过秦论》
材料五:“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第一单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一)根本标准: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 的发展. 历史潮流(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社会阶段的向前发展)
是否符合人民愿望。
(二)方法: 1.知世论人 --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分析 2.就事论人 --依据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分析 3.评估标准 --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7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2021/8/272021/8/272021/8/27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72021/8/27August 27,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72021/8/272021/8/272021/8/27
中国历代帝王图说

LYQHTZXDJL@
启,史称夏启, 生卒年不详, 夏禹子。禹病 死后继位,成 为中国历史上 由“禅让制” 变为“世袭制” 的第一人。在 位9年,病死, 葬于安邑附近 (今山西省夏 县西池下村 里)。
商 朝 商汤,姓子名汤。商 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 有功封于商地,商汤 时建都于亳(今河南 商丘)。他任用仲虺 和伊尹为相,逐渐强 大起来,又有夏桀残 暴无道,民怨沸腾, 遂起兵征讨夏,大败 夏军,建立商朝。建 国后又修《汤刑》, 《明居》等法,比较 关心民命。商汤即位 17年践天子位,为天 子13年崩。
元太祖(成吉思汗)奇幄温.孛儿只斤. 铁木真,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蒙古汗国的开国皇帝。统一蒙古诸部 后,于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称成吉 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指定军事、 政治、法律等制度,开始使用文字, 从而改变了诸部之间长期的战争关系, 加强了经济联系,对蒙古社会的发展 起了进步作用。即位以后,展开了大 规模军事活动。1211年和1215年两 次大举向金进攻,直到黄河北岸,占 领中都。1219年发动蒙古军第一次西 征攻灭了花喇子模,在喀勒喀河打பைடு நூலகம் 了斡罗斯和欣察联军,版图扩展到中 亚地区及南俄,并把这些地区分封给 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 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 夏病死。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元太 祖。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 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 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 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汉武帝 刘彻 是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 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 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 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明朝历代皇帝》PPT课件

孝。号起 。政人宗元
陵朱大义 元,,。璋
25 (1361) (1368)
。元明军 至龙 汉,
璋,和 正凤岁族明
统年扫 二七时,王
治号平 十年参濠朝
时洪元 八 加州的
期武的 年 郭(开
被,残
子今国
称建余 受兴安皇
为立势 封领徽帝
“了力 ,吴导凤。
洪全后 在国的阳原
武国, 基公红县名
• 隆庆六年五月,宫中传出了皇 帝病危的消息,被女色掏空了 身子的隆庆皇帝,从此再没有 站起来,他匆匆走完了六天的 帝王生涯,把大明江山留给了 年仅9岁的皇子朱翊钧,终年 三十六岁
• 明神宗(1563年— 1620年)朱翊钧, 汉族,明穆宗第三
子。隆庆二年,立
为皇太子,时方六
岁。隆庆六年,穆 宗驾崩,10岁的朱 翊钧即位,次年改
• 明世宗(1507— 1566)朱厚熜, 明朝第十一位皇 帝。1521--1566 年在位,年号嘉
靖,明宪宗庶孙,
兴献王朱祐杬嫡
一子,母蒋氏。
谥号“钦天履命
英毅圣神宣文广
武洪仁大孝肃皇 帝”。
• 明穆宗朱载垕
•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
庆,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岁
登基,是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
帝。
朱载垕可以说是明朝比较 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 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 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 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 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 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 义的性情。
•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 1487年),或作成化帝, 为明英宗的长子,明朝第 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 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 去。景泰三年(1452年) 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 王,天顺元年(1457年) 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 子,改名朱见深。宪宗于 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 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 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 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 代明君。琉球、哈密、暹 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 国纷纷入贡。成化二十三 年(1487年),万贵妃去 世,八月,宪宗过于悲痛 而驾崩,时年41岁。葬于 北京昌平明茂陵。由他的 三子明孝宗继位。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预习作业★★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整体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度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 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 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 是在两汉后期。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解析 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 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 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 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清朝历代皇帝的精美课件

发展经济
皇太极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屯田制,促进了经济 的繁荣。
扩大疆域
皇太极通过征服朝鲜、蒙古等地区,扩大了清朝 的疆域,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顺治帝对清朝的贡献
稳定政局
顺治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地位。
推行汉化政策
清朝的统一
清朝在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改 革,逐渐统一全国。其中,康熙、雍 正、乾隆三位皇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政治制度
清朝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中央,设立内阁、 六部等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地方,设立总督、巡抚等官员管理地方事务。
洋务运动
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同治帝在位期间,发生了英法联军侵 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北京条 约》。
同治帝支持洋务运动,动了中国近 代化的进程。
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
即位与退位
宣统帝即位后不久,辛亥革命爆 发,清朝统治被推翻,宣统帝被 迫退位。
复辟失败
宣统帝曾试图复辟清朝,但最终 失败。
03
清朝历代皇帝的贡献与影响
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统一了女真 各部,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与明朝的冲突
努尔哈赤与明朝多次发生冲突,最终在宁远 之战中被明朝守将袁崇焕击败。
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
01
02
03
巩固统治
皇太极继位后,继续统一 女真各部,强化了清朝的 统治基础。
改革政治
皇太极推行了一系列政治 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
社会结构
清朝社会结构分为多个等级,包括皇室、贵族、官员、士人、平民等。不同等 级的人在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清朝还实行了严 格的族群隔离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国历代英明君主

中国历代英明君主秦始皇嬴政2、修建万里长城3、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4、统一文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文化基础,从此,中国人不论说何种语言,但可借助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
5 统一度量衡及货币,在全中国奠定了交易的标准,促进了南北交流,有利商业的发展。
6、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7、设立郡县,先进的行政区划,避免了藩国制征战不休的弊端汉武帝刘彻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七位天子,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文帝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
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
独尊儒术,首创年号。
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
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刘彻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年—前104年),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年—前87年)。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自铁血社区http://bbs.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
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5、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6、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7、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令细君公主嫁乌孙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光武帝刘秀,即汉光武帝,后汉开国皇帝,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王夫之说他“允冠百王”。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皇家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
《明朝历代皇帝》PPT课件

• 明孝宗弘治皇帝名朱佑樘,成化六年(庚 寅,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 皇帝第三子,母淑妃纪氏。因 万贵妃所生第 一子及贤妃柏氏所生悼恭太子夭折,成化十一 年(1475年)朱佑樘被立为皇太子。孝宗在位 18年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 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 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 时期。但孝宗疏于武备,在军事上无所建树, 对于北部边患没有采取什么强有力的措施。 明孝宗皇帝是历史上中国一个比较伟大的皇 帝!因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兴明君,采取种 种措施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把本已经衰 败的明朝再度复兴起来,而且还是中国历史 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 因为母亲的悲惨遭遇让他深感皇帝拥有三宫 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 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 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 作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这真的是非 同一般。 由于先天体弱,孝宗于弘治十八年五月 初七日卒于乾清宫,年36岁。尊谥建天明道 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 宗,葬北京昌平泰陵。明武宗朱厚照(公元 1491 - 1521),在位16年(公元15061521)。 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庙号“武宗”,谥 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 孝毅皇帝”
明权国民 王暴乡兴朱
孝。号起 。政人宗元
陵朱大义 元,,。璋
25 (1361) (1368)
。元明军 至龙 汉,
璋,和 正凤岁族明
统年扫 二七时,王
治号平 十年参濠朝
时洪元 八 加州的
期武的 年 郭(开
被,残
子今国
称建余,吴导凤。
洪全后 在国的阳原
武国, 基公红县名
•
1427-14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周赧王(姬
13、周敬王(姬匄)
14、周元王(姬仁)
-
7
❖ 五、秦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1、秦昭囊王(嬴则) 2、秦孝文王(嬴柱) 3、秦庄囊王(嬴子楚) 4、秦始皇帝(嬴政) 5、秦二世皇帝(嬴胡亥)
-
8
❖ 六、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
中国古代各朝代及所有皇帝 (五帝—清)
-
1
❖ 一、五帝
(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1、黄帝 2、颛顼 3、帝喾 4、尧 5、舜
-
2
❖ 二、夏
(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1、禹
15、皋
2、启
16、发
3、太康
17、癸(滐)
4、仲康
5、相
6、少康
7、予
8、槐
9、芒
10、泄
11、不降
-
13
❖ 八、晋
(公元265—公元420)
(一)西晋(公元265—公元317)
1、晋宣帝(司马懿) 2、晋景帝(司马师) 3、晋文帝(司马昭) 4、晋武帝(司马炎) 5、晋惠帝(司马衷) 6、晋怀帝(司马炽) 7、晋愍帝(司马邺)
-
14
❖ (二)东晋
(公元317—公元420)
1、晋元帝(司马睿) 2、晋明帝(司马绍 ) 3、晋成帝(司马衍) 4、晋康帝(司马岳) 5、晋穆帝(司马聃) 6、晋哀帝(司马丕) 7、海西公(司马奕) 8、简文帝(司马昱) 9、晋安帝(司马德宗) 10、晋恭帝(司马德文)
-
4
❖ (二)
商后期(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
1、盘庚 2、小辛 3、小乙 4、武丁 5、祖庚 6、祖甲 7、廪辛 8、康丁 9、武乙 10、文丁 11、帝乙 12、帝辛(纣)
-
5
❖ 四、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
(一)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1、周武王(姬发)
12、周宣王(姬静)
-
15
❖ 九、南北朝
(公元420—公元589)
(一)南朝(公元420—公元589) (1)宋(公元420—公元479)
1、宋武帝(刘裕) 2、宋少帝(刘义符) 3、宋文帝(刘义隆) 4、孝武帝(刘骏) 5、前废帝(刘子业) 6、宋明帝(刘彧) 7、后废帝(刘昱) 8、宋顺帝(刘准)
-
16
❖ (2)齐(公元479—公元502)
1、陈武帝(陈霸先) 2、陈文帝(陈蒨) 3、陈废帝(陈伯宗) 4、陈宣帝(陈顼) 5、陈后主(陈叔宝)
-
19
❖ (二)北朝 (公元386—公元581)
(1)北魏(公元386—公元534)
1、道武帝(拓跋珪) 2、明元帝(拓跋嗣) 3、太武帝(拓跋焘) 4、南安王(拓跋余) 5、文成帝(拓跋濬) 6、献文帝(拓跋弘) 7、孝文帝(拓跋宏) 8、宣武帝(拓跋恪) 9、孝明帝(拓跋诩) 10、孝庄帝(拓跋子攸) 11、长广王(拓跋晔) 12、节闵帝(拓跋恭) 13、安定王(拓跋朗)
1、齐高帝(萧道成) 2、齐武帝(萧赜) 3、前废帝(萧昭业) 4、后废帝(萧昭文) 5、齐明帝( 萧鸾) 6、东昏侯(萧宝卷) 7、齐和帝(箫宝融)
-
17
❖ (3)梁(公元502—公元557)
1、梁武帝(萧衍) 2、简文帝(萧纲) 3、梁元帝(萧绎) 4、梁敬帝(萧方智)
-
18
❖ (4)陈(公元557—公元589)
16、周哀王(姬去疾)
3、周庄王(姬佗)
17、周思王(姬叔)
4、周釐王(姬胡齐)
18、周考王(姬嵬)
5、周惠王(姬阆)
19、周威烈王(姬午)
6、周顷王(姬壬臣)
20、周安王(姬骄)
7、周匡王(姬班)
21、周烈王(姬喜)
8、周定王(姬瑜)
22、周显王(姬扁)
9、周简王(姬夷)
23、周慎靓王(姬定)
10、周灵王(姬泄心)
(一)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
1、汉高祖(刘邦) 2、汉惠帝(刘盈) 3、汉文帝(刘恒) 4、汉景帝(刘启) 5、汉武帝(刘彻) 6、汉昭帝(刘弗陵) 7、汉宣帝(刘询) 8、汉元帝(刘奭) 9、汉成帝(刘骜) 10、汉哀帝(刘欣)
11、汉平帝(刘衎) 12、孺子婴(王莽摄政) 13、【新朝】王莽 14、更始帝(刘玄)
-
9
❖ (一)东汉(公元25—公元220)
1、汉世祖(刘秀) 2、汉明帝(刘庄) 3、汉章帝(刘炟) 4、汉和帝(刘肇) 5、汉殇帝(刘隆) 6、汉安帝(刘祜) 7、汉顺帝(刘保) 8、汉冲帝(刘炳) 9、汉质帝(刘缵) 10、汉桓帝(刘志) 11、汉灵帝(刘宏) 12、汉献帝(刘协)
-
10
❖ 七、三国
(公元220—公元280)
(一)蜀汉(公元221—公元263)
1、昭烈帝(刘备) 2、汉后主(刘禅)
-
11
❖ (二)吴
(公元222—公元280)
1、吴大帝(孙权) 2、会稽王(孙亮) 3、吴景帝(孙休) 4、乌程侯(孙皓)
-
12
❖ (三)魏
(公元220—公元265)
1、魏武帝(曹操) 2、魏文帝(曹丕) 3、魏明帝(曹叡) 4、魏齐王(曹芳) 5、高贵乡公(曹髦) 6、魏元帝(曹奂)
-
23
❖ (5)北周(公元557—公元581)
1、孝闵帝(宇文觉) 2、周明帝(宇文毓) 3、周武帝(宇文邕) 4、周宣帝(宇文赟) 5、周静帝(宇文阐)
12、扃
13、廑
14、孔甲
-
3
三、商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一)商前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
1、汤
10、太戊
19、阳甲
2、太丁
11、中丁
20、盘庚
3、外丙
12、外壬
4、中壬
13、河亶甲
5、太甲
14、祖乙
6、沃丁
15、祖辛
7、太庚
16、沃甲
8、小甲
17、祖丁
9、雍己
18、南庚
2、周成王(姬诵)
13、周幽王(姬宫湦)
3、周康王(姬钊)
4、周昭王(姬瑕)
5、周穆王(姬满)
6、周共王(姬繄扈)
7、周懿王(姬囏)
8、周孝王(姬辟方)
9、周夷王(姬燮)
10、周厉王(姬胡)
11、共和
-
6
❖ (二)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1、周平王(姬宜臼 )
15、周贞定王(姬介)
2、周桓王(姬林)
14、孝武帝(拓跋脩 )
-
20
❖ (2)东魏(公元534—公元550)
1、孝静帝(元善见)
-
21
❖ (3)西魏(公元535—公元556)
1、魏文帝(元宝炬) 2、魏废帝(元钦) 3、魏文帝(元廓)
-
22
❖ (3)北齐(公元550—公元577)
1、文宣帝(高洋) 2、齐废帝(高殷) 3、孝昭帝(高演) 4、武成帝(高湛) 5、齐后主(高纬) 6、齐幼主(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