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居住区更新文献综述

居住区更新文献综述

居住区更新文献综述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居住区的更新和改造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的更新涉及到众多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层面。

本文将对居住区更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居住区更新的目标、实施方式以及影响等因素。

目标居住区更新的目标主要是改善民众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

根据不同的城市和区域特点,具体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居住区更新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住房改善:更新居住区的旧有住房,提供更多、更好的住房选择,满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2.公共设施改善:增加公园、广场、游乐场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3.交通改善:改善居住区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4.环境改善: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减少噪音、污染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施方式居住区更新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居住区更新实施方式:1.健全规划体系:在居住区更新前,要进行充分的规划工作,包括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确定更新的范围和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2.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提供补贴、减税等方式,鼓励居住区更新,并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3.合作模式:可以与开发商、建筑公司等合作,通过合作模式实施居住区更新,共同分享风险和利益;4.社区参与:鼓励居民参与居住区更新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5.生态建设:在居住区更新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绿色环保,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影响因素居住区更新的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政策环境: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居住区更新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政策环境不利于居住区更新,将会影响到更新的效果;2.经济因素:居住区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济因素是实施更新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居住区更新的进度和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3.社会因素: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对居住区更新的实施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施工文献综述范文

学校施工文献综述范文

学校施工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学校施工可是个挺有趣又复杂的事儿呢!这就像是给学校这个大“孩子”来一场大变身,从里到外都要整得更适合学习和生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施工的方方面面,咱可得看看前人都做了哪些研究和探索,这就是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啦。

二、学校施工的规划方面。

# (一)功能布局规划。

很多文献都强调了学校功能布局规划在施工中的首要地位。

就像盖房子得先画个蓝图一样,学校施工前得把教学楼、图书馆、操场这些功能区域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作者姓名1]在其研究中指出,一个合理的学校功能布局应该以教学区为核心,图书馆、实验室等辅助教学的区域要分布在方便到达教学区的位置,这样学生们在课间换课的时候就不用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到处乱窜啦。

而操场呢,既不能离教学区太近影响上课的安静,也不能太远,不然体育课的时候,学生们跑过去都累得气喘吁吁,哪还有精力运动呀。

# (二)空间利用规划。

在空间利用方面,这也是学校施工规划的一个关键环节。

有的学校面积不大,但是通过巧妙的施工规划,却能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作者姓名2]提到,利用架空层设置一些休闲阅读区或者小型的展览空间,这不仅能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还能充分利用那些原本可能被浪费的空间。

还有在教室内部,合理设计储物空间,让学生的书本、文具等都能有地方放,不至于让教室看起来像个乱糟糟的杂货铺。

三、学校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 (一)施工人员安全。

# (二)学生安全。

学校里有那么多学生,施工过程中可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

这就要求在施工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像“前方施工,请勿靠近”这样的大牌子,得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

[作者姓名4]还提到,在施工期间,要合理规划学生的通行路线,避免学生误入施工场地。

这就好比给学生们画好一个安全的“游戏圈”,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活动。

四、学校施工的质量控制。

# (一)建筑结构质量。

学校的建筑结构质量那是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师生们的生命安全呢。

[作者姓名5]的研究指出,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建筑规范进行操作。

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陶红军;陈体珠【摘要】对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区划工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具体的经验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区划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点、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思路等核心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农业区划工作成效初显,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农产品产区进一步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要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划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4(035)002【总页数】8页(P59-66)【关键词】农业区划;国内外;理论;实践;文献综述【作者】陶红军;陈体珠【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州350116;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州350116【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造成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农业区域结构雷同问题依然存在,资源和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而农业区划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农业区划是从整体规划、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地域优势的发挥、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行战略部署,对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有少数学者进行了农业区划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幼儿园区域活动文献综述

幼儿园区域活动文献综述
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历程 、现状和趋势。
实地调查法
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情 况,包括活动环境、材料、教师指导等方面。
案例分析法
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 的问题。
实践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城市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践。该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丰富的活 动区域和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方法
国内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深入了 解区域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国内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加重视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加注重 儿童发展理论的应用。研究者们关注区域活动如何促进幼 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造性
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和创造力,通过操作、探索和 表达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区域活动的目的
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通过操作材料和探索环境,促进幼儿感 知、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
展。
激发学习兴趣
区域活动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区域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有 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受到广泛欢 迎。
随着研究的深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也逐渐显现出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文献综述汇报课件ppt

文献综述汇报课件ppt

课题目的意义: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办公空间的功能变的更加多元化,现代开敞式办公空 间不再是静止、孤立、冷漠的状态,而是更加注重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心理因 素;注重空间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遵循“以 人为本”的原则,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
主要设计(研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与业主进行沟通,深刻了解客户的 想法与理念,出现问题要及时拿出解决方案。
预期成果:
预期的阶段成果
准备阶段
结合设计主题完成场地的测绘和设计方案的构思,方案确定与 修改。
预期的阶段成果
设计阶段
按时完成总体的规划设计,总体的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的检查,以确保完成的 设计是最终成果。 总体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和cad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的绘制。
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实例:走进市场,参观著名 的设计公司的设计实例,研究他们设计 的办公空间的优点,在自己设计风格的
基础上加以借鉴与提升。
2、运用网络,收集资料:大量收集与本 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仔细的阅读与分 析;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跟文献资料,比
较分析;
3、实际操作:通过与该公司负责人的沟 通,确定设计的风格,进行设计定位,
如果说住宅是温暖的、亲情的、具有休息意味的地方,那么办公室则是理性的 工作场所,是竞争和级别分明的地方。 在办公室的装饰中,需要考虑办公室本身的功能性,以及众多的办公设备,同 时需要注意的是装饰设计不被硬性、教条的模式所约束,应当力求营造理性的、 合乎人性化的现代办公室氛围。 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将毕业设计初步定位为办公空间设计,设计对象为某设计 公司。 应公司负责人的要求,我将设计风格定位为现代风格。 该公司位于商业繁华地段的综合大厦7楼,占地面积400多平米。在考虑公司 性质的基础上,我在平面规划中遵循实用、功能需求和人性化管理充分结合的 原则。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城乡规划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拼图游戏,城市和乡村就是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拼图块,规划师们则是绞尽脑汁想把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玩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那是日益凸显啊,就像你出门不能不穿衣服一样,城乡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下面咱就来好好唠唠城乡规划相关的那些事儿,看看各路大神在文献里都有啥高见。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城乡规划的萌芽。

# (二)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一搞,城市就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可这一膨胀就出问题了,什么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啊,全都冒出来了。

于是乎,现代城乡规划就开始诞生并发展起来了。

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像是给当时乌烟瘴气的城市开了一副良方。

他想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乡村的优美环境。

这就好比是把鱼和熊掌想要兼得,听起来就很诱人。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城市开始进行规划改革,规划师们就像一群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试图给病怏怏的城市做一场大手术,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规划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规划。

就像是从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全面考察他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一样,规划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那可是城乡规划的重头戏。

这就好比是分蛋糕,不同的功能区域就是蛋糕的不同部分。

城市里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等,怎么把这些功能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个很有学问的事儿。

比如说,如果把住宅区和工业区挨得太近,那居民就得天天闻着工厂的废气,听着机器的轰鸣,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啊,规划师们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把不同的食材(土地用途)搭配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功能合理)的菜肴(城市布局)。

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也很重要。

农田、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等都得规划好。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引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内部实现各要素、产业、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社会公平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具体来说,它包括要素配置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地区发展的协调。

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常常与区域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在一起。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经历着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1. 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区域政府角色区域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政府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间的协调与平衡。

研究区域政府的角色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1.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与转变,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研究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与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区域规划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根据目前国内区域规划的实施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
自50年代中起,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2]
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区域规划研究现状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
1) 以Peter Hall为代表的技术学派
Peter Hall认为,规划是一种为取得既定目标或目标群而进行的有序行动的常规行为和一个常人不难理解的非历史的普通过程。

由此规划是纯技术性的事情。

Peter Hall理论框架下的西方城市历史划分为3个时代:技术一生产创新(technological-productive);文化一智
能创新(cultural-intellectual),以及文化-技术创新(cultural-technological)。

[3]
2) 以Scott,Held,Ambrose和Cooke为代表的社会学派
社会学派认为技术学派的理论观点明显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因而既不能解释规划和被规划社群的关系,也不能解释规划和权力的关系。

他们认为城市和区域规划不可仅仅从内容上加以理解,而应和正在规划中的特定社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征和那些决意推行这一活动的人的想象力相联系。

[4]
3) 以Brindly,Rydin,Stoker和Thomley为代表的政治学派
政治学派认为,城市和区域规划就实施方式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政治行为:它涉及到何重塑当前的社会经济动力学过程以达到特殊的发展目标。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现状
自20世纪初德国首先编制区域规划之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都陆续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形成了各自的区域规划体系,对优化空间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从优化结构空间出发,制定全国性的区域规划——日本
日本1962年制订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将全国分成“过密地区”、“整治地区”和“开发地区”三种类型地区,对“过密地区”政策实施重点是限制新企业和城市规模的扩充,对迁出的企业给予优惠;对“整治地区”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和配置、建设教育、行政等职能,使其起到分散过密地区人口和转移过密地区生产机能的作用;对“开发地区”重点实行基础设施的完善化,以利于诱导大工业的开发。

[5]
2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案”到“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
美国早期的跨州区域规划多表现为物质建设规划,即通过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相关资源和相关产业的开发,从而达到某一区域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区域的整体发展,“田纳西流域开发法案”就是物质建设规划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后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物质建设规划受到很大的质疑。

因此,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美国跨州区域规划多为表现为经济发展规划。

与物质建设规划相比,经济发展规划多为联邦政府采用间接的财政、税收、政府购买、公共投资及人员培训等手段治理更大范围的区域问题,比较典型的是1965 年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

[7]
3 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衔接配合——德国
在某种程度上,欧洲国家是区域规划先行,配合以政府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区域政策,来保障区域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

以德国为例,其财政政策中有关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有:明确划分联邦、州、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实行横向和纵向的拨款,保证各州财政平衡,联邦政府财政预算中一直保持20%的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诱导资金和减免部分税率的办法。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验是多元化的。

从内容上看,许多国家已由物质建设规划开始转向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与生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范围看,更加重视以整个国家为对象的区域规划,甚至开始制定跨国或以大洲为对象的区域发展规划,如欧洲空间展望计划等。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验为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一定启示。

我国区域规划现状
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保增长,除了实行激进的财政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由过去重视产业转向重视空间布局的优化。

其中,首推批准地方政府的各类区域规划。

近年来,中央政府大致分三个批次推出了不同级别的区域发展规划,包括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等。

从地理区位上看,分布广泛,从东南部沿海、中部地区直到东北地区、西部内陆。

从类型上看,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涉猎综合改革、城乡统筹、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几大类。

这些区域规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政策环境。

[8]
2 区域规划实行中的问题
1) 我国区域规划内容偏重物质建设规划
上文以“田纳西流域开发法案”到“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为例,提到美国区域规划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转变。

而在我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区域规划内容涉及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因素,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区域规划内容依然偏重彰显地方政府政绩的物质建设规划,对如何确保人们在获得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机会均等方面重视不够。

2)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交叉、冲突较多
该问题具体体现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规划上行下效,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协调,规划之间存在冲突;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内容交叉较多,极易造成区域规划的实施执行机构无所适从的局面。

[10]
3) 区域规划编制方法单一
我国传统的区域规划编制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

当其他领域的专项规划都已经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模型时,区域规划编制仍然主要依靠静态的定性分析方法,这直接导致了规划内容缺少前瞻性和科学性。

[11
参考文献:
[1]景建彬.城市规划各阶段中的区域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5).
[2]百度百科.区域规划. /view/319484.htm
[3]百度百科.Peter Hall. /view/4193379.htm
[4][9]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
[5][7]胡勇.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几点启示.中国经济时报.2005,第 005 版
[6]区域规划情况. 大巴黎规划简介. /fzgh/yjdt/t20060421_67176.htm
[8]孙秀岩、顾卓.浅析中国区域发展规划现状.财经界.2011,(2).
[10]欧阳慧.对我国区域规划内容的反思和建议.学习时报.2008,004
[11]王君.区域规划编制缺陷制约和谐发展.中华工商时报.2006,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