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精)

合集下载

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研究和治疗疾病的新方向。

随着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Nucleic Acid Adaptor Technology, NAAT)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其准确性和效率,为人类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

一、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的原理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是一种依赖于纳米粒子的生物荧光探针,它是由核酸序列和适配体组成的。

适配体是一种异氰酸铵基团修饰的化合物,它可以与靶分子结合,发生生物荧光反应并实现生物检测。

在基因编辑中,适配体的基本作用是有效识别和准确捕捉目标DNA序列,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二、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的优点相较于传统的CRISPR/Cas9系统和TALENs系统,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更高的精确度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因为它可以更准确地锁定目标DNA序列,避免无意识地改变非目标DNA序列。

因此,它比其他技术更安全和可靠,能够避免错误的基因编辑导致的突变或损伤。

2. 更广泛的适用性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因为它不仅能够编辑基因组DNA序列,还能编辑R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从而实现更多的生物功能调控。

3. 更高的效率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它可以更快地识别和捕捉目标DNA序列,从而减少基因编辑的时间和成本。

三、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1. 编辑细胞基因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已经应用于编辑细胞基因,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和表达。

例如,在肝癌治疗中,研究人员已经成功使用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编辑了多个关键基因,从而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治疗遗传疾病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可以用来治疗遗传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和镰状细胞贫血。

在这些疾病中,病因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

通过使用新型核酸适配体技术,可以精确地修复基因突变,从而治疗疾病。

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精)

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精)

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核酸适配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经体外人工合成筛选出的单链寡核苷酸,能高效、特异性地结合各种生物目标分子,故它的出现为化学生物学界和生物医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快速识别的研究平台。

目前生物分子检测通常采用抗原抗体特异相互作用识别模式,但由于受到抗体易失活、制备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体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比之下,核酸适配体自身稳定性好、制备合成相对简单、快速、易获得、易功能化修饰与标记,且在生物传感器设计中应用灵活等优点,近几年在生物分析检测方面备受关注。

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环境监测、药学研究等许多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化学发光(CL)分析法具有不需光源,避免了杂散光的干扰,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较宽的检测范围,可实现全自动化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分析检测中极为有用的工具,随着与众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在药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学等诸多领域。

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利用核酸适配体对目标分子的高分辨识别,发展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化学发光适配体生物传感器,也实现了同一份样品中双组分的同时检测。

整个论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本绪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介绍了核酸适配体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研究进展,包括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制备、特点、优势以及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模式的单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光检测、电化学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方法,并列举了近年来分析领域中的部分典型示例;第三部分中介绍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模式的多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也列举了近年来它们在该分析领域中的部分典型示例。

第二节阐述了化学发光多组分酶检测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即核酸适配体在化学发光领域中应用与展望。

基于磁性微球分离技术的核酸适体化学发光检测可卡因

基于磁性微球分离技术的核酸适体化学发光检测可卡因

基于磁性微球分离技术的核酸适体化学发光检测可卡因严喜鸾;童丽;肖义陂;鲁卢;肖鉴谋【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磁性微球与核酸适体的夹心式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可卡因分析方法.实验考察了反应所用羧基磁性微球、捕获探针、可卡因适体、生物素标记的报告序列以及链霉亲合素修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用量对化学发光信号的影响.优化条件下,在1.0×10-8~1.0×10-4mol/L范围内,化学发光信号与可卡因浓度的对数呈线性相关(r2=0.9897),检出限为3.2×10-9mol/L.考察了共存物质中适体对可卡因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方法显示了较好的选择性.【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3(032)012【总页数】5页(P1472-1476)【关键词】磁性微球;核酸适体;可卡因;化学发光【作者】严喜鸾;童丽;肖义陂;鲁卢;肖鉴谋【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8;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微米级的超顺磁性颗粒,即磁性微球,在微观生物反应中能表现较好的均相反应,而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可高效实现异相分离,故磁性微球在微观分析检测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1]。

可卡因既是麻醉药品,也是当今世界滥用最广泛的毒品之一,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也较为突出[2]。

因此,建立准确、灵敏的定性定量检测可卡因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用来检测可卡因的方法很多[3-7],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其快速、敏感、特异以及试剂无毒、安全稳定、价廉易得而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免疫分析技术,而以化学发光作为换能器的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不但继承了化学发光高灵敏度的优点,且大大提高了其选择性[8]。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在乳铁蛋白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在乳铁蛋白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在乳铁蛋白检测中的应用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在乳铁蛋白检测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核酸适配体作为一种特异性与目标分子结合的分子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针对乳铁蛋白的检测问题,详细介绍了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并探讨了该方法在乳铁蛋白检测中的应用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实时性的特点,可为乳铁蛋白的检测与分析提供重要支持。

1. 引言乳铁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它在乳汁中起着重要的运输和抗菌作用。

乳铁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因此对乳铁蛋白的准确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乳铁蛋白检测方法存在着操作复杂、耗时长、灵敏度低等缺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2. 核酸适配体的特性和应用核酸适配体是一种以核酸序列为基础的人工寡核苷酸,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核酸适配体通过特异性识别杂交的形式与目标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配对。

这种配对能力使核酸适配体成为一种重要的分子探针,可在生物医学领域进行靶点探测、药物传递等应用。

3.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是一种结合了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和热荧光技术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首先将核酸适配体与目标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温度升高使复合物解离,并同时检测解离过程中引起的荧光信号变化。

通过分析荧光信号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确定目标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4. 乳铁蛋白检测中的应用乳铁蛋白的检测对于乳汁样品的质量控制和乳房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在乳铁蛋白检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核酸适配体可以实现对乳铁蛋白的高选择性识别,同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乳铁蛋白。

此外,该方法的实时性较好,操作简便,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5. 结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热荧光分析方法在乳铁蛋白检测中具有显著优势。

核酸适配体功能化金纳米探针识别-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腺苷

核酸适配体功能化金纳米探针识别-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腺苷

核酸适配体功能化金纳米探针识别-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腺苷王周平;段诺;彭晓丽;乐国伟【期刊名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年(卷),期】2010(029)006【摘要】将纳米探针技术、核酸适配体识别与共振光散射检测技术有机结合,以腺苷为模式分析物,通过均相体系中腺苷与其特异结合核酸适配体识别反应,使形成网络聚集结构的金纳米结构解聚,从而引起共振光散射信号强烈变化.基于此,建立了核酸适配体识别的均相检测腺苷的新方法.该方法对腺苷检测的浓度线性范围为0.1~10 μmol/L,检测限为0.04 μmol/L(3S/N).该方法对腺苷的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鸟苷、胸苷、胞苷、尿苷等对检测不产生干扰.【总页数】6页(P889-894)【作者】王周平;段诺;彭晓丽;乐国伟【作者单位】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271.5【相关文献】1.纳米金核酸适配体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检测卡那霉素的研究 [J], 陈效兰;张慧;刘冰;李云宇2.基于功能化的金纳米的共振瑞利散射方法手性识别肉碱对映体 [J], 赵艳梅;吴环;曾小清;郭媛;袁海燕;黄云梅;谭选平;张雷;杨季冬3.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 [J], 刘庆业;范燕燕;李廷盛;梁爱惠;蒋治良4.基于镉特异性功能化核酸适配体测定痕量镉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 [J], 唐律;李贵荣;徐梦媛;杨洋5.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牛奶中培氟沙星兽药残留[J], 宋亚宁;胡超琼;霍秋宇;王力均;陈祥贵;黄玉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适配体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对Hg^(2+)的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适配体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对Hg^(2+)的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适配体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对Hg^(2+)的检测技术研究马莉萍;马生龙;李云霞;聂莹莹;左显维【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年(卷),期】2023(35)1【摘要】工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Hg^(2+)是一种毒性强且污染较为普遍的重金属离子,较低浓度Hg^(2+)就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

基于核酸适配体错配结合Hg^(2+)的原理,以特异性双链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为荧光指示探针,构建了新型的无标记核酸适配体荧光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快速检测Hg^(2+)的方法,实现了Hg^(2+)高效检测。

在优化条件下,传感器对Hg^(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 nmol/L~1μmol/L,相关系数(r2)为0.99,检出限为1 nmol/L。

5种干扰离子(Ca^(2+)、Fe^(2+)、Cu^(2+)、Ni^(2+)、Ag^(+))的存在不影响Hg^(2+)检测,表明该方法对Hg^(2+)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在自来水样的Hg^(2+)加标检测实验中,平均回收率达到95.8%,具备分析实际样品的能力。

【总页数】6页(P10-14)【作者】马莉萍;马生龙;李云霞;聂莹莹;左显维【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甘肃省传感器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1【相关文献】1.基于核酸适体的Hg^2+荧光光谱分析法2.基于罗丹明-高半胱氨酸荧光探针对Hg^2+的检测3.基于金纳米簇荧光猝灭-恢复的Hg^(2+)检测新方法4.基于碳点的OFF-ON型荧光传感器检测Hg^(2+)和S^(2-)5.基于G-四链体/硫黄素T的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Pb^(2+)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蛋白检测新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蛋白检测新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蛋白检测新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蛋白质是细胞中最基本的生物分子之一,它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物过程。

因此,对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传统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荧光标记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样品处理复杂、检测时间长、准确性不高等缺点。

近年来,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次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蛋白检测新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目标蛋白设计核酸适配体探针,优化适配体探针的结构和长度,提高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2.利用核酸适配体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产生信号,通过适当的信号放大技术(如扩增反应),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3.优化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减少样品处理时间和样品损伤。

4.建立一种高通量、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蛋白质检测平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检测。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性本次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建立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高灵敏蛋白检测新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

2.优化适配体探针的结构和长度,提高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3.建立一种高通量、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蛋白质检测平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检测。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核酸适配体探针和荧光信号放大的方法进行蛋白质检测,优化适配体探针的结构和长度,提高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利用信号放大技术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建立高通量、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蛋白质检测平台。

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可以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检测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样品前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例如:对于血清、尿液等液态样品,通过超滤、离心等方法将样品中的杂质去除;对于组织、细胞等固态样品,采用切片或细胞分离等方法进行前处理。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

项目名称: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首席科学家:谭蔚泓湖南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当前蛋白质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以肝癌和食管癌为研究对象,面向我国社会发展中提高人类健康的重大需求,通过建立肝癌和食管癌相关蛋白的发现、分离分析、检测表征等新技术,探索肝癌和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形成具有原始创新的方法学突破及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研究支撑平台,获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多学科知识和创新研究能力的研究队伍,促进我国在蛋白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年预期目标:1. 阐明核酸适配体筛选过程的进化规律,建立针对蛋白质、细胞、组织等不同层次蛋白质靶标体系的高效率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平台,并筛选出针对肝癌和食管癌特异性标志物的核酸适配体15-30种。

2.揭示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发展2-4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研究核酸适配体分子识别的方法,为核酸适配体分子探针的设计、筛选、构/效关系和性能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3. 发展高灵敏、高通量、高准确度的蛋白质定量检测的新原理、新方法,提出高效率、高重现性的蛋白质分离富集的新方法、新技术,研制出相应高通量、自动化的蛋白质分离及检测系统,对低丰度蛋白检测的灵敏度达到1 pg/mL及更低水平,为肿瘤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与早期诊断提供研究工具。

4. 建立肝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体系的特征核酸适配体分子识别指纹图谱,发现4-5种特异性高的癌症标志物,并完成核酸适配体分子识别体系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评估,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系统。

5. 取得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提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酸适配体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
核酸适配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经体外人工合成筛选出的单链寡核苷酸,能高效、特异性地结合各种生物目标分子,故它的出现为化学生物学界和生物医学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快速识别的研究平台。

目前生物分子检测通常采用抗原抗体特异相互作用识别模式,但由于受到抗体易失活、制备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体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比之下,核酸适配体自身稳定性好、制备合成相对简单、快速、易获得、易功能化修饰与标记,且在生物传感器设计中应用灵活等优点,近几年在生物分析检测方面备受关注。

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环境监测、药学研究等许多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化学发光(CL)分析法具有不需光源,避免了杂散光的干扰,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较宽的检测范围,可实现全自动化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分析检测中极为有用的工具,随着与众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在药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学等诸多领域。

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利用核酸适配体对目标分子的高分辨识别,发展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化学发光适配体生物传感器,也实现了同一份样品中双组分的同时检测。

整个论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本绪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介绍了核酸适配体技术检测生物分子的研究进展,包括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简单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制备、特点、优势以及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模式的单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光检测、电化学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方法,并列举了近年来分析领域中的部分典型示例;第三部分中介绍了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模式的多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也列举了近年来它们在该分析领域中的部分典型示例。

第二节阐述了化学发光多组分酶检测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即核酸适配体在化学发光领域中应用与展望。

第二章:基于核酸适配体的化学发光无标记检测腺苷的新技术由于目标分子在适配体上精确的结合位点与构象变化通常并不十分清楚,直接导致合适标记核酸适配体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适配体的无标记型检测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在生物检测、环境监控等领域无标记简单快速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章以腺苷为研究对象,采用羧基修饰的磁性微球作为分离载体,基于3,4,5-三甲氧基苯甲酰甲醛(TMPG)与鸟嘌呤(G)碱基之间的瞬时化学发光衍生反应,实现了生物小分子腺苷的无标记检测。

本章包括以下两种腺苷检测原理的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活化磁性微球,固定捕获探针序列;(2)方法A:一定量的适配体先与不同量的腺苷特异性结合,随后剩余的自由腺苷适配体与捕获探针序列在磁性微球表面进行杂交反应,从而连接在磁性微球上;方法B:适配体先与捕获探针序列进行杂交反应,随后加入不同量的腺苷,导致部分适配体序列脱离磁性微球表面,与溶液中腺苷形成复合物;(3)磁性分离后,TMPG直接检测结合在磁性微球表面的适配体中G碱基产生的CL信号,进行腺苷间接定量。

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均具有准确可靠、重现性和选择性好的特点。

第一种方法的最低腺苷检测限为8×10~(-8)M,腺苷浓度在4×10~(-7)-1×10_(-5)M范围内,CL 信号呈线性增加(R~2=0.9852);第二种方法的腺苷浓度在4×10~(-
2)5×10(_5)M范围内,CL信号呈线性增加(R~=0.9764)。

综合而言:本章发展的无标记检测生物小分子腺苷的CL新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有望在临床诊断、药学研究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作用。

第三章:基于核酸适配体
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检测PDGF-BB的新技术血小板源细胞衍生化生长因子(PDGF)是血清中由多种细胞所产生的能刺激增生平滑肌细胞、胶质细胞等的一种多肽,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PDGF-BB作为PDGF的主要亚型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含量对细胞转化和肿瘤生长有直接的影响,对PDGF-BB的检测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构建了一种基于抗体-抗原-核酸适配体的夹心反应模式,检测PDGF-BB的化学发光新技术。

检测步骤如下:通过羧基氨基反应将PDGF-BB抗体固定在羧基磁性微球上,加入PDGF-BB、核酸适配体,形成抗体-抗原-核酸适配体的夹心复合物。

洗涤后,利用TMPG直接检测磁性微球表面结合的PDGF-BB适配体上G碱基,无标记直接检测生物大分子PDGF-BB。

随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_(20)放大检测技术,即在生物素化的适配体序列一端连接富含G碱基的DNA片段,借助链霉亲合素作为放大载体,构建了一种高效的放大检测技术。

不放大技术的最低可检测浓度为1×10~(-8)M,目标蛋白浓度在1×10~(-8)-2×10_(-7)M 范围内,CL信号呈线性增加(R~2=0.9901);G_(20)放大技术最低可检测浓度为
4×10~(-10)M,较不放大技术灵敏度提高25倍,目标蛋白浓度在4×10~(-10)-2×10~(-8)M范围内,CL信号呈线性增加(R~2=0.9954),重现性良好,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此种无标记PDGF-BB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有望为临床应用领域的定量分析提供有价值的手段。

第四章:基于适配体特异性结合与磁性微球富集的化学发光检测ATP新技术免疫磁性微球富集法是一种高效、简单快速的筛选方法。

在从复杂样品中富集和纯化低含量的样品方面,免疫磁性微球具有独特的优势:一,它的不规则形状使其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富集效率高,磁性微球表面结合探针数目多,能偶合大量的目标物;二,优质的磁性微球具有高度的均一性和良好的顺磁性,在与复杂的生物样品反应时受到颗粒性杂质等的影响较小;三,移液器吸去没有反应的生物分子时,由于表面吸附原因,看似吸干的磁性微球上存有少量的液体,这有利于在操作过程中暂时保护生物分子的活性。

本章我们在免疫磁性微球载体表面化学偶联了三磷酸腺苷(ATP)核酸适配体,这种磁性微球能够在混合体系中特异性捕获ATP分子,用CL方法测定免疫磁性微球特异性捕获目标分子的富集效果。

结果表明磁性微球均能特异性富集目标分子,纯化分离ATP分子,并实现对其的准确可靠分析,其最低检测限
1×10~(-8)M,在1×10~(-8)-1×10~(-5)M范围内,CL信号和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8)。

综合而言,免疫磁性微球高效的富集性和适配体高度的特异性,在生物分子的纯化分离和检测工作中,将会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第五章:基于核酸适配体的双组分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新技术鉴于第二章中腺苷检测技术取得的成果,本章尝试将这种新型的适配体分辨CL技术拓宽至两种小分子的同时检测。

为此,本章以腺苷和可卡因作为分析物,采用碱性磷酸酯酶(AL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双组分标记物,实现了两种小分子的同时检测。

整个分析过程由以下三步构成:(1)以羧基修饰的磁性微球作为载体,活化后固定捕获探针序列,随后分别与两条核酸适配体序列杂交,再与生物素和地高辛修饰的两条报告序列反应,制备两种不同的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2)加入目标分子腺苷和可卡因混合物,由于适配体和目标分子的结合反应,导致部分报告序列脱离磁性微球表面;(3)依据两种标记物的性质差异加入相应的酶进行反应,结束后分离洗涤,将磁性微球载体均分两份,用相应的酶底物试剂盒进行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该法腺苷和可卡因的最低检测浓度均达到10~(-8)M。

综合而言,该实验利用核酸适配体差异分辨,进行单载体、双标记实现两种小分子腺苷和可卡因的同时检测;具有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的特点,有望在多组分生物小分子的分析
测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张津辉,蒋中华,王仁芝,陈惠鹏.磁性微球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初步应用[J].化学通报, 1997,(09)
[2]. 王胜林,王强斌,古宏晨,朱以华.磁性微球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 2001,(07)
[3]. 张日鉴.美国医药史上的一次失误——可卡因如何变成毒品[J].世界知识, 1991,(02)
[4]. 宋存先,姜耀虹,史瑞文,韩平.用磁性微球载体固定化酶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91,(03)
[5]. 朱以华,王强斌,古宏晨,王胜林.表面功能化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在核酸分离与固定化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02)
[6]. 文.研究发现一种病毒有助于戒毒[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4,(05)
[7]. 陈捷.我曾生活在可卡因的地狱里[J].世界博览, 1991,(09)
[8]. 爱情就像可卡因[J].青年科学, 2007,(04)
[9]. 茅润龙.可卡因——玻璃瓶内的恶魔[J].世界博览, 1991,(11)
[10]. 关晓伟,宋君,任嘉谦,何威.妊娠中晚期接触可卡因对子代NOS分布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2,(04)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药剂学; 适配体; 磁性微球; 无标记; 腺苷;
血小板源细胞衍生化生长因子; 三磷酸腺苷; 可卡因; 双组分测定; 化学发光【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复旦大学;药剂学;卢建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