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通用12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通用12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通用12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世同堂读书笔记(通用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篇1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

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

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

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

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

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

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

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

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

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

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精选27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精选27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精选27篇)《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精选27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精选2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篇1“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听过骆玉笙激越的唱腔,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我被剧情深深感染,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想寻来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细细品读。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个街名,却闯进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中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个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复巢之下,岂有完卵。

儿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孙子瑞丰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妇胖菊子投靠汉奸沦落院染病而亡,重孙女小妞子也饿死了。

钱默吟这一典型的旧式文人,民国年间他还戴着红呢子风帽,一家人深居简出,可孙子被日本人抢走,而他也受尽严刑折磨,最终家破人亡。

小崔,只想拉洋车养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

棚匠刘师傅,除了会替人家裱糊房屋还有一点业余爱好—舞狮子,谁想日本人逼着他为攻陷中国的一个个大城市而去舞狮庆祝,他愤而离家远走他乡。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百万字的恢宏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

国破家亡,城春草深。

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

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尸骨无存。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13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13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13篇四世同堂读书笔记13篇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篇1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封面上个便签,上面写着三句话: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尤其是老舍先生说的这一句话,最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爱意。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的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让人废寝忘食。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篇2磕磕绊绊读完了《四世同堂》,如果我说自己被激起了什么爱国主义热情那是假的。

我看了太多东西,我没办法恨,我只觉得他们可怜,只觉得悲伤。

最让我难过的是书以外的东西――老舍本人。

他有多么爱他的北平,仿佛那里每一条河都是他的血脉,每一掊土都是他的身体,每一阵风吹都是他的呼吸。

我知道他是真恨,他写道日本人怎样糟蹋北平,汉奸怎样无耻,他恨得咬牙切齿。

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

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

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

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1中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四世同堂》,这本书讲述了当日本人占领北平侵略中国的期间,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儿的普通市民沦陷时期内平凡而又不甘于平凡的一段生活。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里边描写了三个人,让人印象深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为人宽厚温和,但还有中国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刚刚沦陷的时候,将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战,并且告诉学生和街坊们,中国没亡国,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很亮,却能带给人希望。

钱默吟是一位诗人,因为他的二儿子仲石摔死了一车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来后,变成了一位爱国诗人,他整日不断地奔走,游说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

冠晓荷,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发财和一些占便宜的琐事,靠着出卖身边的人和事赚取些许蝇头小利。

老舍笔下,人不离城,城不离人,北平和北平人,是息息相关的。

《四世同堂》从时间上来说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

《四世同堂》与其说是写一个家族的兴盛衰灭,不如说是记录一段屈辱的历史里人性的挣扎。

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从小家看大家。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更要珍惜生活的不易,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生做好人,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2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祁瑞宣。

他,在当时,作为大多数人的缩影,一方面有着投身战斗的激情与理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大家庭的重担(年事已高的祖父与父亲、抱病在身的母亲、不成器的二弟、同样热衷报国的三弟、任劳任怨的妻子和一对儿女)。

老舍《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老舍《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老舍《四世同堂》读书笔记五篇老舍《四世同堂》读书笔记1在这一个假期中,我读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合上书本的那一瞬,觉得自己好像还置身于那充满了血腥风雨的北平,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故事……《四世同堂》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

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惶恐与不安,接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弘扬了中华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运用其朴素而简单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场面,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与变态,激起了我们的同情与愤怒。

在这一本书中,老舍先生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年过半百,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的祁老人;又被日本人还得家破人亡,想要报仇的钱老人;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而当了卖国贼的冠晓荷……这些许许多多的人,都带给我们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但是老舍先生始终让我们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中还重点描写的就是汉奸,在老舍的笔下他们的行为不禁让人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又让人觉得无法痛快。

比如冠晓荷,一直为日本人做事,甚至还被日本人称为良民,最终却被日本人活埋。

比如大赤包,一直相信日本人,甚至被关在监狱中还幻想能够出去,然而最后却惨死在狱中。

这些人的悲惨命运都让我们明白了日寇的残忍,在他们那血淋淋的屠刀下,犯下了无数的滔天罪行,那一幕幕血腥的场景,让我们无法忘却。

今天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华民族变强大了,它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繁荣昌盛,只有这样才能报效祖国!老舍《四世同堂》读书笔记2他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以满腔沸腾的热血,写下了这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于心的民族记忆。

四世同堂1000字读书笔记(精品10篇)

四世同堂1000字读书笔记(精品10篇)

四世同堂1000字读书笔记(精品10篇)四世同堂1000字读书笔记篇1老舍的这一部长篇小说浓缩了八年抗战的全部,若是非要寻个究竟,当从祁家三兄弟看全文之中的典型人物!首先从瑞宣说起,他是个两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爱护家人,团结亲眷,维护四世同堂的封建壁垒。

这是作为长孙应该做的事情,对于妻儿的爱护,对祖父,父母的奉养等责无旁贷。

唯唯诺诺地支撑着家的梁柱。

然而亡国奴的罪恶感深深地烙在了心上,无法摆脱自身的束缚,虽然他也知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可是心灵的自我谴责一步步逼迫着他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中国历来就有的百事孝为先的古训成为他的绊脚石,虽然他是个有知识有理想有高尚品质的青年,这和《家》里的觉新有同样的特点,总为命运所玩弄牵绊,所不同的是瑞宣还有思想,还在思想,这无疑给下文勇敢地走入教室,秘密地写*出报纸作宣传来反抗侵略买下了伏笔。

至于小羊圈里的小崔,耍把式的刘师傅程长顺孙七等都有类似的阻碍,他们都有无法放下家而报效祖国的矛盾。

刘师傅也只是经过瑞宣答应照应他的妻子才走上抗日的道路!为了顾家而甘愿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怒不敢言!关于这种思想的破产最好的说明要论小崔的死了!记得小崔临死前说,早知如此还不如去抗日杀鬼子呵!至于孙七被活埋,小文夫妇的被杀等一切都说明了中国人民敢怒而缺乏斗争的勇气与动力,不到彻身伤及自身利益绝不会有反抗的举动!而我们的人民需要的是一个领导,苟安于生活,只会忍受着任人宰割的苦楚!瑞丰这个游手好闲无耻卑贱的人物,他的人生观念就是吃喝玩乐,有奶便是娘,在他的世界观里没有家国观念。

刚当上科长就立即搬出了小羊圈。

不顾家人的生活窘困,一味的黏着胖菊子吃喝玩乐,胆小怕事,只顾自己自身享乐毫无亲情可言。

当瑞宣被捕后,回家时与守门士兵争执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极端自私地为自己开脱!对上巴结,对下欺压的汉奸走狗的嘴脸和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等是一路货色。

只是为了权力金钱享乐而活着,为了这些所谓的“富贵”生活不惜失去尊严,气节,礼义廉耻而甘愿做日本人的走狗汉奸。

四世同堂小说阅读笔记五篇

四世同堂小说阅读笔记五篇

四世同堂小说阅读笔记五篇四世同堂小说阅读笔记1早有听闻老舍先生这本《四世同堂》,总以为它边幅过长,不愿意翻开,但断断续续,终于是越读越欢喜,越读越后悔不早些翻开了。

小说以卢沟桥事变,北平陷落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对胡同小羊圈的住户街坊们展开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不同阶层,各色人种在国难当头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当人被轻易杀死,家被外人随意搜寻,老百姓要向侵略者俯首称臣,文化得停止,尊严得抛弃,思想得所谓“改造”,人不得与生活。

读,反复得读,那一种屈辱的生活在我面前立起来了,那一幅幅痛苦扭曲的人脸,那被践踏的,奄奄一息的肉体与灵魂。

越是想象到这种痛苦,我也越发佩服那些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勇士们。

讲两个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钱先生,一个年老的学者,不闻纷争,潜心学问。

儿子的死去使他悲痛,也使他为着儿子的骨气而骄傲,被激励。

遭受敌人的苦苦折磨,忍着一口气爬回家,信念!不屈服的`信念!正义的信念!灾难使他奋起,头脑让他冷静。

他终究成为了一个战士。

自身的学识与思考使他醒悟,只有改变社会,改变根本才能救国。

他执着着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去影响别人改变,坚定不移。

“河水留得很快,好像已等他等得不耐烦,水发出一点点的声音仿佛向他低声地呼唤着呢。

很快的,他想起了一辈子的事情;很快的,他忘记了一切。

漂,漂,漂,他将漂到大海里去,自由,清凉,干净快乐,而且洗净了他胸前的红字。

”看到祁天佑的结局,我心里一颤。

这,不就是老舍本人的结局吗?1966年八月二十四日,老舍在太平湖投湖自尽。

怎会想到,二十年后这位老人也选择了相同的方式来结束这不公的命运,迎来了同样的结局。

他写:心路窄的人往往把死看作康庄大道,比这么揪心扒肝的活着要好得多。

八年没有击倒他,最后却也这么离开了。

大家都说老舍写尽了北平,确实。

一花一树,一街道一胡同,一繁景一凄处,一言一语都刻画地栩栩如生。

而老舍笔下的人又总或者说曾经总存有那么一丝底线,只不过总被环境给掐灭了。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5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5篇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5篇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作品,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四世同堂》的(读后感),盼望给大家供应关心。

四世同堂读后感生在和平年月,没有亲身体验过当年的抗日战斗,但历史总是有它独特而忠实的记录者,文学作品虽然或多或少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但也能让我们这些不同时代的人感受一把当年的境况,老舍的《四世同堂》便是如此。

该小说以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八年抗战为背景,叙述了北平沦陷区小羊圈内各户人家的命运,四世同堂指的便是当中的祁家。

祁老爷子辈分最大,是个正直,保守的老人。

其子祁天佑是个民族小资本家,谨慎本分。

长孙祁瑞宣是个接受过新思想的学问分子,同时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优柔寡断但有爱国热忱。

老二却是个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老三祁瑞全是个思想激进的爱国青年。

长孙还有一双儿女,小顺儿和妞子。

此外,便是儿媳和长孙媳。

祁家是人口大家,孙子辈三人三种共性,分别代表了抗日期间对日的三种不同态度。

小说分为三部分,景物铺垫较少,重在描写人物的冲突,大事,其中借人物之口叙述了不少意味深长的话。

我最难以忘记的一句是“战斗最大的教训,就是教那些从来没有杀过人的人去杀人”。

这是瑞宣的熟悉,是的,当一个人被逼的走投无路时,为了生存,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抢占那仅有的一席之地,而战斗就有这样的“力量”。

只要正常,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损害他人,全部的不得已大都出自生存的本能。

最难以遗忘的一幕是祁老爷子抱着妞子的尸体已让日本人“看看”。

这个最小的孩子,只要再坚持几分钟,就能听到抗日成功的消息,然而她没能坚持到那一刻,她不过是一个孩童,却由于侵略者的掠夺而被活活饿死。

幼儿何辜,竟要奉上她的生命?日本老婆子也对此感到自责,虽不是她亲自残害,却是被她的国家迫害的。

这场所谓的战斗毕竟有什么意义呢?她家的年青一辈,两个日本青年男人死去了,留下他们的妻儿漂流在异国他乡。

连最基本的人民生活都无法改善,而只是一味地鼓吹付出,只为满意政客家们的野心,这样的国家又有何意义?对于百姓来说,战斗没有成功者,只有失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同堂》读书笔记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虽然将近80万字,厚厚的一大本,可内
容精彩、情节紧凑,是那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四世同堂》通过芦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时期小羊圈胡同里几户人家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日寇铁蹄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揭示了愚昧的顺从、麻木的忍让只能任人宰割,用血和泪反抗才有出路这一道理,批判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北平文化中丑恶、麻木、愚昧、忍让等方面对民众的毒害,歌颂了慷慨救世精神高扬下人们为维护民族自尊而血沃沙尘的人格魅力。

小说通过几类人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局,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值批判体系,应该说这种试是很成功的。

《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

小说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侵略中国期间人们经历的那个最黑暗,
描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正如老舍先生所说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倖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

总之生在这个年月,一个人须时时勇敢的去面对那危险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险的事。

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

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小说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儿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运为蓝本,
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的黑暗,老百姓的苦难,以及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部书里的人物众多,有英勇抗日的热血青年有文雅的诗人有普通老百姓
有与世无争的贵族、有无良汉奸、更有无耻的卖国贼。

在老舍的文字中,他们充满个性,是活生生的人物。

但这些人物并非是通过直接描述才体现,而是从小说中属于他们的一行行文字中表露出来。

每个人的性格、精神言语都那么的不同,比如耿直的常二爷、胆小怕事的祁老人用心良苦的白巡长,莽撞直率的小催,还有厚颜无耻的蓝东阳老舍把他们写活了。

我走进当年的北平,发现了毫不起眼的小羊圈儿胡同,看到他们,听到他们,这真是奇妙,老舍的文笔太好了,他把人物写进我的心中,让我倾听他们的故事,关心他们的命运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祁家老大——瑞宣,充满文人气质。

文中说这样写他的只有瑞宣,不知从何处学来的,或者学也不见就学得到,老是那么温雅自然。

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他作事非常的认真。

但是,在认真中——这就与他的老人们不同了——他还很自然,不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

他虽不像瑞全或是钱老人那样勇
猛地和日本人对抗,但是,在那样的年代和环境,他是个老师,更知道亡国奴的耻辱。

他虽有爱国精神,可是他还要养家,还要保护家人所以他不可能像瑞全那样毫无顾忌地冲锋陷阵。

但是,就是这样的爱国精神也是宝贵的。

我最同情的是那位学识渊博的钱老人,他的命运真悲惨。

先是被冠晓荷出卖,进了牢,
受尽折磨拷打,出来后只剩下半条命。

大儿子为国捐躯,二儿子气病身亡,太太碰死在墓碑上。

这么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老人,被日本人折腾得家破人亡。

我看到了日本人的狠毒,同时更佩服这位钱老人的骨气,一个中国人的骨气。

他没有被吓倒,没有屈服,反而去抗争、去拼命!他敢做地下党,写传单,发情报,还往日本人堆里扔手榴弹。

虽然最后他还是被日本人抓进去了,可是做为一个老人能有这样的勇气,令人钦佩。

对汉奸的描写算是书的重点之一。

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
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

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
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所谓的爱国者,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爱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子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

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大赤包,
对于人性的丧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她想尽办法巴结日本人,或是有点儿权势的军人,甚至连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她也抓住机会,前去“拜访”实在是太大了。

富善先生满脸惊愕地说:“这也是中国人?”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在这部小说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共和面”这是日给中国人的粮食。

里面混杂着泥沙,用水根本和不成面团,更蒸不成馒头。

可怜的妞妞就是吃了“共和面”死的。

这是日本人的罪恶!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这“共和面”是连猪都不吃的食物。

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日本人的罪恶是数不清的,他们在街上随意杀人,胡乱扫射老百姓,到处修机场,刨坟盗古墓。

不过随着中国人的奋起反抗小日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别看他们表面上拿个刺刀,威风凛凛,半夜也会偷东西,连祈家的门栓他们都偷。

日本人人性丧失的表现在于就连最巴结他们的走狗冠家也被他们收拾了。

冠晓荷最后
被活埋,大赤包下狱发了疯日本人用他们的时候,给他们钱和官职,利用他们去害有良
的中国人,一旦大势已去,就连这些走狗他们也不放过。

当然这也是冠家的罪有应得。

但使我钦佩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
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写,但就是这么几滴水,
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通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

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
这部书让我深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那段中国人屈辱的历史。

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
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己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
硝烟弥漫的北平……这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意义!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

“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

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

“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

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

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

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

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

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

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
不知所措的可悲。

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

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

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

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

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