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马几种毛色遗传的初步探讨
Kit 基因对白马被毛褪色的影响 - 生物通--------中国生命科学

第 11 期
白东义等 : Kit 基因对白马被毛褪色的影响
1073
的标示往往永久存在 , 极显著的毛色变化并非该模 式的特征。如果一匹马携带两个 Sabino 基因 , 将在 青年时代被毛显示斑点模式 , 但有色毛将随着时间 的转移而退去。如果这种毛色的马完全变白 , 掩饰 在起始有色区域下的皮肤将仍然为有色 , 而起始被 毛为白色部分的皮肤仍旧为粉色。 最近发现一种新的 Sabino 模式突变 , 由于该种 突变并非在所有 Sabino 模式毛色个体上都出现 , 因 此将这种突变命名为 Sabino-1 。典型的 Sabino-1 模式毛色的马在面部和体端有不规则粗糙边缘的白 色斑块 , 也常常见于腹部。 Sabino-1 为常染色体显性 突变 , 其基因的单拷贝被预测至少有两个肢为白色 , 大部分白色在四肢的前部 , 面部一般也为白色 , 腹 部或腹侧部产生斑点或黑白相间的毛色 , 并且白色 标示携有粗糙的边缘。如同 Roan 模式毛色 , 在躯干 或白色标示的周围有散在的白色被毛是 Sabino-1 的 特征, 这种情况尤其见于杂合个体。非典型的 Sabino-1 常常很难与其他表型重叠形成的白色标示 进行区别。虽然 Sabino-1 的眼睛可能为蓝色 , 但这 与 Sabino-1 无关。 当 Sabino-1 基因纯和时 , 其出生的马驹至少有 90% 的粉色皮肤和白色被毛 , 另外眼睛通常不是蓝 色 , 这种个体常用术语 “Sabino- 白 ” 来表示 , 用于区 别纯和的 Sabino-1 和显性白马。Sabino-白个体的被 毛也为白色 , 然而其额头与耳朵的毛色有时为黑色 , 皮肤粉红 , 眼睛为黑色 。不进行 DNA 检测 , 将很 难区分显性白马和 Sabino-白个体。 在 Sabino-1 基因 杂合情况下白色斑点模式将显得截然不同 , 无色素 的白色被毛区域来源于无色素的粉色皮肤。不是所 有的白马都属于 Sabino-白或显性白。比如 Tobiano 花斑致死白综合症能出现至少 90% 的白色被毛。 Cremello 马类似于 Sabino-白 , 然而他们有蓝色的眼 睛 , 粉红的皮肤和奶油色的被毛而并非白色。虽然 携有 Sabino-1 基因的马可能是完全白色 , 但未发现 Sabino-1 或 Sabino 的任何基因型有致死白综合症。 患有致死白综合症的幼驹生来就有白色或近似白色 的被毛 , 总在出生后 72 小时内死亡 。 典型的 Roan 毛色即不是 Sabino 也不是灰色 , 其 主要特征为有黑色的头和四肢。如果在同一个体上 同时出现 Sabino 和 Roan, 造成其黑白相间毛色的真 正原因究竟是 Roan 还是 Sabino 将很难确定 , 尤其在
新吉尔吉斯马种质特性研究报告

\
t≯ P
牛群体培育 , 提高奶产 品加工开发能力 ] 2 。
术 支持 、 市场规 范和 品牌 塑造 等方 面 的力 度 , 着力 培育
一
42 发展 对策 .
421 奶牛养殖业与基础建设 . . 力争在管理水平 、疾病
防控 、 污染 治理 、 营养供 给和基 础建设 诸方 面采 取多 种
发挥龙头企业 的示范与带动功能 ,努力提高奶农组织化
程度并完 善奶农 与企业 利益共享机制 , 加快形成 “ 银行 +
小 区+ 农户 ” 的资金供用模式 和“ 单位+ 区+ 小 农户 ” 的奶牛
生产服务模式 , 以推动奶业产业化发展 _ ; 4 适应 当前 市场 上消费者需求 的变化 ,增加乳02
5 生产 性 能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 1 年 02
历 窍 诵 | 嗫 _ .
新吉尔吉斯马种质特性研究报告
玛 尔孜 亚 , 于丽娟 , 张艳 花 , 阿扎提 , 徐新 明, 王 晶, 哈尼克孜 , 田可川
( 新疆畜牧科 学院 , 乌鲁木 齐
800 ) 3 0 0
摘要 : 通过对吉 尔吉斯斯坦 的新 吉 尔吉斯马 生产养殖情况的调查 , 阐述 了新 吉 尔吉斯马的分布与数量 、 品种形 成过程 、 外貌特征 、 体尺体 重、 生产性 能等 , 并分析 了新 吉尔吉斯马业发展现状 。
万 k 21 m [ 。全国 8 %的地 区是适合畜牧业发展的高山和 ] 3
吉尔吉斯斯坦 , 位于亚洲大陆腹地 , 属典 型的内陆国 家。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6 。6~ 0l ,北纬 3。 - 3 91 8 。 0 9 1 '4 。 1
山地牧场 , 是畜牧业高度发达 的国家 。 吉尔吉斯斯坦养马业发达 ,有发展养马业得天独厚
马的颜色分类

马的颜色分类引言马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不仅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助手,也是人类的骑乘工具和竞技运动的参与者。
马的颜色多种多样,分类马的颜色是一个有趣且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的颜色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马的颜色分类方法马的颜色分类主要依靠马毛的颜色和斑纹来进行。
根据马毛的颜色和斑纹的不同,马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颜色类别。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马的颜色分类方法:基础颜色分类法基础颜色分类法是最常用的马的颜色分类方法。
根据马毛的基础颜色,可以将马分为以下几类: 1. 棕色马:马毛呈棕色,不带有其他颜色或斑纹; 2. 黑色马:马毛呈纯黑色,没有其他颜色的混合; 3. 白色马:马毛呈纯白色,没有其他颜色的混合; 4. 灰色马:马毛呈灰色,带有一定的混合颜色; 5. 褐色马:马毛呈深棕色,带有部分黑色或其他颜色的混合。
斑纹分类法除了基础颜色分类法,斑纹分类法也是常用的马的颜色分类方法之一。
根据马毛上的斑纹形状和分布,可以将马分为以下几类: 1. 斑驳:马毛上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斑块,分布较为随机; 2. 条纹:马毛上呈条状分布的斑纹,通常呈垂直方向; 3. 河马皮:马毛上的斑纹呈河马皮纹状,通常是深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点; 4. 豹纹:马毛上的斑纹呈豹纹状,是一种带有明显的黑色和浅色斑点的斑纹。
马的颜色遗传马的颜色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以下是马的颜色遗传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纯合子和杂合子在马的颜色遗传中,存在纯合子和杂合子两个概念。
纯合子指的是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其两个基因都相同。
例如,某马的基因型为AA,则为纯合子;而杂合子指的是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其两个基因不同。
例如,某马的基因型为Aa,则为杂合子。
基因型和表现型在马的颜色遗传中,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密切相关的。
基因型指的是个体在基因水平上的基因组信息,而表现型是个体在实际外观上所呈现出的特征。
基因型决定了马的颜色,而表现型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马毛的颜色和斑纹。
马的颜色变异与演化马的颜色变异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研究领域。
吉林省长春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一模)生物试题含答案

长春市2021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卡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每题1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会导致人患肺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能产生核糖B.肺炎支原体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人体相同C.肺炎支原体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碳元素参与组成肺炎支原体细胞中的所有化合物2.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脂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PB.有些脂质能参与血液中糖类物质的运输C.有些脂质可作为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D.有些脂质能作为信号分子起调节作用3.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但不能分解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B.叶绿体中含四种色素,主要分布在其内膜和类囊体薄膜上C.中心体分布在动物与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并在间期倍增D.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4.膜流是指由于膜泡运输使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膜流现象的是A.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B.RNA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C.唾液腺细胞合成分泌淀粉酶D.核糖体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5.下列能体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的是A.神经细胞有树突和轴突结构,有利于该细胞精准释放神经递质B.细胞膜上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可以运动,有利于进行胞吞胞吐C.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有很多线粒体,有利于从原尿中重吸收水分D.精子的头部几乎只保留了细胞核,有利于为精子的运动提供能量6.科学研究发现,在低氧条件下,细胞内的缺氧诱导因子(HIF)会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在正常氧浓度条件下,HIF会被蛋白酶降解。
新高考生物同步试题:11 基因的分离定律

新高考生物同步试题第五单元基因的传递规律专题十一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点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及其应用1.[2021安徽合肥调研]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得出分离定律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建立在纯合豌豆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B.该研究中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之一是“豌豆株高差异的机制是什么?”C.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D.“F1实际测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2.[2021四川绵阳一诊]豌豆的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用一株开红花的植株和一株开白花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
据此可作出的判断是( )A.这对相对性状只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红花一定为显性性状,白花一定为隐性性状C.红花亲本一定是杂合子,白花亲本一定是纯合子D.杂合亲本在形成配子时,一定有等位基因的分离3.[2021广东惠州调研]某雌雄异株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三个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中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花色的控制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色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B.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只有A2A2和A3A3两种C.橙花和紫花植株杂交,后代同时出现四种花色D.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的杂交后代均为红花4.[2020海南,20,3分]直翅果蝇经紫外线照射后出现一种突变体,表现型为翻翅,已知直翅和翻翅这对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其控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翻翅基因纯合致死(胚胎期)。
选择翻翅个体进行交配,F1中翻翅和直翅个体的数量比为2:1。
马的毛色基因分析

马的毛色基因分析作者:顾京晶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14期马的毛色基因分析顾京晶1,2(1.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沙 410128;2.禽畜遗传改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28)摘要:马的毛色品系较多,它们由不同的基因影响形成。
因此,该文介绍主要马的毛色基因,包括基础毛色基因与其他毛色基因。
关键词:马;毛色;基因中图分类号:S82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14.0090引言随着马基因组在2007年完成,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研究马的遗传变异以及基因功能,科学家们成功定位了一系列马毛色基因的突变,以及对影响马毛色斑点的基因进行了研究。
1基础毛色基因概述马具有3种基础毛色,分别是红色、红棕色和黑色。
这3种毛色受Extension locus基因和Agouti locus 基因的影响。
Extension locus 基因(控制动物黑色素合成的重要基因)决定了黑色的表达,Agouti locus基因(控制毛囊内真黑素和棕黑素的相对数量)决定了黑色在马毛色中的位置。
马的红毛色是隐形表达,因此红毛色具有(e/e)基因型。
红棕毛色在马毛色黑色位置属于显性表达,因此,红棕毛色的基因型为E/AA 或 E/Aa。
黑毛色在马毛色的黑色位置为隐性表达,因此黑毛色的基因型为E/aa。
2其他毛色基因除马的3种基础毛色外,马还有大量其他毛色存在,而这些毛色也受到马养殖户的广泛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1]。
如灰色,灰色(STX17)是显性的基因型(G/g, G/G),因此,要配出灰毛色的幼马,马的亲本至少有1匹毛色为灰色。
然而,灰色的马匹出生时通常为暗色,随着年龄的增长,毛色逐渐向白色转变。
这种情况使灰色和杂色马毛色容易区分,杂色通常也属于黑白相间的毛色,但和灰色不同的是其中的深色不会随着幼马的年龄增长而转变为白色。
Tobiano是另一种特殊的毛色,其特征是白色的腿、深色的头部以及从背线开始蔓延的白斑,而这是由于在KIT基因上的染色体翻转造成的[2]。
最新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第1章PPT课件全篇

有、无( 1对呈显性完全的 等位基因控制)
冠型
鸡体态遗传标记
单冠、豆形冠、玫瑰冠、 胡桃冠
羽形
丝毛、卷羽、常羽
总
形 态
遗
结
传 标
记
反映了物种内不同品种的 鲜明特征。
与品种所处的生态环境有 紧密的关系。
标记数量少,多数为质量 性状,一般与生产性能无 关。 主要用于动物品种的起源、 演化和分类研究中。
表现、不表现(2对基 因控制,2对均为隐性 纯合时表现出来 )
绵羊体态遗传标记
角
有、无(1对呈从性遗传的等
位基因控制)
耳型
耳长
垂耳、竖耳( 1对呈不完全 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
短耳、长耳( 1对呈不完全 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
山羊体态遗传标记
角
有、无(1对显性完全等
位基因控制)
耳型
毛髯 肉疣
垂耳、竖耳( 1对呈不完全 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
第五节 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概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指利用动物 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对 动物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行选择、 保种、杂种优势分析和利用等, 以达到更有效的育种目的。
评价:目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仍在处 于发展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 要研究,但在动物育种中已有 成功的例子(如猪、鸡)。
范围 分 子 标 记 辅 助 育 种
原理:酶切、转膜、探针。
优点:1.共显性。 2.无年龄、组织特异性。 3.稳定、可靠。 4.基因组普遍存在。
缺点:1.操作烦琐、周期长、 工作量大。
2.用到放射性同位素。 3.需DNA量大。 4.多态信息含量低。
原理:随机引物、PCR扩增。
优点:1.简单易行。
遗传实验设计

遗传实验设计一、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例1 科学家选用萌发的普通甜椒的种子搭载“神舟”飞船,应用在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生物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理,在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植株中选择果实较大的个体,培育出大果实“太空甜椒”。
假设果实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请你用原有的纯种小果实普通甜椒和大果实甜椒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鉴别太空甜椒大果实这一性状的基因型。
解析直接用纯种小果实与大果实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1、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小果实,则小果实为显性,大果实为隐性;2、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大果实或大果实与小果实的比例为1∶1,则大果实为显性,小果实为隐性。
例2 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
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假定毛色由基因B和b控制,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提供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农场马群为实验动物,在一个配种季节从该马群中随机抽取1头栗色公马和多头白色母马交配,⑴如果后代毛色均为栗色;⑵如果后代小马毛色有栗色的,也有白色的。
能否分别对⑴⑵结果判断控制马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
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
解析这道题比较开放。
(1)能。
理由:如果栗色为隐性,则这匹公马的基因型为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为BB、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即既有白色的也有栗色的。
如果栗色为显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或Bb,多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均为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全为栗色;或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栗色和白色均有。
综上所述,只有在栗色公马为显性纯合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后代小马毛色全为栗色的杂交结果。
(2)不能。
杂交方案:从马群中随机选择多对栗色母马与这匹栗色公马杂交(栗色×栗色)。
如果后代出现白马。
则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
二、验证遗传定律的实验设计例3 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8
根据表 1的结果, 提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
黑毛基因为 B ,栗毛基因为 C 。表面上看来都
()驶毛 X骆毛或黑毛、栗毛的仔代中, 是骆毛、黑毛 、 1 栗毛的马, 但每个个体的毛色基 骆、 、 黑 栗三种毛色都出现 ; 因组成 ( 基因型) 是不同的, 将毛色基因型和毛 ()黑毛 X黑毛的仔代中, 2 只出现黑、 栗 色表现型的关系列如表 2。
15 3
8 8
6 1 5. 9
8
5. 3 9
39
2 8 8.夕
n 栗毛两 种毛色基因 ,因为是隐 性没表现 出 来。骆毛 对黑毛和栗毛而言是显性。 体 出现率较 高, 4 .5 为 81%.
h 分化出 黑毛和 栗毛,骆毛马内 隐含着黑毛
骆毛公、 母马交配,5 6%以 上的仔代是骆毛。
() 骆毛 X黑 毛 2 ( ) 骆毛 X栗毛 3
() 8 黑毛 X栗毛
3 6
1 0
仔代 中出现了猫毛, 两个隐性毛色A i
2 7 7. 8
11
3 5 0. 6
1 5
41 67 .
盾。这是因为骆毛的 出现 ,不是一 种基 因的 作 用, 有些栗毛马含有骆毛基因 , 没有黑毛 但 基 因的补 充作用, 骆毛就现不 出来 , 当有些 含 有J 毛基 因的栗毛 马和黑马的黑毛基因结合 在一起 , 就出现了姗毛。
()黑毛公马 X栗毛母马 。 g
三、毛色遗传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 一) 研究方法 我们调查了 40个组 合、11 7 40匹次父母 仔的毛色遗传资料, 以种公马为主体, 将调查资
根据三类八个组合的毛色之间的联系和矛 盾, 进行比较对照, 寻求带有规律性的变化。 ( 二) 研究结果 1毛色遗传的基本规律: 从研究分析I, . N 黑、栗三种毛色上下世代之间的遗传变化情况
因型。因而在马匹育种中,要主动控制和利用
2毛色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根据前节 . 对毛色遗传规律的初步分析, 设骋毛基因为A , 型。
毛色遗传变异的规律。在改进毛色方面不仅要 研究毛色基因,更要研究探讨个体的毛色基因
表 3 检 定公马 毛色基 因型所蒸最低 的观 察仔代致 交 配 组 合 ) 0 , 0 ,c0 0 ) . }} 出 概 率 a0.5 b 0.1 ) 01时, 仔r ‘不 P 所 需最低的观察仔代 数
%
1 1 1. 1
匹数
3 I 9 1 3 8 2 1 8 2 8 4 1 1 2 1 7 7
6一 的父亲是 2 栗毛。 父亲那里 它由
没有接 受 B基因 , 6 是 bv。母 亲是黑 毛 ,由母亲那里没有接 受 人基因,是 AB C , ab C
/3 ” 、
\4 /
几 , “ ‘uJ 一 ), . 几
一。
- a o 一5 1 .1 a 0
1( / ) g 14
由此说明, 一个稻株, 如随机鉴定 5粒,,
粒皆糯, 就可肯定其为糯纯合株;如随机鉴定 2粒,2 粒皆非糯, 4 4 就可肯定其为非糯纯合株
( 都是一千次中可能有一次判断错误) 这样, 。 对每一稻株的鉴定都不必超过 2 粒就能 分清 4 纯合株和杂合株, 既节省工作量, 又有较高的保
王立新 王振宽 王庆海
( 林 省 双 辽 种 羊 场) 吉
辛 国 真
江 洪 才
( 吉林省乾安县种畜场) ( 吉林省乾安县大遐畜牧场)
一、 前
言
我国广大农牧民对马的毛色选择,素来比 较注意。这可能是传统的习惯爱好,也可能是 在长期的驾驶马匹过程中,积累了马的毛色与 工作性能、 气质有密切联系的经验的结果。 吉林的广大农牧民一般称红( 骋毛)黑( 、 黑 毛)紫 ( 、 红骆毛) 三种毛色为上色, 而最喜爱的 是枣红( 枣a毛)其次是黑和红栗。 , 对于马的毛色和工作性能的相关性究竟怎 样,我们了解甚少。有人认为毛色和性能有一 定的关联〔 I ] ,也有人研究指出〔,在相同时 间 2 1
内相同强度阳光照射下,栗毛温度能上升 。 一
0 0,骆毛能上升 2 9,黑毛能上升 4 - .c 5 -3 C . 5 5 O,证明不同毛色的马, .C O 对光能的反应是不 同的, 毛色越深, 温度上升越高。吉林地区冬期 较长又较寒冷, 一般马舍保温较差, 而且西部草
二、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是从吉林马育种协作组成员双辽 种羊场、 乾安县大遐畜牧场、 乾安县种畜场等三 场的马群调查来的,因为这三个牧场的育种工 作由原始马群的杂交改良, 到现在的横交繁育,
A ( A A 或 a或 。)b C 。 b C
a B (b C s B B ) C
马 留
栗 黑
毛
毛 毛
对栗毛, 黑毛又是显性。显隐性序列是骆 、 黑
*栗。
()黑毛X栗毛的仔代, s 出现了骆毛个体, 两个隐性基因 ( 指对骆毛而言) 配合, 出现了显 性的馏毛仔代, 这与组合 () 5 的解释相矛盾, 这 可解释为某些栗毛马含有骋毛基因 ( 2 ,但 表 ) 骋毛基因在没有黑毛基因的补充作用情 况 下, 骆毛就表现不出来, 骚毛的出现, 必须有黑毛基 因的补充作用‘4恰好是这种含有骋毛基因的 3) ), ( 架毛马与黑毛马交配,马毛和黑毛基因遇在一 留
( X 母) 公
}隐 性 现性状
备
注
}概 ( 的 率” ,
a
b
C
1 A ?或 A ? B ) A a X B
(n 合 )
4. 3
6. 6
9. 9
用已知黑毛基 因是纯 合体的 母 马测定公马骆毛基 因是 纯合 体或 杂 合体。 用已知黑毛基 因是杂 合体的 母 马,检定公马3毛基 因是纯 m 合体或 杂合体。 用黑毛基因型未知的 母 马, 检 定种公马的骆毛基因型 和黑
I 7
经历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马群毛色经过多次 的选拔淘汰, 目前群内只有骆, 栗三种, 黑、 本文 仅就这三种毛色的遗传情况进行探讨。 骋毛:指全身褐色 ( 包括从深褐色到淡褐 色)鬃、 尾和四肢下端是黑色而言。不仅包 , 鼠、 括了枣 c 也包括黑骏和黄1等毛色。 , 黑毛:指全身是单一的黑毛, 夏、 春、 秋季 在黑色的体毛中, 隐约可见极淡的黄色色调, 冬 季则是一抹油黑。 栗毛:全身是单一的褐色, 其中包括花尾 栗( 银鬃) 和朽栗。
1 0 6.
24. 0
2 5 2.
3 5 4.
51 7 .
f . 、 了 ‘ 、 、 了 ‘ 、 、 一R j 工 一4 ,、 12
1 、 . 2 、!
、
E
n是 由
二 00 .5
n
0 , 0 1 .! 10 0 . 0 , 0 1 、! 1 0 0 .
‘
00 , .5
、 ‘! 了
n
计
算
来
的
B 黑毛基 因的纯合体 B B b 黑毛基因的杂 合体
现。
() 栗毛 X马 毛 4 留
2 8
18
6 2 斗. 9
1 0
3 71 5.
仔代中只出现WA 两种 毛色, 祖据本表巾
() 栗 毛 X栗 毛 5
{
2 9
2 9
10 0
栗毛公 、 马互配的仔代 中, 出现栗毛不 母 只 出现 别的毛色,栗毛对骚,黑两 种毛色是 隐
性。
() 6
黑毛X V A毛
1 0
,+1 种类型, 各类型的概率可由 ( +q” p )二
/1 招 、
\4 /
} 1 得。中 ) ・稻 _ 4 开 到其(" 粒 4 t 3 )后 十j 展 3 ” 谷是糯概, ”。粒稻谷都是糯 都非的率( 为 ) :
的概率。 令这些概率 。二 0 0 判断冒千分 . 1( 0
之一的危险) 即可解得: , 对于非糯来说 ,
料区分为三类八个组合。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表 1 组合 类别
号
中, 看出了它们的基本变化规律( 10 表 )
毛 色 遗 型
毛 %
吉 代
毛
%
林 毛 黑
匹数
马 色
传
方
式
双亲毛色 ( X母) 父
调查组 `i r ' i (
甘 狱
仔
表 一 现 毛
% 栗 匹数
毛 色 遗 传 方 式 分 析 摘 要
匹数
() 骗 毛X马 毛 1 留
起, 就出现了骋毛 。
3毛色基因型研究探讨的方法 和初 步结 .
果:从外表上看 同是骋毛、 黑毛或栗毛的马, 就
其毛色的基因型而论,某些个体之间可能有本 质的区别。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遇到两个交配组
合的公马和母马 , 毛色完全相同, 生出的仔代毛
色却不一样。甚至一对配偶,两个年度生产的 仔代, 毛色也不相同, 关键就在于双亲的毛色基
第一类是以a毛公马为主体的三个组合: ()骆毛公马X驶毛母马; 1 ()骏毛公马X黑毛母马; 2 ()骆毛公马X栗毛母马。 3 第二类是以栗毛公马为主体的两个组合: ()栗毛公马x骆毛母马; 4 ()栗毛 ()黑毛公马 X 6 骋毛母马; ()黑毛公马X黑毛母马; 7
证率。
互 I uu i 一 = .u
-- 一
_ 爪 i0 0 — ‘, _ ~一 万甲~丁-户 g 1一。 . 0 , “ —
1( / 少 g 4 3
对于糯来说,
二项分布在遗传育种实践上有极广泛的用 途, 以上仅举四例, 以示一般。
吉林马几种毛色遗传的初步探讨
张乃武 柳文奎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1 .0 00 , 0 ,0 01 2 .5
使用本表时 如用 0 0 的概率 ( ) 1, ,3 .5 P , 2 ) ) )或 4 )分别 观察 5 匹、1 匹 、2 1 3匹的仔代, 出现 隐性 不 基 因的毛色 (1 , , ) 2 3 ) )不 出现黑 毛,4 )不 出现栗毛 )就可判断 种公马是显性基因的 纯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