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语段阅读训练(答案在题中)
【精品】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语段阅读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1)面对老公鹅时,“我”的表现是:________、书包掉了________、又哭又叫。
(用关键词句概括)从中可以感受到“我”的心情是________的。
(2)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给选段右侧的批注分分类。
批往①( )批注②( )批注③( )A.对内容的疑问 B.对内容的体会C.对写法的点评 D.获得的启发(3)请试着选取一个角度在空白处作批注。
(4)金奎叔的话让作者至今难忘.因为他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
A.不要害怕那些貌似强大的事物B.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C.不要从鹅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要从人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物2.课内阅读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
①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这时,有一个颁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
②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听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③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1)画线①、②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或情感,把你的感悟批注在句子旁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一写。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我们________,悄悄地走过去。
(3)画线③的句子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应该是________。
3.课内阅读。
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
因为在金奎叔的手里,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它,不过跟一个酒瓶子一样罢了!(1)句子先写结果,再写原因,仿写句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内阅读训练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新课标(有答案)

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重点文段阅读训练《卖火柴的小女孩》语段二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féng fèng)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钻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jī jǐ)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闪亮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奇怪)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明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hé huo)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2、仿写词语。
暖和暖和 ___________暖烘烘 ___________3.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
()A.显露 B.透露 C.达到充分的程度(2)她把手拢在火焰上。
()A.聚在一起 B.靠近 C.使……不松散4.理解课文内容,选择下面的词语填空:惊喜失望犹豫满足本文段中,小女孩的心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起初,她为擦不擦火柴而(),随后,为火柴带来的温暖而()和(),后来,又为火柴的熄灭而()。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小学五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下册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选段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B.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
2.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乡亲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4.走搭石时见到的情景当然不止这两个,还会有哪些情景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1.画“”的句子属于___,体现了___的高贵品质。
2.从画“”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__”可以体会到海力布牺牲自己救乡亲们的坚定决心。
3.联系全文,说一说海力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3——课内阅读理解(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3——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草原》片段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联系上下文...理解“洒脱”_________________。
2.标“﹏﹏﹏”的句子,是从哪几方面写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体会用词的精妙:①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②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你怎么从加点的词中体会到蒙汉情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补充句子,体会表达。
初入草原,偶尔有________,接着,隐隐有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难发现,作者在本段抓住声音写动态,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丁香结》节选①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含答案)

金奎叔帮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看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哇!”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我“演出时”是期待表演、非常激动;从选文第一自然段“三个到了”可以看出.
1.写出下列词语的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无缘无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金奎叔的手里,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它,不过跟一个酒瓶子一样罢了!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练习题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
我套上者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顽皮:(儿童、少年等)爱玩爱闹,不听劝导,近义词有:顽劣、调皮等
束缚:捆绑;使受到约束限制 近义词有:拘谨、约束等.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课内文段阅读理解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节选自《苏州园林》)1、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_____。
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___________的意思。
3、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假山和池沼、树木2、单调或冷清等。
【17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17篇附参考答案(1)屋子里没有生炉子, 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 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 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
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 不错, 是西蒙。
她头往后仰着, 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 ①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 )的, 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 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 都是卷头发, 圆脸蛋, 身上盖着旧衣服, 蜷缩着身子, 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②显然,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 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 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孩子呼吸均( )匀而平静, 睡得正香甜。
1.在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显然( ) 均匀( ) 宁静( ) 蜷缩( )3.按提示将这一段分为三层, 在文中用“‖”标出。
屋内环境——西蒙——两个孩子。
(2分)4.读文中两处画“_____”的句子, 体会句意, 回答问题。
(2分)(1)读画线句①, 想一想, 西蒙想要抓住什么?(2)读了画线句②的描写, 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1.shìjūn2.示例:明显匀称寂静收缩3.……阴冷。
……垂下来。
……香甜。
4.(1)西蒙想要抓住的是两个孩子的命运。
在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时, 两个孩子是她放心不下的。
她无力决定两个孩子的归属与未来。
(2)我体会到西蒙是一个善良的母亲, 她为两个孩子付出了最后的母爱, 令人感动。
(2)生物从小到大, 本来是天天长的, 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 跳跃的长, 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 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梁地里听声音, 在叭叭的声响里, 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 今天是鲜花, 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一块白石头, 几天不见, 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 几天不见, 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个把月不过来, 再见面, 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语段阅读训练(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
1、概括文字的大意: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2、分层次写层意:第一层(开头到“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百草园的概况。
第二层(单是……好得远)详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3、给文中空白处填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从详略角度看,选文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的趣味。
5、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6、本文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
7、本段文字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四方面找出两个词。
(1)形状光滑,高大(2)颜色碧绿,紫红(3)声音低唱,弹琴(4)滋味又酸又甜8、具体描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乐趣,依次写的对象是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9、是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多,还是“不必说”的那些趣味多?课文要突出的是“单是”的内容,故详写,两个“不必说”写的是百草园的概况,是略写,但涉及的内容很多,可见“不必说”的趣味多。
10、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仿造一个句子。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7段。
1、解释加点词。
(1)鉴赏:鉴别欣赏。
(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2、在语段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动词。
扫支撒系牵拉3、语段详写的事情是雪地捕鸟,发生的时间是冬天,地点是百草园,还详写了捕鸟的条件、方法、收获、经验等,这样写的作用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再次点明乐园。
4、这段话的中心是(C)A、写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
B、写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的体会。
C、写冬天雪地捕鸟的乐趣。
5、文中括号的作用是(A)A、注释B、举例C、补充D、引用6、文中描写捕鸟过程的一段文字,在朗读是的语气应该是(A)A、表现儿童的天真、好奇的语气。
B、没精打采的语气。
C、严肃认真的语气。
D、捕不到鸟的懊丧的语气。
7、用“Ⅱ”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冬天的百草园……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罩住了‖但所得的……养不过夜的。
第一层:交代冬天在百草园捕鸟。
第二层:捕鸟的全过程。
第三层:捕鸟的结果。
(三)课本19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1、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句子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4分)害怕长大。
2、划线句子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承上启下(过渡)3、“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这句话中的“也”照应了上文中的哪些内容?(6分)照应前文宋妈、兰姨娘、蹲在草丛里的人都曾说过“我”“长大了”4、用自己的话说说英子的爸爸要英子单独去寄钱的目的是什么?(6分)想磨练英子的胆量,让她早点儿成熟起来。
(想历练英子,使之变得更坚强。
)5、文中③处写“我”希望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我”为什么这样想?(6分)表明此时英子眼中的蒲公英是很美的,烘托出英子克服困难(变得坚强)后的快乐心情。
(四)《伤仲永》全文1、以上二段选自课文《伤仲永》,作者王安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即书.诗四句(写)(4)宾客..其父(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5)日扳.仲永(通攀,牵引)(6)泯然..众人(完全)3、“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译文: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渐渐地(同乡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5、课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矣”的结局。
(提示:用文中原句填空)(2分)6、一个五岁的孩子,连书写工具都没见过,就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世上有这样的奇才吗?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答:不一定有这样的奇才,作者借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7、我们学习了《方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仲永和吕蒙的不同遭遇和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答:仲永幼年未学,毫无所成;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后天的努力是成才的关键。
(无固定答案)(五)《伤仲永》最后一段1、文中“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2分)答:“受之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1分)“受于天”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1分)2、文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答: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到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于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分,各2分)3、写出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两条。
(4分)(4分,每条2分)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六)《最后一课》第20段。
(10分)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的都德。
(2分)2、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句子中“监狱”指的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指的是法国语言。
(2分)这个句子的含义是: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分)3、“今天我全懂”的原因是( D )(2分)A. “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B. 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讲解过。
C. 今天讲得容易。
D. “我”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4、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你从“恨不得”和“一下子”可以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答: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热爱祖国的教师。
(七)《最后一课》“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至课文结束。
1、选文中的“钟声”和“号声”有什么特殊含义?答:“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号声”暗示德语课要代替法语课。
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这里的“惨白”一词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怎样的心情?内心十分悲痛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答: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但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崇敬之情。
4、韩麦尔先生写“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答:这是韩麦尔先生从内心爆发的强烈呼声,他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全部倾注到这两个字上。
5、“法兰西万岁!”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答:点明主旨。
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心6、这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2分)答:语言、行动(八)《木兰诗》(16分)1、找出画线句子的错别字。
(2分)万里赴戒机,关山渡若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戒渡溯拆2、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3分)扑朔迷离,原意是指不易分辨是雌是雄。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3、《木兰诗》中的对偶句比较多,请在文中找出两组你所喜欢的对偶句。
(4分)只要对偶即可。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
4、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略呢?请你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3分)答:因为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制胜的英雄行为,而在于讴歌她英勇献身、不贪图荣华富贵、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所以对十年军旅生活做了高度的概括。
5、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
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4分)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等优秀品质。
(九)《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7段1、文章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答:直接点题,总领下文。
2、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3、如何理解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答:“文化药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指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表现闻一多先生想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③段中和⑦段中加点的字分别指代什么?“精神食粮....”: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做了再做,做了不说”。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表现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十)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14分)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卿今当涂..(粗略地阅读)..掌事(当道、当权)(2)但当涉猎(3)治经为博士..耳(指历史)..(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4)见往事3、把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推辞。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您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是当年的吕蒙了。
4、写出文中的两个成语。
(2分)吴下阿蒙刮目相待5、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2分)(1)吕蒙拒绝学习的理由是:辞以军中多务。
(2)鲁肃对吕蒙变化的强烈反应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6、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用了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7、文中共写了吕蒙、孙权、鲁肃三个人物,用对话展开情节。
8、文章有详有略,对吕蒙如何学习的事就写的很简略,用“蒙乃始就学”一笔带过。
9、吕蒙的前后变化可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概括,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十一)《社戏》10至13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社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A、跳B、拔C、点D、磕E、退后F、架3、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是(D )(2分)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敏捷。
B、表现出农家少年勤劳能干的性格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写的是什么?为什么“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答:通过写周围景物写出船行速度快;(1分)因为“我”盼望看戏的心情迫切(1分)5、“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从下文看,他们望见的是不是赵庄?他们是不是真的听到歌吹了?文中加点的“依稀”、“似乎”可否省去,为什么?答: 从下文看,他们望见的不是赵庄,也没听见歌吹,而是“我”急切想看戏产生的幻觉. “依稀”“似乎”不可册去删去,因为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有助于展示人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