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

合集下载

云贵桂三省区历史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云贵桂三省区历史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云贵桂三省区历史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学生姓名:指导教师:1 引言历史人物(Historical figures),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

【1】我国关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现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因此,历史人物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既有单独对历史时期历史人物时间分布的研究,也有对空间分布的研究;既有对断代区域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有通论性历史人物的研究。

【2】从研究范围的角度看,多数历史人物的研究是以省份为单位从微观去研究其分布的,很少从中观角度将一个地区如云贵桂作为研究单元去分析历史人物的分布。

从研究时段的角度讲,多数历史人物的研究是以某一朝代为单位,对1949年以前所有历史人物的研究相对较少。

云贵桂三省由于其历史背景、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人物在时空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

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对本地区的形成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云贵桂三省历史人物的分布特征可以对三省文化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又可以促使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云贵桂地区历史人物的时空分析,旨在揭示这一地区历史人物分布的特征,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 数据来源及处理2.1 资料来源本文所统计的历史人物均来源于《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该词典选收的是“远古至1949年10月1日以前去世的人物”。

据词典的《前言》,中国历史人物的选收与介绍,“历史人物卷是组织国内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负责编撰的。

”【3】因此,本文所用资料更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

2.2 研究方法文章综合使用了数理统计法、历史文献分析法。

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辞典中收集整理了云贵桂三省历史人物的基本数据,共收集到348个样本,其中,云南省111人,贵州省69人,广西省168人。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邢威2008202349【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这种情形从漫长的古代历史社会变迁中一览无余。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结束,从人身到思想,中国女性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状况有所好转,但仍不佳。

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影响、经济上长期依附以及长期父权制的统治等三方面。

直到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还依然受其影响。

实现“性别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女性地位;社会变迁;性别和谐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革命或变革,女性的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一定好转,但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然而,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与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状况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妇女地位一直偏低:女性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反抗精神,顺从于父权制的统治;女性的潜能长期被压制与忽视,发展速度缓慢;女性长期附属于家庭,附属于社会,对各种事务缺乏主动权。

历史地看:1.原始社会——女性地位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初期,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

在母系氏族时期,一方面,由于自然形成的性别分工,女性主要从事种植、采集等生产活动,成为当时较稳定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本身的生理特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家庭生活中,女性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崇。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时期。

恩格斯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2.奴隶社会——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变化,以及生育与抚养子女的阻滞,成全了奴隶社会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全方位的沦落。

全国美女分布规律

全国美女分布规律

全国美女分布规律
本人因工作原因,去过国内不少地方。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么,本人虽没女朋友,但有个小爱好,就是爱看美女。

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会留意当地美女的数量和质量。

久而久之,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

总体规律1:以面食为主的地方一般不产美女。

原因显而易见,面食热量高,吃面食的地方,多产女汉子。

总体规律2:湿润地区可能产美女,干旱地区一般不产美女。

然后是我总结的全国美女总体分布规律:
(1)北方地区:美女大部分产自东北,山东沿海地区(青岛,烟台,威海一带)也产美女,其他地方美女较少。

个人认为,从身高、身材、长相综合考虑,东北美女是全国美女质量最高的地方。

(2)南方地区,美女产地比北方多:
首先是四川、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公认的美女产地,美女长相不错,皮肤好,唯身高不高。

上述区域的美女属于辣妹子,脾气火爆,女权思想严重,看看还可以,要娶回家只能当耙耳朵。

然后是江浙一带,据我观察,江南美女数量并不算太多,但质量都不错,长相和身材都可以。

安徽妹子虽然名气不大,但美女其实也不算少,兼有南北方的优点,个人认为不错。

福建、广东因人种、气候原因,本土妹子以柴火妞居多,但此地女子非常顾家,很适合当老婆。

最后说北京、上海。

其实北京的气候与环境非常不适合养美女。

但北京因外来人口众多,全国各地的美女集中于此,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全国领先。

但美女属于高富帅,跟屌丝没啥关系。

上海情况与北京类似,但上海土著美女比北京多多了。

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域差异与特点分析在当代社会中,人才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区别与特点,这些差异对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人才培养规格在不同地区的区别与特点。

一、中国的人才培养规格区域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国土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人才培养规格上。

在东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这些地区拥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更注重培养创新和领导能力。

同时,东部地区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而在中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规格则更加注重平衡地区间的发展。

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更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来支持地方产业的发展。

因此,这些地区的人才培养规格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地方产业的需求。

此外,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规格。

这些地区通常会注重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培养与本地区特色文化相结合的人才,以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国际上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域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与特点。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研究环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也相对开放包容,鼓励跨学科和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在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注重基础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培养。

这些国家通常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因此更注重解决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更注重职业教育的培养,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

三、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域差异的影响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域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女性求职与就业-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

女性求职与就业-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

女性求职与就业-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
女性求职与就业-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
继前文《女性求职与就业-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和《女性求职与就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之后,继续为大家盘点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

一、华中地区
1、河南省:郑州、南阳、濮阳、洛阳;
2、湖北省:武汉、恩施;
3、湖南省:张家界、长沙、衡阳、郴州、邵阳、怀化、湘西;
二、华南地区
1、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揭阳、清远、韶关、河源;
2、广西:南宁、桂林、玉林、钦州、河池;
3、海南省:海口、三亚、儋州。

三、其他(直辖市)
上海、重庆。

(天津和北京见前文《女性求职与就业-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
【注】通过《女性求职与就业-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女性求职与就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和《女性求职与就业-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三篇文章,已经把中国最适合女性就业的城市盘点完毕。

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群体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山西省的调查的开题报告

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群体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山西省的调查的开题报告

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群体发展状况研究——基于山西省的调查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近年来,女性高层次人才正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点发展对象。

然而,尽管一些大城市在女性高端人才的聚集上表现出了积极态度,但在基层城市和乡村地区,女性高端人才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山西省作为一个中等发达省份,在发展女性高层次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研究将以山西省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群体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一些建议。

研究目的- 系统分析山西省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展和就业的现状;- 探讨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发展状况;- 就当前山西省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山西省女性高层次人才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揭示出女性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和特点。

此外,本研究还将选取一些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从中获取发展途径和经验,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研究内容1.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现状- 探讨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果;- 了解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评估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满意度和挑战。

2.女性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女性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和分布状况;- 探讨女性高层次人才在企业文化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态度、能力和评价标准。

3.女性高层次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 了解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现状;- 探讨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模式;- 研究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动力和阻碍因素。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 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促进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总结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增进公众对女性高层次人才的了解和认识,弘扬女性价值观。

各省女人

各省女人
个高、腿长,身材不错,化淡妆
优点:风度气质、谈吐……远胜于中国其他地区女子,比较有品味,大方,活泼开朗,精明,轻易。
2、上海女人上海女人上海女人很精致很现实,却又很飘渺很浪漫。她们也许不是中国最天生丽质的女人,但她们一定是中国最善于妆扮自己,最善于发掘自己美的女人。上海女人有着清高的情绪,时尚而带有国际化的眼光。却有多变无常,也许有天你遇到一个上海女人对你很冷漠,但下一个对你或许就很暧昧。
9、江浙女人
江苏浙江,美人如玉,女人个个素面朝天不施粉黛,说话珠圆玉润,如夜莺百灵,令人肠回气荡,别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致。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西施出自苏州,桃花岛秀外慧中的黄蓉出自苏州,大观园宝玉公子眼中“美玉无瑕”的黛玉是苏州人,令大理段誉公子神魂颠倒的“神仙妹妹”王语嫣也是苏州人。
江苏女人的审美意识既前卫又传统。她们爱美,但决不会刻意去模仿“新潮 ”,她们一袭青衫一头秀发,洋溢着出众的品位和内涵,远离了浮华、外露、粗放和喧嚣,就像一尊精美的瓷器,值得人细细玩味,不忍释手。
她们的爱情,感觉很深远,像是一部电视剧。她们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又想把自己从故事中跳出来,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她们是城市的风景,又喜欢在远处看自己的风景。
见识广,会穿衣打扮(上海毕竟是大都市),生活上也很精明,轻易不会上当受骗
3、东北女子东北女子东北女子(黑龙江、吉林、辽宁)
性格,豪爽大得大气,性格开朗,处世果断,实实在在待人,但不能容忍被人欺骗……在豪爽中带有泼辣,在朴实中带有机智,在保持传统习惯的同时又相当开放……大方,没什么坏心眼(不象浙江女子那么有心计),勤俭持家,能吃苦耐劳,不乱花钱,活泼开朗,对男人温柔体贴,会穿衣打扮
1、北京女人
北京女人的爱比较真实,爱与不爱不会牵强,另一方面对爱人也很直白,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北京人优越感强,自然包括北京女人,有优越感的女人气质魅力高雅,就如蓝领向往白领,白领奢望富翁,领先一层生活水平的群体对其次一层永远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因此,北京女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是肯付出一切的。

近代长三角地区打工妹群体籍贯构成研究

近代长三角地区打工妹群体籍贯构成研究

籍贯
男工 女_ T 小计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8 5
2 6
扬 州 1 9
l4 O
3 2
长 三 角 地 区是 一 个 “ 整体 ” 在 这 个整 体 中 , ,
上 海 居 于 核 心 地 位 。由 于 上 海 地 位 的 特 殊 , 放 开
有如 下特 点 :
其 他 小计
浙 江省 山东省
8 5
4 6 63 _
11 3 17 1 - 2 13
2 2 2 9
1 3 2 . 8 3 29 4
l 3 1 6 9 1 3
河南 省


( ) 锡 打工 妹来 自 1 个 省 和上 海 , 1无 O 同样 具 有来 源地 广泛 的特 点 , 明该 城市 “ 聚” 说 集 能力 之 强 ;( 尽 管 来 源 地 广 泛 , 江 苏本 省 最 多 ,占 2) 但 9 % 以 上 ;( 江 苏 本 省 中又 以 无 锡 本 地 为 最 , 8 3) 占 7 % 以上 , 9 如果 加上 武 进 ( 常州 ) 昆 山 、 、 常熟 、
以上 两个 案例 , 明籍 贯 构成 的复 杂而 多元 , 说 不 同 的行 业 显 示 出截 然 不 同 的特 点 , 中原 因 , 个 下文 分析 。
江: 州 5 南 苏 江 苏省 其 他 1 4
小 计 1 3 2 . 3 2 2 _ 5 5 2 . 2 12 9 93 1 68
男 工 女工 小 计
绍 兴 、 东 、 锡 、 州 即 来 自长 三 角 地 区 的区域 “ 内 ” 5 也 区 流动 的特 点
鲜 明。
籍 贯
人 数 % 人 数 % 人 数 % 无 锡 1 2 2 6 4 4 2 8 3 8 4 9 4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220 页
212
地 理 学 报
62 卷
国外的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中 , 除了 Zelinsky 早期对地理学界中的女性学者地位所 进行的系列研究外 , 西方女性地理学界对女性人才地理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 [7-9]。而国 内直到 1990 年代末 , 大陆人文地理学界才开始有零星介绍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的论 著 , 通过借用西方女性主义视角进行的尝试性研究 ①。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 学科 : 城市地理学领域主要对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研究 [10]、城市女性的行为空间特征的研 究 [11]以及从女性经验与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的探讨 [12]; 旅游地理学则集中关注女性旅游市 场研究、旅游者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13]; 文化地理学界则通过对自梳女等特殊女性人群的 研究 , 为文化地理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②。迄今为止 , 国内人文地理学界尚未发现 有学者对女性人才 , 特别是近现代女性人才展开过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尽管 , 国内的人 才 地 理 学 研 究 成 果 颇 为 丰 富 , 既 有 对 历 史 时 期 的 人 才 地 理 的 研 究 , 如对古代状元地理分布的研究 [14], 也有对当代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研究 [15]; 既有断代区域 人才地理研究 [16, 17], 也有通论性、全国性人才地理研究等 [18, 19]。但在如上这些人才地理学 研究中 , 对女性人才的关注明显是缺失的。首先 , 对中国古代人才的研究仅限于对状元、 进士等男性群体 ; 其次 , 对近现代和当代的人才研究没有突出性别比例和性别差异 , 特 别是没有对近现代女性人才产生的特殊性及其背景给予关注。 众所周知 , 近代以前 , 女性人才非常缺少 , 据 《华夏妇女名人词典》 , 该辞典收录从 古至今在各领域有一定 贡 献 和 影 响 的 妇 女 3300 余 人 , 其 中 234 人 籍 贯 不 详 , 剩 余 3066 名女性中 , 近代以前女性人才仅 123 人 [20]。这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 , 近 3000 年的中国历 史上 , 一般意义上的女性人才确实是严重缺失的。笔者认为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的 : 一方面 , 历史时期确实存在许多有才能的女性 , 但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 , 所以 缺少相关的记载 , 历史文献中有传的女性也多是历代后宫妃嫔 , 如二十五史中十三部修 有《列女传》 。明清各地的方志也多有 《列女传》 。主要记载那些所谓的贞洁德烈的女子 , 明清时期尤其如此。这样就造成了女性人才在历史文献中的缺失。另一方面 , 中国古代 女性难以真正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因此 , 也就必然难以产生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女 性人才。 从近代开始 , 女性逐渐缓慢和艰难地进入到一些原本仅由男性支配的领域 , 如教育、 行政等领域。而且近现代女性成才的背后也有着比男性更为复杂的原因。因此 , 在进行 近现代人才地理研究时需要考虑到女性人才的特殊性。由于现有的近现代人才地理学研 究未能对女性人才以特别的关注 , 所以希望通过本文的尝试 , 以期进一步完善人才地理 学的研究领域。

近现代女性人才的数量和人才类型
3.1 近现代女性人才的数量
通过对近现代著名女性人物的统计和分析 , 发现近现代著名女性人物的数量与同时 代庞大的男性人物群体比较 , 简直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 [21]共收录各类人才 175 人 , 仅收录两位女性 ; 《中国历代名人 辞典》 [22]共收录 3755 人 , 其收录范围上起远古 , 下迄 “五四”运动 , 包括历代重要政治 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文学艺术家、思想家、学者、科学发明家、少数民族人物、宗教 领 袖 等 ; 尤 以 政 治 人 物 为 主 。 但 在 鸦 片 战 争 后 的 共 455 人 中 女 性 人 物 仅 有 8 人 ; 民 国 “五四”运动前的 325 人中女性人物仅 6 人。换言之 , 在近现代的人才中女性合计才有 14 人 , 只为 1.79% 。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 [23]共收录 56 人 , 也仅收录一位女性。《历代爱国名人辞典》 [24] 在近代部分收录 416 人 , 女性人物 6 人 ; 现代部分收录 449 人 , 女性人物 32 人 ; 所收录 的女性人物共 38 人 , 仅 占 4.39% 。 《中 华 英 烈 词 典 》 [25] 共 收 录 8050 人 , 其 中 女 性 人 物 301 人 , 占 3.73% 。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26] 选收了自 1810 年 至 1988 年 9 月 30 日 期间故去 , 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起到一定作用或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 l0750 人 , 其中 中国人物 9904 人。外国来华人物 846 人。中国人物 9904 人中 , 女性人物共 431 人 , 占 4.35% , 不到 5% 。 《民国人物大辞典》 [27] 收录了活跃于民国时期 (1912 ̄1949 年 ) 党政军 及教育、科学、文化、宗教、实业各界人物 , 共收录 12024 人 , 其中 , 女性人物共计 315 人 , 仅占 2.61% 。 总之 , 在各种中国历史名人典籍中 , 女性人才的数量仅占非常微量的部分 , 这也许 是各类人才地理研究中对其研究不够重视的原因所在。 3.2 近现代女性人才的类型和影响领域 近代之前 , 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女性人物 , 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皇室贵 族 , 她们要么是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掌握了皇权的宫廷后妃 , 要么是仕宦之家有突出文 学艺术才华的闺秀。即使有一定的影响力 , 前者即便权倾朝野也很难得到当时主流社会 的认同 , 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可归入此列 ; 后者所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最多也只能在民间 流传。众所周知 , 能够为当时社会所广泛认可或推崇的是那些具有贤良德行的女性。所 以近代以前女性人物影响的领域较狭小 , 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 , 中国妇女 被排除 在 做 官 理 政 、 从 事 文 化 教 育 等 职 业 圈 子 之 外 造 成 的 。 据 郑 永 福 、 吕 美 颐 的 研 究 , 直到近代 , 中国妇女从事的工作仍然带有很强的辅助性和边缘性 , 城市妇女能够从事的 工作大体不过以下方面 : 与生产劳动有关的职业 , 与消费生活有关的职业 , 与市场交换 有关的职业 , 与交通运输有关的职业 , 与文化生活有关的职业及与民间信仰有关的职业 , 其中又以城市服务行业居多 , 诸如三姑六婆、女佣奶妈 , 或小商小贩、从事家庭手工业 , 或进工厂做工 , 或沦为奴婢、娼妓。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妇女 , 不仅要生儿育女、操

2.1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 女性人才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近代名人小传》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83) 、 《中国 历 代 名 人 辞 典 》 ( 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 1983) 、 《 中 国 近 代 爱 国 人 物 》 ( 吉 林 文 史 出 版 社 , 1985) 、 《历代爱国名人辞典》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85) 、 《中华英烈词典》 ( 军事译文出 版社 , 1991) 、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1989) 、 《华夏妇女名 人词典》 ( 华夏出版社 , 1988) 、《民国人物大辞典》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91) 等人物传记 和人物词典。
① 宋国臣, 顾朝林. 女权主义地理学—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1998, 内部交流稿. ② 李宁利. 相约独身: 文化地理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2004.
2期
任泉香 等 : 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
213
2.2 具体研究方法
考虑到资料本身的全面性和可用性 , 本研究基于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 、 《民国 对 活跃于 人物大辞典》 华 夏 妇 女 名 人 词 典 等 人 物 词 典 人 物 传 记 的 人 物 资 料 , 、《 》 、 1840-1949 年期间、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籍著名女性人物进行了统计。在对 这些女性人物资料进行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上 , 根据她们的籍贯和影响领域等进行梳理和 分析统计 , 并利用 Excel 软件制作了影响领域和籍贯的图表、应用 GIS 技术制作了女性人 才的分布地图 , 以再现近现代中国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分异的特点和规律 , 并结 合女性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诠释。

引言
地理学研究女性起始于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而女性主义则源于西方主张男女平等 的思潮和运动 , 如男女平等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从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开始 , 人 文地理学者开始把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引入本领域研究中 , 使女性主义同后结构主义和 后现代主义一起成为人文地理学中的三大哲学运动 [1]。尽管 , 早在 1973 年 , Antipode 就 刊登了一篇从女性地位角度来探讨城市形态和城市发展模式的文章 [2], 但直到 1980 年代 初 , 地理类杂志才开始大量刊登有关女性地位的文章。其中 1982 年 , Jan Monk 和 Susan Hanson 在 《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 上 联 合 发 表 的 文 章 《 On Not Excluding Half of the Human in Human Geography》 ( 不要在人文 地 理 学 中 排 除 人 类 的 一 半 ) 被 女 性 主 义 地 理学者认为是女性地理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3]。至此 , 可以认为西方主流人文地理学 界开始接受女性地理学 , 并把它定位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4]。 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直到 80 年 代初期 , 女 性 主 义 地 理 学 的 研 究 重 点 在 于 描 述 女 性 生 活 与 女 性 地 位 的 地 理 差 异 。 因 此 , 这十多年时间被称为 “女性地理学 (geography of women) ”发展时期 [5]; 1980 年代初 , 社 会性别 (gender) 逐渐成为地理学关注的话题 , 在随后的 10 年间 , 社会性别成为女性主义 地理学者研究社会划分的核心问题 [6], 这 一 时 期 也 被 称 为 社 会 性 别 地 理 学 (Geography of Gender) 的发展时期 , 同时也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的繁荣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中晚期 到迄今为止 ,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出现了分化 , 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前 十年研究的如火如荼 , 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入到一个相对冷静和稳定的再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