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第11讲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人教版选修

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 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到哪里 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 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 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 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 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6.如何理解“不仕无义”? 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 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 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 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 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 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 以废除呢?
在这些地方均阅读儒家的经典、讲解儒家的道理,敬 奉孔子及先贤等。
②日本 285年,朝鲜三国时期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献 《论语》、《千字文》,为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很快受到 朝野重视。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多为儒学内容。 大化革新时的《大宝令》,也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的。在 对孔子进行释奠时,尊为“先圣孔宣父”。大化革新后设 大学寮,专祀孔子。江户时期设了“明伦堂”“弘道 馆”“崇德馆”“止善书院”等,教授儒学和崇拜孔子。 德川时代崇敬孔子和朱熹,明治维新以后,虽着重学习西 方,仍崇孔不衰。陆续修建的孔庙名称不同,职能一样。 如汤岛圣堂、多久圣庙、长崎孔子庙、足利学校、闲谷学 校、会津若松日新馆以及琉球群岛的那霸孔庙等。有的地 方除崇孔外,亦兼以儒道教育学子之职。
1.读准字音 佾:yì 沮:jù 耦:ǒu 舆:yú 耰:yōu 怃:wǔ 殆:dài 荷:hè 蓧:diào 芸:yún 2.一词多义
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

傅佩荣的哲学课阅读(傅佩荣的哲学课)孔子带着徒弟子路饿着肚子走在荒郊野外,子路不知从哪弄来一只烧猪。
孔子二话不说,先填饱肚子,然后再问烧猪从哪里来。
古代文人尊孔为“圣”、为“神”,有过度神化之嫌;连带着后人也对孔子有错误认识。
要么就将他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么就把他当作迂腐的老夫子。
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孔子处事灵活,“无可无不可”,时刻都“把自己的生命掌握在手上”。
像这样的误会有太多。
大部分人对儒家仍停留在老印象里,缺乏正确认知。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主要就是澄清谬误,为儒家思想作新解。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是傅佩荣在台大的公开课讲稿整理而来。
傅佩荣是祖籍上海的台大教授,曾在西方做过教授和讲师。
学贯中西,数十年潜心研究中西哲学,近年致力于普及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
因为傅教授受西方宗教和哲学影响很深,所以思维更有跨越性和包容性,论述方式兼具西方的理性和东方的感性。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注重实践,有生活经验的切入,又不至太过白话。
用轻松的语气,将经典解释得容易理解,但又不失严谨科学的态度。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虽是讲稿,但自成体系。
最大的创新点是傅教授将儒家思想的“真诚”提炼出来,作为儒家思想内核;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为人性向善。
先秦儒家思想散落在各个典籍之中,不易形成完整看法,需要提炼。
在提炼的过程中,本就容易产生误解。
加上受时代所限,对经典的解释自然不同。
我们要学习了解儒家,应该从先秦经典着手,追本溯源。
现在普遍都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但对于孔孟,存在的误解仍然不少。
傅教授从原典中提炼观点,以孔孟为主轴,结合《易传》、《大学》、《中庸》,从新的角度出发,把儒家思想建构成完整地哲学体系。
并且,比较了荀子与儒家思想的本质不同。
与学生们的问答解释了具争议的问题,“有孔门遗风”。
误会1:先贤遥不可及我们误认为先贤品德高尚,遥不可及,跟我们的生活似乎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先贤的“贤”是有来由的,是可触及的。
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

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理念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思想家和学派,其中包括诸子。
诸子哲学以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理念前卫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重要流派之一。
儒家强调人的内在道德素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
他强调“君子道德”和“中庸之道”。
君子道德是指一种高尚的道德标准,其中包括忠诚、诚实、尊重、谦虚、正义、仁爱等。
中庸之道则是指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人应该遵循适当的中庸之道,不过度追求,也不过分压抑。
儒家思想致力于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机构来培养学问精通、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道”则是自然规律,是超越一切的真理。
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在宇宙中寻求一种和谐共存。
道家强调放弃个人利益和欲望,回归到内心深处,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道家的主要价值理念是“无为而治”,即遵守自然法则,摒弃人为的干涉,让事物自然变化。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推崇“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是指应该对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爱和关爱,不应该因为不同的社会身份或者关系产生偏见和歧视。
墨家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个人都应该为整体的利益而努力。
墨家强调爱的实践和实践的爱,坚持“以利相交”的政策,反对“以权相交”的社会制度。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韩非、李斯。
该思想的基本原则是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统治一个国家,而不是依赖于传统民族习惯和道德规范。
法家思想追求效率和实用性,其社会目标是维持秩序和稳定。
法家认为,国家和社会制度应该是最符合实际和效率的,它们必须适应现实,并且有强有力的法律。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不寻常的流派之一,主要关注军事战争和战略。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思想家和学派,构成了诸子百家的哲学体系。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哲学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这一时期思想的理解。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的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注重教育和培养君子的道德修养,推崇“仁义礼智信”作为为君子之道的基本要素。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则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道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学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家思想主张爱和非攻,反对诸侯争战和社会不公。
墨家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观念,宣扬以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主张消除战争和社会冲突。
墨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科技和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和法治,主张以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
法家提出了“法治”的观念,主张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统治和管理的基础。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独特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孙子、吴子等。
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兵法和战争原则。
兵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兵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品】先秦哲学

【精品】先秦哲学
先秦哲学,指的是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系与理论。
先秦哲学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后续的传统
思想与文化。
先秦哲学主要有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名家学派等多个学派,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和道家学派。
儒家关注社会、人伦、治理等问题,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对人道的关心和发展,提倡“礼、乐、尚贤”。
道家强调“道”的存在与作用,倡导自然、平静、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先秦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 天道:指宇宙的规律与法则,一切事物及其发展方式与趋势都是由天道指导的。
2. 人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即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亲情、友情、爱情等
人际关系。
3. 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
友情。
4. 道:是道家哲学的中心概念,指宇宙存在和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5. 理:是墨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合乎事物本质、规律和原则的思想。
6. 法:是法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方式。
先秦哲学中的经典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庄子》、《墨子》、《荀子》、《孔子说》等。
在中国历史上,先秦哲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贡献极大,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
形象,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世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11课 宋明理学

偈诗(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渐修
顿悟
格物致知:获得知识与 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 要接触这个事物,并穷
究其事理。
心即理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 陆 王 心 学
派别 人物
主要观点
影响 地位
程
宇宙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朱 理
程颢 程颐 朱熹
方法论 “格物致知”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 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 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 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 1.世界观:“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 后有物,“理在气先”。 2.伦理观:“人伦者天理也”(二程);“存天 理灭人欲”(朱熹) 3.方法论:向外、向万事万物寻求天理,格 物致知。
程朱理学世界观
理
社会:“三纲五常” 个人:“人性”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 方法论:“格物致知” 制统治和君臣父子
理学在今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 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 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 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 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 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 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宋代更新的儒学有三个思想来源。第一个是 儒家本身的思想。第二个思想来源是佛家思想。 第三个思想来源便是道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課程由傅佩榮老師授權使用,您如需利用本作品
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
先秦儒家哲學
第十一講
《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授課教師:傅佩榮教授
第十一講《荀子‧天論》解讀:天行有常
指定閱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
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
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
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
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
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
暗其天君,亂其天官,棄其天養,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喪天功,夫是之謂大凶。
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夫是之謂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地者,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時者,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為守道也。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厤,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
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
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謂也。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計其功。
《詩》曰:「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若夫志意脩,德行厚,知慮明,生於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故君子之所以日進,與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食,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則可畏也。
楛耕傷稼,耘耨失薉,政險失民;田薉稼惡,糴貴民飢,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祅。
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祅。
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禮義不脩,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
祅是生於亂。
三者錯,無安國。
其說甚爾,其菑甚慘。
可怪也,而亦可畏也。
傳曰:「萬物之怪書不說。
」無用之辯,不急之察,棄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則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無佗也,猶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
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
故日月不高,則光輝不赫;水火不積,則煇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
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
不知貫,不知應變。
貫之大體未嘗亡也。
亂生其差,治盡其詳。
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則大惑。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
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
禮者,表也。
非禮,昏世也;昏世,大亂也。
故道無不明,外內異表,隱顯有常,民陷乃去。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
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
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
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
有後而無先,則群眾無門。
有詘而無信,則貴賤不分。
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有少而無多,則群眾不化。
《書》曰:「無有作好,遵
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此之謂也。
------
討論題目:請說明荀子天論的要點,並評論其天論對其道德理論的影響。
延伸閱讀:《儒道天論發微》第七章:荀子
第十二講《周易‧文言》解讀:以誠修身
指定閱讀:《周易.文言》
討論題目:《乾‧文言》「以誠修身」的主張,是否有助於連繫人性的事實與人生的價值?為什麼?延伸閱讀:(1)《儒道天論發微》第八章:《易傳》
(2)〈論《易經》「居安思危」的觀點〉
版權聲明
《荀子.天論》
……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