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②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③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全国2016年10月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带解析】

2016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答案】A【解析】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3.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B.《仁学》C.《人类公理》D.《变法通义》【答案】D【解析】A《新学伪经考》,C《人类公理》为康有为作品;B谭嗣同写了《仁学》;D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4.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答案】C【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岳王会【答案】A【解析】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一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B.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继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C、D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高考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01.(2015年广东卷文综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02.(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10分)材料二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
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2分)考点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考点三、工业革命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近十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近十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新中国的发展历程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5.(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第31题——十年(2010—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解析版)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9)第31题10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近代政治近代思想现代政治现代经济现代文化世界政治世界经济通过对近10年第31题考查知识点分布的分析来看,对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考查所占比重比较大。
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对现代经济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对现代政治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新中国的外交方面,思想文化方面主要涉及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从2014年至今,新课标高考第31题主要侧重考查中国现代史部分,时间跨度设在新中国成立至今,事件主要为新中国的外交、经济发展和教育等。
第31题10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说明体现类背景原因目的类史实对应型影响意义类图表漫画类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图表漫画类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较大。
通过对第31的分析可知,图表漫画类选择题在近五年的中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几乎年年都有涉及,2019年涉及一道,2018年新课标三套试卷均是图表漫画类试题。
本节将对图表、漫画类选择题进行阐述。
图表、漫画类选择题主要以历史人物、历史文物、事件、漫画等图片及表格、数据图等为题干,考查形式多样,角度变化较多,考查历史读图能力,以及处理图片资料的能力。
总结起来,图表、漫画类选择题的考查类型有历史情景图片、历史地图、漫画及表格、柱状图、扇形图等数据图表。
图表、漫画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考查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图片反映的内容、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出现的变化等。
设问方式:设问方式多种多样,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反映了什么现象”“体现了什么特征”等、解题策略材料内容考虑因素历史情景、图片(文物、人物等图片)①图名;②观察每一处文字;③时间,或根据图片文字辨别时间或历史时期;④图上出现的人物,联系该人物的成就;⑤地点;⑥其他明显特征历史地图①根据图名确定地理范围;②注意图例;③不同区域间的特征漫画①图名;②漫画中出现的人物;③作者的题词等文字信息;④其他显著特征及相关历史背景数据图表(表格、柱状图、扇形图等)①看数据对应的时间;②内容所反映的领域;③数据变化规律或特点(如从高到低,或者从低到高);④根据时间联系相应的社会背景2019年卷Ⅰ卷Ⅱ卷III设问词这表明当时隐性设问隐性设问考查点新中国经济建设新中国经济建设新中国经济建设考查模块必修2 必修2 必修2考查时期20世纪50年代1979~1981年1953年题型特点①说明、体现类选择题②影响、意义类选择题③图表、漫画类选择题3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历史传统类)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立意的角度(历史传统类)(一)命题模板:1、命题立意:文明的进步是基于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历史传统是文明进步的渊源和基础。
但是,历史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历史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2、命题结构:材料反映的是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及行为方式等。
答案组织设计往往是需要追根溯源:“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
(二)真题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历史传统(追根溯源)——材料反映的是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忠孝思想;其产生的制度渊源: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和伦理观念)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历史传统(追根溯源)——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3、(2016新课标全国卷III)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历史传统(历史传承)——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铭文关于祖先功绩的记载,其目的在于将祖先功绩(历史传统)进行历史传承。
4、(2011新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201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3含答案解析

徐老师第 1 页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3)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使用地区:广西、云南、贵州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 5V—51 Fe—56第Ⅰ卷(选择题 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 分泌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2. 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 )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2T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3.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第 2 页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4. 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 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 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析版)

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4分)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B.自然 C.人D.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018年4月浙江选考,19,2分)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人性解放B.政治启蒙C.禁欲主义D.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2分)【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
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
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等信息,可以说明其思想主张人是平等的,体现了所有人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故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思想,故②错误;材料强调“人皆平等”,强调人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这是对古人类自身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是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理性的迪拜的继承,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和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④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选择题答案初步解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所说铭文有字数、语句的变化,未见字体的变化,A可排除。
从“追颂祖先功德”“记述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看,周人重视周人的历史传承,B正确。
题干中“追颂祖先功德”属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与宗法制互为支撑,C可排除。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用多数属于礼乐器,同当时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另外有少量兵器、工具、生活用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逐渐脱离商周那种礼制,越来越日用化了(参见李学勤:《青铜器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54、62页),也就是说,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当在战国秦汉时期,同时从题干材料看,也未提及青铜器的功用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变化,D可排除。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继楚绪”,推行黄老之术——熊铁基先生认为用“秦汉新道家”来概括比“黄老之学”更好(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16版),儒家未有特殊地位;题干材料提到“(秦)文书之力也”,但秦焚书坑儒,其文书含“崇儒”内容可能性小。
A可排除。
根据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可知,公文文书是官僚行政管理的一个极重要手段,秦汉公文文书大体有四种类型, 即皇帝御用公文, 官僚疏奏、上书, 官府行移公文, 官府考绩、管理公文。
萧何入关中, 舍弃宫室财物而独取文书,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文书有着独特的价值,包括了“秦之形势”——秦朝很多法律制度、赋税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钱粮、人口等大量数据,是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和参考。
题干材料说“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是“(秦)文书之力”,B正确。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C可排除。
题干材料说“文书之力”,是说汉代成功实现统治全国,是借助了秦之文书。
借助秦之文书成功实现统治全国,当是汉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决策者、领袖人物,与一般官吏是否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没有必然联系,D可排除。
【答案商榷】:笔者上述对B项的解析极为勉强,本题没有正确答案。
题干材料出自王充《论衡〃别通》。
王充的本意,是强调“秦之文书的作用”,“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翻译过来就是,“汉所以能控制全国,是这些文书的作用”,而不是命题者强加给王充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笔者依据有二。
其一,《论衡〃别通》此段原文:“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
内中所有,柙匮所羸,缣布丝绵也。
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
内中空虚,徒四壁立,故名曰贫。
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
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贫人之内,徒四所壁立也。
慕料贫富不相如,则夫通与不通不相及也。
世人慕富不荣通,羞贫不贱不贤,不推类以况之也。
夫富人可慕者,货财多则饶裕,故人慕之。
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绵也。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以文书御天下,天下之富,孰与家人之财?”本篇题为“别通”,旨在如何识别“通人”。
所谓“通人”,就是“胸中怀百家之言”,就是“积文十箧以上”(积累的书有十箱以上),王充以国家之有文书拟富人之有财,通人之有积文十箧以上,以为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尽在其中,故汉之得国,以文书之力。
王充实际上是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图书的重要、文书的重要。
那么秦之文书中,哪些内容对汉朝控制全国助力最大?从这段原文中是看不出来的,王充只是强调萧何收拾秦朝文书对西汉控制全国、统一全国的重要性。
其二,《论衡〃效力》中的一段“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
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
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同樊、郦于猎犬也。
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
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
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
众将驰走者,何驰之也。
”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为:韩信离开楚去汉,是因为项羽不能重用他,而刘邦能掌握和使用他。
能使用他的长处,能安排他的地位,就能衡量他的能力,能识别他的功绩。
樊哙和郦商都有攻打城池野外作战的功绩,汉高祖论功行赏,最先给了萧何,而且把萧何比作猎人,同样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猎犬。
那萧何安稳地坐着,樊哙和郦商奔驰疆场,封赏轮不到奔驰疆场的却先奖励坐着指挥的人,萧何是用自己的智慧作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是用他们的武力当作功绩。
萧何所以能差遣樊哙和郦商,是因为他进入秦都时收集了与战争有关的公文档案和地图。
当时众将领都拾取金银,萧何偏偏收集文书,坐在屋里而知晓了秦国的形势,所以能掌握其利害关系。
众将领驱使士卒,萧何则指使他们。
在这一段文字里,王充实际上对“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这一观点作了诠释——“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萧何根据收拾的秦朝文书知晓了“秦之形势”,从而顺利地统一了全国、控制了全国,根本不是命题者所说的“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本题有三个特点,一是设问的依据不限于题干材料,没有其他选择题题干中的“这”“其”“据此”等,这是一个新的做法,应该引起重视;二是设问的内容——“原因”,没有强调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三是属于最佳选择题,或者称为“程度选择题”,即有一答案最佳,其余答案也有一定道理。
所以,正确答案为C,涉及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比较全面,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设问,其它三项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有片面性,B项大体包含在C 项中的“艺术水平”里,A项、D项大体包含在C项中的“时代选择”里。
也就是说,C项涵盖了其他三项的意思。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出自《沈氏农书》卷下(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 980年版,第111页),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杨白劳”成了“爷”。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从理论上大致推测有:其一,佃户的选择权大了,可以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租种对象,即佃户不必非租种原籍地主的土地不可,他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租种对象,因此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了,这就使得地主需要佃户比佃户需要地主更为迫切;其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下降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在本乡做佃户,也可以到它乡做佃户,还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去市镇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这就导致农业生产出现“用工荒”,等等。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A正确。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一般会提高地主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自耕农、佃农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大量流失。
如果农村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一般不会出现题干材料所提现象,B可排除。
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当然属于社会矛盾,但从题干材料看,还不到激烈、尖锐的程度,C可排除。
对“主令尊”的冲击,反映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D可排除。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题干所引诗歌出自梁启超的新诗《爱国歌四章》。
粱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试作新诗,积极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派诗”。
《爱国歌》是最能代表他“新诗”特色的成熟之作。
题干材料只提到,梁启超希望中国像英日一样崛起,但未见崛起方式——是改革还是革命,看不出是倡导维新变法还是民主革命,A可排除。
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中国还有一个晚清白话文运动(始于1897年)(胡全章:《清末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学界一般认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先导。
梁启超首次提出“诗界革命”的主张,是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一文中,此时晚清白话文运动已经兴起;“诗界革命”只是要求诗歌的变革,且对新诗的要求是新意境、新语句(新名词)、旧风格三长具备、缺一不可,变革的主要是诗歌的内容,而不是诗歌的形式(《爱国歌》形式上就是旧诗),这与白话文运动的要求(范围涉及散文、小说、应用文、公文、报章文等,形式是白话文)有较大差距,B 可排除。
从题干材料“甲午战后”、希望中国像英日一样崛起看,有民族危机之现状,有民族振兴之愿望,C正确。
改良大体等同于改革,从阶级分,有地主阶级改良派及改良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及改良思想,等等。
从中国近代看,魏源、曾国藩等,大体上可以算是地主阶级改良派,冯桂芬、康有为等大体上可以算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洋务思潮是一种改良思潮,维新变法思潮也是一种改良思潮,它们都产生于“诗界革命”之前,因为“诗界革命”是1899年提出的,D可排除。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维新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介于晚清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