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145-2004后锚固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圈梁植筋专项方案

圈梁植筋专项方案

一、前言为确保圈梁植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性,特制定本专项施工方案。

本方案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 25:90)、《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等相关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编制,旨在指导圈梁植筋施工的各个环节。

二、编制依据1.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 25:90)2.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04)3. 《设计图纸》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6.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三、技术特点1. 植筋法施工,定位准确,方便施工。

2. 不需预埋钢筋,减少施工难度。

3. 可按设计要求调整植筋位置,提高施工灵活性。

4. 植筋施工速度快,效率高。

5. 施工过程中对原结构影响小,减少施工成本。

四、工艺流程及施工操作要点1. 钻孔:采用电锤钻孔,孔径及孔深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钻孔时要尽量避开原结构钢筋。

2. 清孔:钻孔完成后,清理孔周围灰尘,用气泵、毛刷清孔,确保孔洞清洁干燥。

3. 钢筋处理:锚固用钢筋必须做好除锈清理,除锈长度大于锚固长度5cm左右,锚固用钢筋的型号、规格要严格按图纸设计要求选用。

4. 植筋胶:将植筋胶药剂管置入套筒,旋上混合器,然后将套筒置入打胶枪内,扣动扳击,将药剂添满孔深的2/3时,停止扣动扳击。

5. 锚固:根据植入深度在处理好的钢筋除锈端做明显标记,确保锚固质量。

五、材料要求1. 植筋胶:选用性能优良、锚固力大的植筋胶。

2. 钢筋: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钢筋,确保锚固质量。

3. 钻孔设备:选用合适规格的电锤钻孔。

六、劳力组织1. 植筋施工队伍:由专业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 质检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七、注意事项1. 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

2.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了解施工要求。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1013:植筋工艺流程:现场清理--放线、验收--钻孔--清孔--钢筋除锈--注胶--植筋--报验植筋锚固基材: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植筋材料:热轧带肋钢筋宜采用HRB400级;钢筋全螺纹螺杆钢材等级宜为Q345级。

有机类:改性环氧树脂类,改性乙烯基脂类材料;胶结剂无机类。

温度:锚固区基材的长期使用温度不应高于50℃,;处于特殊环境,除应采取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结剂并按专门的工艺要求施工。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后锚固连接植筋时,应采用A 级胶;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后锚固连接植筋时,应采用B 级胶和无机类胶。

后锚固连接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破坏后果锚固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锚固二级严重一般的锚固植筋的最小锚固长度min l :对受拉钢筋,应取0.3s l ,10d 和100mm 三者之间的最大值;对受压钢筋,应取0.6s l ,10d 和100mm 三者之间的最大值。

对悬挑构件,尚应乘以1.5的修正系数。

s l :植筋的基本锚固深度,d :钢筋直径。

植筋基本锚固深度:0.2/s spt y bdl f f α=spt α:混凝土劈裂影响的计算系数,植筋表面至构件表面的最小距离c 大于5d 时,spt α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或片状老锈。

还应按设计图纸要求,确定锚固深度。

如本工程,受力区要求25d ,构造区15d 。

应取1.0;当c不大于5d时,应按表6.3.2取值。

f:植筋用胶结剂的粘结强度设计值,查表6.3.3。

bd植筋与混凝土边缘不宜小于5d,且不宜小于100mm。

当植筋与混凝土边缘之间有垂直于植筋方向的横向钢筋,且横向钢筋配筋量不小于 或其等量截面积,植筋锚固深度范围内横向钢筋不小于2根时,植筋与边缘的最8@200小距离可适当的减小,但不应小于50mm。

植筋间距不应小于5d。

植筋后养护:锚固完钢筋后,在2小时内不得人为干扰,以保证锚筋质量。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 -2007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07)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技术检验要求。

1、锚固工程设计
锚固工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因素:
(1)工作应力、受力状态和施加外力的类型及其数值;
(2)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状态;
(3)负荷对用锚固剂的影响;
(4)锚固件的类型、规格、数量和位置;
(5)混凝土结构的孔道的尺寸、位置、数量和处理;
(6)剂量控制;
(7)锚固施工程序及工艺;
(8)技术要求等。

2、锚固施工
锚固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准备并将标准件安装在指定位置;
(2)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规定范围后,在孔口放入规定数量的锚固剂;
(3)拧紧螺栓,按设计要求调整;
(4)拔下螺钉、清理孔口周围锚固剂余量;
(5)应用专用胶粘剂、涂刷防水或密封剂密封螺栓头;(6)将螺栓头包裹与防锈涂料;
(7)完成工程质量检测及报告。

关于植筋工程检测相关规范要求

关于植筋工程检测相关规范要求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中有关植筋检测要求
为保证混凝土与砖砌体的整体性是必须要做所植筋的拉拔试验的。

下面是规范:分后锚固与先锚固
1、《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附录A第2.2条规定所植钢筋应按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同部位组成一个检验批,抽取数量按每批总数的1‰计算,且不少于3 根。

DBJ/T50-032-2004第6.0.4条规定: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验收检验按同一施工条件下同规格钢筋数量的1%进行抽检,但不应少于3根。

以上两套标准的检测方式均采用“非破损检验”,但抽检频率却相差九倍。

按照1%进行抽检不但比按照1‰进行抽检的检测费用高,而且还容易暴露植筋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很多施工单位在工程实践中就以两套规范均为现行标准为由,按照1‰进行抽检,甚至有些工程抽检频率比1‰还低很多。

2、《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附录N第1.4条规定重要结构构件、悬挑结构构件应采用破坏性检验方法对锚固质量进行检验;第2.2条规定破坏性检测的抽样取每一验收批锚固件总数的1‰,且不少于5件进行检验,若植筋总数不多余100件时,可仅抽取3件进行检验;第2.3条规定:重要结构构件应抽取每一验收批锚固件总数的3%且不少于5件进行非破损检测,一般结构构件应抽取每一验收批锚固件总数的1%且不少于3件进行非破损检测;第2.4条规定当不同行业标准的抽样规则与该规范不一致时,对承重结构加固工程的锚固质量检测,必须按该规范的规定执行。

混凝土后锚固

混凝土后锚固

后锚固,即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在既有混凝土结构上的锚固,是相对于浇筑混凝土时预先埋设的先锚固(预埋)而命名的,具有施工简便、使用灵活等优点。

随着产品种类的丰富、费用的降低,施工技术的普及,混凝土后锚固技术由初期仅限于改造、结构加固项目逐步在新建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然而,较之于后锚固技术可喜的发展前景,该项技术的使用现状却不容乐观,诸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施工技术标准、验收规范不完善;设计选型指标不明确;检测、验收不规范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上述问题如不加以有效控制,造成混凝土后锚固连接技术的不当运用,将会形成质量隐患,严重的则会影响结构安全。

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注入,而对发展阶段的各项技术,需要使用者对其应用要求的认真领会,质量控制重要环节的严格把关。

1、后锚固技术分类及适用范围1.1后锚固技术类型锚栓是一切后锚固组件的总称,是将被连接件锚固到混凝土等基层材料上的锚固组件。

锚栓按其工作原理及构造的不同,锚固性能及适用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国内通常将其分为四大类:(1)膨胀型锚栓:利用膨胀件挤压锚孔孔壁形成锚固作用的锚栓。

具体又分为:扭矩控制式膨胀型锚栓和位移控制式膨胀型锚栓。

(2)扩孔型锚栓:通过锚孔底部扩孔与锚栓膨胀件之间的锁键形成锚固作用的锚栓。

具体又分为:预扩孔普通栓和自扩孔专用栓。

(3)粘结型锚栓:又称化学粘结栓,是以特制的锚固胶将螺杆及内螺纹管等胶结固定于混凝土基材钻孔中,通过粘结剂与螺杆、混凝土孔壁间的粘结与锁键作用,以实现对被连接键锚固的一种组件。

定型粘结型锚栓一般较为粗短,锚深较浅,对基材裂缝适应能力较差,性能欠佳,目前仅适用于设备固定、护栏安装、钢构(幕墙)安装及其他安装工程粘结型锚栓。

化学锚栓与膨胀、扩孔型螺栓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膨胀螺栓是通过机械方式固定,而化学锚栓是通过化学药剂固定。

化学药剂一旦受热就容易导致药剂失效,所以采用化学锚栓进行固定时,电焊时要避免化学锚栓受热。

桥梁段接触网错留、漏留的处理方案

桥梁段接触网错留、漏留的处理方案

桥梁段接触⽹错留、漏留的处理⽅案桥梁段接触⽹错留、漏留的处理⽅案⼀、接触⽹⽀柱基础未进⾏预留或预留位置错误时:1、中间柱基础(QJ-A1)、转换柱基础(QJ-C)未按正确位置进⾏预留:⽀柱底荷载垂直⼒F≤30kN、垂直线路弯矩M≤140kN/m,此时应在设计位置上进⾏⽀柱基础的植筋处理,由于翼缘板内未预留横向加强钢筋,故还应对翼缘板进⾏局部加厚处理。

翼缘板采⽤局部向上加厚,其构造及桥⾯以上⽀柱基础构造尺⼨按附图1施⼯。

其中,锚栓穿透翼缘板,并通过钢板2锚固于桥⾯板下缘,锚固钢板2⽔平放置,翼缘板下缘与钢板2间的空隙采⽤⽆收缩⾼强度灌浆料灌筑。

预埋钢板1采⽤多元合⾦共渗+封闭层处理,锚固钢板2和后植锚栓外露部分及其基础⾯以下150mm 范围内采⽤多元合⾦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

2、中⼼锚结、附加导线下锚柱及开关柱基础(QJ-B)、上下⾏并联开关柱基础(QJ-B)未按正确位置进⾏预留:⽀柱底荷载垂直⼒F≤85kN、垂直线路弯矩M≤150kN/m,此时应在设计位置上进⾏⽀柱基础的植筋处理,由于翼缘板内未预留横向加强钢筋,故还应对翼缘板进⾏局部加厚处理。

翼缘板采⽤局部向下加厚,其构造及桥⾯以上⽀柱基础构造尺⼨按附图2施⼯。

其中,锚栓穿透翼缘板,埋⼊梁顶⾯以下深度不应⼩于430mm。

预埋钢板1、2 采⽤多元合⾦共渗+封闭层处理,后植锚栓外露部分及其基础⾯以下150mm 范围内采⽤多元合⾦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

3、下锚⽀柱基础(QJ-C)未按正确位置进⾏预留:⽀柱底荷载垂直⼒F≤85kN、垂直线路弯矩M≤170kN/m,此时应在设计位置上进⾏⽀柱基础的植筋处理,由于翼缘板内未预留横向加强钢筋,故还应对翼缘板进⾏局部加厚处理。

翼缘板采⽤局部向下加厚,其构造及桥⾯以上⽀柱基础构造尺⼨按附图3施⼯。

其中,锚栓穿透翼缘板,埋⼊梁顶⾯以下深度不应⼩于430mm。

预埋钢板1、2 采⽤多元合⾦共渗+封闭层处理,后植锚栓外露部分及其基础⾯以下150mm 范围内采⽤多元合⾦共渗+达可乐技术+封闭层处理。

预埋件、后置埋件、植筋等锚固性能检验实施细则

预埋件、后置埋件、植筋等锚固性能检验实施细则

121第四章 后置埋件的力学性能检测1 总 则1.0.1 后置埋件的力学性能检测依据标准为《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2001)、《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T133—2001)。

1.0.2 本规程适用于后置埋件力学性能现场检测;不适用于试验室内的模拟检测。

1.0.3 后置埋件的力学性能检测,除满足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后置埋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在既有工程结构上设置的连接件。

2.1.2 锚栓将被连接件锚固到混凝土基材上的锚固组件。

2.2 符号cRm N —— 锚栓极限抗拔力实测平均值;Sd N —— 锚栓拉力设计值;c R N min —— 锚栓极限抗拔力实测平均值;Rk N —— 锚栓极限抗拔力标准值,根据破坏类型的不同,分别按有关规定计算;[]u γ ——锚固承载力检验系数允许值,近似取[]u γ=1.1R γ,R γ按表 取用;0D —— 加荷设备支撑环内径;ef h —— 锚栓有效锚固深度,对于膨胀型锚栓及扩孔型锚栓,为膨胀锥体与孔壁最大挤压点的深度;s A —— 锚栓应力截面面积和截面抵抗矩; yk f —— 锚栓屈服强度标准值; c Rk N , —— 非钢材破坏承载力标准值。

stk f —— 锚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122 3 基本规定3.1 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3.1.1 检测前宜具有下列资料;1 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2 结构或构件名称、施工图纸、工程验收记录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3 后置埋件品种、规格、数量、分布及位置等;4 结构或构件存在的质量问题。

3.1.2 锚栓抗拔承载力现场检验可分为非破坏性检验和破坏性检验。

对于一般结构及非结构构件,可采用非破坏性检验;对于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应采用破坏性检验。

JGJ145-2004后锚固技术规范

JGJ145-2004后锚固技术规范

荷载下锚固连接的破坏形式。 2.1.11 锚栓破坏 Anchur failure 锚栓或植筋本身钢材被拉断、剪坏或复合受力破坏形式(图 2.1.11) 。
图 2.1.11 锚栓钢材破坏
6
2.1.12
混凝土锥体破坏 Concrete cone failure
锚栓受拉时混凝土基材形成以锚栓为中心的倒锥体破坏形式(图 2.1.12) 。
性能等级 抗拉强度标准值 fstk (MPa)
屈服强度标准值 fyk 或 fs0.2k (MPa)180 240 320 300 400 480 640 伸长率 δ 5 (%) 25 22 14 20 10 8 12
注:材质性能等级 3.6 表示:fstk=300(MPa),fyk/fstk=0.6。 3.2.3 不锈钢锚栓的性能等级应按所用钢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f stk 及屈服强度标准值 f yk 确定,相应的性能指标应按表 3.2.3 采用。 表 3.2.3 性能等级 不锈钢(奥氏体 A1、A2、A4 )锚栓的性能指标 伸长值 δ 0.6d 0.4d 0.3d
10
d──锚栓杆、螺杆外螺纹公称直径及钢筋直径; d0、D──锚孔直径; du──扩孔直径; df──锚板钻孔直径; dnom──锚栓外径; h──混凝土基材厚度;
11
ho──钻孔深度; h1──钻孔底尖端深度; hef──锚栓有效锚固深度; hmin──不发生安装造成的混凝土劈裂破坏的混凝土基材厚度最小值; hnom──锚栓埋置深度; s、s1、s2──锚栓之间的距离; scr,N──混凝土理想锥体受拉破坏的锚栓临界间距; smin──不发生安装造成的混凝土劈裂破坏的锚栓间距最小值; tfix──被连接件厚度或锚板厚度;
NRk,s──锚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NRd,s──锚栓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VRk,s──锚栓受剪承载力标准值; VRd,s──锚栓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NRk,c──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承载力标准值; NRd,c──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承载力设计值; NRk,sp──混凝土劈裂破坏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NRd,sp──混凝土劈裂破坏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NRk,p──锚栓拔出破坏受拉承载力标准值; NRd,p──锚栓拔出破坏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Tinst──按规定安装,施加于锚栓的扭矩; Ninst──按规定安装,施加于锚栓的相应的预紧力; VRk,c──混凝土楔形体受剪破坏承载力标准值; VRd,c──混凝土楔形体受剪破坏承载力设计值; VRk,.cp──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力标准值。 VRd,.cp──混凝土剪撬破坏承载力设计值。 2.2.2 材料强度 fyk──锚栓屈服强度标准值; fstk──锚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2.2.3 几何特征值(图 2.2.3) As,Wel──锚栓应力截面面积和截面抵抗矩; a ──同一受力方向群锚与群锚邻接的外部锚栓之间的距离; b ──混凝土基材宽度; c、c1、c2──锚栓与混凝土基材边缘的距离; ccr,N──混凝土理想锥体受拉破坏的锚栓临界边距; cmin──不发生安装造成的混凝土劈裂破坏的锚栓边距最小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总 则
1.0.1 为使混凝土结构后锚固连接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 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 制订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被 连接件以普通 混凝土 为基材的 后锚固连接设计、施工与验
收,不适用以砌体或轻混凝土为基材的锚固。 1.0.3 后锚固连接设计应考虑被连接结构的类型(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锚栓受
荷载下锚固连接的破坏形式。 2.1.11 锚栓破坏 Anchur failure 锚栓或植筋本身钢材被拉断、剪坏或复合受力破坏形式(图 2.1.11) 。
图 2.1.11 锚栓钢材破坏
6
2.1.12
混凝土锥体破坏 Concrete cone failure
锚栓受拉时混凝土基材形成以锚栓为中心的倒锥体破坏形式(图 2.1.12) 。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华东分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混 凝 土 结 构 后 锚 固 技 术 规 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st-installed Fastenings in Concrete Structures JGJ145-2004
2.1.5 化学植筋 Bonded rebars 以化学粘结剂—锚固胶,将带肋钢筋及长螺杆等结固定于混凝土基材锚孔中 的一种后锚固生根钢筋(图 2.1.5) 。
4
5
图 2.1.5 化学植筋 2.1.6 基材 Base material 承载锚栓的母体结构材料,本规程指混凝土。 2.1.7 群锚 Anchor group 共同工作的多个锚栓。 2.1.8 被连接件 Fixture 被锚固到混凝土基材上的物件。 2.1.9 锚板 Anchor plate 锚固到混凝土基材上的钢板。 2.1.10 破坏模式 Failure mode
2004
北京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58 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 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 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设计基本规定,锚固连 接内力分析,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锚固抗震设计,构造措施,锚固施工与验收 及锚固承载力现场检验方法。 本规程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 授 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程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邮 政编码:100013)。 本规程参加单位是: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慧鱼 (太仓) 建筑锚栓有限公司,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是:万墨林、韩继云、邸小坛、贺曼罗、吴金虎、王稚、萧 雯。
基材边缘受剪时形成以锚栓轴为顶点的混凝土楔形体破坏形式(图 2.1.14) 。
图 2.1.14 混凝土边缘楔形体受剪破坏
7
2.1.15 剪撬破坏 Pryout failure 中心受剪时基材混凝土沿反方向被锚栓撬坏(图 2.1.15) 。
图 2.1.15 基材剪撬破坏 2.1.16 劈裂破坏 Splitting failure
拉力作用下锚栓膨胀锥从套筒中被拉出而膨胀套仍留在锚孔中的破坏形式(图 2.1.18) 。
图 2.1.17 机械锚栓整体拔出
8
图 2.1.18 机械锚栓穿出破坏
2.1.19 胶筋界面破坏 Steel/adhesive interface failure 化学 植筋或粘 结 型 锚 栓受拉 时 , 沿 胶 粘剂 与 钢筋 界面 之 拔出 破坏形 式 ( 图 2.1.19) 。 2.1.20 胶混界面破坏 Adhesive/concrete interface failure
1

1 2 3 总则 术语与符号 材料 3.1 混凝土基材 3.2 锚栓 3.3 锚固胶 4 设计基本规定 4.1 锚栓分类及适用范围 4.2 锚固设计原则 5 锚固连接内力分析 5.1 一般规定 5.2 群锚受拉内力计算 5.3 群锚受剪内力计算 6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6.1 受拉承载力计算 6.2 受剪承载力计算 6.3 拉剪复合受力承载力计算 7 8 9 锚固抗震设计 构造措施 锚固施工与验收 9.1 基本要求 9.2 锚孔 9.3 锚栓的安装与锚固 9.4 锚固质量检查与验收 附录 A 锚固承载力现场检验方法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条文说明
图 2.1.12 混凝土锥体受拉破坏 2.1.13 混合型破坏 Combinaiton failure
化学 植筋受拉 时形成以 基材 表面混凝土锥 体及 深 部 粘结 拔出之 组 合破坏形 式 (图 2.1.13)。
图 2.1.13 混合型受拉破坏 2.1.14 混凝土边缘破坏 Concrete edge failure
力状况(受拉、受压、受弯、受剪、及其组合)、荷载类型及锚固连接的安全等级(重 要与一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0.4 后锚固连接设计、施工与验收,除满足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3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后锚固 Post-installed fastenings
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在既有混凝土结构上的锚固。 2.1.2 锚栓 Anchor 将被连接件锚固到混凝土基材上的锚固组件。 2.1.3 膨胀型锚栓 Expansion anchors 利用膨胀件挤压锚孔孔壁形成锚固作用的锚栓(图 2.1.3-1,图 2.1.3-2) 。 2.1.4 扩孔型锚栓 Undercut anchors 通过锚孔底部扩孔与锚栓膨胀件之间的锁键形成锚固作用的锚栓(图 2.1.4) 。
基材混凝土因锚栓膨胀挤压力而沿锚栓轴线或若干锚栓轴线连线之开裂破坏形 式(图 2.1.16) 。
图 2.1.16 基材劈裂破坏 2.1.17 拔出破坏 Pull-out failure
拉力作用下锚栓整体从锚孔中被拉出的破坏形式(图 2.1.17) 。 2.1.18 穿出破坏 Pull-through faliure
化学植筋受拉时,沿胶粘剂与混凝土孔壁界面之拔出破坏形式(图 2.1.2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