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伯克戏剧五要素理论
修辞学伯克戏剧五要素理论

课程名称:修辞学姓名:董文英学号:201412081248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任课教师:夏莉2015年6月28日从肯尼迪.伯克戏剧五要素分析演讲的话语行为动机摘要: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西方20世纪最为流行的修辞批评范式之一,其中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分析法最具影响力。
伯克的戏剧五要素是分析话语动机非常有效的理论,尤其是对演讲类题材的分析。
本文主要以演讲语类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新修辞学的领军人物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位一对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中5个要素及其关系比的分析,指出其隐含的动机是将选民的注意力从对自己不利的种族问题中转移到正常竞选活动中,寻求白人和黑人双方选民的支持。
关键词:演讲、动机、肯尼迪.伯克、五位一体引言:演讲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活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演讲这项话语行为,其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目的和动机的。
本文试图运用肯尼斯·伯克的话语修辞理论对演讲体裁进行语篇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此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和社会动机。
此研究不仅有助于新修辞学的实际应用,而且有助于人们对演讲类体裁的有效解读,发现演讲者的隐含动机。
目前,对于演讲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传统修辞学、语音学、认知语言学、衔接与连贯以及比较新颖的语料库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而运用肯尼斯伯克新修辞观中的戏剧五位一体来分析演讲者说话的动机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而运用伯克戏剧五要素来分析话语动机对从一个全新角度研究话语行为有着深刻的意义。
演讲文本的核心目的和功能就是感染听话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达到“同一”的交际状态,其话语动机是感染听众,进而使听众接受他的观点。
所以在令听众与自己达到的“同一”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戏剧五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1.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戏剧主义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应用(symbolic-using)哲学,通过分析戏剧来研究人类动机,是一种根据行为模式而不是传递信息手段的语言分析和思想分析技巧。
修辞学Burke同一论 戏剧五位一体论

颠倒每一对关系比的顺序可创设另外10 种关系比。
2016/3/22
• 伯克将关系比看作为因果关系。 • 场景—— 行为关系比指在某一场景所发生的行为, 这是由行为发生需要场景所要求的, 行为的恰当与 否取决于场景。 • 例如, 一个教堂场景决定只有某些有某种特征的行 为才会在那里发生。比如, 祈祷行为在这种场景中 是合适的, 而高声喧哗则是不合适的。 • 方法——行为关系比指明执行某一行为的方式。 例如, 如果用十四行诗的形式表达观点, 要求形成 某种韵律与节奏的形式。
Dramatistic pentad
Attitude
• 除了行为、场景、执行者、方法和目的五 个因素外, 伯克有时还在分析动机中包括"态 度"( attitude) , 方法就是指完成某一行为的 方法, 态度则指完成某一行为的方式。
• 比如, 用锤子修造某物是工具或"方法", 而勤 奋地去做则是"态度", 即"怎样去做" ( 1969: 236) 。态度是发出某种行为的心理准备, 它 使行为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行为, 但它不一定 总能引起行动。
2016/3/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5 elements
• 五个要素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 伯克引入了"关系比"( ratio) 来描述戏剧主义分析方法中五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它们是 一种共存的关系, 体现了发话者的"选择"与"决定"。 • • • • • 场景——行为 场景——方法 行为—— 目的 行为——方法 执行者——方法 场景——执行者 场景——目的 行为——执行者 执行者—— 目的 方法——目的
2016/3/22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 194 -校园英语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刘晓亚【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肯尼斯伯克 新修辞学 研究综述 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修辞学伯克戏剧五要素理论分析明星公关案例

修辞学伯克戏剧五要素理论分析明星公关案例新修辞学如今已成为西方修辞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语言使用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修辞学的内容,拓宽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作为新修辞学的奠基人,肯尼斯・伯克的修辞学思想和理论对20世纪的新修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修辞理论主要包括“同一”理论、“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及符号理论等。
“同一”是伯克修辞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交往中分歧的解决和相互理解的达成;“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寻找人类所使用象征动机的手段。
本文通过借鉴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分析隐藏在新闻语篇语言符号背后的修辞动机。
人类的行动是没有目的的,但人类的行为却是充满动机的,动机隐藏在人类各种行为的背后,并使人类生活具有策略性和意图性,即修辞性。
在伯克看来,戏剧通过语言形式把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思想、意图等全面地表现出来,它是揭示行为和人的真实意义的固化形式,可以帮助揭示人类行为的动机。
伯克戏剧主义理论提出以1945年《动机语法》的出版为标志。
在《动机语法》中,伯克第一次明确地定义戏剧主义并确立“五要素”的研究方法。
在伯克的理论中,戏剧主义指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术语批评,以图表明研究人类关系和动机最直接的方式是系统地探究术语链或术语簇及其功能”。
从这一定义可以发现,戏剧主义是一种分析方法,戏剧的“五要素”即行为、施事者、场景、手段和目的用来分析事物的五个方面,伯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人类组织并维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秩序时使用符号和符号群的动机意义”,即通过运用戏剧分析中的五个术语分析行为中这五要素的关系,从而发现隐藏在人类各种行为背后的修辞动机。
为了阐述戏剧主义五要素之间的关系,伯克引入“关系比”概念。
五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不同的“关系比”,不同的关系比组合构建修辞者不同的动机,体现修辞者的“选择”和“态度”,比如执行者-行为关系比意味着组织者认为执行者的身份、性格、特质制约行为的发生,而行为-执行者关系比则意味着组织者认为是行为塑造了执行者的个体特征。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作者:刘晓亚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4期【摘要】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理论是他的两个重要理论。
文章综述了1986年到2015年间关于伯克新修辞学的研究,发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中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这也启示大家伯克新修辞学可为语篇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戏剧五位一体一、引言肯尼斯·伯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修辞学家,是新修辞学的领袖人物。
伯克的新修辞学理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伯克将修辞放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加以认识,并且提出了应该将“认同”确立为当代修辞的中心概念,而不是传统修辞学所关注的“说服”(刘亚猛,2008)。
他提出了修辞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理论:“戏剧五位一体”和“同一”策略理论。
二、理论介绍1.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
伯克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五位一体(pentad)”和“关系比(ratio)”。
“五位一体”就是戏剧中的五要素,即:行为(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手段(agency)和目的(purpose)。
行为指任何在思想或行动中所发生的,即发生了什么。
场景是行为的背景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主要指时间和地点。
人物指什么人或哪种类型的人进行了这种行为,即是谁做的。
手段即人物发出行为时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即他是怎样做的。
目的即为什么该人物在这样的场景用如此手段发出这样的行为。
伯克提出“五位一体”的真正意图在于揭示动机是在五大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动态关系网络内产生的。
这一网络包含由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两个组合而形成的20个“关系比(ratio)”,如“场景—行为”、“场景—人物”、“场景—手段”、“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人物”、“行为—手段”、“人物—目的”、“人物—方法”和“方法—目的”等。
英美文学中戏剧的五大要素

英美文学中戏剧的五大要素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西方20世纪最为流行的修辞批评范式之一,其中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分析法最具影响力。
伯克的新修辞学的核心思想是“认同”论,但是其戏剧主义语言观则是实现“认同”的有效工具。
伯克认为“人生是舞台,人的一切行为和经验形式都是戏剧形式。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旨在通过对话语的戏剧性分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修辞动机,是把语言或象征行动看作戏剧并对其进行评论的一种方法”。
间因此,语言是一种有承载意义并带有目的的工具,更是一种象征行为。
伯克把语言看作是戏剧,并把戏剧及其基本元素作为理解动机和象征关系的基础,确定了有五个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构成了一个基本认识框架。
伯克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描绘一个环境时都不外乎会对下面五个问题提供答案:“做了什么(行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做的(场景)?谁做的(人物)?怎么做的(手段)?为什么做的(目的)?”旧他将这五个关键词确定为“行动"(act),“场景”(scene),“人物"(agent) ,“手段"(ageney)以及“目的”(purpose) ,并将由他们构成的‘辞屏”命名为“戏剧五元模式"(dramatic pentad)。
这五个要素被称为“五位一体”,五个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构成四个基本关系对子,对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因果关系。
一个人在描绘周围环境时通过对这五个因素不同的排列方式去折射出他对环境的看法,也体现了他的动机、态度、价值观等。
英美文学中戏剧构成的五要素有行为(act)、执行者/人物(agent)、方法/手段(agency)、场景(scene)和目的(purpose)。
修辞 逻辑 西方自由 五艺

修辞逻辑西方自由五艺修辞能力是西方修辞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却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
修辞能力一般被视作修辞者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修辞者为履行修辞任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具体能力的总和,因而其包含的内涵较丰富。
鉴于此,为提炼修辞能力的内涵,本文将基于西方修辞学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尝试从修辞的定义出发厘定修辞能力。
依据修辞的概念范畴可知,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是界定修辞能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界定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修辞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修辞能力的基本概念,认为把握修辞能力的概念对促进外语能力以及国家修辞能力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引言修辞能力作为西方修辞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伴随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学理积淀。
早在西方古典修辞学时期,《论言说者》等古典修辞学家就曾直接或间接论及修辞能力,Aristotle(1954:24)关于“修辞是在每一件事上发现可用的劝说手段的能力”的论述明确将修辞能力与修辞概念紧密关联,为修辞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美国传播学会(NCA)前会长Sproule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知识谱系下依托亚氏理论对修辞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的探索较具开拓性。
近年来,随着修辞学与交际学的交叉发展,学界对修辞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研究逐渐呈交融趋势。
此类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将修辞能力视作交际能力或者将两者交替使用。
另外,目前研究中,修辞能力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演说、论辩能力等。
将修辞能力视作演说能力,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演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将修辞能力界定为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论题,调用多种学科知识形成理性的论辩,将论辩用最有效的顺序组织起来,并且以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劝说他人并最终导引行动的能力。
该定义凸显了修辞能力的“论辩”特征。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
修辞理论--伯克与亚里士多德

艺 术 教 育都市家教 264【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将对小学美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针对教学问题,探索出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学习、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学;应用通过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专业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美术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能和才能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通过美术教育改革,将创造力放在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中,使学生的智能和才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知识水平和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美术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重视。
但是我国小学的美术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不能尊重学生对绘画的表达方式;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抑制了学生的美术直觉和创作灵感,使学生自由表达的天性受到压制。
小学美术教学彻底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沦为简单的绘画训练。
美术艺术变得格式化、符号化,教师在授课中对绘画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讲解,将绘画中的颜色、形态、结构、比例等都进行硬性的规定,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个性表现,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方式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
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美术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修辞学姓名:董文英学号:201412081248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任课教师:夏莉2015年6月28日从肯尼迪.伯克戏剧五要素分析演讲的话语行为动机摘要: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西方20世纪最为流行的修辞批评范式之一,其中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分析法最具影响力。
伯克的戏剧五要素是分析话语动机非常有效的理论,尤其是对演讲类题材的分析。
本文主要以演讲语类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新修辞学的领军人物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位一对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中5个要素及其关系比的分析,指出其隐含的动机是将选民的注意力从对自己不利的种族问题中转移到正常竞选活动中,寻求白人和黑人双方选民的支持。
关键词:演讲、动机、肯尼迪.伯克、五位一体引言:演讲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活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演讲这项话语行为,其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目的和动机的。
本文试图运用肯尼斯·伯克的话语修辞理论对演讲体裁进行语篇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此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和社会动机。
此研究不仅有助于新修辞学的实际应用,而且有助于人们对演讲类体裁的有效解读,发现演讲者的隐含动机。
目前,对于演讲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传统修辞学、语音学、认知语言学、衔接与连贯以及比较新颖的语料库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而运用肯尼斯伯克新修辞观中的戏剧五位一体来分析演讲者说话的动机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而运用伯克戏剧五要素来分析话语动机对从一个全新角度研究话语行为有着深刻的意义。
演讲文本的核心目的和功能就是感染听话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达到“同一”的交际状态,其话语动机是感染听众,进而使听众接受他的观点。
所以在令听众与自己达到的“同一”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戏剧五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1.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Dramatic Pentad)戏剧主义是伯克所提出的象征应用(symbolic-using)哲学,通过分析戏剧来研究人类动机,是一种根据行为模式而不是传递信息手段的语言分析和思想分析技巧。
语言的选择使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他人不同,因而语言发挥了产生行为动机的重要功能。
伯克的戏剧主义把语言作为行为去研究,因为动机和语言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可以通过分析一种修辞技巧,发现修辞者隐含的动机。
伯克发展了戏剧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一种“五位一体”的分析工具或方法,以发现象征行为中的动机,是一种把动机的陈述归结为最基本层次的批评工具。
伯克认为它的组成包括5个要素:“行为”(act)、“执行者/人物”(agent)、“方法/手段”(agency)、“场景”(scene)和“目的”(purpose)。
这5个要素就是发现动机的原则或“语法”,动机被看作是这些术语之间内在关系或张力的产物。
需要指出的是,伯克的“行为”意指任何有意义的、有目的的行为,因此,“任何隐含有意识或有目的意义的动词,不论是特殊的或普遍的”都建构了行为。
比如,发表演说、马拉松比赛或在帆布上画一个像,都是可以通过修辞者的动机来进行研究的象征行为。
5个要素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伯克引入了“关系比”(ratio)来描述戏剧主义分析方法中5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共存的关系,体现了发话者的“选择”与“决定”。
不同的组合构建不同的动机,例如,行为不可避免地暗示执行者,而执行者则可暗示行为发生的场景。
伯克用10个关系比详细阐述5种成分之间的多种关系。
这10个关系比是场景—行为、场景—执行者、场景—方法、场景—目的、行为—目的、行为—执行者、行为—方法、执行者—目的、执行者—方法、方法—目的,颠倒每一对关系比的顺序可创设另外10种关系比。
伯克的意图是把5个要素运用于处理诸如演说之类修辞的相互作用,以便从话语的实际内容中选择5个要素,并进而发现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即演讲者隐含的动机。
2.奥巴马演讲戏剧要素分析奥巴马在2008年3月18日总统竞选最关键的时刻对美国陈腐的种族问题发表了一次情绪激动的演讲,这一演讲对其入住白宫的竞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选择了种族这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背后不免有他所蕴含的话语动机,虽然对于2015的我们来说,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对于奥巴马2008精彩的演讲的分析依然有必要,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演讲是从伯克话语修辞观研究话语动机的绝佳素材,接下来,本文将主要从戏剧五位一体以及同一理论来对2008年奥巴马竞选演讲进行动机分析。
2.1场景—行为关系比场景—行为比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是某种场景导致或规定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伯克将关系比看作为因果关系。
场景—行为关系比指在某一场景所发生的行为,这由行为发生需要场景所要求的,行为的恰当与否取决于场景。
奥巴马在演讲中,为其话语行为及话语所倡导的行为建立起适合的“场景”:“We the people,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这是奥巴马演讲开篇的第一句话,为后面陆续出现的场景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场景”即对美国奴隶制历史的回顾:“The document they produced was eventually signed but ultimately unfinished.”(他们制定的文件虽最终签署完毕,但仍属未竟之业)以及“And yet words on a parchment would not be enough to deliver slaves from bondage,or provide men and women of every color and creed their ful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然而,文件上的文字不足以打碎奴隶的枷锁,也不足以使各种肤色和信仰的美国男女公民充分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等。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这样的“行为”:“This was one of the tasks we set for th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ampaign—to continue the long march of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a march for a more just,more equal,more free,more caring and more prosperous America.”(这就是我们在这次竞选活动开始之初确定的任务之一:继续先辈们走过的未尽事业,建立一个更公正、更平等、更自由、更有关爱之心和更繁荣的美国)。
“Throughout the first year of this campaign,against all predictions to the contrary,we saw how hungry the American people were for this message of unity.”(与预期的情况相反,在这次竞选活动的第一年,我们发现美国人民多么希望聆听呼唤团结的声音)因此,这种“场景”就必然规定了“行为”发展的“必然”特性:在种族问题仍然还很严重的“场景”下,使采取适当的行为缓解局势或者解决问题的“行为”,比如说消除分歧,呼吁团结成为“必需”。
从中可以看出奥巴马隐含的动机,种族问题是个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对于早先对他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批评做了不留痕迹的反驳。
没有直接谴责黑人或白人的过激行为,而是呼吁团结,其核心动机不仅是为了得到黑人选民的支持,同时也向白人选民发出信息:他是超越种族论者,所以可以放心支持他。
这里,奥巴马通过一串接一串的行为,使选民相信他不受种族的束缚,使黑白选民都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从而达到同一效果。
2.2 行为—目的关系比目的—行为比就意味着话语主体认为特定目的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行为。
奥巴马在演讲当中对于他的精神导师赖特的“辱白”言论做了严厉的谴责,但是有着其特殊的动机。
在其演讲中,奥巴马在对于赖特牧师的言论作出批评之后,又发出了这样的“行为”:“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disown the black community. I can no more disown him than I can my white grandmother”(我不能切断与他的联系,如同我不能认我也是黑人团体的一分子。
我不能切断与他的联系,如同我不能否认我与身为白人的祖母之间的联系),这一行为的“目的”正是“These people are a part of me. And they are a part of America,this country that I love.”(这些人与我息息相关。
他们也是我挚爱的美国的一分子)他发出两个似乎是矛盾的行为,一方面不能切断与黑人群体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切断与白人亲属(他的母亲是白人)之间的联系。
但是其隐含动机也非常明显:他既需要黑人选民的支持,同时又需要白人选民的支持。
对于黑人选民,他打出“肤色”牌,对于白人选民,他打出“亲属”牌,其动机就是想得到两方的支持。
这里奥巴马所打出的“亲情”牌和“肤色”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选民与奥巴马在感情上的“同一”。
2.3 行为—执行者关系比行为—执行者关系比集中于另外一种关系,用于分析行为如何重塑个体。
奥巴马在演讲中用“反讽”的手段提出一种“行为”:“For we have a choice in this country.We can accept a politics that breeds division,and conflict,and cynicism.We can tackle race only as spectacle”(我们的国家可以有所选择。
我们可以接受滋生分裂、冲突和消极态度的政治。
我们可以仅在发生引人瞩目的事件时谈论种族问题)。
其“执行者”为“我们”,即每一个美立坚合众国的公民。
不难看出他的隐含动机就是引起选民的反思,此处“引人瞩目的事件”指的就是竞选关键时刻的种族问题风波,从而引导他的选民和支持者不要被他的竞选竞争对手的言辞所误导,重新走上他的轨道,坚定支持其竞选的决心。
2.4 “五位一体”综合分析“五位一体”是个整体,5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环环紧扣。
5个要素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不同的组合构建不同的动机,例如,行为不可避免地暗示执行者,而执行者则可暗示行为发生的场景。
对话语动机的准确解读应该是对5个要素,多个关系比的综合考量,而不仅仅是其中几对关系比。
限于篇幅,本文分析了多组关系比,但只罗列了其中3组关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