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二章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曹菁老师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理念和对现象的认识出发,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
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为: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这些学派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多选题或单选题)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020101】——经济效率最大化(1)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2)具有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同时他们又能互相协调这些目标。
(3)工会的作用是负面的,减少政府和工会对市场的干扰。
(4)在奉行新保守派思想的国家中,以美国模式最为典型。
(新保守派也被称为新自由派或新古典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5)思想渊源: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
二、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020102】——强调劳资平等,对工会态度模糊(1)更关注员工的动机、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2)双方利益基本一致的。
(3)该学派对于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是灵活的。
(4)解决方法:高绩效模式,可避免冲突,推进进步的管理实践并增强劳动者和管理方合作。
日本劳动关系模式成为该学派主张的典范。
与管理主义学派主张比较接近的还有英国模式。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020103】——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提倡工会和集体谈判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用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1)该学派认为对员工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矛盾的,员工处于不利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具有积极作用。
(2)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劳动关系学第二讲.ppt

劳动关系的资本经主济义理和论社工会业主背义景理论的理工业论资比本主较义
理论
主要解释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化进程 资本主义工业 化进程
主要代表人物 卡尔·马克思 埃米尔·迪尔 马克斯·韦伯 凯姆
相应的劳动关 激进学派 系的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 自由改革主义
派
学派
管理主义学派
主要的社会形 阶级 式
相互交错的利 分层制:多个
第二讲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引导案例:
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
2001年10月29日,由于企业低于该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且不按 法
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停工待料期间不发生活费等,以生产部门为主的 1000多名职工采取在厂内静坐停工的方式,要求解决问题。停工当天, 在劳动站的协调下,企业第一次就工资标准和加班费等问题与李某、何 某、刘某等组成的职工代表进行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全体员 工恢复上班。 2001年11月12日上午,某电器厂李某接到公司人事部的一份书面通知: 因李某煽动罢工,破坏生产,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董事会研究 并请示政府部门,决定给予开除,并不予结算工资。与李某先后接到通 知的还有公司的何某、刘某。
激进学派
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 西班牙(蒙作
员控制制度
根体系)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溯源
——亚当 斯密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让资产阶级自由追逐个人利益的自由放任 思想; 工人协会是防守的; 雇主协会采取进攻措施压低工人工资; 工人联合或工人协会往往更具有暴力性和 侵犯性;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西方五大理论学派:
新保守派 管理主义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激进派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各学派观点的比较
• • • • • • 主要关注的问题 主要研究的领域 对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程度的认识 所设想的内部冲突的严重程度 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 为改进员工和管理方之间的关系的手段
劳动关系理论溯源
•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 马克斯·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各学派的相似处与区别
• • 五大学派的相似处:都承认雇员和管 理方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五大学派的区别:
两主体之间的目标和利益的差异的重要程度 对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双方的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看法不同 对工会的作用持不同看法
新保守派
• 主要观点 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 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 利益。从长期看,供求双方是趋于均衡的。 • 解决冲突的手段 假如市场运行和管理方的策略不受任何其他因 素的干扰,那么劳资双方都会各自履行自己的 职责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和 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正统多元论学派
• 主要观点 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பைடு நூலகம் 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 冲突的。在劳动力市场上雇员大多处于 相对不利的地位。 • 解决冲突的手段 通过谈判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激进派
• 主要观点 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 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 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 解决冲突的手段 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 • • • • • 阶级和阶级斗争 剥削 异化 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 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埃米尔 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 劳动分工理论 • 工业社会理论 • 后工业社会理论 • 工业主义理论的内涵
2章2节劳动关系溯源

一劳动关系理论1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会说江社会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归因于资本的内在性质,尤其是归因于工作组织的私人所有制特征。
2工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归因于工业化进程,很少认为他与资本本身的发展有关。
3将其归因于资本的性质和工业化进程的联合作用,认为二者对西方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发展同样重要。
二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1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是一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矛盾体,,二者在利益上存在根本,不可调的冲突和矛盾,资产阶级的目标是从工人劳动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与无产阶级的目标完全对立。
2剥削3异化:通过生产劳动才能使人们认识自身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称为商品,劳动者出卖自身劳动力时,劳动就不再是他自己,劳动者自身的创造能力被异化了。
4工会,国家意识形态工人提高生活条件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极大限制,虽然有时候雇主让步,但大多数是失去工作原因是:1工会减少工人压迫程度,组织工人运动,但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工人就处于根本不利的地位,2工人罢工时承担更多的风险,因罢工挨饿的是工人而不是资本家。
政府是资产阶级的工具,是为保护和加强资本主义产权服务的,尽管政府实施一些提高工人待遇的改革,但资产阶级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这些改革一般比较软弱,不会触动资产阶级的利益。
5两极分化马克思认为阶级分化有四个原因1大企业财大气粗,有能力将弱小的竞争者从市场上驱逐出去。
2工厂规模的扩张使工人向大型工作场所聚集,机器大工业使工人的阶级同一性更加明显。
3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资本家想方设法使用资本密集的机器和提高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造成工人内部技术差距日益缩小。
4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率的提高会给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带来提高,但这与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剩余价值相比,微乎其微。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智能得到生产产品一部分机制,并智能购买产品的一部分,存在供给相对需求的长期过剩,资本家可以通过许多形式将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但这部分增量智能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
自考 劳动关系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一、新保守派: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
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
典型模式:美国模式二、管理主义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
同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管理主义学派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典型模式:日本模式三、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

德国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
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
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35年进波恩
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
律系,但主要兴趣在研究历史和哲学。
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不久便投入政治、经济、社会特别是劳工运动的研究和
实践活动。他和恩格斯一起创作了大量批判时政、评论当时社
工作。1891年出版《大不列颠合作运动》。
S.J.韦伯先后在陆军、殖民等部任职员和文官。
两人于1892年结婚。此后,夫妇二人密切合作从事
社会和科学活动。1895年共同建立伦敦经济学院。
1913年共同创办《新政治家》杂志。1914年夫妇
参加英国工党。S.J.韦伯在1915~1925年间代表费
边社参加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1924年在第一届工党政府中任贸易大臣。1929~
弗里蒙特·卡斯特
赫伯特·西蒙
人际关系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管理过程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
决策理论
2、劳动关系策略(P55,略)
(二)罢工与谈判理论
Verizon(是美国最大的两家电信运营商之一)与工会谈判破裂 4.5万名 工人开始罢工,此前CWA(美国通信工人工会)和IBEW(国际电子工人 兄弟会)这两家工会曾在2003年和2008年分别发起过罢工,这两次总计 长达18天的罢工共导致超过2800万用户受到影响,并给Verizon带来了 4000万美元的损失。最终该公司以在接下来的3年里每年加薪12%来做出 了妥协。
4、邓洛普模型评价 (1)优点 ①邓洛普模型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劳动关系的解
析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从而为国家和企业把握和引 导劳资关系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参考; ②邓洛普模型比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了劳资关系 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研究劳动关系和解决劳资纠纷提 供了借鉴。 (2)缺陷 ①它只是静态地分析了劳动关系的基本情形,忽 视了劳动关系运作中的行为变量,忽视了个人在其中 所起的作用; ②强调正式关系,而不重视非正式关系; ③其研究面过于狭窄,仅仅关注规则的制定,而 没有提供任何客观的、可以定量研究的东西。(P50)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

第二讲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一、早期工业社会雇佣关系的特点(原因)1.雇佣关系的萌芽(雇佣关系产生的原因之一):重商主义的出现。
17世纪开始,英国“重商主义”的家庭手工业,从而产生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萌芽。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惜采用野蛮的暴力手段,通过“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实现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从而使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何谓重商主义?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才废弃以重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何谓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
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
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 劳资关系: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 • 特点:集体谈判 有组织的劳工运动 劳工立法的出现、相应机构的建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 特点:社会劳动问题 民主参与权 立法不断完善
第二节: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 • • • 一、劳工问题与劳资关系 劳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双方利益的不同 二、劳资关系的发展 : 第一阶段:单个的资本家和单个工人之间的关系, 原始的从属的劳动关系 • 第二阶段,单个的资本家与组织起来的工人之间的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 集体的劳动关系 • 第三阶段,资本家的组织和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从集体劳动关系 社会的劳动关系 • 第四阶段,劳动者及其组织、雇主及其组织和政府及其组织三 方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劳动关系
安德森模型
第四节:劳动关系策略理论
• • • •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 古典管理、 行为科学(人力资源)、 现代管理
二、劳动关系策略
• 企业劳动关系:企业层面或企业范围的劳动 关系 • 劳动关系策略就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劳动 关系运行过程中所制定和运用的行动方针和 斗争方式。
• 关注的是微观或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历史
• • • • 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圈地运动 劳动关系的产生:农民破产,沦为乞丐和 流浪者,或在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 • 劳动关系性质:暴力和强制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 标志: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技术的变革 • 劳资问题处理:劳资双方处理 政府不 予干涉 • 劳动关系的特点: 矛盾的焦点是劳动条件的改善 工人的力量薄弱 冲突的方式是激烈的对抗 政府向雇主倾斜
三、劳资合作绩效理论 管理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一、早期工业社会雇佣关系的特点(原因)1.雇佣关系的萌芽(雇佣关系产生的原因之一):重商主义的出现。
17世纪开始,英国“重商主义”的家庭手工业,从而产生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萌芽。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惜采用野蛮的暴力手段,通过“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实现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从而使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何谓重商主义?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才废弃以重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何谓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
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
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
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
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
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
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
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t.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的结果:农民、牧民与土地分离,受雇于资本家和大地主,带有极大剥削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2.雇佣关系产生的原因之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瓦特发明蒸汽机,使机器代替人力,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变。
工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
雇佣劳动关系随之产生。
何谓工业革命: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工业革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⑴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⑵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英国圈地运动)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掠夺);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生产方式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价值与劳动价值的比大幅增加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并使劳动日益单一化③引起了手工工场工业向工厂工业的转变④开创了制造大机器的时代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②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⑥标志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二、劳动理论流变及相关的文献(一)古典经济学流派的劳工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及其代表: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
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
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
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
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李嘉图革命”。
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
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
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产生了自身的矛盾。
李嘉图特别强调过这种矛盾,不过他的解释也不能消除这种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1.威廉.配第(1623—1687年)。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作坊主家庭,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后来成为医生、国会议员兼大资本家,但他关心并研究经济理论,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并使之成为“英国经济学之父”。
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发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规律,他把这门学术叫“政治算术”。
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2.亚当.斯密(1723—1790年)。
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开始的。
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
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萨缪尔逊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作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从配第到斯密刚好一百年时间,其间英国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洛克、诺思、马西、休谟、斯图亚特等。
斯密正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古典经济体系。
在斯密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着眼于经济政策,不大注意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急于对市场进行干预。
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是从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也叫自由市场机制)。
这里,我们不得不先分享斯密的一段精辟话语:“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
”——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
当然,斯密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此,这只是他找到了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