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句读

合集下载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的技巧文言句读技巧
句读是指按照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韵律,正确地呈现文言文的语调和
节奏。

以下是一些句读的技巧。

1.重音抑扬:文言文的句子多采用抑扬格的韵律,即在一个句子中,
重读的音节和轻读的音节交替出现。

在朗读时要注意抓住重读音节,使其
音量和音调上升,轻读音节则音量较小,音调平稳。

2.押韵抱腰: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押韵和抱腰的修辞手法,即在一个句
子中,相邻的两个字音节押韵或抱腰。

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押韵和抱腰
的规律,使其音节清晰、韵律流畅。

3.歇带停顿: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歇带和停顿的手法,即在一个句子中
有明显的停顿和断句。

朗读时要注意根据语法和意义的需要,在适当的位
置停顿,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

4.弯折进扬: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弯折进扬的语调,即在一个句子中,
声调上下起伏。

朗读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这种语调,使句子的节奏感更强。

5.报数铿锵:文言文中的数词往往要读得铿锵有力,突出其数量的重
要性。

朗读时要注意提高音量,使数词读得明确有力。

以上是一些句读的技巧,通过练习和熟悉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可以
更好地朗读文言文,将其特点和美感展现出来。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古代汉语句读课件
和章节的划分。) “ 、”在《说文》中作为一个字收入, 古音读为“逗”,今音读为“主”。
三、句读的位置 旁点为句,句中点为读。
第二节 误读的表现和原因
一、误读的表现 1. 当断而失断
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灵枢经白话解》
第389页人卫出版社1963年版)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
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伤寒论集注》 第269页,人卫出版社1957年版)
2. 不当断而误断 例: 凡人大劳、大欲、及病后、久病
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 (《温疫论评注》第282页,人卫出版社 1977年版)
(葛根汤方)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 似有汗,不须啜粥,餘如桂枝法,将息及 禁忌。(《注解伤寒论》第67页,人卫出 版社1972年版)
3. 当属上而误为属下 例: 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
皆以伤寒为辞。(《温疫论评注》第1页)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并
讹,今从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监 二年。则元起当齐梁间人。(《中国医籍 考》第15页)
4. 当属下而误为属上 例: 旋复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
满。(《神农本草经》第103页,商务印书 馆1955年版)
第五章 句读
第一节 句读的名称、符号和位置
一、 句读的名称 “句读”一词最早出于东汉何休《公羊
传 解诂·序》。
句读的别称有: 句投、句断、句度、句 逗等。
句和读的区别: 语气绝为句,半绝为读。
二、句读的符号 1. 点号: ①芝麻点 、 ②圆点 · 2. 圈号: ○ 3. 钩勒号: (主要用来标志古书段落
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4. 要充分利用古汉语的语法标志。 (1) 语气词 句尾: 乎、耶、欤、哉、焉、耳、 矣、也。 句首(发语词): 盖、夫,今夫、 若夫、且夫。 (2) 叹词: 噫、嘻、吁、嗟乎、呜呼。 独立成句。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

古代汉语练习——句读

古书的句读练习[练习一]一、什么叫“句读”?二、判断下列句子标点的正、误。

(标点正确的,在该句后面的括号内打“√”号)1.①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③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 )2.①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②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③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3.①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②知不知,上矣。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③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民无已。

( )4.①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②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③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 )5.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6.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三、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诸橐以与之。

(左传)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5.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

秦时为布衣。

少年,有客相之日:“当刑而王。

”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

)。

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

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

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

”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

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

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

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

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22
三、借助固定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 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掌握 这些特殊句式,可以成为我们断句 的切入点。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23
需要掌握的几种句式
• 判断句式:“……者,……也”

“为、乃、即、则”等
• 反问句式:“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30
六、借助修辞手法断句
•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 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断句也有帮助。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31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
不下堂(对偶)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
死人固皆死
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16
5、其它的如: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 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 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 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17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 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 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
胜走如鲁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
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顶真)
文言文的句读与断句(精选)
32
小结
• 1、先找名词,分析主谓宾; • 2、再找动词曰谓云等; • 3、找到虚词,进行断句; • 4、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和语法结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名词解释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dòu)。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一段。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

古人指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书面上用圈(“。

”)、点(“、”)来标志。

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

北宋活字印刷术之前,古时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北宋之后,书本印刷无断句,读者一般是以句号(。

)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

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可以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古代汉语 句读

古代汉语 句读

下面就《论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 《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 《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6.古文标点的原则
借助虚词:
(2)在句尾虚词之后断句。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焉”、“哉”、
“乎”、“与”、“耶(邪)”、“耳”、“而已”等。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
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 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经传皆通习之。 ‛
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是六艺经传,这样才符合
韩愈的原意。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 庄公十 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登,轼而望之‛。 “登”指登上兵车,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车)相 对;“轼”在这里用如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 前句“下视其辙”也应该相应的改为“下,视其辙”。
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原来被判死罪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受腐刑
的话,也可以免死,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腐 刑来代替死刑。
意思是说那些被罚劳役的人就全部赦免;
(误):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
刺来谒,立西街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 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4、互文:两个句子或两个片语(上下文义)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5、代称: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借代、换名”。

6、引用:引经,指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言来证明某一观点。

7、骈偶:又称对仗,古代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言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8、武经七书:也称《武学七书》。

宋代官方颁行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收录中国古代七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有《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二、简答题【学习资料,收藏必备】(一)、古书注解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现古书注解的类型1、传注类:常见的术语有诂、训、传、注、笺等。

2、章句类:章句就是“离章辦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孟子章句》3、义疏类: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4、集解类即集各家之注,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解釋。

如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詩集傳》,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即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古人读书都是从小就学习句读。
3、句读符号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汉代有很多标点。如《武威汉简》所见: □ ○●△ 〒∧∨レ 、等。 不过,常见的句读符号是: ヽ 〇 我国古代的书籍一般是没有断句的,刻书有 句读开始于宋代。但是加句读的的书,终究是少 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仍旧是不断句的。 ヽ
经传皆通习之。 ‛
李子蟠爱好的是古文,通习的是六艺经传,这样才符合
韩愈的原意。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 庄公十 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登,轼而望之‛。 “登”指登上兵车,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车)相 对;“轼”在这里用如动词,是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 前句“下视其辙”也应该相应的改为“下,视其辙”。
所以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原来被判死罪的人,如果他们愿意受腐刑
的话,也可以免死,也就是允许他们用腐 刑来代替死刑。
意思是说那些被罚劳役的人就全部赦免;
(误):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
刺来谒,立西街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 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下面就《论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 《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 《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6.古文标点的原则
4. 什么是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学 运动的开展,而在我国兴起并在实践中日益完善 的、用来表示停顿、语气、语法关系以及词语性 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 我国现行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 。 )、问 号( ? )、感叹号( ! )、逗号( , )、顿号( 、 )、分 号( ; )、冒号( : )、引号(“ ”、 ‘ ’)、括号 ([ ]、 ( )、〓 〔、 【 】)、破折号(——)、 省略号(……)、着重号( .)、连接号( — )、间隔 号( ·)、书名号(《 》、 〈 〉)、专名号 ( ), 等等。
借助虚词:
(1)在句首虚词之前断句。
句首虚词常常用于领句,之前是另一个句子,其后 又是另一个句子,找准了句首虚词即可在此处断开。 常用的句首语气词有“夫”(“且夫”、“今夫”、 “故夫”)“盖”、“惟”(“其唯”“岂唯”) “然且”、“何为”、“何以”、“何其”等,其前 一般断句;连词“苟”、“即”、“使”、“即使”、 “向使”、“假使”、“纵”“纵使”、“虽”、 “然而”等,一般处在分句之首,其前多可断;时间 副词有:“是时”、“昔者”、“向者”、“方今”、 “既而”、“既已”等。
借助虚词:
(2)在句尾虚词之后断句。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焉”、“哉”、
“乎”、“与”、“耶(邪)”、“耳”、“而已”等。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
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 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5.标点符号和句读之间的差别 1古人所说的“句”和“读”,其含义广泛,不 同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2古代的句读一般只用两种符号:“。”和 “、” 。标点符号的数量比句读符号多。 3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句读只起断 句的作用,只表停顿,它既不能表示句子的各 种语气,也不能表示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4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现代 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就是由 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分句也说成 句子。
借助修辞手段:
古文中有大量的整齐句式,其中还有相当多 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些句式,句法结构相同 或相似,字数大致整齐,形成一种鲜明的特点。 抓住这种特点就比较容易确定句读的位置,便于 断句。除对偶、排比外,还有连珠、反复、层递 等多种修辞手段。
A:孙 子 曰 凡 用 兵 之 法 全 国 为 上 破 国 次 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 之 是 故百 战 百 胜 非 善 之 善 也 不 战 而 屈 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②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
陵、北至于无棣。《左传· 楚屈完来盟于师》
很多代词也可领句,其前可断,常见的代
词有人称代词“朕、予、余、吾、汝、尔、乃、 若、其、彼、夫”等,指示代词“是、此、斯、 兹、他、各、每、或、莫、若、尔、然”等,疑 问代词“谁、孰、何、胡、奚、曷”等。
不过要注意的是上述名词、敬词、谦词、代词等
既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放在句首,也可以作句子的
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后(谦词敬词一般不做宾
语),在断句时一定要弄清楚到底是作主语还是 作宾语,如果是作主语,才能在其前点断,作宾 语则可考虑其后能否点断。
借助对话标志:
古汉语中,“问、云、曰”是表示对话关 系的动词,在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它们的后面点 断。但如果不表示对话关系,而只是一种客观的 表述,就不能点断。 标点的时候,要将记言部分与记事部分或作 者的议论部分准确地分开,以防引文上溢,下衍, 中断,不足。 标点记言部分要注意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善于识别人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连词经 常起联接词组和分句的作用,句尾语气词通常用 于句末,叹词一般单用,代词常在句末。
值得注意的是:语气词“也”虽然大量用于句末,
但有时也用于句中,不能一看到“也”字就断句。
在某些实词的前后断句。
文言文的句子大多数是按照主谓宾的语序构
成的,很多时候,句子是用名词领句的,也会用
2、句读的重要性: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句读,《礼记· 学记》 记载说:“一年视离经辨志。” “离经,断句 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孔颖达疏: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说:“自诱之少, 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是古汉语学习中 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讲,能否正确地标点和翻 译文言文,是一个人古汉语水平高低的标 志。古谚说:“学识何如观点书。” 古文的标点和翻译本身虽然也有一些 理论,但它们更多的是偏重于实践,偏重 于用古汉语的理论(特别是词汇、语法、 音韵理论)来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实践。
(误):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
善,故能举其类。
(正):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 唯善,故能举其类。
从上面所举的各方面的例子来看古书的标点问题有 各种不同情况,有些明显的错误很容易看出来,但多数 情况是需要仔细玩味文意,才能判断标点是否正确的。 不但现代人标点的古书常常有错误的地方,就是古代的 注疏家对某些文句也往往有不同的句读法,我们必须具 备审辨的能力不可盲从一家。 当然,有时两种标点甚至两种断句都可以讲得通, 这就应该属于百家争鸣的范围,不必强行断定谁是谁非。
借助惯用句型: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固定句式,每种固定句式 都可以断句,都是句读所在的标志。 判断句的“……者,……也”式。 被动句的“为……所……”式、“见……于……” 式。 还有些习惯句式,如“有……者”、“若(如、 奈)……何”、“无乃……乎”、“得无…… 乎”、“岂不……乎”、“何其……也”、 “何……之有”、“何……为”等等。 这些格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
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正) “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
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 掌似虎是也。‛
(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 (韩愈《师说》)
(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B:阳 货 欲 见 孔 子 孔 子 不 见 归 孔 子 豚 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 乎 曰 不 可 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 可 谓 知 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 仕矣 (标点)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 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 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 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误):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
顾籍谓功业可立就。 “符合情理”,指的是不但要和客观 事物的情理相一致,而且要和上下文所述 的情理相一致。

标点出来的句子如果不合情理,那就说明 标点有错误。这种错误还比较常见,不细
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误)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误):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 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自通鉴》卷三十七)
(正)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
我们标点的是古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符合古代 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用法;如果标点有押韵的地方,还 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点是否正确的一 个重要指标。例如:
(标点)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B:阳 货 欲 见 孔 子 孔 子 不 见 归 孔 子 豚 孔 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 乎 曰 不 可 好 从 事 而 亟 失 时 可 谓 知 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 仕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