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严复与斯宾塞、赫胥黎之间的思想关系——一个主要基于伦理学的解读

严复与斯宾塞、赫胥黎之间的思想关系——一个主要基于伦理学的解读

S e p .2 01 4 V o l _ 3 0 N o . 5
【 伦理学研究 】
严 复与斯宾塞 、 赫 胥 黎 之 间 的 思 想 关 系

个主要 基 于伦 理 学的 解读
贾新奇
( 北京 师 范大 学 价 值 与文化 中心 , 北京
1 0 C 8 7 5 )

要: 关 于严 复与斯宾塞 、 赫胥黎 的思 想关系 , 存在 着两种主要观点 : 一种 观点认 为 , 严复在 几乎所有 的主要
李泽厚先生就是这么理解的他说严复通过宣扬进化论让国人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民族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与此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严复要人们认识这种规律后不应自甘作劣等民族坐待灭亡而应该赶快起来进行奋斗
2 0 1 4年 9月 第3 0卷第 5期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r n a l
理论 范 围作适 当 的收 缩 。斯 宾 塞 认 为 , 宇 宙 之 中存 在永 恒 的力 , 在 的推 动 下 , 物 质 不 断 地 聚 合 与离 散, 而 总体 的变 化方 向则 是物质 日趋 异质 化 、 结构 复
杂化 , 这 个演 变 的 进程 就 是 进 化 。宇 宙 进 化 原 理贯 穿在 生 物领域 , 结 果就 是 生物从 简单 到复 杂 、 从 低级 到高级 的发 展 , 而生 物 进 化 的 基本 动力 就 是 不 同物
1・
变 自己 , 因而拥 有更 高 的体 力 、 智 力 和 道德 , 他 们 就 生存 下来 , 而那 些失 败 者 , 要么不够幸运 , 要 么 不 善 于完 善 自己 , 就 被淘 汰 掉 。如 此 , 社会 的进 化 过程 ,

天演论严复译文

天演论严复译文

天演论严复译文
以下是5个关于《天演论》严复译文及其出处、意义的赏析:
1.《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
分,其译文准确、流畅,既忠实于原著,又符合中文表达习
惯。

严复在译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使得译文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

2.《天演论》的翻译和出版,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天演论》的译文风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汉语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3.《天演论》的译文不仅传达了原著的基本思想,还融入了严复
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天演论》的译文语言优美、流畅,表达力强。

严复在翻译过
程中,不仅注重传达原著的思想内容,还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的译文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天演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
翻译和出版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向中国介绍了
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引发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对全球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演论》严复译文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译文准确、流畅、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

同时,《天演论》的出版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

2019年4月第35卷第4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Apr.2019Vol.35No.4*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成都理工大学协同研究中心资助刘青青/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阎黎明/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4000)。

从“达旨”翻译看严复的翻译思想*——以《天演论》译本为例刘青青,阎黎明摘要: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达旨”翻译,并在译本中采用“词语颠倒增减”“以中国古书故事代之”“略为解释”“列为后案”等翻译手段,充分地体现其翻译思想,即重视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学习、强烈的爱国主张、强调表达原文精神。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达旨”翻译;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19)04-0047-04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作为翻译家的严复,关注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等名著。

《天演论》是严复最早的翻译作品,给当时混沌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自强保种”的重要性,也让更多民众行动起来改变中国当时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由此可见,《天演论》的确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这与严复采取的翻译手段——“达旨”翻译息息相关。

谈起“达旨”翻译,严复自己认为这种翻译方式“实非正法”,劝诫大家不要效仿他,但正是这种“非正法”的翻译方式才让《天演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其所谓不正确的翻译方式反而能取得成功呢?这是因为严复所采取的“达旨”翻译背后蕴含其独特的翻译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研究“达旨”翻译的概念及其提出的背景,结合“达旨”翻译手段在《天演论》译本中的体现,更深入地了解严复的翻译思想。

一、“达旨”翻译概论及产生背景1896年,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多角度审视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李颖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008 ""(3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翻译。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从目的论看严复翻译中的_不忠_卢静

2009.5摘要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关键词严复不忠实目的论说到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

虽说“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期,支谦就在《法句经序》中提出,但严复确实将其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的第一人。

作为“信、达、雅”这翻译标准的创始人,很多学者认为严复本人在翻译实践中就没有恪守这一标准。

尤其是在“信”这一方面,严复没有做好“忠实”于原文。

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严复翻译中的“信”。

1严复眼中的“信、达、雅”以及其内在关系严复早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那“信、达、雅”所谓何物呢?1.1“信”和“达”的理解所谓“信”即做到“意义不倍于文本”。

也就是要做到对于原文的忠实。

至于具体是哪些方面的忠实,是词汇,内容还是风格方面的忠实呢?严复并未明确提出。

相比之下,对“达”这一方面,严复却谈论颇多。

“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不同的学者对“达”有着不同的阐释。

很多人把“达”理解为“通顺、畅达”,也有人理解为“明白、易懂”。

卞之琳认为,“达”是指译文畅达,其包含了相当于内容,语言和风格等三方面。

茅盾认为“达”即译文能使别人看懂。

马谷城认为“信、达、雅”的要求,大体上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正确,通顺,易懂”六字标准。

王佐良认为“达”是指尽量运用他们所习见的表达方式。

周煦良认为“达”就是使译文能使人看得懂。

林语堂先生也把“达”看成是通顺的标准。

沈苏儒认为“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内容(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在译文中很好的表达出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意。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

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作者:李兵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摘要:在近代最早把这一“变”的思想加以现代化、系统化和哲学化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严复,严复的天演哲学是真正从启蒙的高度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界域,但无可否认的是,严复和他的《天演论》都无法完全摆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从传统到现代之间浓厚的过渡性。

本文力图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入手来分析其所具有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质。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传统与现代【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60-02“变亦变,不变亦变”,这是一条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在中国近代,这条规律尤为昭目,认识到“变”的必然性,并以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指导,是一切进步的中国人的共同特征。

探求中国的变革路径并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先驱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正脊梁。

而在近代最早把这一“变”的思想加以现代化、系统化和哲学化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是严复,他在《天演论》的开篇中就提出:“虽然,天运变矣,而又不变者行乎其中。

不变惟何?是名天演。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

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

”。

1严复的天演哲学是真正从启蒙的高度打开了中国人的思想界域,它像一阵春风吹过神州大地,陷入荒芜的思想开始逐步返青。

但无可否认的是,严复和他的《天演论》都无法完全摆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得其具有了从传统到现代之间浓厚的过渡性。

本文力图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出发点入手来分析其所具有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性质。

严复找到了西方近代的进化论思想,并把它发展成了自己的“天演”学说。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对于“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的极度强调,严复认同的是斯宾塞的哲学体系,并把它加以为我所用的诠释,他认为西方思想的先进是导致中国和现代西方不同的首要因素,进化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

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影响

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影响

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影响严复最著名的译作是《天演论》。

《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也是达尔文学说的忠诚拥护者。

《天演论》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学术讲座上的讲稿,导言是1894年他在讲稿付印前添写的,较正文还长些。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进化论学说的基础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奠定的,赫胥黎坚持并发挥了这一思想。

严复译述《天演论》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

他将《天演论》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加了按语。

他在阐述进化论的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种的警告。

严复在按语中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

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

面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严复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能不看实际地妄自尊大,一味大弹"夷夏轩轾"(轩轾xuan zhi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老调,弄得不好,就会亡国灭种。

《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但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它启示人们,中国目前虽弱,但仍有挽救的办法,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

《天演论》于1896年译成,……他说,达尔文的书,在欧美两洲,几乎家置一编,妇孺皆知,其学说最要有二,一曰物竟,一日天择。

此外,严复还把《天演论》译稿给梁启超等人看过。

因此,《天演论》正式出版虽在1898年,但其物竞天择的理论在此以前早已在思想界传开。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引言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

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文就不‚信达雅‛。

其实,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谈翻译时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

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对,于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要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仅仅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

直到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学术会议的召开宣告了翻译研究学派的成立,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苏珊&#8226;巴斯内特和安德烈&#8226;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在1990年出版。

他们在研究翻译时关注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文本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

玛丽?斯内尔?C霍恩比把这种翻译由文本转向文化和政治的研究,称之为‚文化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学派。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会出现问题。

‚但是,在话语体系、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也会出现问题‛(Lefevere 1992:87)。

‚勒菲弗尔最初只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但他也赞同弗德雷克&#8226;詹姆逊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即‘指导人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的体系’‛(Hermans 2004: 126)。

再后来勒弗维尔将其定义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其中包括观点和态度,并且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解读文本‛(Bassnett&Lefevere 2001:48)。

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人们对于文学的看法,或者在某个社会中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赫曼斯编辑了《对文学的操纵》,他指出‚从译入语的角度,所有翻译为了特定的目的,都包含了对原文本的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间的关系
从进化的哲学观念到科学进化论进化论,旧曰演化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物种不变论。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以详实的材料、生动的言语和严密的逻辑,对进化这一传统命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他认为,进化的机制在于大自然对生物后天差异性的选择,即在世世代代的生存斗争中,大自然倾向于使那些有益的变异得到保留,而使那些有害的变异遭到淘汰。

达尔文将这一解释概括为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排斥一切涉嫌目的论、进步论的主观因素,代之以更为客观的科学精神和极具说服力的科学论证,为进化从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升华为彻底唯物的科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和精髓。

斯宾塞的进化观奠定了其社会进化学说的基础。

早在1850年以前,斯宾塞便在思考进化的问题,其社会进化思想在开山之作社会静力学中已初现端倪。

斯宾塞对进化的思考源自他宏大的哲学构想。

涉猎生物进化问题,正是要为他的社会动力学奠定基础。

从时间上判断,斯宾塞对社会动力的研究,要早于物种起源的问世,因而它不可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真正对斯宾塞进化观的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乃是19世纪初的拉马克进化论。

华莱士写道: 显然,斯宾塞的生物学思想完全基于拉马克学说,强调获得性征的遗传。

他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人对进化、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三大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首先,达尔文与斯宾塞对进化本身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

斯宾塞坚信进化即进步的法则,认为从低等生物到作为最高生物形式的人类之间构成了一个线性的、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

这种必然进步观遭到达尔文的坚决反击。

他驳斥道: 我不相信任何一成不变的法则我不相信有什么必然发展的法则。

达尔文甚至不愿使用进化这个被斯宾塞赋予方向性和目的论色彩的术语,他通常用变异的遗传来描述生物个体毫无方向和目的的演变。

达尔文的进化实为分支的演化,呈树状,而拉马克斯宾塞式的进化乃是线性的进步或发展。

其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不同于斯宾塞的适者生存。

斯宾塞将“适者”直接与人类社会的“强者”等同起来,进化乃是伴随着强者的生存和壮大的必然过程。

这一名为“适者生存”、实为“强者生存”的强者哲学。

在达尔文看来,“适者”是指那些能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并非一定是所谓的“强者”。

强弱只是相对而言,对自然的适应或者说自然选择才是生物进化的永恒法则。

最后, 达尔文与斯宾塞对“生存斗争”的理解相去甚远。

在达尔文那里,“生存斗争”是生物为适应自然必须做出永无休止的努力,它以及进化本身都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无所不在的现象。

斯宾塞将“生存斗争”视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走向完美所必然经历的残酷过程。

随着社会进化至完美境界,进化及生存斗争的历史使命就此终结。

与达尔文相比,斯宾塞对生存斗争的理解显然带有目的论、方向论的主观色彩。

尽管达尔文进化论与斯宾塞学说在进化观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但这并不妨碍前者对后者产生一定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在当时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很大,以至于斯宾塞与大多数人一样, 不得不正视达尔文学说给他们的固有观念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冲击。

不过,斯宾塞在吸收达尔文学说时,并没有放弃他坚信不疑的拉马克主义,反而通过有限、批判地吸收“自然选择”来强化自己对拉马克进化论的信仰。

综上所述,斯宾塞社会进化学说既不可能源自达尔文进化论,也不可能在其要旨上受到后者的影响。

尽管达尔文进化论间接促进了斯宾塞学说的改进和普及, 但二者在基本进化观上的巨大分歧是不能因为这种影响的存在加以否认的。

生物进化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为起点,但其实在达尔文之前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进化论。

在其后的100多年中,随着现代生物学的进展,生物进化论在《物种起源》的基础上被不断完善,修正了达尔文的一些学说。

“适者生存”的说法源自严复,严复翻译并总结了托马斯·赫胥黎的大量著作,合并并改译为《天演论》在清末造成很大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赫胥黎——严复《天演论》,作者不是同一人。

斯宾塞在哲学层面提出进化论的学说,在达尔文之前,他把进化论应用到社会学之中,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等,被认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主张在社会中削弱或压制“劣等人种”。

严复,受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和斯宾塞等人的影响很深。

由于其留学的英国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故乡,所以严复有很多机会接受进化论思想的熏陶。

《天演论》是从赫胥黎的《进化论和伦理学及其他》译出来的。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主要功绩是:
他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过程和基本论点。

他告诉读者,《物种起源》中要数《物竞》和《天择》两篇最重要。

物竞,就是生存斗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而进化的,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严复认为,达尔文进化学说同哥白尼学说一样,在科学史上引起了一场大革命。

他还介绍了进化论在西方使人们一新耳目、更革心思、受到各界人士重视的盛况。

严复对达尔文学说的推崇和介绍,对中国人民了解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它的伟大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严复毕竟是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的社会观是唯心主义的。

当他翻译《天演论》的时侯,西方正盛行一股歪曲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动思潮,斯宾塞在这股反动思潮中最早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反科学地把生物学的规律搬到人类社会中去,用动植物的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替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和侵略政策辩护。

曾经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进化论的赫胥黎等人也被卷了进去。

严复不但没有看出赫胥黎《进化论和伦理学及其他》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而且在按语中多次用斯宾塞的观点来解释和补充赫胥黎的观点,使《天演论》也带上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