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好用”的路径探索——以嘉兴市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好用”的路径探索——以嘉兴市为例

L 32
Cop国y土ri资g源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AND&RESOURCES
探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究 研
TANSUOYANJIU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要求。 有鉴于“多规”时期规划冲突打架、 审批流程复杂、地方调整频繁等问 题,国家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之时,明确要“确保规划能用、管用、 好用”,可以说是抓住了新规划体 系 创 建 的 真 谛, 极 具 针 对 性, 也 是 对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高标准 要 求, 而“ 好 用” 是 全 面 落 实 规 划 宗旨目标,调节各相关关系的关键。
率先开展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 交易、率先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 置综合配套改革等。目前嘉兴市存 量土地供给占供地总量比例已达到 50%。
四是创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2008 年,嘉兴市率先全面开展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并结合第二轮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编 制, 开 展“ 三 调 优”( 通 过 土 地 整 治、 高 标 准 农 田建设等,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 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质量或效益提 高)试点。当前嘉兴市不论是项目 整治面积还是工程实施质量均走在 全省全国前列。
国土资源
LAND & RESOURCES
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好用”的路径探索
——以嘉兴市为例
□□ 嘉兴市土地学会 汪善明 王建龙 何良将 沈 秋
一、嘉兴市土地利用概况
(一)土地利用情况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 处长三角区域地理中心,陆域面积 4223 平 方 公 里, 海 域 面 积 1532 平 方公里。依据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嘉兴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规 划实施监管机制,全市土地利用结 构逐渐优化,规划主要控制指标逐 渐趋近或达到国家和浙江省下达的 2020 年控制目标。

扬州水岸新城规划方案

扬州水岸新城规划方案

主导产业选择及布局优化
主导产业选择
结合扬州水岸新城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先选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 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布局优化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合”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 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活。
商业服务设施
布局商业中心、超市、 便利店等商业服务设施 ,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
求。
04
CATALOGUE
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自然环境
扬州水岸新城位于长江与京杭大 运河的交汇处,水资源丰富,拥 有独特的江河景观和湿地生态系 统。
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和人类活 动的影响,部分水域受到污染, 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 样性下降。
扬州水岸新城规 划方案
目 录
• 项目背景与目标 •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 • 交通系统与基础设施 • 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 • 建筑风格与文化遗产保护 • 经济产业与发展策略 • 社会民生与公共服务 • 实施保障与政策支持
01
CATALOGUE
项目背景与目标
扬州市概述
01
02
03
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 丰富的文化遗产。
06
CATALOGUE
经济产业与发展策略
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2
产业结构
当前扬州水岸新城的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 、服务业和农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占比较低。
产业布局
现有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和集聚效 应,不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省域视角下城乡空间特色塑造方法探索——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

省域视角下城乡空间特色塑造方法探索——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
周岚 张鑑
ZHOU Lan;ZHANG Jian
■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2049/j.urp.201902006 ■ 文章编号:2096-3025(2019)
02-0049-10
作者信息
周 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 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张 鑑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理事 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
省域视角下城乡空间特色塑造方法探索
—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为例
Exploration on the Method of Building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vincial Level: A Case Study on “Strategic Planning for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su”
Abstract The crisis of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around the world. 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In recent years, our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many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also changed greatly,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extension from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to spat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mining, from small-scale to macro-scale urban and rural space, and from the protection of bottom-line to the promotion of guidance and building. In this context, Jiangsu has carried out thematic research and planning practi国共同关注的重点议题,经历了四十余年快速 城镇化,我国城乡空间特色也在逐渐消弭。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提出了对城乡 特色保护的新要求,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具体表现在从物质 空间保护延伸到空间文化内涵挖掘、从小尺度空间拓展到宏观尺度的城乡空间以 及从底线特色保护提升为主动引导塑造。在此背景下,江苏省陆续开展了专题研 究、规划实践工作,对城乡空间特色塑造进行了多类型、多层次探索。本文以《江 苏省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为案例支撑,在深入分析省域资源禀赋基础上,从 省域层面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整合,一个体系、三大行动”的城乡空间特色塑 造框架,并从资源价值识别、特色管控体系、规划有效传导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 易操作的规划策略。 关 键 词 省域空间特色,特色管控体系,实施传导机制,特色发展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扬州为例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扬州为例

2020年第36期总第458期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No.36,2020Serial No.458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扬州为例王向东(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共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文化的法规制度等。

扬州近年在推进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意识、价值共识等的构建,但尚需在引导公众舆论、推进社会适应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准则;生态文化体系;扬州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142-02生态文化体系既是生态文明体系的基础和基因,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及其体系建设的深沉、持久的动力源泉。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扬州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其成绩有目共睹,其缺憾亦具镜鉴意义。

一、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内涵解读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工业革命以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深层原因就在于人类迷信“人定胜天”,盲目“征服自然”。

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人类进行报复。

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主客体视角的城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研究_以扬州市为例_侯兵

主客体视角的城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研究_以扬州市为例_侯兵

主客体视角的城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研究———以扬州市为例3侯 兵1,2,黄震方1,陈肖静2(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1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001) 3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 JD7900043)、扬州大学人文社科项目(20074646)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08-10-03;[修订日期]2009-03-23[作者简介]侯兵(1978-),男,汉族,江苏盱眙人,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

E 2mail :houbing321@ ;黄震方(1963-),男,汉族,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陈肖静(1965-),女,汉族,江苏丹徒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战略管理。

[摘 要]经济型酒店近年来一直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但对于经济型酒店的研究却仍处于对行业现象和业态特征等方面的探讨,缺少经济型酒店城市空间分布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

本文从主客体关系视角,提出城市经济型酒店市场容量与经济型酒店发展动力、城市主体角色与经济型酒店选址决策两个层面的关系,建构经济型酒店的空间分布形成机制。

针对扬州的实证分析采取了经济型酒店管理层深度访谈与住店客人调研二重途径探讨经济型酒店发展及空间布局的对策。

[关键词]主客体关系;经济型酒店;市场容量;空间分布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5-0072-081 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的空间布局开始成为城市旅游研究的内容之一。

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沃尔等人(Wall et ,1985)在对多伦多进行研究时,注意到饭店往往会向商业区或者交通高度发达的机场附近集中[1]。

阿斯沃思和滕布里奇(Ashw orth &Tunbridge ,1990)较早提出了饭店分布的空间模型,指出老城区大型饭店受昂贵地价、建造限制和交通不便等影响,数量较少,逐渐向与新区的接壤地带迁移[2]。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

N O N G CU N F A ZHA N农村发展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扬州邵伯旅游特色小镇为例摘要:旅游特色小镇要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实行差异化建设道路,避免同质化的建设风貌。

因此,需突出地域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强化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

关键词:旅游特色小镇;问题剖析;路径;对策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高永宏打造旅游风情小镇是全国旅游背景下的新生事物,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重振乡镇经济的重要举措,但要如何挖掘、整理、利用乡镇的旅游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各地均在摸索过程中。

一、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问题及剖析(一)空心化危机旅游特色小镇是旅游业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的社区功能。

在规划和建设中,必须立足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产业优势,使其互促共生、融合发展,将区域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特色小镇。

但在创建过程中出现三个普遍问题:一是有损历史文化原状,不够尊重历史史实,编造牵强附会的“伪故事”,编纂想当然的“伪历史”,兴建无中生有的“伪建筑”,对古建筑的修复未能做到修旧如旧;二是未有效护佑原生态,没有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人工痕迹较重,损坏了原汁原味风貌;三是搞大拆大建,好大喜功,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新颖、追求高端,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导致原居住地百姓怨声四起,造成旅游特色小镇概念化、虚无化、空心化。

(二)特色化欠彰显顾名思义,旅游特色小镇应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以“泛旅游”产业模式统筹镇区和景区协同发展。

就扬州特色小镇建设而言,还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文化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

扬州历史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繁多,比邻扬州城区及各县区的小镇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星罗棋布,各具特色,但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没有实现“旅游、历史、生态、文化、产业”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二是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扬州市城市城区总体规划介绍
人口容量约240万
都市工业园10处
汽车工业区
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化学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区
板块整合,产城互动:中心城区3+2
都市工业园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综合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产业发展板块
中心城区:东西聚合、南北联动
道路系统
高速公路: 一环七射 省县道: 放射+格网
S243
连淮扬镇铁路
安大公路 (S233)
沿江城镇带:
按照建设都市区长远目标,构建分工有序、联系便捷、 弹性组团的都市区空间结构;强调“东西聚合”、限 制无序蔓延;与南京、镇江“南北联动”。
沿江地区产业引导:板块整合、产城互动
1-大型制造业向沿江地区集中(4+10格局);三产服 务业和人口在中心城区集聚; 2-都市工业适当分散,与新城建设互动
沿江城镇带
沿江地区
沿江地区
1、城镇发展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2、产业分工态势初步显现 3、东西交通联系尚显薄弱 4、空间管制与协调力度不够,岸线利用粗放
市区
1-总面积: 2358平方公里 2-现状人口 273.66万(157.9+115.76) 3-城镇人口 181.1 4-中心城市建成区范围 149.5万(109.7+39.8) 5-城镇23个 人口31.6万人 6-城市化水平66%
东西聚合,强化东西城 市空间与功能联系
向南发展,充分挖掘沿 江土地潜力,逐步与仪 征、镇江对接 沿江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方案
新城西区北区、蜀冈、维扬开发区
邗江城北、槐泗
江都北区
江都主城 扬州主城
江都港区
邗江、开 发区南部 沿江地区
发展方向:东西聚合、南拓北优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摘要]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是应对文化趋同现象的需要。

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扬州市为例,深入分析扬州市的空间特色资源要素,将扬州的城市特色凝练为“古、文、水、绿、秀”等五大方面,构建了“一区、一轴、一带”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框架,并对重点空间特色区域提出具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关键词]城市特色;空间规划;扬州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 Planning of Urban Space becomes a desirable response to practical need nowadays. B ased on Yangzhou city, this study took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then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spatial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Furthermore, Yangzhou’s city features were summarized as five main aspects including ancientry, culture, water, green, and elegance, and 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one axis, and one strip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y. In the end, some specific constraints and codes were introduced and illustrated for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spatial regions,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sign references for future application.Keywords:Characteristic Planning; Urban Space; Yangzhou1引言时下,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趋同的现象,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消失,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空间越发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价值共鸣和反思。

挖掘城市特色要素,将空间形态塑造与城市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在此背景下营运而生。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三角核心区域北翼,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并在蜀冈上修筑“邗城”,从此开始了扬州城的历史。

漕运之便,惠泽运河两岸,扬州城便是运河城市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扬州历经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的三度辉煌,造就了扬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精致秀美的城市空间气质。

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起云涌,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冲击也日益严重,城市间的差别逐渐缩小。

面对愈演愈烈的“城市雷同”现象,如何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发扬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空间特色,成为扬州市未来规划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城市特色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社会文化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对城市风貌研究的深入,城市特色开始有了空间的概念,将文化、历史等时间概念落到城市空间进行表达的时空观规划理念被广泛运用到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实践中。

探究城市空间特色规划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如何将城市特色与空间规划相结合?这一系列问题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必须要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2.1概念与构成要素特色即为个性,就是指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所具备的突出的或独有的性质、特征。

相应的,城市特色就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城市特色主要由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城市空间形态或城市环境,无外乎表现在自然环境、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民俗风貌及其他人文艺术等几个方面[1]。

城市空间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化形式和显相形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城市特色的主体。

任何城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城市中的地与物都深深印记着历史时期城市自然环境变迁和地域文化变迁的足迹[2],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印记就像是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3]。

此外,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与调控下,城市局部地区也将形成延续历史文脉,展示现代风貌的特色空间区域。

由此,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风貌从古至今、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质到非物质等多个层面构筑了城市空间特色的基底要素。

2.2非法定性与必要性目前,我国《城乡规划法》并没有明确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法定地位。

《城乡规划法》中虽有若干条款涉及到“特色”,如《城乡规划法》第四条规定“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第十八条规定“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4]等,但并没有将空间特色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

对于城市而言,文化特色对城市的作用越来越强,空间规划也开始关注将文化与空间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许多研究表明传统文化特色有助于提升了城市的商业运营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品位,有助于城市在其它方面融入到全球化的网络系统中[5-6]。

城市特色的保护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城市特色已成为孕育和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又一核心要素。

另外,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城市特色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塑造交往情感,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精神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文化层面上的囊括居住品位与情感回归的精神诉求越发强烈。

而传承历史文化的城市空间特色,无疑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及增强地方认同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此,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是基于解决城市空间与文化融合之现实问题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确立了城市空间特色规划之必要性。

3扬州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研究实践3.1规划背景扬州是一座兼具自然环境与历史风貌的文化古城,特色资源集中在历史城区(古城和瘦西湖景区),即城市中心区范围内,该区域居住人口和公共设施较为集中,传统建筑物质性老化严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机动化交通方式的迅速发展,开发压力和交通压力逐渐加大,特色空间资源的保护面临一定挑战,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图1 扬州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技术路线图护和发扬自身的空间特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3.2技术路线扬州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构建了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上下紧扣,形成完整的特色空间研究整体。

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突出规划重点,明确总体规划目标。

第二,梳理现状资源,明确“我们有什么”,找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要素,进而挖掘属于扬州城的特色空间资源。

第三,在特色挖掘的基础上,提炼特色空间的总体架构,运用规划手段进行控制与引导,包括构建特色空间的结构体系、规划布局、重点区域的控制与引导策略等(图1)。

此外,研究还有意识的将百姓生活、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要素注入到特色空间中,创造人物一体、动静交融的场所精神,实现物质空间与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

3.3特色分析城市特色的挖掘既要追溯历史,又要对当今的城市建设具有引导作用,找到古今辉映的特色要素。

扬州的城市特色融合了人文、生态、精致、秀美、宁静、和谐等方面,并以其独特的“古、文、水、绿、秀”诠释着城市的魅力。

(1)古:底蕴深厚的历史城区扬州是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通史式城市,先后经历了盛极一时的隋唐,战火不断、沉浮跌宕的宋元,以及作为水运咽喉而极度繁华的明清,这些都赋予扬州深厚的历史根基和耐人寻味的城市底蕴,唐城、宋城、明清古城叠加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历史城区。

图2 扬州城市特色要素示意(2)文:多元的文化遗产扬州文化遗产沉淀了古城几千年来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精髓,具有很高价值,成为扬州城赖以名扬四海的重要因素。

目前,扬州已有9项“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9项列入省级名录。

图3 扬州历史城区图4 扬州城河水系图5 扬州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3)水: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市,漕运一度造就了扬州的繁华历史。

扬州城市位于长江、淮河水系交汇处,沟河纵横,水系较完善,既有“湖—河—江”融会贯通的整体水系格局,也有众多河流相互贯通而形成的城河水系。

(4)绿:绿杨城郭是扬州绿荫覆盖、水树相映的绿化格局体现了扬州对中国传统自然生态的追求。

扬州不仅绿地数量多,而且融入了园林艺术,蜀冈-瘦西湖、扬子津、古运河、大运河等绿楔、绿廊或渗入或贯穿扬图6城市空间特色示意图州城区,奠定了城市的生态基调,并在未来的城市景观组织中得以延续和优化。

(5)秀:维持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感扬州具有良好的尺度感,瘦西湖视线廊道多年来得到有效保护,老城整体风貌和建筑高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控制,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10—15 米以内,与街道保持1:2 的空间比例,形成很好的尺度感。

3.4规划引导3.4.1规划目标结合上述扬州城市特色分析,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特色的关键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以延续城市文脉,整合城市空间景观资源,培育城市“水、绿、冈、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强化人文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城市意象,塑造高品质、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成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彰显、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历史古城、文博名城、活力水城、宜居绿城、秀美景城”。

3.4.2特色空间结构体系将扬州中心城区309平方公里作为控制引导对象,在整个中心城区内建立特色空间结构体系,构建“一区、一轴、一带”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结构。

一区:指扬州明清老城区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区,集中展示扬州的历史文化特色、自然山水特色,是城市特色空间的核心区图7 扬州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示意图域。

一轴:指文昌路景观轴线,沿路串联多处现代城市风貌和古代历史遗存等景观节点。

新城西区中心、老城中心及未来城市CBD 均位于文昌路轴线上,是扬州市东西向的经济发展轴线和重要景观轴线。

一带:为古运河景观廊带。

串联古运河上多处节点,是城市生态特色地带,构成城市南北向的重要景观廊带。

通过重要景观节点、界面、标志性建筑物和视觉通廊等设计要素控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视觉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