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艺术的狂想曲
阿拉伯幻想曲画作品分析

阿拉伯幻想曲画作品分析
幽暗的背景从深蓝变成褐红,衬托出费城交响乐团艺术家们一组组优美的剪影。
著名油画评论家泰勒走上舞台,向观众介绍三种样式的油画:描绘美丽图画的油画,讲述动人故事的油画和“为油画而油画”的油画,即“纯油画”或“抽象油画”。
著名油画指挥家斯塔科夫斯基走上指挥台,挥动双手。
乐队奏起约翰·巴哈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
油画家们的不同影像和变幻的动画影像图解了这首“纯油画”作品。
乐曲最后,九道金黄色光谱在深棕色的水波上面闪烁;蓝天下深紫色山峦的起伏,把指挥坛和群山的形象联为一体。
莫里斯·桑达克:爱,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出类拔萃_名人故事

莫里斯·桑达克:爱,以神奇的力量,使他出类拔萃莫里斯·;桑达克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曾5度获得凯迪克奖和安徒生插画大奖,代表作有《野兽家园》《厨房之夜狂想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桑达克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他的作品以奇特的幻想表现孩子内心的创伤体验,并让孩子通过幻想中的历险,运用自己的力量实现心灵的成长。
他的灵魂里住着一个惊惶的孩童1928年,莫里斯·;桑达克出生于纽约的一个波兰移民家庭。
孩提时代的他体弱多病,只能整天待在屋子里。
他的世界只有从窗口望出去的一小块天空,但他的想象力却在禁闭的环境中蓬勃地生长起来。
整个童年时代,桑达克最要好的朋友就是迪斯尼卡通影片里的米老鼠。
对于死亡,桑达克一直有一种尖锐的敏感。
在他4岁那年,著名飞行员林白之子被绑架一案闹得沸沸扬扬,这个事件不仅是桑达克童年时代最严重的创伤体验,也对他一生的创作与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孩子的父亲是飞跃大西洋的国家英雄,母亲是一位作家,家中有德国牧羊犬守护,这个孩子居然还被人绑架和杀害,那么,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什么指望?当那个孩子的尸体最终被发现时,桑达克说:“我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某种很重要的东西也跟着一起死了。
”所以,一种不可名状的无助感笼罩着他的整个童年,并蔓延到他的一生之中。
桑达克的灵魂里始终有一个表面安静而内心惊惶的孩童,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世界扎根成长。
就像桑达克绝大部分的绘本故事一样,当主人公回到现实中的时候,大都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平静与和解。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孩子通过想象,将创伤性的经验转化成生存和成长的正面能量。
童年的回忆让年幼的桑达克感到无比困惑,但桑达克后来让这些困惑都化作了创作的养分,成就了永恒的篇章,滋养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灵。
《野兽家园》,一个前所未见的奇幻画面真正让桑达克一举成名的,还是他自写自画的《野兽家园》。
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

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作者:韩天腾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期韩天腾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少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
”[1]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象征,其能指与所指表现着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的不同层面的解读。
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一、灰色的人文象征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如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蓝灰色绘画。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
“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
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泊淡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
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二、灰色底的灰色调绘画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灰色中的温润曲线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

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1. 引言1.1 介绍扬琴作品《狂想曲》《狂想曲》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技巧挑战的扬琴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创作。
这首曲目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旋律优美动人,和声变化丰富多样,是扬琴演奏者们的经典之作。
作曲家在这首曲目中运用了很多技巧和创新的演奏手法,挑战了演奏者的技术和表现力。
《狂想曲》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扬琴演奏的一次绝佳展示,展现了扬琴的魅力和表现力。
这首曲目在扬琴演奏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音乐爱好者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狂想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表现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作品的音乐内涵和表现要求,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演奏的启示和灵感,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1.2 概述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的重要性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在研究一首音乐作品时非常重要,它们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通过音乐分析,我们可以剖析乐曲的节奏、和声、旋律等要素,揭示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技巧,从而更好地演绎和诠释这首作品。
演奏表现探讨则关注演奏者在表现乐曲时的演奏技巧、情感表达和个性风格,探讨如何将音乐分析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演奏效果。
音乐分析和演奏表现探讨相辅相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首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促进我们在演奏中做到准确把握音乐的情感走向、处理好音乐的表现细节,使演奏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
对于扬琴作品《狂想曲》,深入分析其音乐结构和特点,探讨其演奏表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正文2.1 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分析扬琴作品《狂想曲》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表现力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在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和复杂的音乐结构。
乐曲的整体结构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发展,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变化,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
论比亚兹莱插画艺术中的东方意蕴

论比亚兹莱插画艺术中的东方意蕴
比亚兹莱(Edmund Dulac)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插画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描述为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异国情调。
他的插画艺术中,东方意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比亚兹莱的插画风格独特,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传统插画风格。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色彩以及具有强烈装饰性的图案,以此表现出东方神秘的气氛。
在他的插画作品中,经常出现东方文化中的精神、宗教和传统,例如阿拉伯故事、印度神话和中国传说等等。
比亚兹莱的东方意蕴可能来自他本人的人生经历。
他曾经到访过北非、中东和印度等地,这些经历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东方的异域风情和神秘氛围。
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出现了阿拉伯和印度的建筑、装饰和服饰等元素。
总的来说,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中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元素,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东方的神秘与华丽。
这些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并且对后来的插画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插画欣赏活动方案策划书3篇

插画欣赏活动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插画欣赏活动方案策划书》一、活动主题“走进插画艺术的奇幻世界”二、活动目的通过举办插画欣赏活动,提高参与者对插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生活。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五、参与人员[明确参与对象]六、活动流程1. 活动开场(5 分钟)由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流程。
2. 插画作品展示(30 分钟)利用投影仪或展板展示精心挑选的各类插画作品,包括不同风格、主题和表现形式。
3. 插画师分享(30 分钟)邀请专业插画师进行现场分享,讲述插画创作的经历、技巧和感悟。
4. 互动交流(20 分钟)参与者与插画师互动,提出问题,分享自己对插画的理解和感受。
5. 自由欣赏与交流(30 分钟)参与者自由欣赏展示的插画作品,相互交流心得。
七、前期准备1. 收集插画作品,确保作品的质量和多样性。
2. 联系插画师,确定分享嘉宾。
3. 准备活动所需的设备和道具,如投影仪、展板等。
4. 宣传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
八、活动预算1. 插画作品收集和整理费用:[X]元。
2. 邀请插画师费用:[X]元。
3. 设备租赁和道具购买费用:[X]元。
4. 宣传费用:[X]元。
5. 其他费用:[X]元。
九、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场地的安全和整洁。
2.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插画作品。
3. 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4. 提醒参与者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篇二《插画欣赏活动方案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发现插画之美”二、活动目的通过举办插画欣赏活动,提高参与者对插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插画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址]五、活动对象对插画感兴趣的人群六、活动内容1. 插画作品展示精心挑选不同风格、题材的优秀插画作品进行展示,包括传统手绘、数码绘画等多种形式,让参与者能够全面感受插画的魅力。
原创插画作品的构思与创作流程

原创插画作品的构思与创作流程插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插图、广告、包装设计等领域。
原创插画作品的构思与创作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原创插画作品的构思与创作流程,希望能对插画爱好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构思阶段1. 确定主题:在构思插画作品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插画作品的灵魂,它决定了作品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历和观察到的事物来确定主题,确保主题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2. 做素材收集:在确定主题后,可以开始进行素材收集。
素材可以是照片、图片、文字等,用于帮助构思和设计作品。
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收集素材,激发灵感,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
3. 设计草图:在收集到足够的素材后,可以开始设计草图。
草图是插画作品的初步构思和设计,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勾勒出整体的构图和布局。
在设计草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二、创作阶段1. 确定风格:在设计草图的基础上,可以开始确定作品的风格。
插画作品的风格可以是写实主义、卡通风格、水彩风格等,根据主题和表现方式来选择适合的风格。
可以参考其他插画师的作品,借鉴其风格和技巧,但要保持个性和创新。
2. 上色渲染:确定风格后,可以开始上色渲染。
上色是插画作品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表现力。
可以使用传统的颜料、水彩、彩铅等工具,也可以使用数码软件进行上色,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技术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式。
3. 添加细节:在上色的基础上,可以逐渐添加细节。
细节是插画作品的点睛之笔,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可以添加背景、纹理、光影等细节,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完善阶段1. 调整细节:在添加细节后,可以对作品进行全面调整。
可以调整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使作品更加和谐和统一。
可以借助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作品,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2. 完成作品:经过调整和完善后,可以将作品完成。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缔造“蓝色狂想曲”
伊夫·克莱因(Ev Klein),是一位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他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和追求色彩“纯粹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则是“蓝色狂想曲”(Blue Period)。
“蓝色狂想曲”是伊夫·克莱因于1957年至1961年期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以单一的、深沉的蓝色为主调,极富表现力。
在“蓝色狂想曲”中,克莱因试图表达他内心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同时探索色彩和形式间的关系。
克莱因的“蓝色狂想曲”系列作品和他的艺术风格一样,充满了神秘和哲学的意味,鼓励艺术爱好者去探究颜色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蓝色是表达最深层情感和无限空间的颜色,因此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蓝色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在克莱因的创作中,繁复的笔触和深沉的色彩是最基本的元素,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理性的元素,有时候让人感到冷静和孤寂,有时候又让人沉醉在色彩的乐曲中。
伊夫·克莱因的创作对20世纪艺术的影响很大,他的“蓝色狂想曲”系列作品更是令人无法忘怀。
此外,克莱因本人也在他的短暂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后世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03
随着印刷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不断发展,文字的普及成为了必然,而插画作为文字的一种辅助陪衬,在印刷演变发展的历史中如绿叶般默默地依附存在着。
《辞海》中对于“插画”的定位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
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做形象的说明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于是,插画如同影视艺术中的配角定位般,存附于文字的强大臂膀下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灵秀之美,让文字在它的诠释之下,绽放出为更精准通透的艺术之光。
纵观插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历史,最初是以奢华精美的身姿出现在中世纪宗教经书中,让中世纪的黑暗绽放出一丝璀璨的艺术华光。
之后,插画又被广泛应用到了自然科学书籍、文艺书籍和经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中。
在19世纪90年代现代设计启蒙发展的欧洲,我们沿着插画的足迹探寻艺术大师们的插画道路时会看到,插画艺术的最初表现者们多是绘画大师,如毕加索、马奈、劳特雷克、德加、马蒂斯等等,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插画艺术大师,无论多么精湛无匹的表现技艺,这门最初与文字书籍紧密联系的设计一直缄默并忠实的与文字为伍。
然而这个时期的英国却有一位以天才的身姿震撼整个欧洲的插图画家,他用特立独行甚至怪癖的手法表现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插图艺术,他可以让他的插画与书籍的内容毫无关联的并存在一起,但这本书却因他的插图而一举成名;他可以无所顾忌的在当时保守的英国挑战最禁忌的情色艺术,虽遭人唾骂,却令他工作的出版社声名大噪。
他就是19世纪90年代,英国大名鼎鼎的插画装饰艺术家——奥博利•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
比亚兹莱的一生犹如他创作的黑白插画一样,既单纯又传奇……这位仅仅活了26岁的天才插画家,擅长运用黑白色调的手法进行刻画,奇异怪诞的思路,细腻华丽的装饰线条,诡密又自然的交融碰撞在一起,神秘而悲壮。
作为一个前卫艺术家,比亚兹莱喜欢恶作剧般的揭露社会现状,用象征的手法深刻真实的描绘了许多堕落丑陋的形象,同时也重塑了很多新女性形象来对抗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主义,如《莎乐美》中的《希律王的眼睛》、《高潮》都是最好的证明。
比亚兹莱只受过短短两个月的正规绘画训练,在他的生命中真正创作的时间仅有五年,尽管如此他靠着过人的天赋和对艺术的执着,成为了世界插画史上一座不倒的丰碑,被后世誉为天才。
在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黑白色块,尽管只有黑白两种色彩,却丝毫没有影响绘画的表达效果,精致复杂的画面,流畅的线条,惟恐不够纷繁的细节刻画,比亚兹莱运用超常的耐心和对艺术狂热的追求,显示出极高的驾驭力,同时比亚兹莱制作的插画中充满与故事没有直接关系的奇幻细节,他非常喜欢运用极具东方特色的浮世绘线描法和龙鳞等元素来装饰画面,如实地记录了一种自由流淌的幻觉,有着邪恶的谋杀,有着疯狂的爱欲……在他惊人的画作中所弥漫出的这股颓败之美,很快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掀起了一场颓废风格。
法国资深评论家汉密尔顿曾就比亚兹莱的插画作品发表分析插画艺术的狂想曲
王靖云1 王卫军2
(保定学院美术系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随着现代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插画设计的兴起势头愈演愈烈,开始逐渐分化出了独自的艺术身姿,在人们的万般宠爱与青睐中登上光芒笼罩的艺术舞台。
其存在也一直依附于文字的体系之下,然而在19世纪的欧洲英国,有一位插画天才,用自己惊世怪诞的艺术表现笔法震惊世人,在插画发展的艺术历史中流下了妖艳而璀璨的华篇。
【关键字】插画艺术;比亚兹莱;颓败;线条
文章说:“比亚兹莱内心有特异倾向,为非道德之典型代表……很明显是比亚兹莱作品内涉及某种人性之腐化变调……或许他太年轻,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当他成熟、能够表达目前心境,会变换思想轨道,见到人生美好的一面。
”可以说十九世纪晚期,在比亚兹莱的眼中,是一个妖花怒放的社会。
他畅游在世纪末的颓废之风中,在斑斓又洞悉一切的狂想过后,比亚兹莱孤独的站在自己堡垒的最高层,呼吸着可以将他的肺叶割开的冷空气,领略眩晕的快感。
1897年,二十六岁的比亚兹莱因肺结核病告别了人世,结束了他光芒万丈的插画艺术创作人生。
他如愿以偿地将怪诞的姿态留给了这个世界。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只有一个目的——怪诞,如果不怪诞,我就什么也不是了。
”本着怪诞的创作理念,再以空前绝后的才华为前提,比亚兹莱呈现给世人的是奇异的、难以接近的插画之美。
这种美不是向上升的,不是顶峰似的,而是向下滑的,一直滑到边缘处,锋利的边缘,你只好惊恐万状死死抓住,却体验到喜悦的极限,有如刀锋相见,又如刃尖起舞,这种奇妙诡异的对峙,击出动人心魄的绮丽光芒。
记不清赫尔曼•黑塞的哪篇小说里有这样一首歌谣:因为我过早离开人间,请您,年轻的姑娘,为我唱一首告别的歌。
当我重新回来的时候,哦,当我重新回来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美丽的男孩。
这个美丽的男孩还能是谁?当然是他,世纪末的怪诞天才——奥博利•比亚兹莱。
比亚兹莱通过自己的黑白画作向人们表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并证明他是一个具有天赋的标新立异的出色画家,他的作品到现在也会让人们惊叹不已。
许多理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完全打乱了艺术和世界全部陈旧的观念。
作为独一无二的插画创作天才,比亚兹莱的许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明显的病态个性好像从某些方面说明,他仿佛永远处于一座绝壁的边缘:一面是生活的光明(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一面是无底的深渊(终日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也正是因为如此,比亚兹莱才能创造出超乎常人的惊世作品,才能有着如此纤细又敏感的神经,才能画出如此梦幻又无所禁忌的狂想之作。
现在的中国,插画艺术已然不是陌生的艺术门类,但真正知道和了解插画艺术大师比亚兹莱的人是少之又少,毕竟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大洋彼岸,离我们太远太远。
但是大师的思路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不管相隔多远都能相互吸引。
参考文献
[1]张诃 编译,惊世比亚兹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张雪 编著. 插图设计.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王受之编著.世界平面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5]修金堂 《音乐美学简明教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6]世 元 《柴科夫斯基》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版
作者简介
秦芹(1979-),女,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硕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音乐美学研究。
黑龙江省文化厅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省艺科立字[2008]59号
艺术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