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讲 第二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网规划

(9) 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旳 情况下,应兼顾旧城旳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 有道路网形成旳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旳街道 应合适加以保护。
(10) 市中心区旳建筑容积率到达8时,支路网 密度宜为12~16km/km2;一般商业集中地域旳支 路网密度宜为10~12 km/km2。
(11)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1:2~1:4旳长方 格;沿交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旳间距。
(6)城市环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1)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旳外围; (22) 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旳边界内1~2km 处,当城市放射旳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 交叉口上旳左转交通; (33) 大城市旳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其他 车辆应在环路外旳道路上行驶; (44) 环路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旳流量 流向拟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 (55) 环路旳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
(12)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旳条数宜为4条, 并不得超出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 不大于45度。
(13) 应防止设置错位旳T字型路口。已经有旳 错位T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14) 大、中、小城市道路交叉口旳形式应符合 表和表旳要求。
3.城市道路是中各类道路旳规划指标应符合表和旳 要求。
4.城市道路网布局
(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 动化和迅速交通旳方向发展. (2)城市道路网旳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 交通源和集散点旳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 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拟定。 (3) 各类城市道路网旳平均密度应符合表和中要求旳指 标要求。土地开发旳容积率应与交通网旳运送能力和道路 网旳通行能力相协调。 (4) 分片区开发旳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 道路相贯穿。 (5) 城市主要也出口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 旳道路。七度地震设防旳每个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 条对外放射旳道路。
道路规划课程设计

道路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路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道路的分类、功能及规划原则。
2. 使学生掌握交通流量分析、路网布局设计等道路规划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道路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进行道路规划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道路规划问题的能力,包括交通组织、道路设计等方面。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规划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城市发展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道路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安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道路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地理、数学基础,对城市发展、交通规划等方面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道路规划基本概念- 道路的定义、分类与功能- 道路规划的原则与目标2. 道路规划方法- 交通流量调查与分析- 路网布局设计原理- 道路设计标准与规范3. 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发展- 道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道路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道路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4. 道路规划实践案例- 国内外城市道路规划案例解析- 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5. 道路规划实地考察与模拟实践- 实地考察城市道路规划现状- 模拟实践道路规划设计与评估- 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道路规划基本概念第二周:道路规划方法第三周: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发展第四周:道路规划实践案例第五周:道路规划实地考察与模拟实践教材章节关联:《城市地理学》第三章: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交通工程学》第二章: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相关章节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ppt课件

由上班、上学引起的出行又称为通勤出行或生存出行。
P1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2、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次数的定义有以下几点: (1〕凡是从甲地到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 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B、利用有路名的街 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交通工具单 程在400米以上。 (2〕凡是以步行〔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 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计为 P一19 次出行。
P28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P29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5、出行距离 C、与出行方式有关 a、步行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或乘车所花的时
间相等,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 。 b、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出行时耗的构成不同 对于步行出行,T步=出行距离/步行速度 对于自行车等个体出行 其时耗为T自=出行距离/自行车速度+t存取。 P对30 于公交出行,其时耗为T交=t步1+ t候+ t车内+ t步2。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城市规模 >200万人 100万-200万 <100万 中等城市 小城市
最大出行时耗 60分钟 50分钟 40分钟 35分钟 25分钟
P25
LOGO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LOGO
第二节 居民出行特征 二、出行特征
• 4、出行时耗分布
指居民一次出行所消耗的时间,当出行距离一定时,平
p421城市人口规模1人口规模是决定城市居民出行总量的最主要因素2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次数3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4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5人口规模影响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辰分布第二节居民出行特征四城市规划与居民出行关系logo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课题5城市道路规划设计ppt课件

城市道路交通绿地按交通性质可分为:城市内道路绿地和城市 对外交通绿地两大类。《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道路绿地( G46)是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它包括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 、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对外交通绿地(G45)包括铁路、 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 用地内的绿地。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规定:“道路绿地”是道路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道 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类 型(如图5-2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5.1 项目案例与分析
福建省平潭县305省道平宏线——娘宫至城关公路景观 改造工程 5.1.1 项目概况 1. 区域位置
平潭地处中国福建省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32ʹ— —120˚10ʹ,北纬25˚15ʹ——25˚45ʹ,东濒台湾海峡,距 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 西临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县隔海相望; 南临南日岛,北望白犬、马祖列岛。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图5-21 城市道路绿地名称示意图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4-5讲 第二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doc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复习指导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内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1.行车视距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2)会车视距两辆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会车视距。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知识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知识引言城市道路规划是指根据城市人口、交通需求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的过程。
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可以促进交通流畅、提高道路安全性,并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1. 规划前期调研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前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工作,以获取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这些调研内容包括:•城市人口状况:了解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以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以便合理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交通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和统计数据来分析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包括交通流量、交通方式偏好等。
•土地利用状况: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便合理规划道路布局。
•环境因素分析:考虑到城市道路规划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区域的地貌、水系、绿地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2. 规划原则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原则:•社会公平性:城市道路规划应该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尽量满足各类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包括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等。
•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应该具备长远的可持续性,考虑到资源利用效率、城市景观、环境质量等因素,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交通安全性: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交通安全,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等交通设施,提高道路使用的安全性。
•交通流畅性:规划应该优化道路网络布局,合理设置道路宽度、车道数目、转弯半径等,以提高交通流量和交通效率。
•多式联运:规划设计应该鼓励并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以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3. 规划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实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3.1. 道路网络分析道路网络分析是使用GIS技术对城市道路网络进行分析和优化的方法。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技术指引

盐城
淮安 徐州 常熟 吴江 昆山 太仓
2007
2006 2003 2007 2003 2005 2007
—
0.36 — — — — —
1.12
1.41 1.91 0.85 1.81 1.16 1.62
0.92
0.71 1.30 0.80 1.47 0.96 1.33
0.98
1.75 1.22 1.14 0.21 1.53 1.57
2.1.4 规划思路与工作流程
准备工作
现状调查与资料 收集 现状分析与问题 诊断 上位与相关规划 解读 交通发展趋势分 析
方案制定
方案优化
规划方案测试与 评价 调整优化方案 近期实施方案
交通模型建立 交通需求预测 道路网规划方案
道路交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交通需求预测
功能分级 Ⅰ Ⅱ Ⅲ Ⅳ Ⅴ 快速路 城市对外联络通道 城市组团间联络通 道 组团间辅助通道、 城市交通走廊 组团内部主要骨架 道路 部分快速路与主 干路的集散道路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Ⅵ
城市生活性道路 、疏散道路
出入与联系道路, 次干路联络道路 特殊道路或街巷 内部道路
Ⅶ
Ⅷ
表2-2 城市道路分类与功能对应关系
镇江 常州 无锡 苏州 扬州 连云港 2007 2004 2007 2005 2007 2006 — — 0.05 0.3 — — 1.07 0.95 1.00 0.7 0.67 1.58 0.48 1.15 1.09 0.8 1.18 1.39 0.56 1.6 2.51 1.14 1.17 1.05 1:0.45:0.52 1:1.21:1.68 0.05:1:1.09:2.51 0.47:1:1.13:1.63 1:1.76:1.75 1:0.88:0.66 7.07 10 — 11.26 5 6.88 道路网密度 2.52 2.11 3.7 4.65 2.94 3.02 4.02
《城市道路规划》课件

详细描述
在保持历史街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 道路改造和提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 显城市特色。
某历史街区道路改造
总结词
改善步行环境
详细描述
优化步行道设施,提升步行环境舒适度,方 便市民和游客游览历史街区,促进旅游业发 展。
某历史街区道路改造
总结词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详细描述
在道路改造过程中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 承,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某新区道路网规划
总结词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详细描述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管理智 能化水平,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 安全水平。
某新区道路网规划
总结词
绿色交通倡导
详细描述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对环 境的影响。
某历史街区道路改造
总结词
保护历史风貌
VS
数。
B
C
D
动态与静态设计
动态设计考虑车辆行驶的动态变化,静态 设计则关注道路本身的结构和承载能力。
平面与立体设计
平面设计主要考虑道路平面线形,立体设 计则涉及高程、横断面和纵断面等方面的 设计。
交通模拟技术
模拟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流动情况,用 于评估道路网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的 效果。
结合微观、中观和宏观仿真,对不同 尺度上的交通问题进行综合模拟和分 析。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可以改善 居民出行条件,减少交通噪音 和空气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 量。
保障城市安全
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有助于提 高城市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
故的发生。
城市道路规划的原则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复习指导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内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1.行车视距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2)会车视距两辆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会车视距。
根据实际经验,会车视距通常按两倍的停车视距计算。
2.视距限界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称为视距限界。
(1)平面弯道视距限界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曲线内侧应清除高于1.2m的障碍物,以保证行车安全。
(2)纵向视距限界车辆翻越坡顶时,与对面驶来的车辆之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安全视距约等于两车的停车视距之和。
通常用设竖曲线的方法来保证,并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纵向视距限界。
(3)交叉口视距限界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
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内清除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
(四)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1.影响因素(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2.基本要求(1)满足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2)满足运输要求,与沿路开发性质协凋结合;结构完整,分布均匀,可靠;密度和面积适应城市发展;利于分流,利于组织管理;对外交通联系方便;(3)满足环境要求;(4)满足布置管线要求。
其中城市干道的适当距离为700—1l00m,干道网密度2.8~1.8km/km2,大城市道路网密度以4.0~1.8km/km2为宜,道路面积率以20%左右为宜。
3.道路分类(1)按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主干路平面交叉口间距为700~1200m,次干路350~500m,支路150—250m。
(2)按功能分类交通性干道、生活性道路。
4.道路系统布局干道网类型: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
道路衔接: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二、城市道路断面规划设计(一)掌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宽度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的道路用地总宽度。
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地等部分组成。
1.机动车道设计(1)车道宽度宽度取决于通行车辆的车身宽度和车辆行驶十横向的必要安全距离,即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通车速度、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有关。
可取为1.0~1.4m。
—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车道宽度选用2.5m;大型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3m,公演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道宽度为2.5~3.0m。
(2)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1800辆/h。
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假定最靠中线的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1,则同侧右方向第二条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约为0.80~0.89,第三条车道的折减系数约为0.65~0.78,第四条约为0.50—0.65。
(3)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是各机动车道宽度的总和。
通常以规划确定的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除以—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以确定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乘以2,再乘以—条车道的宽度,即得到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
注意的问题:1)车道宽度的相互调剂与相互搭配:对于双车道多用7.5—8.0m;4车道用13—15m;6车道用19~22m。
2)道路两个方向的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过多会引起行车紊乱,行人过路不便和驾驶人员操作。
3)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
一般行驶公交车辆的一块板次干路,其单向行车道的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通行一辆大型汽车,再考虑适当自行车道宽度即可。
2.非机动车道设计(1)自行车道宽度的确定1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1.5m,两条自行车带宽度为2.5m,3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3.5m,每增加—条车道宽度增加lm;两辆白行车与1辆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的停站宽度为 5.5m。
非机动车道要考虑最宽的车辆有超车的条件。
考虑将来可能改为行驶机动车辆,则以6.0~7.0m更妥。
(2)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条白行车带的通行能力,规范推荐值为800~1000辆/h。
(3)非机动车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般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为保证非机动车的安全及提高机动车车速,与机动车道之间划线或设分隔带分隔。
3.人行道设计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是为满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同时也用来布置道路附属设施(如杆管线、邮筒、清洁箱与交通标志等)和绿化,有时还作为拓宽车行道的备用地。
(1)人行道宽度的确定方法1个步行带的宽度,一般需要0.75m,在火车站和大型商店附近及全市十道上则需要0.9m。
通过能力一般为800~1000人/h;城市主干道上,单侧人行道步行带条数,一般不宜少于6条,次干道不宜少于4条,住宅区不宜少于2条。
人行道宽度要考虑埋设电力线、电信线以及上水管3种基本管线所需要的最小宽度(4.5m),加上绿化和路灯等最小占地(1.5m),共需要6.0m左右。
(2)人行道的布置人行道通常在车行道两侧对称并等宽布置。
在受到地形限制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不一定要对称等宽,可按其具体情况做灵活处理。
人行道一般高㈩车行道10~20cm,一般采用直线式横坡,向缘石方向倾斜。
横坡坡度一般在0.3%一3%范围内选择。
4.掌握道路绿化设计宽度大于40m的滨河路或主干路上,当交通条件许可时,可考虑沿道路两侧或一侧成行地种树,布置成有一定宽度的林荫道(最小宽度为8m,多采用8—15m)。
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原则是: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风灾及有害气体等。
(1)行道树的占地宽度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应以保证树种生长的需要为准,一般为1.5m。
道路分隔带兼作公共车辆停靠站台或供行人过路临时驻足之用时,最好宽2m以上。
绿化带的最大宽度取决于可利用的路幅宽度,除为了保留备用地外,一般绿化宽度宜为红线宽度的15%~30%,路幅窄的取低限,宽的取高限。
人行道绿化有树穴、绿带两种形式,绿带一般每侧1.5~4.5m,长度以50~l00m为宜,树穴一般1.25X1.25m。
(2)行道树的高度道路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上布置绿化,应注意树木高度不得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一般在1m以下。
人行道上的行道树分枝点高度应为3.5m以上,高度不限。
但要注意不影响道路照明。
5.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与组合(1)形式一块板:多用于“钟摆式”交通路段及生活性道路;两块板:适用于机动车辆多,夜间交通量多,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类型较单纯,且数量不多的联系远郊区间交通的入城干道;三块板:适用于机动车辆大,车速要求高,非机动车多,道路红线较宽的交通干道;四块板:比较少见,占地较大。
(2)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与组合基本原则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选择与组合主要取决于道路的性质,等级和功能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环境和工程设施的等方面的要求。
(二)了解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l设计要求(1)线型平顺。
设计坡度平缓,坡段较长,起伏不宜频繁,在转坡处以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
(2)路基稳定、土方基本平衡。
(3)尽可能与相交的道路、广场和沿路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4)道路及两侧街坊的排水良好。
道路路缘石顶面应低于街坊地面标高及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5)考虑沿线各种控制点的标高和坡度的要求。
包括如相交道路的中心线标高,重要地—厂建筑物的标高,与铁路交叉点的标高,河岸坡度和河流最高水位、桥涵立交的标高等。
2.设计(1)最大纵坡考虑因素通行的各种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在混行的道路上,应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确定道路的最大纵坡。
自行车道路的最大纵坡以2.5%为宜。
等级高的道路设计车速高,需要尽量采用平缓的纵坡。
最大纵坡建议值:快速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一60km/h,最大纵坡为3%一4%;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最大纵坡为3%~4%;区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km/h,最大纵坡为4%一6%;支路设计车速为20~25km/h,最大纵坡为7%一8%。
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
(2)最小纵坡最小纵坡度与雨量大小、路面种类有关。
路面越粗糙,最小纵坡越大,反之则可小些。
如水泥混凝土路面、黑色路面、碎石路面等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3%,在有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特殊困难路段,纵坡度小于0.2%时,应采取设锯齿形街沟或其他排水措施。
(3)坡道长度限制道路坡道的长度与道路的等级要求和车辆的爬坡能力有关,不宜太长,但也不宜太一般最小长度也应不小于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