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证之虚证
证型的名词解释

证型的名词解释身处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名词和概念。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且广泛应用的名词就是“证型”。
它在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证型呢?一、证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证型”是中文医学术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类思维。
它指的是通过人体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病理变化,从而得到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临床辨证分类。
换言之,证型是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脉搏、舌苔等方面的信息,归纳总结出的一种病理特点的概括。
传统中医学认为,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其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辨证来找出共同点,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二、证型的分类及特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总结,中医学界对证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常见的证型包括: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阳虚证、阴虚证、湿证、痰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等。
每一种证型都代表了一种疾病的特定表现形式。
此外,中医学还将这些常见证型进一步细分,形成了“合证”、“兼证”等概念。
证型的分类是通过对疾病的病程和症状的观察、总结与归纳而来的,有一定的客观性。
与西医学的疾病分类不同,中医的证型分类注重的是患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更贴近患者病理变化的本质。
正因如此,证型在中医临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临床意义与应用证型作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单位,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通过对病人病情的全面分析和把握,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因、病位和病情,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证型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医治疗的方向和方法,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此外,证型的研究也对新药开发、医药质量监测以及药物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药物的疗效与药物的有效成分配比密切相关,而不同的证型可能需要针对不同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证型的争议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传统的证型学进行了质疑,并试图寻找更科学、客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
他们认为,传统的证型学在某种程度上过于主观,易受医生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证类证鉴别

一、感冒【类证鉴别】1.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相似。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二、咳嗽【类证鉴别】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三、哮病【类证鉴别】1.哮病与喘证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哮病与支饮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四、喘证【类证鉴别】喘证与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五、肺痨【类证鉴别】1.肺痨与虚劳虚劳两病都具有消瘦、疲乏、食欲不振等虚证特征,且有一定了解,肺痨可发展为虚损,故《金匮要略》将之列为虚劳范畴,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肺痨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病程较长,病势**,病变为五脏虚损而以脾肾为主,一般不传染,以气、血、阴、阳亏虚为病理特点,是多种慢性虚损病证的总称。
2.肺痨与肺痿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了解和区别。
肺部虚寒证的中医症状特点有哪些

肺部虚寒证的中医症状特点有哪些肺部虚寒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了解其症状特点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肺部虚寒证的患者,常常会有咳嗽的表现。
这种咳嗽一般是咳声低弱,不似那种剧烈的、有力的咳嗽。
而且咳嗽的频率可能不高,但往往会持续较长时间,缠绵难愈。
痰液也比较清稀,不是那种浓稠、黄色的痰,量可能还比较多。
这是因为肺部虚寒,无力将痰液排出,导致痰液积聚。
在呼吸方面,患者会感觉呼吸短促,气不够用,稍微活动一下,比如爬几层楼梯,就会气喘吁吁。
这是由于肺主气的功能失调,不能很好地主司呼吸,使得呼吸变得浅而短。
胸部会有隐隐的闷痛感,这种疼痛不是刺痛,而是一种闷痛,就好像有什么东西压在胸口,让人觉得不舒服。
这是因为虚寒内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胸部失去了气血的温养。
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肺部虚寒证的患者会比较敏感。
稍微有点冷风,就容易出现怕冷、怕风的情况,甚至会因此而感冒。
这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无法抵御外界的风寒之邪。
从面色上看,患者往往面色苍白或者淡白,没有那种健康的红润色泽。
这是因为虚寒影响了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不能上荣于面。
在身体的感受上,会自觉四肢发冷,尤其是手脚,总是暖不热。
这是由于肺阳虚衰,不能温煦四肢。
在精神状态方面,患者可能会显得比较疲惫、乏力,没有精神,总是觉得懒洋洋的,不想动。
这是因为阳气虚弱,不能振奋精神和推动身体的活动。
另外,肺部虚寒证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自汗的情况,就是在没有过多活动或者高温环境下,也会不自觉地出汗。
这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导致汗液容易外泄。
在舌头和脉象上,舌头的颜色一般比较淡,舌苔白滑。
脉象多表现为沉细或者弱脉。
沉脉表示病在里,细脉和弱脉则提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肺部虚寒证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先天禀赋不足,也就是天生体质较弱,肺气、肺阳亏虚,容易发展为肺部虚寒证。
后天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比如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者过度劳累、久病伤肺,都可能损伤肺气和肺阳。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08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一)虚证
虚实辨证
❖ 概念:以人体正气虚弱为矛盾旳主要方面,正虚邪 不盛,斗争不剧烈。(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 久病,病势缓,病程长,体质虚弱。 ❖ “精气夺则虚” ❖ 不足、虚损、虚衰、亡脱 ❖ 出者为虚,缓者为虚,无者为虚 ❖ 病因:
先天不足:肾虚为主 后天失调:饮食失调、思虑太过、过分劳倦 久病耗损:久病失治、误治
❖ 表热证:感受温热(风热)之邪,又称外感风热 证,温病之卫分证。
特点:发烧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常 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 浮数。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二)里证
表里辨证
❖ 1、概念:泛指疾病进一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 旳一类证候。与表证相对。
❖ 特点:外感病中、后期及一切内伤病。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 (一)寒热概述
寒热辨证
❖ 2、寒热旳相对性
❖ 气候:夏热、冬寒。
❖ 病因:寒邪、热邪。
❖ 症状:寒象、热象。
❖ 证候:寒证、热证。
❖ 治则: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 药物:寒凉药、温热药。
❖ 病机:阴盛则寒、阳盛则热。 阳虚生外寒,
❖
阴虚生内热。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二)有自己特定内容 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 亡阳证、亡阴证
第二节 八纲辨证旳基本内容
阴阳辨证
1、阴盛证 ❖ 概念:阴寒湿阴邪侵袭人体旳实寒病证。 ❖ 体现:
阴盛而寒--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小 便清长,舌苔白
常见虚证体质调养

常见虚证体质调养气虚证(1)常见症状: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动则更甚,恶风易感冒,劳累后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2)常用补气药:生晒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五味子、炙甘草等。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丸: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功效: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心气不足柏子养心丸:功效:补气,养血,安神。
用于心气虚弱,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气虚证的饮食之宜:补气、性平味甘或甘味、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肉类:牛肉、狗肉、鸡肉、兔肉、鹌鹑;鱼类:鳜鱼、鲢鱼、鳝鱼、青鱼、章鱼;米、豆类:粳米、糯米、粟米、玉米、白扁豆、黄豆(含豆腐、豆浆);瓜果类:南瓜、胡萝卜、大枣、山药、番薯、土豆、花生、樱桃、葡萄等。
气虚证的饮食之忌: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物;荞麦、柚子、柑橘、橙子、荸荠、生萝卜、芥菜、槟榔、大蒜、胡椒、薄荷、菊花、茶叶、烟酒等。
血虚证(1)常见症状:面色无华或萎黄,唇甲、眼睑苍白,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心悸失眠健忘,肢体或肢端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女性月经过少、色淡,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症状。
(2)常用补血中药:当归、熟地黄、白芍药、阿胶、枸杞、何首乌等。
心脾两虚归脾丸: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血虚证的饮食之宜:补血、高铁、高蛋白、高维生素C的食物;肉类:牛肉、牛肝、羊肉、猪肉、鸡肉、乌骨鸡、鸡蛋、鹌鹑;鱼类:鳜鱼、鳝鱼、青鱼、章鱼、墨鱼、海参;奶、豆类:牛奶、黄豆(含豆腐、豆浆);蔬果类:大枣、花生、葡萄、龙眼肉、桑葚、藕、黑芝麻、菠菜、苋菜等血虚证的饮食之忌:生冷性凉食物;荸荠、大蒜、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阴虚证(1)常见症状: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盗汗,心烦不眠,颧红,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心阴虚是怎么回事?

心阴虚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心阴虚的病理病因,心阴虚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心阴虚病因
心阴虚证为临床常见虚证之一。
多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消灼心阴;或因劳伤太过,心阴暗耗;或热病伤阴,心阴亏损;或肝肾阴虚日久,致使心阴不足。
其病主要在心,也常可因心阴不足,虚火内燔,而灼伤肝、脾、肺、肾之阴而致四脏功能失常。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心阴虚病因,心阴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心阴虚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心阴虚”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第1 页。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正气不足 2) 气的功能减退 3) 脏腑机能活动减退
温煦 防御 固摄 气化
-症状: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脉虚
脾气虚证
食少腹胀,便溏
中气下陷证 体弱气坠,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证 气 虚
食少腹胀,便溏,出血(??)
心气虚证 证 心悸
肾气虚证
腰膝酸软,尿频或余沥不尽,遗尿, 尿失禁,夜尿多,或滑精早泄,月经 淋漓不尽,带下清稀量多,胎动易滑
血虚 ≠血容量减少
·血的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生血不足
• 原因
·久病肾虚
·思虑过度
·瘀血阻塞
·寄生虫
• 血虚-心、肝、脾、肾
•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 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多梦、手足麻木、 月经量少色淡、衍期、闭经、脉细无力
心血虚证
心悸、失眠
肝血虚证
血虚证 爪甲不荣,视物模糊,
或肢体麻木,筋脉拘挛
• 证治要点: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苔少 脉细数
——滋补心阴常用方
• 刘× ,男,57岁。半年来经常夜不成寐,
恶梦纷纭,头昏心悸,潮热汗出,焦虑不安,
伴记忆减退,便干,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
细数。证属心肾阴虚,治拟滋阴养心,清热 安神:生地15g,天麦冬各10g,太子参10g, 丹参20g,玄参12g,柏枣仁各10g,远志 5g,茯苓10g,枸杞子12g,连翘12g,莲 子心5g,陈皮 6g,琥珀末2g。7剂。 药后
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来诊。T:36.5
℃ P:72次∕分,R:18次∕分,Bp:
120∕70mmHg。神志清,中等体形,舌红苔少,
脉弦细。肝区叩痛(+)。肝功能:ALT:152,
AST:128, HBsAg(+),HBeAg(+),抗
• 罗岳母,患不寐,照其方抓药2剂。1剂 后腹中冷痛,泄泻数次,来诊。见形体 消瘦,面色黄白,自觉疲乏无力,食欲 不振,便溏,心悸易惊,夜难成寐,入 睡不实,稍有响动即惊醒,舌淡苔薄白, 脉沉弱无力。诊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神失所养。用归脾汤加山药、干姜。2剂 后腹中冷痛、泄泻已愈,心悸失眠有所 好转,后用人参归脾丸而愈。
阴虚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 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 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阴虚证 肺阴虚证 肝阴虚证 阴
虚 肾阴虚证 证
胃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干咳或痰少而粘
头晕眼花,眩晕耳鸣 遗精,月经不调 胃脘隐痛或嘈杂,饥不欲食 或干呕呃逆,脘痞不舒
心脾两虚证
心血虚+脾气虚+出血
心血虚证 心脾两虚证
肝血虚证
治法
补血益气 养心安神
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 补血养肝
方剂 人参养荣汤
归脾汤 四物汤
归脾汤验案
• 杜某,女,47岁,2003.3.10初诊.患者1周前 出现眩晕.卧则舒适,起床活动眩晕加重,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无效.诊见眩晕,面色少 华,乏力气短,语声低微,食少,失眠多梦,舌质淡 苔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治宜补气健脾,养 血升阳. 方用归脾汤5剂而愈。
治法
方剂
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
中气 下陷证
脾不 统血证
益气升阳 调补脾胃
健脾益气 摄血补血
心气虚证 补益心气
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养心汤(黄芪、茯神、当归、川 芎、甘草、半夏、柏子仁、酸枣 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
肾气虚证 固摄肾气 金锁固精丸,或缩泉丸 或内补丸
• 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子、 莲须、龙骨、牡蛎
• 一贯煎——北沙参、 麦冬、当归、生地、 枸杞、川楝子
• 证治要点: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 少津,脉虚弦
——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方 • -滋腻药较多,苔白腻脉沉弱者不宜用
•
黄×,男,52岁,2002.3.22初诊。HBsAg
阳性史十年。一月前因吵架后肝区隐痛,遇劳加
重,未予诊治。近一周症状加重,倦怠乏力,口
• -证治要点:遗精滑泄,带下,腰痛耳 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肾虚滑脱者)
• ——相火内炽或下焦湿热者禁用
• 缩泉丸-乌药、益智仁 • -证治要点:尿频,遗尿,舌淡脉沉弱
(膀胱虚寒证)
不寐案析
罗母,67岁,1977.4诊,病心中烦不得寐数 月。患者体质健壮,数月前因家中琐事,心中 郁闷不畅,开始觉脘痞腹胀,胸胁满闷不舒, 逐渐心中热而闷乱,夜不能寐。自觉口干而苦, 胁胀胸闷,易怒,目红多眵,小便赤涩热痛, 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有力。查以前用药皆系 镇心安神之品,如朱砂安神丸、琥珀安神丸、 天王补心丹、人参归脾丸,安定片。诊为肝胆 热盛,上扰心神。拟龙胆泻肝汤加黄连。3剂后, 心烦除而夜能安睡,余症亦好转。
夜寐渐安,头昏心悸好转,潮热汗出除,上 方去琥珀末7剂,随访月半,诸症告愈。
• 百合固金汤——百合、麦冬、白芍、桔 梗、贝母、熟地、生地、当归、甘草、 玄参
• 证治要点:咳嗽,咽喉燥痛,舌红苔少 脉细数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的 常用方
-药多甘寒滋润,脾虚者慎用或忌用
百合固金汤验案
• 王某、男,53岁。1992 .3.l6就诊。素 有高血压病史,经常头晕耳呜,急躁易怒, 支扩已3年。反复咯血,日量100~300ml, 住院治疗2O天,用抗生素、止血药治疗, 收效甚微。请中医会诊,患者神志恍惚, 时而烦躁不安.口渴咽干.舌淡无苔,脉 细数.证为肺肾阴虚,治以金水相生,百 合固金汤加味,7剂后咯血量减,继进月余 而愈。
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心阴虚证
肺阴虚证
肝阴虚证 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胃阴虚证
治法 滋阴清热 养心安神 养阴润肺 化痰止咳 滋阴养肝 滋阴补肾 滋补肝肾
滋养胃阴
方剂 天王补心丹
百合固金汤
一贯煎 六味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益胃汤
• 天王补心丹——生地、人参、丹参、玄参、 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 麦冬、柏子仁、酸枣仁
病案分析题
• 邓某,女,22岁。腹泻、肛门重坠7年。 • 患者反复发作泄泻7年,并感肛门重坠,大
便稀溏、色棕黄或淡黄、腥臭,日解3-7次不 等,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总未治愈。近3 个月来,每日便次5次左右,已感头晕胀, 微热,神疲嗜卧,口干苦,肠鸣,腹隐痛, 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血虚证
• 血虚 ·血液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