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用人之道读后感

用人之道读后感

《用人之道》是一本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书籍,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更好地发掘、培养和管理人才。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支优秀的团队。

而优秀的团队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企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正如书中所说:“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应该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其次,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发掘和选拔人才。

在选拔人才时,我们不能仅仅看重学历和经验,更要注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评价一个人,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潜力的“黑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再次,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有优秀的人才,更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应该根据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让他们在企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激励员工的重要性。

激励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如薪酬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等,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关心员工的生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和活力。

观人与用人之道

观人与用人之道

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
鼻梁在面部,象一道山脉、一座奇峰,有高度 才显得俊朗、威风、神清气爽
鼻有三凹,骨肉相拋。准头丰起,富贵无比。 准头圆肥,足食丰衣。准头尖薄,孤贫削弱。 鼻耸天庭,四海驰名。
面部
• 嘴唇厚者不善辞令,嘴唇薄者好多嘴。 • 嘴角有痣的人好吃,痣在嘴边附近是祥瑞之兆。 • 牙齿缝隙大的人爱撒谎。
鉴人识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
• 睛如点漆、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者,定是心地聪 明、气象疏朗之人
• 儿童无邪之“深” • 成人历练之“深”
鬓发
• 发长稀秀,聪明富贵。 • 发短粗黄,刚强孤苦。 • 鬓发乱燥,忧悉到老。
腿部行为语言
• 当心中不安,或想拒绝对方时,常将手或腿交叉。 是保护自身不让他人侵犯的防御姿势。
• 妻子最先架腿,紧跟着丈夫也架腿的话,这个家 可视为“老婆当家”。
• 情侣有相当亲密的关系时,俩人必然互相构成封 闭圆圈似的架腿。
足部行为语言
• 脚踝或脚尖会率直地表现人的情感或欲求。 • 感到遭受侵犯时,脚尖会做出拍打地板的动作。
腹部行为语言
• 腹部是人的意志的象征:心腹 • 挺腹具备浓厚夸耀自己优势,借以威摄、支配对
方的意图。
• 抱住腹部蜷缩,则可视为受到不安、不满足、消 沉、沮丧等情绪所支配的防卫心理状态。
• 交谈中,解开上衣钮扣,将胸前敞开,是解除警 戒心的状态,即开放势力范围。“推心置腹”、 “打开胸襟。
腰部行为语言
德才之辩
• 德才兼备,以德为本,二者不可兼得时,德 重于才,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 近于愚人。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中国古代用人之道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中国古代用人之道
莫 若德 。进取 不 以才则 无功 , 守 成不 以德 则不 久。进取 与守成 , 其 势不 同。当群雄 角逐 之 际, 民 无定主 , 来者受之 , 固其 宜也 。及
私怨而 著仁 义于 四海 , 曹操 比袁
绍有前途 , 可 依靠 。 ” 张绣 听了劝 告, 投 降 了曹操 。曹操 与张绣 握 手言欢 , 封张绣为扬 武将军 , 贾诩
“ 才德全尽谓之圣 人 , 才德 兼亡谓
过世也 不 回 国奔 丧 , 这 人是 不忠 诚的。桓 公再 问竖刁怎么样 ?管
仲说: “ 自宫 以适 君 , 非人情 , 难
之愚人 , 德胜才谓之君 子 , 才胜德
谓 之小 人 。 自古昔 以来 , 国之 乱 臣, 家之 败子 , 才有 余而 德不 足 , 以至 于颠覆 者多 矣” 。才 有余 而
乱 朝政 。齐桓 公本 是一 代雄 杰 ,
定要审查三个 问题 : “ 一 日德不
露, 认 为他们 的所作所 为不 近人
情, 而 是 另 有所 图 , 不 可委 以重 任 。权力者身边往往聚集着各种 不 同心思 的人 , 要保持 清 醒和警 惕, 人之爱憎情感必有度 , 对那些 能超 出人 之常情 巴结 、 奉迎 你 的 人要倍 加 小心 , 这些人 往往 心怀
天, 再强 的棋手强不过时 , 人事与 天命 之 间往 往微 妙难测 , 但 也有
甚至 更多 。公 元前 6 4 3 年, 桓 公
终于一病不起 , 易牙 、 竖刁遂趁机
规律可循 。司马光指出 : “ 进取之
时, 取 人 以才 ; 守成 之 时 , 取 人 以
发动宫廷政变 , 把桓 公囚于宫 中 ,
操就另有一套用人标准— —取人 以才 。 曹操一生 中曾经多次下令 ,

十论用人之道

十论用人之道

十论用人之道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用人之道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

如何招聘、培训和管理员工,将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十论用人之道是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

第一论:善于发掘人才。

管理者应该注重发掘公司内部潜力,同时注意外部招聘和培训。

借鉴外部经验,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是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论:注重人才的能力与潜力。

管理者应根据公司的需要来挑选和培养人才,注重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对于公司的发展有贡献。

第三论:注重团队的协作。

管理者应该注重开发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商定方针和计划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团队协作和衔接。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作用。

第四论:为员工制定明确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将有助于员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更快地实现目标。

同时,关注目标的完成也是管理者的职责之一。

第五论: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支持、建议和帮助,促进员工在职业生涯和公司发展方面的共同进步。

第六论:注重员工的学习和培训。

知识是累积得来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的学习和培训,让员工获得更多可供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第七论: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

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之更好的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

第八论:注重员工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员工高效工作的保障,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尽量为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

第九论:注重员工的反馈和意见。

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反馈和意见,及时处理和解决员工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非常重要。

第十论:重视员工的家庭生活。

员工的家庭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情绪和工作状态,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家庭生活,适时为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总之,用人之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管理者应该注重人的发掘、培养和管理,注重团队协作,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制定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注重员工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反馈和意见,以及关注员工的家庭生活。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一、用人原则“有才有德,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有才无德,限制录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在儒家思想里,用人过程的首要原则是:取仕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

这些理论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上到治理国家,下到管理一个企业,一个英明、智慧的管理者,用人时考验一个人“德”是何等的重要!今天偶尔有空,翻看了几眼书柜里沉睡已久的《资治通鉴》,更是佩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司马光的真知灼见,他引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晋国的智宣子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

虽然如此但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长处而行不义之事,谁能何他相处?立智瑶,晋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去世,智瑶当政,在兰台宴饮,席间戏弄侮辱韩康子,之后无缘无辜强索韩,魏,赵领地,最后,三国联军,智家族人全部诛灭。

司马光写了这段精彩的评论:二、用人标准—德才兼备。

德是第一位。

德是人之根本,有德无才,谓之缺才,如若用此人不会毁你大业,无大的建树,那叫缺才,你只能量其才而用之,况且才干,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积累可以逐步提高的;有才无德,谓之缺德。

如若用此人,即使小用,也犹如堤坝之蚁穴,危险啊。

你给以多大的权力能够鋳就多大的错误。

德的培养不易,它受内外因影响,比如自小家庭教育,环境熏陶等等。

所以,缺才之人可以量才使用,并且有可塑性;缺德之人不可取,给多大的权犯多大的罪。

三、马云的用人之道“中国企业很少说使命感、价值观、理想、共同目标,而国外企业讲的最多的就是使命感和价值观。

”马云说,谁都知道现在的阿里巴巴公司,有一个汇聚世界精英的团队,但是,平时我们在用人上,“精英”却不是首选,甚至连第二都排不上。

我们选的是对公司的价值观有认同感的人。

“我觉得人才进入我们这公司以后,必须要认同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一个理想。

只要他不认同我们公司的目标――阿里巴巴要做80年――或者认为,最好80年上市以后,大家分手就走。

十论用人之道

十论用人之道

十论用人之道十论用人之道王兴华国家兴亡,事业盛衰,无不与用人有关。

而用人之道,古往今来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潜修之功课。

本文力求吸取古人之经,结合今人之道,审度时势,妄论用人之法。

——题记以不能为能——十论用人之道(一)以不能为能,是领导艺术和用人法则中的最高境界。

它指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一定会某项具体的工作,但靠部下却能完成这项任务。

即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弃细务,识大体,变自己的“不能”为“万能”,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

为此,领导者首先要分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认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事业中的不同职责。

荀子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

”即领导者以知人为本,以管理部下为能;部下以知事为本,以自己会干为能。

也就是说,领导以会用人为才能;部下以出谋划策为才能;领导以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为才能;部下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才能;领导以赏罚分明为才能;部下以身体力行为才能。

一个领导者,只有深谙这个道理,才领悟了为官之道的真谛。

知人与知事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分水岭。

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在工作中的责任,就是以“一味调五味”,即以协调部下使之行成合力为职责。

正如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好比鼓不干涉五音,却能为五音之首一样。

而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

但是我会使用他们,这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刘邦正是深谙知人与知事的道理,他才能把不是自己的才能当成自己的一样来支配使用,从而拥有江山万里。

所以,一个领导者只要掌握了知人与知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可以不去做部下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却能成就一番伟业。

正如荀子所言:“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发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驾车要想做到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做到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明正直的能人。

这样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却极大。

十大用人之道

十大用人之道

三、十大用人之道
用人标准:
基层看能力,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

用人理念:
讲文凭更讲水平,
讲职称更讲称职,
讲阅历更讲能力,
讲资历更讲奉献,
讲道德更讲风格。

用人方法:
用人疑,疑人用;理性疑,感性用;公开疑,透明用。

用人心态:
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
第二上帝——尊敬的领导;
第三上帝——忠实的顾客。

用人风尚:
六分人才、九分使用、十二分待遇。

用人胸怀:
多赏识,少谴责;用其长,容其短;刀子嘴、豆腐心。

用人境界:
高层事业留人,雇工变成股东;
中层情感留人,小资小知小滋;
基层待遇留人,工资奖金福利。

用人技巧:
善于发现,倾情呵护,从容包容,慷慨使用。

察人于微,见微知卓。

用人哲学:
既讲失败乃成功之母——成长;
又讲成功乃失败之母——成熟;
优劣鲜明乃母中之母——成功。

成功用人:
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善于善败乐于取舍成于归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人之道——我对用人管人的一种解读先作个简单介绍,我叫佘隽,我并非一个管理专家,也没有专门研究过管理,我的当行本色是企业文化。

这些年由于一个题目讲到管理、企业管理,讲到二十世纪的一座高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原来企业管理仅仅是作为其中一个例子,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一个专题。

这个专题准确地说,确实受到一些欢迎。

我觉得这主要归功于企业管理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的魅力。

向大家坦白说,我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确实谈不上有什么专门的研究,所谓的一点儿功底就是“亨利·法约尔”的管理学,几年前我看的余世维先生注释的版本,《现代管理的一种解读》。

虽然当时不大懂,却终身难忘,什么时候都能张口就来,应该说,前几年开始讲管理,有点冒失,但“学然后知不足”,于是陆续恶补关于管理、企业管理读到现在,海内海外的、正面负面的、党内党外的大概有数十种之多,将近3000万字。

这样一来,就搞得比较庞杂了,但是请大家放心,今天我会按我们讲座的时间来控制。

为什么叫“一种解读”?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对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一种解读,区别于其他解读,包括主流的解读——比如说在现在比较著名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家余世维先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作出了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

类似这样的内容我尽量不重复,我的个人解读也不作道德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角度切入,谈这种文化怎么形成管理,怎么形成管理的魅力和智慧。

从中多少也能体现出一些特点,即比较注重本体研究。

以上算是开场白。

中国最早就有一句古话:得一人而得天下,失一人而是天下。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具有“领而导之”的能力,他要懂得用人学、权利学、双下学、容才学、激励学和情感学。

实际上,管理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历史中饱含大量关于领导和管理的精辟的论述(一会儿我会和大家讲很多例子)。

被誉为企业管理天才的IBM的沃森,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可以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

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只要有了人,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战国时期,齐威王和魏惠王二个国君,在一次围猎中发生了这样一个争论。

魏王问:齐国有宝贝吗?齐王答,没有。

魏王说:我国国土虽小,却又直径一寸大的的珍珠10颗,每颗可以照亮车前车后的车辆12辆,齐国是大国,就没有珍宝吗?齐王说道:我认定的珍宝和你的概念不一样。

我有一个大臣叫檀子,派他守南城,楚人不敢入侵;我有个臣子叫盼子,派他守官塘,赵国人就不敢到黄河来打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北门祭祀求生;我有个臣子叫种首,叫他防盗防贼,百姓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像这样的珍宝,其光泽可远照千里,何止照亮12辆车呢?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历史上由于善于知人善用、拥有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乏其人,比较典型的就是刘邦了。

刘邦出生于普通百姓,毫无政治背景,势单力孤。

可就是他善于识人用人,启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文武人才,最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400年基业。

从相反的一面看,也可以看出人才的重要性:出身于贵族官宦之家的项羽,靠山紧固,势力雄厚,但可惜不会用人,最后只好出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悲剧。

人才对于现代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的。

但实际上,用人的原则和方法,一些领导却不能如想象中那么得心应手:或怵之,或烦之,或急之,或怒之,不一而足。

这就要我们的领导者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自己是否缺乏人才的支持,是否阅人无术,是否有人而不会用,是否没有进行合理的授权等等。

第一讲用人学领导不等同于管理,领导需要真正能够起到“领而导之”的作用,管理就是要管得住、理得清。

好的领导,肯定是优秀的管理者,但优秀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好领导。

换句话说就是,领导的层次要比管理的层次高得多,用一个公式来表达领导的水平:哲学素养+管理科学+领导艺术,简单地说就是,德、才、识三样。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不懂哲学的人,没有战略思维能力;不懂管理科学的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战略思维为什么贯彻不下去;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只会自己冲锋陷阵,无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反之,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领导,讲起话来很富有哲理,但是很难见到他办好了具体的事情,为什么?原因在于他不懂管理;我们也有这样的领导,具体措施和办法一套一套,把具体的事情做对了,但战略上出现了问题,结果是企业不能发展,前功尽弃;也见到有些领导认真负责,可就是没有人愿意跟在后面一起干,忙坏了领导,乐坏了下属。

由此可见,要做一个好领导,真是不容易。

那么大家要问我了,什么才是最佳的领导呢?当下属见乎不知道有领导者存在时,这样的领导就是最佳的。

这就是今天的第一讲用人学。

一、虚位以待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要想让自己的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就是配置好人力资源,这也就是要“以人为本”。

大家都知道,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人才,企业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做好人才工作呢?很明显,做好人才工作,配置好人力资源,首先要会识别人才。

善于识别人才的领导者,能从一件不引人注意的小事或者一个小的细节上发现人才,这是一种识人的基本功。

东汉桓帝时期,有个叫郭泰的人,善于识别人才,特别是喜欢勉励有发展潜力的人。

他不愿意做官,只是在郡县侯国之间四处周游。

有一天,郭泰到了陈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他看见一群农夫正在大树下避雨,有的坐着、有的蹲着,样子都很随便。

只见一个40多岁的人很恭敬的在树下正襟危坐。

郭泰看见后很惊讶,觉得这个人跟常人不一样,原来这个人叫茅容,郭泰请求到他家投宿。

第二天,茅容杀鸡做饭,郭泰以为要招待自己,没想到茅容做好饭后,分了一半给母亲端去,另一半放进了柜子,然后粗茶淡饭招待来客。

郭泰肃然起敬,站起来恭敬的向茅容拱手说,你的品德确实出众,超过了普通人,我郭泰只会减少母亲的佳肴来招待客人,但你却能保证母亲的食物,我十分敬佩你。

于是鼓励茅容求学读书,将来好做好一番大事,后来茅容果然成了一个品的出众的人。

(这就是鼓励的例子)还有一次,他到太原,看见一个担着瓦罐在路上行走的人,瓦罐不慎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

这个人也不回头看一眼就径直走了。

郭泰见了很奇怪,就追上去问他,你的瓦罐碎了,怎么不回头看一眼呀?这个人说,瓦罐已经碎了,看一眼又有什么用呢?郭泰认为这人处事果断,性格豁达,就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个人告诉他,他叫孟敏,是巨鹿人,现寄居太原。

郭泰鼓励他说,你这人性格豁达,注意学习,将来必成大器,后孟敏成为一名当代的名士。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思想品德、聪明才智,都可以在生活细节中找到答案,善于观察的领导者,也可以从一些细节上识别发现人才。

领导者要有伯乐之眼、霸王之胆,敢于开拓、善于发掘。

要用:1)在逆境中临危不惧的人;2)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人;3)冲锋在前、不怕艰苦、不畏困难的人;4)努力本职工作、刻苦钻研的人;5)善思索、有智谋的人;6)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改变局面的人;7)善于团结别人、有协作风格的人;8)具有折服别人能力的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一下:成功的企业都是一样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用人方面都是失败者。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的可靠保证。

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成功的人才学家,要重视人才,要有求贤若渴的精神、唯才是举的态度,千方百计的寻求可用的人才,而不能做人才的拦路虎。

二、因才适用清朝有一位名士说,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晖。

这里所讲的“所宜”,就是指要根据人的长短,因才适用。

正确的用人之道,是充分发挥一个人长处的优势,避开一个人短处的劣势。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关于用人的对话。

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而问道: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遇耶?刘备说:命途多躄,所以至此。

水镜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刘备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

水镜先生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孙乾、糜竺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用人的重要思想,那就是:有了人才,并不等于会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就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就是他所说的“经纶济世之才”。

唐太宗李世民对呈下的长短了解得非常清楚。

贞观十八年,他当着几位忠臣的面点评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反映敏捷,决断事理,超过古人。

但率兵攻战就不是他的长处了;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危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欠缺的就是不够耿直;唐俭能言善辩,善解和人,侍奉我30年,没有给我提过什么有意义的建议;杨师道性格纯和,洁身自好,但是性情儒弱,发生紧急情况时不够得力;芩文本老实忠厚,文章华美,但经常引文摘句,缺乏自己的观点;马周见识敏捷,性格贞正,评论人物,直道而言,亲附于我,好像小鸟依人。

他的这些评论,公正中肯,恰到好处。

知人还需善用。

唐太宗对上述大臣的使用,做到了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例如:高士廉公正无私、不结朋党,就让他当吏部尚书,就是负责选拔官吏的工作;芩文本文章写得好,就让他在中书省任职;杨师道平和忠诚,就任命为侍中,随侍在身边等等。

由于唐太宗正确的选人用人,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清明,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他的因才施用的用人之道,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事不亲躬事不亲躬指的就是要懂得授权。

授权就是由用人者授给使用对象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得使用对象有相当的自主权、自决权和行动权。

但是,授权者对被授权者有一定的指挥权和控制权,同时被授权者对授权者负有对该项任务的完成所应承担的责任,这就是责权要对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标着:此鹦鹉会2门语言,售价200元;另一只则标着:此鹦鹉会4门语言,售价400元。

该买哪只呢?二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拿不定主意,突然发现一只老掉牙的鹦鹉,毛色灰暗散乱,却标价800元,这人赶紧把老板叫来问道:这只鹦鹉是不是会8种语言呀?店主说:不会,它一门都不会。

这人就奇怪了:既然这只鹦鹉又老又丑,有没有能力,那为什么会值这个价呢?店主说:因为另外2只叫它老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不一定自己能力要多强,也不可能领导者什么都懂,只要懂得信任,懂得放权,懂得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太过于完美主义,事必亲躬,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干将,而成不了领导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