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 前言作为领导,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

因此,识别有才之人,用好有才之人,是领导艺术的最高体现。

而在中国历史,关于用人识人,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便是曾国藩。

1. 曾公简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对曾国藩,有人称之为“圣相”,有人称之为“罪臣”。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国藩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他招兵买马,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是晚清王朝的“中兴名臣”;他在一定条件下顺应历史潮流、倡导洋务,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

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认为,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识人用人,爱才聚才的一生。

通过门徒,幕僚、学生去推行他的儒家思想,政治抱负,利用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容闳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

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

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

因此,对于当代管理界来说,曾公的很多高明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并且运用到日常管理实践。

2. 曾国藩爱才之道曾公第一大可贵之处在于爱才。

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

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他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总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为人识人及用人

曾国藩用人之道
文职官员的标准:
第三是有条理。条理就是将事情分门别类,分出轻重缓急,然后 知道那些事今天该做,哪些事可以明天再做,哪些事情是重点,哪些 则只是一般。人有没有条理,是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几乎在所有事 情里,都要找出第一要义,要处理相关问题的抓手。
第四是少大言。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他说,这是文人习气, 胸中有些墨水的人,往往认为天下事情容易,所有经常方言高论,说 话不着边际。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而对于品行的考察更 为重要,大抵观人之道,朴实廉洁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 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曾国藩识人之道
• 对“德”的重视 • 历代重才者所希求的最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曾国藩也一
样,他评价、衡量一个人,首先是看德,突出德的地位。曾国藩 所谓的德,含义甚广,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上忠诚、作风上质朴、 精神上坚韧不拔等。他称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为“血性男子”而极 为称颂。 • 山乡之民多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拙 朴之夫。
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 的状态。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为人之道
曾国藩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 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渡过,曾国藩也 没有忘记 ,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除了以上五个字之外, 他还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 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 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四败:
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

曾国藩用人识人总结曾国藩,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用人识人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一个人的品德就像是根基一样,根基要是不牢,就算有再多的才能,那也是白搭。

在他的观念里,忠诚、诚信、正直这些品德是最为关键的。

忠诚的人会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的事业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叛。

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如果对自己的将领不忠,那打起仗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诚信的人呢,说话算话,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这样的人在团队里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正直的人不会搞那些歪门邪道,处理事情公平公正,大家都会服气。

他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总是先考察品德这一关,只有品德过关了,才会进一步去看这个人有没有才能。

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识人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细节。

从一个人的小习惯、小举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能力。

比如说,看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如果一个人一看到一点小利益就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想要据为己有,那这样的人往往是比较贪婪、目光短浅的。

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能够保持淡定,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或者是更长远的利益,那这种人就比较可靠。

再看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马马虎虎的,那大事肯定也难以托付。

相反,那些对待小事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责任心,是值得信赖的。

曾国藩用人也是很有一套的。

他懂得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不会强求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

他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职位。

比如有的人擅长出谋划策,那他就把这样的人放在谋士的位置上,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勇猛善战,那就把他们安排到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不会让擅长谋划的人去打仗,也不会让只会打仗的人去做文案工作。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团队的力量也就发挥到了最大。

而且,他用人还讲究用人不疑。

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人是可用之才,他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

曾国藩的选人与用人智慧作者:倪玉平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曾国藩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步入仕途。

此后,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礼部侍郎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席卷江南,曾国藩获得清廷批准,于湖南一带募集亲友、同乡组建团练,并在衡州造船练兵,建立水师,号称“湘军”。

清廷几乎凭借曾国藩一己之力,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除了在官场、战场平步青云外,曾国藩还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洋务派。

他极力提倡西学,鼓励译书,建造轮船,开风气之先,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其为人处世之道亦颇得后世推崇,被誉为“千古完人”。

连毛泽东都说,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他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和用人密切相关。

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任官时,便与其朋友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上奏用人三策,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其提议深受咸丰帝称赞,谓之“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

不久,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王庆云、江忠源等人,结果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开始将他的用人之道付之于实践。

在练兵过程中,曾国藩发现塔齐布谈吐过人,其部队亦极为精整,便认定其为难得的人才。

当时,塔齐布和副将清德不和,清德还多次怂恿提督鲍起豹对其进行侮辱。

曾国藩用人不疑,当机立断弹劾清德,并向朝廷保证“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

清廷因此罢免清德,任用塔齐布为副将。

果然,塔齐布作战勇猛,是难得的一员虎将,迅速成为湘军的一大支柱。

湘军攻克湘潭后,塔齐布因战功卓著升任为提督,在绶印之日,“士民聚观,叹诧国藩为知人”。

严密的选人用人体系: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

八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

三不信曰:药医也,地仙也,增巫也。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的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摘自《曾国潘家书》咸丰十一年(公元1851年)三月初四曾国潘在军情紧急之时,他还不忘写信叮嘱诸弟: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

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曾国潘修身治家的思想,应该说是基于其祖父。

曾家是中国传统社会耕读家庭的典型。

曾国潘继承了祖父、父母倔强刚毅的性格,又将他们拙诚、仁孝、勤劳的品格发扬光大。

曾国潘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之人。

就是说,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具备查人本质的眼力有人用八句话总结曾国藩的用人精髓,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

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

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第二句是“真假看嘴唇”。

口为出纳官,不嫌大。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

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

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

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五句是“主意看指爪”。

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

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

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

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辨识人才的法门,被许多人视为“相面术”。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读后感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典藏之作,他曾用实践之手在人事
管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书主要记述了他对识人用人之道的总结和见解,由此读者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他精辟的决断和理性的处理,并且有助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从《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一书中,我明白了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并且追求实
用而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实现更大的成功。

曾国藩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对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多地了解人,而不是大概、杂乱地对付每一件事。

他认为,不断总结规律才会真正地做好事情。

另外,曾国藩每谈到人才队伍时,他就会强调要从许多方面考虑,在选人时要
根据每个人各自有准靠的能力进行评估,长处发挥,短处补齐。

但是对能力,应该要有灵活的看法,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能力来衡量,只有较强的人才才可以想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只有拥有高超的管理技能的人才才可以处理好各种细节,只有掌握精湛的技术的人才才可以带来关键的突破。

总之,曾国藩的人才队伍构筑方法和识人用人之道,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正确地
衡量、选择和利用人才,从而发挥出社会组织的无限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28岁之前,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 ★完成两大任务 1、考中进士 2、经世致用之学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第二阶段:北京城里的太平官
1、七年时间完成从翰林检讨(从七品副处级) 到从二品副部级 2、除户部外,当了六部(吏、户、礼、兵、 刑、工部)中五个部的副部长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四)逆境使人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失利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2、终生学习,立言立德 ★曾国藩给次子增纪泽的书信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之法, 须先立坚卓之志。” ★中国最后一尊儒圣 ★6岁入书塾,8岁读四书诵五经 ★14岁读《周礼》、《史记》 ★28岁中进士,进翰林,是一名政治家(晚清四大名臣之 首,另三名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军事家(创 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战略家(洋务运动)、理学 家(中国最后一尊儒圣)、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 “创立人”。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1、衡才不拘一格 2、求才不遗余力 3、得一而可得其余 4、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曾国藩幕府主要人才:
谋略人才:郭嵩焘、左宗棠、陈士杰、李鸿章、李鸿裔、钱应溥、 薛福成等。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唐仁寿、刘琬澎、刘寿曾等。 制造人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冯俊光、陈兰彬、容闳等。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故事: ★鲍管之交 ★祁奚荐解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三顾茅庐 ★萧何月下追韩信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原文】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 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 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 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 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 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 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 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 患世莫己知哉?
谢谢观看!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曾国藩最为关注的人才是军事将领
1、曾国藩认为,一个带兵的人起码应具备四点: 第一要才堪治兵;第二要不怕死; 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2、曾国藩对中层一般将领的要求: 一是必须实在,心眼好;二是精明能算。 3、曾国藩对高级将领的要求: 一必须深谋远略;二必须号令严明;三必须吃苦耐劳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1、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刘邦和项羽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才之争 2、当其时不当其事,是最大的失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3、当其事不当其时,滑向失败的深渊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4、管理人才是一门大学问 ★汉武帝是一个人才管理的高手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原文】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 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 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 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 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 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 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的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浅谈曾国藩 识人用人之道
2014年9月
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二、曾国藩《挺经〃英才篇》
(一)用人先识人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 生,谥文正,汉族,湖南 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 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 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 家、政治家、书法家,文 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 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封一等毅勇侯。
第三阶段:军事首领
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成封侯拜相
一、曾国藩人生的四阶段
第四阶段:最大行政长官
1、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2、同治11年二月初四日,脑中风去世, 和他父亲同一天去世,谥号“文正” ★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奉其为祖师爷
二、曾国藩《挺经·英才篇》
(一)用人先识人 (二)适于时事的人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三)为国得人,不杂私念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一)用人先识人
【原文】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 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 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
(一)用人先识人
1、如何识人
★《庄子》八验: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敬;烦使之以观其能; 猝问之以观其智;急与期以观其信;醉以酒以观其性;杂以处以观其 色;示以利以观其廉。 ★诸葛亮识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刘劭八观、五视: 1、八观: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 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2、五视: 居而视其所亲;富而视其所为;达而视其所举;窘而视其所不 为;贫而视其所不取。 ★曾国藩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