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证
中医虚证23307

道生阴阳,一分为二。
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
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
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
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心主笑,主喜。
心有余则笑不休。
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
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
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
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血能载气。
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
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
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
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
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
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
中医经方治愈肺经虚证的医案

中医经方治疗肺经虚证的医案有很多,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患者:男性,40岁,主诉久咳嗽,痰多易咯,声音嘶哑,神疲乏力,体重减轻。
中医辨证:患者表现为肺经虚证,病程较长,肺气不足,无实热之象,可见久咳、嗓音嘶哑、神疲等症状。
治疗方案:
1. 方剂选择:选用《金匮要略》中的六君子汤加减而成,以补肺脾之气。
方剂组成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同时酌情加入其他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加强益气补肺的效果。
2. 治疗原则:强调养阴益肺,补益脾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3. 穴位灸疗:采用艾灸法刺激患者背部的肺经相关穴位,如太溪、列缺、肺俞等,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
治疗结果:患者在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声音渐渐回复正常,体力逐渐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同样的证候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医案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等情况有所调整。
在实际治疗中,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虚证----阳虚证医案篇

中医虚证----阳虚证99医案篇整理说明杏林箫客·志一整理《阳虚不摄----漏汗案》《阳虚不摄----唾沫案》《阳虚不摄----遗精案》《阳虚不摄----遗尿》《阳虚不摄----吐血》《阳虚不摄----鼻衄》《阳虚不摄----崩漏》《阳虚不摄----泄泻》《阳虚不摄----滑胎》《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心悸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惊悸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失眠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喘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咳而遗尿案》《阳虚水泛----水凌上焦奔豚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背寒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唾涎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口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呕吐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胃痛案》《阳虚水泛----水凌中焦腹痛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泄泻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白带案》《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癫痫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颈强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高热口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消渴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呕吐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呃逆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癫痫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解颅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头痛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耳鸣案》《阳虚水泛----水停下焦眩晕案》《阳虚阴凝----津凝口渴》《阳虚阴凝----津凝便秘》《阳虚阴凝----津凝口渴便秘》《阳虚阴凝----津凝失音》《阳虚阴凝----血凝闭经》《阳虚阴凝----血凝痛经》《阳虚阴凝----血凝冻疮》《阳虚阴凝----筋脉拘急缩阴》《阳虚阴凝----宗筋失煦阳萎》《阳虚阴凝----气血阻滞偏枯》《阳虚阴凝----气血失养痿证》《阳虚阴凝----气血凝滞痹证》《心阳虚证·心悸》《心阳虚证·心悸痛》《心阳虚证·心悸》《心阳虚证·自汗》《心阳虚证·癫疾》《心阳虚证·耳聋》《胸阳不振·胸闷》《肝阳虚证·巅顶痛》《肝阳虚证·厥冷》《肝阳虚证·阳痿》《肝阳虚证·缩阴》《肝阳虚证·久痢》《肝阳虚证·痛经》《脾阳虚证·泄泻》《脾阳虚证·便秘》《脾阳虚证·阴黄》《脾阳虚证·食后嗜睡》《脾阳虚证·腹胀呃逆》《肺阳虚证·消渴》《肺阳虚证·唾沫》《肺阳虚证·遗尿》《肾阳虚证----遗尿》《肾阳虚证----嗜睡》《肾阳虚证----烦躁》《肾阳虚证----亡阳》《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腹痛》《阳虚口渴》《阳虚咽痛》《阳虚便秘》《阳虚腹泄》《阳虚失眠》《阳虚嗜睡》《阳虚烦躁》《阳虚心悸》《阳虚发热》《阳虚恶寒》《阳虚目赤》《阳虚眩晕》《阳虚盗汗》中医虚证----阳虚证篇整理说明去年辞职,说想静下心来整理一些东西,现在也该有点结果了,所以,现将本人所整理的《中医虚证----阳虚证篇》一贴献给广大的中医网友。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虚劳”的证治分类虚劳的证候繁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辨证施治。
一、气虚气虚是气血阴阳亏虚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而心、肾气虚亦不少见。
主要证候有面色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
(一)肺气虚1.临床表现: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3.治法:补益肺气。
4.代表方:补肺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黄、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
若肺卫不固,易于感冒者,加防风、白术;自汗甚者,加牡蛎、麻黄根;气阴两虚,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二)心气虚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3.治法:益气养心。
4.代表方:七福饮。
5.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养心;熟地黄、当归滋补阴血;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若自汗甚者,加黄芪、五味子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加山药、砂仁健脾醒脾。
1.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三)脾气虚2.证机概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3.治法:健脾益气4.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
5.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苓、扁豆健脾除。
若胃失和降,见胃脘满闷,恶心呕吐,气者,加半夏、陈皮;脘腹胀满,食积不化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
伴各种出血者,用归脾汤。
(4)肾气虚1.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2.证机概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3.治法:益气补肾。
4.代表方:大补元煎。
5.常用药:人参、山药、炙甘草益气固肾;杜仲、山茱温补肾气;熟地黄、枸杞子、当归补养精血。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是中医中的一种证候类型,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的减退等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虚证常常被认为是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滥用药物、年老体弱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虚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虚劳:指由于过度劳累、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减退的状态。
2. 贫血:指人体内部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3. 低血压:指人体内部的血压下降,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一种证候。
4. 骨质疏松症:指由于人体钙质流失,骨骼骨质疏松的一种疾病。
5. 失眠:指人体内部的睡眠质量下降,导致人在晚上难以入睡的一种证候。
6. 疲倦乏力:指人体内部的疲乏感增强,行动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7. 头晕:指人体内部的头晕感增强,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8. 心悸:指人体内部的心悸感增强,心跳加速或减缓的一种证候。
9. 气短:指人体内部的气短、胸闷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中医虚证还包括许多其他证候类型,如虚弱、气短、失眠、疲倦乏力、头晕等等。
中医虚证的治疗需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补充营养物质,加强锻炼等方法来进行。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答案:
中医的虚一般指正气不足,可以分为阳虚、阴虚、气虚和血虚四种不同的类型。
虚是一种中医名词,就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人体内阴阳、津液、气血等亏虚,以“不足、衰退、松弛”为主的病证。
如头发斑白、皮肤松弛、乏力怕冷等,均是虚证的症状。
1.阳虚:
阳虚就是指机体阳气虚弱,主要是由房事不节、先天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原因引起。
会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畏冷、手足厥冷、气短懒言以及便溏(粪便稀不成形)久泻等症状。
2.阴虚:
阴虚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
所引起的症状为午后发热、手足心热、两颊发红、失眠多梦、发汗等。
3.气虚:
气虚是元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会引起脏腑机能衰退,从而引起身体疲倦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等症状。
4.血虚:
血虚就是指血液亏虚,会导致脏腑经脉失去濡养,引起面苍唇淡、手足发麻以及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失眠等症状。
不同的虚症需要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患者应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理治疗。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身体虚弱的中医名词
在中医中,身体虚弱通常被概括为“虚证”。
它是一个描述人体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所导致的多种慢性虚弱症状的综合概念。
具体细分,中医将虚弱体质按照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气虚:指人体元气不足,表现为疲劳乏力、呼吸短促、语声
低微、面色苍白、自汗(不活动也易出汗)、易于感冒等。
2. 血虚:是血液亏少或濡养功能减退的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
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肢体麻木、经量减少或闭经等。
3. 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亏虚,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手足心及
胸口发热)、午后潮热、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口燥咽干、便秘尿黄、舌红少津等症状。
4. 阳虚:则是阳气虚弱,机能减退,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
不温、小腹冷痛、腰膝酸软、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等虚寒症状。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转载
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等)。
具备三项
2.【血虚证】: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淡,脉细。
具备三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3.【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潮热,便结而尿短赤,盗汗。
具备主症三项;次症一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症);
4.【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
具备主症三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一项(本证与阴虚症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5.【心虚证】: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结代或细弱。
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以下类推);
6.【肺虚证】: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或阴虚同存);
7.【脾虚证】:大便溏泻,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8.【胃虚证】:胃脘痛,得食则安,胃脘痛而喜按,食欲减退或旺盛,食入停滞。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9.【肝虚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双目干涩。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血虚或阴虚证同存);
10.【肾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或齿摇,尿后有余沥或失禁,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养阴、收敛止汗 主治:气阴两虚的乏力、口干、出汗、
心悸等。
玉屏风散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 易感风邪 现代临床应用:
血虚证
定义: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 经络、 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色淡, 爪甲色淡;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 月经量少,色淡,闭经。 舌质淡, 脉细。
临床表现: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动则加剧、舌质淡、脉弱。
病机分析
推动功能减退: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组织、器 官的 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 生成、运行缓慢。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五迟) 青年生殖机能减退,(不育、不孕) 中年早衰, 白发, 血虚、血瘀、痰饮等
温煦功能减退:热量不足。畏寒肢冷,体温低下
舌红少苔。 津液不足-----舌干少津
虚则脉细,有热则数 ,故阴虚者为细数脉 。
治则:扶正 治疗方法:滋阴清热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等
常用补阴药
1. 补阴药定义:凡能滋补阴液,治疗阴虚证的药 物称为补阴药,又称为滋阴药,养阴药。 常用补阴药: 沙参、麦冬、(天冬)、百合、山茱萸、 黄精、石斛、(玉竹)、旱莲草、(女贞子)、 鳖甲、(龟板)、枸杞子
治则:扶正益气。
常用补气药
1. 补气药定义:凡以补益脾气、肺气为主
2.
虚
要作用,消除或改善气
3.
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常用补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
常用的补气方剂及应用
四君子汤 (四君子合剂、100ml/瓶) 加减应用: 1、兼有湿者 + 半夏、陈皮=六君子汤 2、兼有湿及气滞者 + 半夏、陈皮
阴虚证
定义: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 不能 制约阳 气或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出 来的 症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两颧红赤,午后潮热, 咽干口燥,心烦,盗 汗,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病 机 分 析:
阴液耗损------形体消瘦。 阴虚不能制阳,阳亢则虚火内扰----
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 虚火上升------两颧红赤,咽干口燥,
肺气虚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
动则更甚、 痰液清稀、 语音低微、自汗、畏风,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补益肺气
代表方剂:补肺汤
药物:党参、黄芪(培土生金)
熟地(补肾水,防子盗母气) 五味子(酸,收敛) 紫菀、桑白皮(止咳化痰)
加减 :
自汗甚,面色白,反复有表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升举清阳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药物:黄芪
党参、白术、炙甘草 陈皮、当归、 升麻、柴胡
3、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慢性出血
(尿血、便血、鼻衄、紫癜) 妇科出血(崩漏)
以上诸证都同时伴有脾气虚的症状。
治疗方法:健脾补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 药物: a、党参、黄芪、 白术、炙甘草、 b、生姜、大枣 c、当归 d、茯神、酸枣仁 、龙眼肉、远志 e、 木香
虚证
定义: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致脏腑功 能衰退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形成:
1、先天不足 2、后天失调 3、疾病耗损
分类:气、血、阴、阳、脏腑虚损。 治则:扶正 治法:补 方药:补益药 补益药的定义: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
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
种虚证的药物。
气虚证
定义: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治疗方法:温补阳气。 常用方剂:肾气丸、参茸丸等
常用补阳药
1. 补阳药定义: 常用补阳药: 鹿茸、巴戟天、杜仲、补骨脂、淫 羊藿、肉苁蓉、续断、菟丝子、杜 仲、冬虫夏草、枸杞子、紫河车、 胡桃肉、蛤蚧
常见证型
脾气虚证 1、脾失健运:
临床表现:纳呆、腹胀、大便溏薄、 肢体倦怠、 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
阳气虚,推动无力,导致气血不足, 神疲乏力,面色晄白。 阳气虚,温煦无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或口渴喜欢热饮。 阳气虚,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异常, 开合失调,出现小便清长,或尿水液的功能减退,使水液 停留,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 现泄泻,水肿。
治疗法则:扶正。
治则:扶正 治法:养血
常用补血药
当 归、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
常用的补血方剂
四物汤 (四物合剂 10ml/支)
组成:熟地、白芍、当归、 川芎。 功效:补血 主治:一切血虚证。
加减应用: 兼有气虚者 + 党参、黄芪。 气血两虚者 + 四君子 = 八珍汤(丸) 气血两虚兼有阳虚者 八珍+黄芪、肉桂= 十全大补汤 兼有血瘀者 + 桃仁、红花 = 桃红四物汤
+ 木香、砂仁= 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调节胃肠道的功能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增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增强红细胞生成) 抗肿瘤、抗突变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丸、200粒/瓶) 应用:气虚 + 下陷
重症肌无力 子宫下垂
参苓白术散
+ 山药、白扁豆、米仁、莲子肉 + 砂仁 主治脾虚泄泻
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 :
纳呆
加 炙鸡内金、焦麦芽、焦谷芽、 焦山楂、焦六曲。
腹胀
加陈皮、枳壳、枳实、大腹皮。
便溏
加山药、白扁豆、炒米仁、莲子肉。
2、脾气下陷证(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内脏下垂; 脘腹下坠感; 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感; 久痢不止,甚至脱肛; 以上诸证都同时伴有脾气虚的症状。
脏腑、组 织 、器官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运行缓慢。
防御功能减退:护卫肌表减弱。抗病力下降,外邪 易于侵入人体而致病,患病后难愈。
固摄功能减退:固摄液态功能减弱。气不摄血的出 血证,气不摄津的自汗、小便失禁, 气不摄精的滑精、早泄。 固定内脏功能减弱。
气化功能减退:影响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
阳虚证
定义: 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机体的温煦、 推动、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出的 一类证候 。
形成: 素体阳虚,禀赋不足。 久病体虚,老年亏虚。 暴病伤正或饮食生冷。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口淡 不渴,或口渴喜欢热饮,小便清长,或 尿少,尿闭,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 虚无力。
病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