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与来源

合集下载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建筑美学——关于建筑艺术交融与中西方建筑美学的

建筑美学——关于建筑艺术交融与中西方建筑美学的

173浅谈建筑美学——关于建筑艺术交融与中西方建筑美学的探讨云意茹 西南科技大学摘 要:建筑是一种大地营造,借用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展示于广阔地平线上的空间文化形态。

是人类按照一定目的,运用一定材料,把握一定技术和美学智慧的大地营造。

”一个好的作品不能只看外观是否漂亮,设计是否前卫、独特,而是建筑可以使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变得更有机,人们愿意身处其中,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关键词: 建筑美学;音乐 空间;当代建筑美学;古代东方建筑建筑是一种艺术,既然谈艺术,这里先从另一极其相似的艺术说起。

理学家莱辛(Lessing.1729-1781)在美学论著《拉奥孔》(1766)中探讨了画和诗两种艺术在本体上的存在方式之不同——雕塑、绘画之类空间艺术表达的是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模拟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因此画属于空间艺术,而诗属于时间艺术。

按照这种将艺术划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本体论模式,建筑和音乐分居空间与时间两头,是对比与类比的关系。

难怪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说过:“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在视觉领域里,我们的文明还没有达到它在音乐里所达到的水平?没有一座分解为长度、宽度或者体积的构筑物,利用了音乐所拥有的那种量度。

这种量度,是为音乐思维服务的工具。

自从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以来,西方人已经经历了无数次文化终结乃至于主体终结的体验。

而在建筑领域,继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之后,艾森曼又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

西方学界更多的是从造型的、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建筑,着眼于形式,这从西方建筑史学和创作上可见端倪。

西方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造型、风格更迭相当清晰,而 20 世纪初的德国的表现主义建筑、美国的功能主义建筑、荷兰的风格主义建筑、苏联的构成主义建筑等更是以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材料和结构去表现客观世界、甚至就是其本身。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已经习惯于根据合理性事物的最平庸的形式来定向,并将审美的东西以非审美的形式来表现,从而虽然不是有计划地,但却是系统地使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全面钝化,审美创造力全面退化。

高考作文押题预测:“美在于和谐”+“跨界与守界”素材

高考作文押题预测:“美在于和谐”+“跨界与守界”素材

高考作文押题预测:“美在于和谐”+“跨界与守界”素材第二签 押热门考向热门考向八 关联试卷材料类作文命题“美在于和谐”+“跨界与守界”【押题理由】1.2023年四省适应性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读写材料相结合的命题方式。

命题材料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此类命题方式,也应引起备考重视。

2.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除美育外,其他“四育”均在历年高考真题中反复考过,唯有美“育羞答答未见其身”,今年会不会“千呼万唤始出来”,敬请期待。

【类题示例】(押题1)美在于和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读现代文阅读I《浅析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我们了解到,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建筑的美学追求在于整体的和谐。

由此,我们又可以联想到,不只是建筑,许多领域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美,给人带来美感的,都往往在于和谐。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照搬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两个句子。

第 1 个句子:读现代文阅读Ⅰ《浅析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我们了解到,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建筑的美学追求在于整体的和谐。

这个句子提示考生此写作材料与现代文阅读Ⅰ的内容相关,相关点在“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第 2 个句子:我们又可以联想到,不只是建筑,许多领域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美,给人带来美感的,都往往在于和谐。

提醒考生由建筑生发联想,从“中国建筑的美学追求”生发开来,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哪些和谐之美,感受这些美,扣住“美在于和谐”来立意,扣住“为什么” ,解决怎样才能构建和谐之美。

行文时可以引进现代文阅读Ⅰ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阐述,使之成为自己文章的有机构成,但绝不要机械照搬或者硬塞材料。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研究——以雷姆·库哈斯与藤本壮介的对比为基础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研究——以雷姆·库哈斯与藤本壮介的对比为基础

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研究——以雷姆·库哈斯与藤本壮介的对比为基础白效轩(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早已不是单纯的设计手法和形式美学的运用,东西方的建筑文化在融入的过程中相互碰撞,愈加明显的文化内容渗透到东西方建筑师的设计中。

本文通过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先锋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和藤本壮介的对比,结合二人的建筑观念、设计方法及各自的建筑作品,探讨东西方建筑师和东西方建筑文化背后的差异性,对中国当代建筑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建筑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这种差异性来源于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建筑观念;东西方文化;差异性[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4.23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Rem Koolhaas and Sou FujimotoBai Xiaoxuan(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 longer a simple application of design techniques and formal aesthetic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 collis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more and more obvious cultural content permeates into the desig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ioneer architects Rem Koolhaas and Sou Fujimoto, who grew up under two cultural background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s, design methods and their respec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the two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s and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behind th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handl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difference comes from deepe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behind itKey words: architectural concep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随着当今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增强,人类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全球意识不断崛起,建筑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历史、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之间差异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独特风格。

中国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儒家文化注重礼仪和秩序,因此中国的建筑注重对称美、社会秩序、色彩的搭配,讲究本体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更多使用木材、瓦、砖和土等自然材料。

西方建筑比中国建筑要年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注重平衡、对称、秩序和科学,这些特点也影响了继承它们的现代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更多地使用石材、玻璃、钢铁和混凝土等人造材料。

二、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是自然和谐、质朴、以及色彩鲜艳,建筑造型大都严格遵从统一规范并讲究寓意和象征,如角楼、庙宇和宫殿等,在进行设计时会借助天地人三合、五行相生等哲学思想,呈现出朴实、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和装饰常常用于表达美学价值和文化精神。

西方建筑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并注重表达现代主义的工业化、机械化思想。

现代西方建筑追求高质量的空间设计和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其装饰追求现代性、简洁、成熟、沉稳和富有节奏感,常常是从不同角度、尺度、比例与形式出发,经由逐步洗炼和意念深化,最终达到空间实用性、美感和艺术紧密融合的建筑风格。

三、结构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采用木构造和斗拱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柔性、平衡与适应性。

斗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基于自然力学优化过的结构应答形态,能充分利用弯曲强度,在节能和保温等方面表现出色。

而木构造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形成来自中国自然环境中最丰富、最多样的建筑样式。

相反,西方在古典时期大量使用的石材、玻璃等材料强化了它的结构稳定性和坚韧性。

因此,作为现代大多数建筑的混凝土和钢结构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建筑中,为建筑带来了坚固、耐磨和宽敞的空间。

中西方宫廷建筑营造思想的差异探究——以故宫与凡尔赛宫为例

中西方宫廷建筑营造思想的差异探究——以故宫与凡尔赛宫为例

【居住环境】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7月中西方宫廷建筑营造思想的差异探究——以故宫与凡尔赛宫为例胡沛玲(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摘要:中国故宫和法国凡尔赛宫是东、西方城市宫廷建筑历史的典范,代表了当时东西方建筑的最高水平。

不同的思想文明、历史渊源与营造手法造就了它们不同的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对两者在选址与布局、材料与结构、装饰与色彩、景观营造四个方面上的比较分析,以期揭示东西方宫廷建筑思想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宫廷建筑;故宫;凡尔赛宫;建筑思想文化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7-0046-01宫廷建筑作为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是建筑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

北京故宫是东方宫殿的优秀实例,于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开始营建,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修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现今基本保留了清朝的规模与风格。

以清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十七世纪,法国凡尔赛宫是欧洲城市宫殿的著名典范,建成于1710年的路易十四时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反映了当时西方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

两者虽同为君权体制下的产物,但因所处地域、文化及思想不同而风格迥异,以自己独有的形式书写着昔日帝国的辉煌。

1 选址与布局——尚中思想下的围合与开放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位置,延续了历朝以来“择国之中而立宫”的思想。

建筑群主要在平面上铺展,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于贯穿南北的正中轴线之上,次要建筑有序铺排在中轴线两侧,有各自的轴线。

总体上形成以太和殿为中心的院落组合布局形式,各院落前后相互串联,外围环以高墙,体现了在宗法思想影响下的内向性社会结构形态。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二十公里外的郊外,在选址上没有严格的“尚中”思想。

沿东西向的主轴呈中心对称式布局,以高地上的宫殿为中心,三条放射性的大道与正门相通。

将功能复杂的空间集中于一座建筑,形成以连通的整体建筑为中心的开放布局形式,体现了西方古典哲学中外向、自我、整体的思想内涵。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结课论文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关键词:1宗教建筑2建筑文化3教堂4信仰5美术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
瞿少杰
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伴随着我们对美学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美学这一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逐渐兴起。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然而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那么对于有着很大差异的中西方传统建筑,他们又表现出怎样的美学差异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差异所在
1、建筑用材上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现代建筑未
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虽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

但是,中国(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传统建筑仍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

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
勾、描有相同之处。

2、建筑造型上的差异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阿房宫》赋里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

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

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

这些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表达的伦理意识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

”这些老子的这种思想代表了古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却有着明显的人与自然和谐大同的意味,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建筑。

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它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
得薄而轻快,一个个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层层向上推涌,直至尖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

同时,也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另外,西方传统建筑一直遵循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的形式美法则,故而在建筑风格上多体现出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这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之美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对照性。

一、因由所在
1、自然地理上的差异
由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环境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树木,特别是山石地质因素,西方传统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而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加上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所以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另外,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的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使得他们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过陆地,加之海
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

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2、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现在建筑中,最显著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功能通适性、空间灵活性,充分适应人的生活变化,与人相融合。

加之天井、院落、庭园及通楹排窗、走廊……及风水选择与安排,人、建筑空间与自然之间水乳交融。

如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功能的通适性,住宅、书院、茶肆、旅馆等同时并存,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

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

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在中国山水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轻灵秀丽令人神往,那么西方(欧洲)古代建筑的空间则因其充满秩序和几何美而魁力四射,他们极尽个人所能,不断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以,西方的建筑带有极其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另外,希腊等地中海地区的
原始欧洲民族住地,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使得他们的海上生活的重要性大过陆地,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

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时空组合上的差异
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西方原始居民的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

所以西方的建筑物大都以中心向四周放射式规划,中心点或是教堂,或是广场等,他们逐渐摆脱了孤立的单个设计和相互间的偶然配合,而更注意建筑的完整性,体现了文艺复兴面向新生活的新精神。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尽管中华古人在观念地构建其宇宙观时不会无视与抹煞空间的存在,但中华民族更偏重于对空间之运动形式即时间而不是对空间存
在本身的思考。

人们将自然界中的山石树木池塘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将天南地北、春夏秋冬,各时各地的风景人为巧妙地组织起来,以达到宛似天成的意境。

例如苏州园林、圆明园等著名建筑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

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