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完整)中西方宗教在建筑中的影响对比分析

中西方宗教在建筑中的影响对比分析神学力量甚至在文艺复兴及以后时代仍然浸透着人的心灵,以至于在本质上是和神学抵触的思想,如人本主义和君权主义常常也还要以教堂为寄托。
欧洲的教堂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一二百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建成。
宗教建筑在欧洲系建筑中长期来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相对于君权而言,神权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
所以中国宗教建筑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受着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于鬼神灵魂的信仰是不可免的,但是在中国,注重人事,人们儒学对于鬼神问题采取了清醒的态度。
孔子虽然也倡导由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祖宗崇拜,但却尽量减弱其中的宗教意识,而特别强调把它引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常纲教为内容的人世关系中去。
对于鬼神的有无,孔子机智地采取回避态度,故“子不语怪力乱神”。
到了非谈论不可的时候,孔子则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积极地提醒人们注重人事.儒学的清醒理性,对人们尤其对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有深刻影响,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对于宗教在利用与容忍的同时,莫不都采取了限制的政策。
佛的因果报应、咎由自取,道的清静无为,逆来顺受都是“有用”的,甚至皇帝也参加一些活动,以示恩宠。
但当宗教和皇帝产生矛盾时(主要是经济上争夺民力),就坚决限制,甚至下令灭佛。
中国和欧洲一样,也承认君权神授,但欧洲的君权神授重点在神,君主的权力也须由教会授予。
中国的君权神授的重点却在君,他是天的儿子,他的权力直接受之于天,无须乎教会为媒介,中国也从来没有出现过教皇制。
这些情况,映射在建筑中,就是宗教建筑比起一般的实用性建筑来,或者可以说是宏伟精丽的,有时也相当可观,但相对于代表君权的建筑而言,它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它也没能成为城市布局的中心,《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王宫居中的体制就说明神权和族权都只是皇权的陪衬。
在中国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上,也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于神学的激动,接受过超人性的迷狂.换言之,即使在宗教建筑中也没有失去人的清醒理性,而人的理性,正是儒家所特别重视的。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中西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木质
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在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太大的 变化。定型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 屋顶式样。尤其是宋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布
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 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 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既构成建筑空间的 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人为建筑空间之中,给 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而形成的
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洪立昂(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建筑讲究对称美,采用木质结构,西方在某些时期也是这样。
通过比较可以感受到中外的物质、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主要由于中外民族在宗教意识、伦理观念、艺术趣味、心理气质、传统文化、艺术造诣的不同造成建筑风格的差异。
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宗教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建筑差异。
关键词:中外宗教建筑;宗教思想;艺术差异1中外宗教建筑的概述1.1宗教建筑的内涵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现实生活,利用物质条件和技术,创造的生存环境,而宗教建筑就在意识层面上赋予建筑灵魂。
这种宗教空间,通过千百年的演变进化,融入到建筑的风格之中,思想也随同建筑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
所以为宗教提供服务的建筑都是宗教建筑。
2中外建筑风格中的宗教理念比较2.1宗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源泉: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表现出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形式的美感。
西方在艺术表现注重深入表达相反的中国的建筑的造型着眼于整体的意境,总之,西方建筑理念的特点就是“实”。
中国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思想的差异引起建筑风格的不同。
2.2宗教中的传统习惯的表达中国建筑特别是庭院建筑注重有组织的组合,“庭院”一般是基本单元的组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团和抑制个性发展的思想观念引起的。
而西方重视的是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传达,埃菲尔铁塔等出类拔萃的建筑,可以给人以优秀、上升力和吸引力。
3中外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3.1中外宗教建筑从外形艺术上的差异中外传统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有3种:石头、木材、泥土,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以木头为主,将石头与土运用建造建筑的墙体和基座;西方宗教建筑重视的是外部的装饰效果,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巴黎圣母院建筑外形上雕刻繁琐的纹样,颜色鲜艳,而底色运用金色,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要的一颗明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
以宋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
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
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差异引言宗教建筑的地址选择,承载着一定的宗教文化,表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东西方的宗教选址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
中国的宗教建筑处于较为从属的地位,是服务于皇家建筑而存在的一种建筑形式,虽然也是人们信仰的表现形式,但是人们对于佛教或道教的信仰远不及西方人对于基督教信仰的那种广泛;西方人将基督教的信义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宗教建筑的精神属性,对于上帝的崇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技术设计教堂,教堂也被赋予新的精神含义,成为他们进行祈祷与忏悔的精神场所。
1建筑选址的审美差异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一般都在山林之中。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们信奉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把道观和寺庙建在山林之中,让建筑融入自然,与世隔绝,羽化升仙。
西方的宗教建筑大多都选在城市中。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即“人神合一”的哲学观,认为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们可以在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玩耍嬉戏,宗教建筑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堂一般会建成城市中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的尖顶象征着人们的思想可以和上帝交流,也是人们死后通往天堂的道路。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结课论文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关键词:1宗教建筑2建筑文化3教堂4信仰5美术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
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
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
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
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
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
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
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
”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
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
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
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
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
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
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45年,建了182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保其地位的永恒,产生了一系列的统治思想:“天”、“礼”、“孝”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教育后代。
知识只能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借以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
而所谓宗教活动多依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天、地以及奇形怪兽和巫师占卜祭祀等为主要内容。
所以至卜、史、巫、祝这些所谓的文化官也是统治者政权利益的维护者。
这时期没有固定化的神形和为之而产生的学说。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建筑始终是以反映皇权的宫殿建筑为主流的。
“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除东汉时由张道陵附会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而创立的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舶来文化。
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发扬光大。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中叶由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但其散布地域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影响不大。
基督教则在元、明时期由欧洲传入我国。
因此,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基本以儒学为基础。
我国宗教建筑和西方宗教建筑大有不同,它从来没有过分地陷入神学的激动和接受超人性的迷狂,而是要求一种精神的宁静和平安。
道教认为炼气,服食丹药是升仙途径,其建筑多在深山壁谷之中。
如道教胜地武当山主峰1612米,建有紫霄宫、太清宫、玉虚宫。
禅宗主张在个人的内心中去寻求解脱,深山养息、面壁打坐、寻找平和宁静。
著名的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涧古刹隐现,林海梵语吟吟,云雾香火袅袅,寺在山中仿佛就是一幅画卷。
“刹”是梵语音译,既可指佛国,也可指佛寺。
中国的佛寺本身就是佛国精神的象征或净土的缩影。
人们在这里应该寻求到安全,体验到解脱,一切都应该是普通人性所能够理解的。
秦砖汉瓦、柱、梁、额、桁、枋、拱、椽的交织网络构成建筑。
中国的宗教建筑相比民用建筑来说是宏伟瑰丽的,但相对于代表皇权的建筑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在都城,它没有超过皇宫,在郡县,没有超过王府和衙署。
我国的佛寺建筑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或宫殿的缩小。
佛教纪念建筑物——佛塔,也充满着世俗的情感,他虽具有高耸的形体,但却不像哥特式尖塔那样一味强调升腾,那层层塔檐削弱了垂直的动势,仿佛升腾中时时回顾大地。
中国佛塔也是世俗建筑楼阁的仿造。
思想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伦理道德如同一张看不见的网,牢牢地束缚着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封建社会浸透着以“仁”“义”“忠”“孝”为基本规范和理想的人格伦理意识。
而以伦理为信仰和基准的中国古典建筑往往深受其影响。
包括外来文化佛教建筑寺庙。
仁者,亲也,从人从二。
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扩大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表达在孔子看来是“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理想范式,继而达到群体的和谐。
群体和谐观也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征和独特理念。
由于要压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强调和谐的群体观,因此即便是向高空发展的塔体建筑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牢堵坡”。
而匍匐与大地的习惯则是为了完成与其交流的态势,以群体的对称、呼应、水平展开,左右延伸,层层扩大,形成简明而有序的空间组合。
如同浑厚的交响乐,几乎听不出其中嘈杂的单音。
为了群体气势,每一种建筑符号都收敛了个性的张扬。
而且,中国建筑一直是平稳而缓慢的发展,不断完善已有的形式,西方的建筑发展史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序曲凯歌。
因为,中华文明实则上是一个极其早熟的文明共体,我们几乎所有的思想奠基都在先秦两汉得以完成;而西方则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中国佛教十大名寺之一五台山佛光寺,建于471-499年✓石结构与木结构在西方的建筑体系中,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尤其被称为“主流建筑”的宗教建筑,如神庙、哥特式大教堂等建筑,无不由砖石材料建造而成,是“石头的史书”。
唯独我国古代建筑,包括宫殿、佛寺、道教宫观,多是木结构系统建筑,以木材为建筑的主要构架。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石材,古代的石作技术发展也并不比木作差。
汉代的墓室、石阙都以砖石构成,中国古代各种令世界桥梁专家瞩目的石拱桥,即是石作技术的典范。
但宫殿、佛寺、道观等建筑,却使用完整的木结构体系,而不用砖石结构体系。
这说明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取材和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受文化观念影响形成的。
西方基督教用砖石结构建造教堂,为了体现建筑的永久性,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
中国古人把木材视为最合适的建筑材料,是与中国“天人合一”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相关。
“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保持谐和一致,并需参与天地运转变化,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光,与四时和其绪,与鬼神和其吉凶”(《周易·乾卦》)。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看重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事物的内在的发展变化。
“五行”是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敦颐《太极图说》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又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行”最早是和人们使用的材料相联系的,《左传》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所谓五材,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和转化,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由于“木”属于“五行”之列,对人有利,而砖石不属五材之列,所以不能用砖石来作建筑的主要的结构材料。
古人还认为,“宅”(即建筑物)“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宅者,人之本。
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释名》)。
因此,建筑材料必须选用参与阴阳变化的“五行”元素。
在“五行”元素中,木是最富生命力的物质。
人居住在木建造的房屋里,等于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可通过住屋,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主张木结构还有一个原因,即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特征所形成的环境思想方面的原因之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他说:“中国自始就没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尽久之存之实,且即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尚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灵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其实,“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也来源于“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观念。
在古人看来,天的意志即是人的意志,阴阳的变化,即是事物的变化。
所以,一切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他们认为,世界上只有变化是永衡的,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永久不变的东西。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这种认知,虽然充满了辨证观点,但从建造实践上看,木结构建筑确存在许多弊端。
它的长处在于扩大艺术表现范围,可以画梁雕栋,进行细致地雕凿。
但它无法向时间挑战,难于保存,且易被雷电、战火烧毁。
从这方面看,中国木结构宗教建筑,不如西方砖石结构的教堂更具“永久性”。
✓单体形势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只注重外在形象的奇诡新巧、眩人耳目,而更多的存在于体、面、线、点的有机组合所显示的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这个区别,或可以从另一角度解读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艺术趣味之不同,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