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及如何看待他的变化

合集下载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

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摘要:德国走上统一之路后,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运用其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为德国在欧洲列强之中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结束了欧洲制衡的均势格局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欧洲均势[中图分类号]k51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59-02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传统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为了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陆同盟体系”,建立起欧洲新秩序。

一、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建立的背景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在欧洲传统均势中,法国占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它绝对不能容忍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的出现,所以它千方百计地企图阻碍德国统一。

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

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

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

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普法战争是德国为完成统一及争夺欧洲霸权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在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使用了外交手段,诱使拿破仑三世主动挑起战争。

色当战役后,法国已败阵,第二帝国又被推翻,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已不复存在。

而普军却继续向法国推进,包围巴黎,并迫使法国签订了割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的条约。

教6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教6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第三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全球殖民格局⏹在这一时期的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内,欧洲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中心。

⏹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外,非西方世界的抵抗运动也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内容⏹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第二节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统一终结了均势的“黄金时期”,俾斯麦保守而复杂的欧洲新秩序——“大陆联盟体系”代之而起,欧洲大陆一度平安无战事。

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三、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力资源、工业潜力、军事能力等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欧洲各国怀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关注着德国巨大潜力的转化和对外政策的取向,它们处心积虑地在外交上谋求自身的安全保障。

尽管冲突和战争远未到来,各国却时常在体味着德国威胁的气息。

⏹在德国方面,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奉行维持欧洲现状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大国联盟体系”,打算同除法国外的欧洲所有大国结盟,彻底孤立法国,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和平与稳定。

⏹1,德法关系:普法战争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在欧洲的霸权优势,加上割地赔款的奴役性条约给法国所造成的巨大耻辱,使德法两国积怨至深,关系难以调和。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看来,既然已使法国成为德国的仇家,而且法国可能成为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那么就要坚定不移地遏制打压法国。

德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俾斯麦关于欧洲政治格局的构想以及国家安全利益的要求,使其认为建立反法联盟是重要而必要的。

⏹⏹2,1873年三皇同盟:1872年9月,在俾斯麦的安排下,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林。

1873年三皇同盟成立。

同盟的真正建筑师是俄奥两国首相哥尔查科夫和安德拉希,因此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皇同盟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1890年俾斯麦辞 职后,德皇威廉二世推出 外交“新路线”,在大国 关系方面,就是加强与英 国和奥、意的关系,轻视 德俄关系。
Dropping the pilot 1890
① 取消了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
② 极力拉拢英国;
③ 更重视三国同盟的作用 : 1891年续订《三国同 盟条约》,加强了德奥意关系。
Three Emperors‘ League 德意志统一后,O.von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 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 约瑟夫一世及 首相安德拉希· 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 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 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 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访问圣彼得堡 ,德、俄签订 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 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 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 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 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第四章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1871-1890 )
Bismarck Continent Alliance System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 里的陌生乘客,面面相觑而又满怀 狐疑地互相戒备,如果有人将手摸 进口袋里的手枪,其临座则做好了 先扣动机枪的准备。 ——俾斯麦对19世纪末欧 洲国际关系的比喻
(一)德国统一后的欧洲局势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

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

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

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

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

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

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

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

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

)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的纠缠。

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不?这可老重要啦!就好比是
一个超级复杂但又超级厉害的大拼图!
俾斯麦,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啊!他搞出来的这个大陆联盟体系,就
像是给欧洲大陆搭了一个特别的架子。

想想看啊,当时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乱啊!就像一群孩子
在抢玩具,谁都不想让谁。

而俾斯麦呢,他就像个聪明的大哥哥,想
办法把大家都拢到一起,建立了这个联盟体系。

这个体系可不简单呐!它把不同的国家通过各种条约、联盟绑在了
一起。

比如说德国和俄国、奥地利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这个体系里很
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拉着手,一起面对外面的风雨。

哎呀,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个联盟体系,欧洲得乱成啥样啊!说不
定天天都在打仗呢!那老百姓得多惨呀!
但是呢,这个体系也不是完美的呀!就像一件衣服,总会有几个小
线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问题也慢慢出现了。

比如说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啊,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这就
好比一群人一起吃饭,有人想吃辣的,有人想吃甜的,很难完全调和嘛。

而且后来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呀,俾斯麦走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好像船长换了,船的航行方向可能就变了。

我觉得啊,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相对稳定,但也因为各种问题最终没能
一直持续下去。

它就像一道特别的风景,虽然不完美,但却有着独特
的魅力和意义呢!你说是不是?。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领导下的大陆联盟体系作者:赵子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6期摘要大陆联盟体系,可以认为是由维也纳体系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成立中间的一个过度体系。

是由普鲁士以及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也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所建立的。

它的建立标志是1873年的三皇同盟的形成,解体标志是1894年法俄同盟的建立。

整个大陆联盟体系,是俾斯麦温和的“大陆政策”的延续,目的是在欧洲大陆的范围之内,联合除了法国之外的欧洲大陆强国,通过结盟的形式对法国形成遏制,并保持一种多级的均势政策,以保证德国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俾斯麦所创建的大陆联盟体系并不能阻止欧洲列强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甚至于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三皇同盟本身也是脆弱的。

这篇文章将浅析一下俾斯麦所领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到崩溃,也将讨论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围绕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关键词三皇同盟神圣同盟铁血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作者简介:赵子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6.130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欧洲均势的打破说到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不得不提到同属欧洲风云人物的梅特涅所创建的维也纳体系。

梅特涅所积极推行组建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成为维也纳体系维系的核心,维持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几十年的和平。

他建立起列强之间的均势体系和欧洲的协调机制。

“维也纳体系”的两个基本点是正统原则和均势原则,正统原则是要在欧洲维持帝国的统治,保护王朝统治。

均势原则则是要通过做大国之间的调节者,来缓解大国之间的矛盾,通过结盟等方式来制衡强国,保护奥地利的国家安全与稳定。

欧洲在打败拿破仑之后,对于拿破仑战争的检讨,使欧洲各国都意识到意识形态可怕的威力,各国随即加强了本国的封建王朝统治。

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到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革命,这次革命不局限于哪一个国家,开始在全欧洲范围内传播。

俾斯麦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在俾斯麦体系建立之前,欧洲处在梅特涅塑造的维也纳体系之中。1848年革命冲击了正统主义原则,打击了 神圣同盟;克里米亚战争打破了欧洲协调机制;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旧有的均势格局。维也纳体系构 建的欧洲秩序宣告瓦解。
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1873年三皇同盟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的外交策略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1872年9月6日,德、 俄、奥三皇在柏林会晤。除了一致表示反对社会主义国际的革命运动以外,并未产生一项共用的政治协定。1873 年6月,俄奥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0月,德国加入该政治协定,从而结成了第一次三皇同盟。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
01 产生背景
03 调整体系
目录
02 形成条件 04 体系瓦解
基本信息
俾斯麦体系,又称大陆联盟体系,是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德意志帝国时任首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耗时近二十 年在欧洲大陆建立的外交,军事联盟体系。此体系始于1873年,正式终结于1892年。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 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俾斯麦大陆体系的初步形成。《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 斯麦为德国构建安全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德皇威廉二世亲政,俾斯麦下台,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标志着俾斯 麦联盟体系的解体。
调整体系
调整体系
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力图摆脱俄国控制,保俄关系紧张。1885年9月,东鲁米利亚爆发反土起义,自行宣 布与保加利亚合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俄国的统一的保加利亚的存在,要求列强施加压力, 迫使亚历山大大公解散保的合并。1885年10月,君士坦丁堡会议,俄国建议恢复《柏林条约》规定的现状。俾斯 麦支持俄奥合作。1886年 8月,俄利用保国内亲俄势力发动政变,废除亚历山大大公。但保摄政当局在英奥支持 下对俄进行抵制。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

此外随着民族统一和政治伟大的实现德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两次工业革因此德国的强大容易造成其从世界范围看欧洲是当时世界的政治中心德国命的交替进行赋予德国以资本输出的实力后盾德国逐渐开始参与到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德国开始与世界网络联结在一起
历史学研究
History Research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K516.4
文献标识码:A
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
YU Ningning
(History Department,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After Germany unity in modern times, Bismarck thought about gains and losses and built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uropean equilibrium pattern.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herited equilibrium features and got its unique diplomatic orientation of geopolitics. Inside the system, there were full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oriness. In 1894, along with the appearance of France-Russia Alliance, the system disintegrated. Key words 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作者:于宁宁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3期摘要近代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权衡利弊构建了大陆联盟体系,重新恢复了欧洲均势格局。

大陆联盟体系秉承均势特性,有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的外交取向,其内部充斥着复杂性和矛盾性,随着1894年法俄结盟的出现而瓦解。

关键词俾斯麦大联盟体系述评中图分类号:K516.4文献标识码:A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YU Ningning(History Department,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AbstractAfter Germany unity in modern times, Bismarck thought about gains and losses and built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uropean equilibrium pattern. The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inherited equilibrium features and got its unique diplomatic orientation of geopolitics. Inside the system, there were full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oriness. In 1894, along with the appearance of France-Russia Alliance, the system disintegrated.Key wordsBismarck; Continental Alliance System; commentary“1870年被视为欧洲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分界线”,①这昭示了一个极具冲击性的事实:德国——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后来者的国家统一给欧洲带来了革命性的震荡。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俄一直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持中立立场 1871年俾斯麦支持并帮助取消了1856年《
巴黎条约》关于黑海中立化的规定,恢复 了俄在黑海的利益。
h
6
德奥关系的基础
普奥战争之后,由于俾斯麦力排众议,宽 容对待战败的奥地利,为德奥和解创造了 条件。而奥地利也主动与德国和好,以便 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由于 实力有限,奥地利无法获得德国的反俄承 诺,只好接受现实,准备利用奥德关系, 和俄国达成维持巴尔干现状的目标,即尽 力维持巴尔干均势。
柏林会议的特点:不是大国战争之后的会议,而是为了防 止大国战争的会议。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柏林会议与1815年维也纳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并称为 19-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上三大国际会议。
h
18
二、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柏林会议上俄奥协调陷于破裂,三皇同盟分 崩离析。俾斯麦想做到中庸和不偏不倚, 但是俄国并不满意。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 势,俾斯麦走上了正式结盟的道路,揭开 了19世纪后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秘密 缔结同盟条约的历史。
h
27
大陆联盟体系的初步建立
1879年德奥同盟 1881年三皇同盟 1881年奥塞同盟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3年德奥罗同盟
h
28
铁血宰相——俾斯麦
h
29
三、保加利亚危机与三皇联盟解体
1881年《三皇联盟条约》的有效期是3年。 1884年续订了一次,但是1887年却未能续 约,原因是保加利亚危机。
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一、大陆体系的建立 二、大陆体系的调整 三、大陆体系的解体
h
1
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的转变原因
一、科技发展是这一转变的经济因素。 二、与历史发展潮流相悖是这一转变的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及如何看待他的变化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对外推行了一条被称为“大陆政策”的外交战略,其形成的大陆联盟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德国的安全与稳定,维持了欧洲均势的局面。

1870年普法战争使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国际关系的焦点。

一方面,“法国人的怒火不熄”,德国担心其寻找盟友来对付自己,另一方面,欧洲其他国家对于这个崛起的“新生儿”也怀有猜忌,对德国而言,“包含着欧洲结成同盟反对德意志帝国的萌芽”的威胁。

除此之外,德国处于欧洲中心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俾斯麦对此也深有感慨:“我们位于欧洲中部,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路线……地理位置是我们比任何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稍有不慎,将会陷入周边国家围攻的境地。

因此,孤立法国和防止法国与其他国家结盟成了俾斯麦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核心是防止出现反德同盟。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1873年德国同俄奥两国组成第一个“三皇同盟”,后在柏林会议上,由于俄国自身的目标没达到,“三皇同盟”名存实亡。

之后,德国与奥匈帝国双边结盟,让俄国认识到了自身处境的危险,迫使俄国1881年又加入“三皇同盟”。

1882年,德拉拢意大利加入普奥同盟,形成了三国同盟。

1881年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签订了一项条约,罗马尼亚在1883年通过一项秘密条约与德奥又组成三国同盟。

这样以柏林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大体形成。

大陆联盟体系承载着双重使命,即维护德国现实利益,重塑欧洲均势格局。

综上,大陆联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

大陆联盟体系并非真正恢复了欧洲的均衡态势,欧洲大国间的德法矛盾、俄奥矛盾都没有解决。

这种现实主义的武装和平局面最终随着法俄结盟而终结,欧洲国际关系开始步入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