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的方法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
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
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及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

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及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一、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一)目的任务(二)地质调查工作程序(三)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四)区域地质填图的精度要求一、区域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最基本的工作手段之一。
无论是区域地质调查、还是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等均离不开地质填图(调查),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
区域地质填图也称区域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的比例尺一般有1∶1000000、1∶500000、1∶250000、1∶200000、1∶50000、1∶10000、1∶5000、1∶2000等等,根据不同的比例尺,其工作方法略有差异。
本次只讨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一)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调查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二)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三)地质填图方法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行业标准(DZ001-19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的要求下进行。
并按批准的设计书开展地质填图工作。
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不同的基岩出露区,应选择不同的填图方法。
1.沉积岩区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地质填图的方法与步骤

地质填图的方法与步骤
地质填图是一项地质工程学中重要的技术,它是为了掌握矿床地质学、岩石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综合信息而进行的。
其方法和步骤通常如下:
方法:
1.考察:详细收集地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地质等各种资料,对地表岩石、土、泥、砂、矿物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调查和研究。
2.分析:分析选定的工作区域的地质体系,并建立相关的地质模型。
3.采样:实地进行地质采样,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实验,以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信息,从而作为地质图的基础。
4.绘图:结合采样成果和实地勘测结果,通过专业的地质绘图软件等手段,利用符号和色彩将地质情况表现出来,具有较高准确度。
步骤:
1.研究研究区的历史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结构特征和矿化类型等。
2.根据研究区的特点,选择划定地质填图区域的范围。
3.进入现场,进行地质现场调查,对所选区域的地表岩石、土、泥、砂、矿物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采样分析。
4.通过对采样资料和现场勘测等实践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起地质模型。
5.利用专业的地质绘图软件等手段,根据实地勘测和采样资料,将地质模型沿着地图进行绘制。
6.进行地质填图的审核和调整,以确保绘制地质填图的准确率和一致性。
野外地质填图

• 二、野外观察与记录
• 1.选点与定位
• (1)选点 选择有地质意义的地点,如地层分界 点、构造点等。
• (2)定位将地质观察点准确地定在地形图上。 定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图的质量,所以 定位时一定要认真,反复检查所在位置,并且应 熟悉本区地层层序及分布情况。
• 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①交绘法利用地表实际存在而在地形图上也标出 的两个或三个地物(如三角点、房屋、山头等), 用罗盘进行后方交绘,将点定在地形图上。当用 两个地物时,本地质点与这两个地物连线的夹角 应在60o~120o之间,不宜太大或太小,否则定位 将不准确。 当用三个地物连成时,可构成一个三 角区,三角区的中心点便是所定点的位置。
• ③目估法(概略计算法) 用肉眼观察判断所在 点的位置。此法主要是利用地物特征(如山峰、 三角点、山桠口等)、高度特征(如站在山坡上, 对比山沟和山脊的高度判断所在点的位置)、顺 序特征(如根据前一个地质点的位置及它与所在 点的距离和相互位置)判断所在点位。
• ④利用航片在立体镜下观察确定点的位置。
• (3)在任何地形条件下,顺地层倾向观测,地层界
线由高到低为正确,逆倾向观测地层各线由低到 高者正确,反之错。
• 对于不规则曲面的地质体(岩体、矿体等),其 地质界线的弯曲没有规律,不符合“V’’字形法则。 故对于此种地质界线, 一般采用沿界面追索的方 法,加密地质点的间距,以便较精确地控制地质 界线的位置。
• 地质摄影亦是反映地质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 三、野外调查阶段的室内整理 • 为了使在野外调查中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完整、
准确,必须进行整理,否则将造成资料的混乱或 丢失,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 整理的目的是把收集起来的地质资料逐步综合 起来,使之系统化,及时发现填图中存在的各种 地质问题,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因此要求做到 边调查、边整理、边综合分析研究。 • 野外工作阶段的室内整理按工作性质和时间, 可分为当天整理、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由于本 次实习填图时间短、阶段整理和最后整理合并进 行。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1、一般程序收集资料—地质踏勘—剖面测量、正确划分填图单元—剖面地质小结一开展正式填图工作。
2、基本方法地质填图方法视比例尺不同,主要由剖面法、追索法和穿越法。
1:50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穿越法辅以少量追索法,即地质观察路线垂直(或斜交)于主要岩层及构造线方向进行,但对重点研究对象,如标志层、含矿层、矿体露头、化石层、重要岩浆岩体及构造线等,则作追索性的布置;1:5000-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追索法或剖面法,地质简单区可辅以少量穿越法。
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三个原则:A 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B 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测部位,必须布设地质观测点。
C 按地质实际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
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地质观测点位测定可用半仪器法(或GPS)标绘在图上,重要的观测点,如主要的地质构造、含矿层、矿体露头等则需用仪器法测定(高精度GPS 亦可)。
观测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强调连续观察、连续记录,严肃认真,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切忌简单化、主观随意、孤点记录。
沉积岩区、变质岩区和侵入岩区的观察记录重点各有侧重。
1、地质观测点记录的内容如下:a 沉积岩区: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碎屑物成分、粒度、形态、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岩石命名、风化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b 变质岩区:描述岩石的产出状态、颜色及结构构造、主要及次要矿物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蓝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混合岩基体及脉体情况、岩层厚度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注意收集说明地层是否倒转或正常的证据。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
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
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
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地质填图与断层测量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地质填图与断层测量方法地质填图与断层测量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测绘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之一。
在地质科研和工程勘察中,准确地了解地质构造和断层的分布情况对于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防以及工程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质填图与断层测量在测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方法。
首先,地质填图是指将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分布图像化到地面上的一种手段。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现代遥感技术相结合,对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和划分,并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地质填图在资源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有准确的地质信息来指导。
通过对地质填图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下地层的分布、岩性的变化以及含矿层的分布情况,从而为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
地质填图的方法主要有野外地质调查和遥感技术两种。
野外地质调查是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调查人员需要深入到野外地区进行观察,以收集地质构造的相关数据。
这种方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且时间周期较长。
然而,野外地质调查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可以为地质填图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一种方法是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通过利用卫星、航空器、无人机等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来观察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从而实现地质填图的目的。
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数据快速的优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地质填图。
但相较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技术的准确性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数据来进行验证。
除了地质填图,断层测量也是测绘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断层是指地壳中断裂的界面,它有着重要的构造和地质意义。
对断层的测量有助于了解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断层测量的主要方法包括测距法、测倾法和测向法等。
测距法是断层测量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测距法通过实地测量断层两侧的地形高差来推断断层的存在及其运动方向。
该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借助于精确的地形图和地形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填图的方法(2008-01-21 09:14:23)标签:杂谈地质填图一、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㈠地质填图又称地质测量。
地质填图在固体矿产普查找矿工作中和矿床(区)评价工作中,是一项基本的,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手段。
㈡地质填图矿产勘查全过程中,常采用的比例尺有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五种。
从使用的范围和目的出发,一般在普查找矿阶段。
在物化探及重砂异常找矿中、在矿床(区)勘探期间的矿区外围找矿时,常使用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在矿床(区)详查、勘探阶段,常进行1:5000~1: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在确定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时,还必须综合考虑矿区范围的大小、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石质量或矿化均匀程度等因素,通常是当矿体形态较复杂、矿层厚度或矿石质量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时,地质填图比例尺应适当放大。
㈢布置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阐明测区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用以找矿和扩大矿床(区)远景。
测区范围一般应包括: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的综合异常地段。
㈣ 1:5000-1:1000地质填图是在矿床(区)普详查或勘探阶段进行,主要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测区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但应包括探矿工程布置范围。
二、地质填图准备工作㈠资料收集: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成果资料。
1、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10万或 1:20万等)也应收集。
2、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3、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4、收集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收集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等资料。
5、收集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片等资料。
资料收集后,矿区技术负责应组织有关人员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拟定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地质踏勘1、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路线对测区进行踏勘调查。
地质踏勘工作由矿区技术负责(主任工程师)组织地质、水文、物化探、测量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参加,一般选择1-2条路线,若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时可增加1条踏勘路线。
踏勘路线选择尽可能通过测区主要地层、主要构造(褶皱、断层)、岩体、矿体(层)。
2、踏勘过程中要勤敲打、勤观察,并作好记录和路线地质剖面图。
踏勘结束后,组织认真分析讨论,写出路线踏勘小结。
应强调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地层划分和岩性分层、统一野外岩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㈢实测地质剖面正式填图前必须实测矿区完整地质剖面1-3条,目的是查明矿区内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石类型、厚度、岩性、化石、矿产、标志层、变质作用、侵入体等。
1、实测剖面完成后,应编制代表填图范围内的综合地层柱状图,同时明确填图单元,作为填图区统一的分层和对比依据。
2、实测地质剖面比例尺的选定,应根据矿区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复杂程度来确定,一般有1:2000-1:100几种。
关于实测地质剖面操作细则及要求,在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剖面规定实施细则中有详细叙述。
三、地质填图程序和方法㈠填图所需的工具、用品及人员组织1、工具、用品;填图一般应配备的工具及用品有:观察点路线记录表或野外记录本、手图(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地形图)、标本签、样品签、地质包、文件夹、钉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文具盒、铅笔、三角板、量角器、钢卷尺、木桩或竹桩、三角形小红旗、红油漆、白色胶布卷、棉纸、标本袋等。
2、填图人员一般根据填图面积、精度要求、时间、定额等因素,确定填图小组个数。
通常是一个填图小组由二名地质人员和一名地质工组成。
㈡填图方法1、根据矿区确定的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追索法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填图。
要求用地质观察点和观察线相结合的形式编录,必要时辅以少量探矿工程(如剥土、槽探、圆井等)揭露,将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填图手图(地形图)上。
填图所用的地形底图(手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还要防止野外手图和清图的图纸在工作过程中伸缩变形而影响精度。
2、观察路线布置填图工作应贯彻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
实测地质剖面是一条已知的观察路线,因此,填图工作应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
1)实测地质剖面展绘在手图上,展绘方法:将剖面起点确定在手图上,再根据剖面的每一条基线的方位角、平距逐条绘出,最后形成一条折线,这条折线就是实测剖面导线(基线)在手图上的水平投影线。
然后将剖面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侵入体界线、矿层顶底板界线、产状等的位置,绘到手图上。
2)穿越法:穿越路线布置,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线距离,垂直岩层走向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线。
在布置观察线时应着重强调的是,不仅仅是考虑观察线之间的距离,还要考虑基岩出露的良好地段,若出现布置的两条观察线距大于规定的线距,则可在其间布置短观察线弥补。
3)追索法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
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布置,以便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3、地质观察点布置1)观察点布置要求观察点布置一般要求布置在观察线上,是地质填图贯彻点、线结合观察地质现象的一项重要原则。
2)地质观察点分类:根据观察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分为三类。
①一类:基本观察点:是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而布置的观察点。
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界线、含矿层或矿体界线、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该类观察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加作放大素描(剖面或平面图等)。
②二类:加密观察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同时满足观察点密度要求,在基本观察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该类观察点要求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③三类:岩性或产状观察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观察密度和数量而布置的观察点。
对该类观察点只要求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3)观察点密度及数量①观察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是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
观察点密度及数量一般要求见下表。
②三类观察点数量要求:保证填图精度,提高观察点对各类地质体控制程度,要求基本观察点与加密观察点数之和,应大于观察点总数的70%。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观察点布置应在含矿岩层或矿层顶板和构造(褶皱、断层等)附近密集些,反之在非矿层附近和构造简单地段可放稀的原则。
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置观察点。
4、地质观察点定位1)观察点标记①野外标记:用写有地质观察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观察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一小圆中心一点“·”以示点位,并在小园旁边写点号。
若需要仪器测定点位时,还应在观察点附近挂上小红旗以便找点方便。
②手图上标记:手图上地质点用2mm直径的实心小园(·)和空心小园(○)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
2)观察点定位:①定位方法:a. 仪器法:观察点定位用经纬仪视距法测量,提交观察点的X、Y座标数据的精度最高,一般适用于重要或勘查程度高的矿区;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测量精度也较高,适用于预查-普查矿区。
b. 半仪器法:利用罗盘、皮尺采用交汇法定位。
精度一般。
c. 地物地貌定位:利用地形图(手图)和实地能对应的房屋、道路、独立树,断崖、冲沟等地物地貌特征定位方法。
精度一般。
定位要求:观察点定位的精度要求,是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填图精度(精测、简测、草测等)、观察点类别(基本观察点、加密观察点、岩性产状观察点)等因素确定的。
一般地讲,填图比例尺越大,填图精度越高,一类或二类观察点的定位精度要求就越高。
反之,定位的精度要求可相应放宽。
总之,填图观察点定位精度应按照填图设计执行。
观察点精度还涉及到填图布置的观察点控制的准确程度,分为实测地质点和推测地质点两种。
实测地质点就是在露头上布置控制地质界线、断层线、岩性的观察点。
推测地质点是因第四系或植被掩盖无基岩出露推测布置的观察点。
推测的依据应根据基本地质理论,有:利用岩石风化后碎块岩性推测;岩石风化后土壤颜色推测;利用岩石中含特殊矿物而生长的特定草木植物来推测等等。
如某一岩性碎块在山坡出现的最高位置,该位置可示为该岩性层的上接触面。
又如某含铜砂岩,沿该层往往生长有“铜草”。
某基性超基性岩风化土壤呈黄绿色或翠绿色等。
5、地质观察点记录一般野外要求用2H铅笔作文字记录和手图勾绘,也可用防水墨汁记录。
记录采用DZ/T 0078-93表A1、2“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的格式和内容,或者用野外记录本记录,但内容应与记录表一致。
记录内容作以下说明:1)矿区名称:用矿区代号表示。
矿区代号由地质大队在矿区设计中规定。
2)点号:指地质点编号。
地质点代号为D,地质点顺序号全矿区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1、2、3、4......。
地质点编号方法是:地质点代号加地质点顺序号。
例如D1、D2、D3....表示1号观察点、2号观察点、3号观察点。
地质点顺序号可以不连续、允许缺号,但不允许有重号。
一个矿区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如果多个填图组,则可分号段使用。
如有4个组,则一组用1-99号的单号,二组用2-100号的双号,三组用101-199内的单号,四组用102-200内的双号。
3)位置:指观察点在手图上的具体位置,可以是X、Y座标交点,或者是地形图上两个或三个明显地物地貌的方位角交汇点,也可以是地形图上明显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等。
4)路线:指相邻两个观察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应强调,第一,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与观察点有对应的方位和平距)。
第二,应记录地质现象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观察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第三,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第四,要求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5)观察地质描述:由于观察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时必须有择重,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观察描述内容主要有: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