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精品

合集下载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

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

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

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

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

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

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式中:D-岩层真厚度;L-斜坡距α-岩层真倾角β-地层坡度角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地质填图方法详解PPT课件

地质填图方法详解PPT课件
区域地质调查及填图方法
1
内容:
一、概述 二、地质调查历史 三、地质填图方法 四、填图范围 五、小论文资料收集及编写 六、注意事项
2019年9月19日星期
2

一、概述
1、基本含义 •区域地质调查(也称区域地质测量或 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区调、区测或填图) 是指对某地区的岩石、地层、构造、矿 产、水文地质、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的 调查研究工作。
15

1、填图单位的初步确定
–填图单位是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根据有关规范的精度 要求(不同比例尺)和测区实际情况,在野外踏勘和实 测剖面及典型区段解剖的基础上确定填图单位。
–各填图单位之间的界线与地面的交线为地质界线。填图 单位确定的是否合理,将影响地质填图质量,故要求所 有测量人员都要明确并掌握填图单位,以便分组工作时 按统一标准进行,同时与相邻地质填图路线(或相邻填 图组)进行衔接。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区域地质调查历史
•1949年前:少数中外学者在秦岭、南岭、祁连山、天山以及
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做过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在北京西山、 江苏宁镇、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填制过大、中比例尺区域 地质图;
•1949-1957年:1:100万区域地质编图和编测地质图为主,
部分省、自治区进行了1:20万区调试点;
2019年9月19日星期
3

2、特点
–区域地质填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综合性的基 础地质工作。具有多学科、多工种、综合性强、 服务领域广等特点。
3、任务
–通过地质填图,查明测区内的地层、岩石(沉积 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地貌、水文地 质等基本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其属性、 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以及矿产的形成条件和分布 规律等基础地质问题,并提交地质图、说明书与 区调报告等基础性资料。

(完整版)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与实例

(完整版)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与实例

820000
840000
860000
880000
3620000
3620000
3600000
3600000
L1
39 3 2
28 1
3580000
3580000
3560000
3560000
3540000
3540000
760000
780000
800000
820000
840000
Scale 1:750000
基底界面起伏推断模型
浅表天然地基、 浅层防污性能等
含水层 浅层地热能开发 工程地质
划分
利用条件分析 条件分析
深部地热找矿等
平原区成果表达创新和应用探索 第1层次:槽型钻+DEM构建浅表(3m)第四纪沉积物粒度三维空
间分布模型,服务土地规划利用,浅表地基工程
平原区成果表达创新和应用探索 第2层次:钻探+综合测井构建第四纪地层空间结构模型
中国地质调查局当前的地质填图试点
与加拿大萨省地调局联合填制并公开发表2 幅1:2万地质图 ①查明古元古代表壳岩和侵入体特征 ②查明构造和变质演化 ③研究VMS铜锌矿成矿潜力 ④提供大比例尺填图参考
2015
2016
构建新的区调技术标准体系 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当前的主要工作
我国区调已形成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但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一是更新和补充的不够。二是标准繁多,重 复冲突现象突出。
加拿大“能源和矿产地质填图计划(GEM )”
包括:1)GEM-能源地质填图;2)GEM-矿产地质填图
GEM 地质填图目的:应用现代地质方法和标准进 行北极地区地质填图,评价能源和矿产资源潜力 。
填图原则:填图采取多单位、多学科综合研究, 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调查和环境评价相结合,基 岩地质填图与第四纪地质填图相结合。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填图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1、一般程序收集资料—地质踏勘—剖面测量、正确划分填图单元—剖面地质小结一开展正式填图工作。

2、基本方法地质填图方法视比例尺不同,主要由剖面法、追索法和穿越法。

1:50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穿越法辅以少量追索法,即地质观察路线垂直(或斜交)于主要岩层及构造线方向进行,但对重点研究对象,如标志层、含矿层、矿体露头、化石层、重要岩浆岩体及构造线等,则作追索性的布置;1:5000-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追索法或剖面法,地质简单区可辅以少量穿越法。

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三个原则:A 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B 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蚀变带、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测部位,必须布设地质观测点。

C 按地质实际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

一般岩性控制点不超过总地质点数的30%,切忌机械地等距离布点。

地质观测点位测定可用半仪器法(或GPS)标绘在图上,重要的观测点,如主要的地质构造、含矿层、矿体露头等则需用仪器法测定(高精度GPS 亦可)。

观测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观察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因此,应根据各点的具体情况详尽描述,重点突出,强调连续观察、连续记录,严肃认真,充分收集第一性资料,切忌简单化、主观随意、孤点记录。

沉积岩区、变质岩区和侵入岩区的观察记录重点各有侧重。

1、地质观测点记录的内容如下:a 沉积岩区: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碎屑物成分、粒度、形态、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岩石命名、风化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b 变质岩区:描述岩石的产出状态、颜色及结构构造、主要及次要矿物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蓝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混合岩基体及脉体情况、岩层厚度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注意收集说明地层是否倒转或正常的证据。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

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

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

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
地质填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其一般程序包括收集资料、地质踏勘、剖面测量、正确划分填图单元、剖面地质小结以及开展正式填图工作。在填图过程中,根据比例尺的不同,主要采用剖面法、追索法和穿越法。地质观测点的布设是填图工作的关键,应遵循有效控制地质界线和要素、在重要地质现岩区、变质岩区和侵入岩区的岩石描述、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等。同时,地质观测研究需要搞清矿区的地层层序及分布、分层标准,各种主要构造类型的性质及产状,矿体、矿化带、蚀变带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以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可以全面了解地质情况,为后续的地质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一、1:1000地质剖面(一)工作方法1、地质剖面测量:测制1—2条,比例1:1000,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和构造;2、剖面线垂直地层走向,选择地层层序齐全,地层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3、实测剖面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观察进行细致描述;层位地段采集标本,在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采用半仪器法测制,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的在图上表示,小于1米的有特殊代表性的地质体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作上标记。

6、地质内容记录:全面、正确、地质体产状;各种样品按公司统一格式标注剖面相应位置,做到文字记录。

7、地质剖面图和工作范围内的地质工资料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地层岩性、岩石组合,物质成分,岩相组合;分析地层、岩石的含矿性,选定标志层,划分单元。

8、图的内容:采用展开法,导线、导线点、产状、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性、断层、主要地物等。

9、10、当日室内整理野外填图的工作内容。

10、编写地质工作小结其内容(1)、前言剖面测制目的;剖面线位置、方向、坐标、长度、测制方法;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公司名称、工作人员;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a、简述剖面测制矿区地层构造特征;b、地层描述;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d、构造e、详细描述矿产f、新的见解(3)存在的问题(二)、工作质量1、记录(1)、记录格式、描述内容、顺序、记量、单位等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2)、地层分明、突出重点、语言精、概念清、字迹明;(3)、分层及层间合理、清楚;(4)、岩石定性及岩性描述;(5)、其他与矿体有关的特征添加描述;(6)、岩(矿)层产状记明、正确、与剖面吻合。

2、剖面图(1)、标明比例尺和图例:按有关标准;(2)、剖面起点,界线终点及工作位置,地质等数据正确;(3)、柱状图按照有关规范内容齐全;3、实地控制程度尽量把地质点布置的密度与相应的矿区有关的地质图件比例尺相应;4、采样(1)、代表性取样适用的矿种、数量符合要求;(2)、方法和样品重量达到要求;(3)、规范要求采样,位置、编号、文字等清晰标记,图表一致;5、室内资料整理(1)、野外现场编录的内容清晰,做到不漏;(2)、联系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及时标注、补充相关资料等内容;(3)、有关文字、图件每一项完成应提交,做到妥善保管;二、地质填图(一)、工作方法1、用原1:10000地质地形磁测图裁集1:2000磁异常C3、C4,C5图做勘探首靶区,采用穿越法加追踪进行;2、观测点用半仪器、Gps结合丁点交汇手图,室内电子上图;3、在填图中有难于弄别的岩性做好素描、拍照等后定性,再填补;4、填图中发现重要的地质体进行追踪;5、地质体的描述、大者直接上图、小的重要地质体放大特别注明;6、记录格式和内容。

地质填图的方法

地质填图的方法

地质填图的方法(2008-01-21 09:14:23)标签:杂谈地质填图一、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㈠地质填图又称地质测量。

地质填图在固体矿产普查找矿工作中和矿床(区)评价工作中,是一项基本的,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手段。

㈡地质填图矿产勘查全过程中,常采用的比例尺有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五种。

从使用的范围和目的出发,一般在普查找矿阶段。

在物化探及重砂异常找矿中、在矿床(区)勘探期间的矿区外围找矿时,常使用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在矿床(区)详查、勘探阶段,常进行1:5000~1: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

在确定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时,还必须综合考虑矿区范围的大小、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矿石质量或矿化均匀程度等因素,通常是当矿体形态较复杂、矿层厚度或矿石质量变化较大、矿化不均匀时,地质填图比例尺应适当放大。

㈢布置1:2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目的,在于阐明测区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用以找矿和扩大矿床(区)远景。

测区范围一般应包括: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的综合异常地段。

㈣ 1:5000-1:1000地质填图是在矿床(区)普详查或勘探阶段进行,主要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

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测区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但应包括探矿工程布置范围。

二、地质填图准备工作㈠资料收集: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成果资料。

1、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

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10万或 1:20万等)也应收集。

2、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1 规范引用GB/T 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D20XX- 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2 地质填图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 准备工作3.1 准备工作区地形图工作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工作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如果收集不到与工作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1:50000的采用1:25000的地形图;1:10000的可以由1:50000的地形图放大校正后即可,1:2000的地形图需要实测)。

3.2 其它用品还需要准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手持GPS、记录本、自检互检表、采样登记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碳素笔、红色中性笔、绿色中性笔、图夹、样袋、钢卷尺、白色胶布、记号笔、红布条、红色油漆、毛笔等。

3.3 罗盘校正野外工作前要统一罗盘精度,根据1:5万地形图给出的参数校正磁偏角,我国一般均为北偏西,刻度盘逆时针旋转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的夹角即可。

罗盘水泡都能居中后固紧螺丝即可。

罗盘每月检查校正一次,项目组填表登记备查(罗盘校验表见附表)。

3.4 GPS校正野外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定位,使用前统一到国家三角高程控制点(至少三个)或采用国家三角点引入的控制点(至少三个)做统一精度校正,在同一点保持各组GPS读数的一致性。

每个月应在控制点对GPS 进行校验1-2次,以保证定点精度,校验后应填表登记备查(GPS校验表见附表)。

地质点标定的误差标在图上不大于1mm(不同比例尺有不同的误差标准,如1:1万误差小于10m;1:2千误差小于2m)。

全部保留GPS 航点并存档备查。

3.5 踏勘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划分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6 人员组成填图组一般由2人组成。

4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4.1 地质路线布置地质路线间距布置:1:50000的路线间距原则上500m,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覆盖区适当放稀。

1:10000的路线间距布置为100~200m,点距一般不大于线距。

覆盖区、简单区点线要疏,重点区、复杂区点线要加密。

路线所通过的重要地质界线均应有地质点控制。

路线调查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

重要界线(矿化蚀变带、标志层、断层及破碎带、构造复杂部位等)为追索法。

4.1.1 穿越法填图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垂直于地层走向或主构造线方向)为基准,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垂直(或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置观察路线。

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基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见图1。

图 1 穿越法填图4.1.2 追索法填图选择标志层、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

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置,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见图2。

图 2 追索法填图4.2 地质点布置4.2.1 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a)基本点:为控制测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置的观察点。

基本点应布置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矿层或矿体、蚀变带界线、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等位置上。

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或照相。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置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4.2.2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a)地质点布置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1。

表1 地质点密度及数量(正测精度)表注:地质界限上的点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求保证对重要地质界限的有效控制。

b)基本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应大于地质点总数的70%。

c)简测的地质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0%,草测为50%。

4.3 地质点定位4.3.1 现场标注点位将写有地质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地质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地质点号。

若需要仪器定测的地质点,应在地质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4.3.2 测量坐标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空心小圈(○)表示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4.3.3 精确定位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地质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

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地质点及坐标通知矿区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4.4 地质点记录在地质点观测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地质记录本(表)中(记录本格式见表2)。

如果采用照相、录音等形式记录地质现象时,应填写音像记录表。

地质记录本主要内容如下:表2 地质观察点记录本格式年月日星期天气地点:4.4.1 日期:日期、天气就按当天的实际情况填写,一天需写一次。

4.4.2 地点:填写矿区名称。

4.4.3 记录员:一个组一般为2人组成。

4.4.4 目的任务:一天写一次。

4.4.5 点号:指地质点编号,一般采用四位数编写,如D1001、D1002…;D20XX、D20XX…;……,第一位数字表示填图组的编号(如果一个矿区如果同时有几个组填图时),后三位为地质点号,地质点编号可以不连续,但是绝不可以重复。

4.4.6 点位:手持GPS 坐标(写全),如:X=4220251,Y=18240225。

4.4.7 点性: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控制点、化石点等。

4.4.8 描述:在描述时首先说明描述对象的方位,如点北东为XXX岩性,再详细描述该岩性及地表蚀变特征、产状等,然后空两格待补充批注;点南西为XXX岩性,再详细描述该岩性及地表蚀变特征、产状等,然后空两格待补充批注。

每个地质点所具有的地质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质现象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内容主要有: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矿物组合特征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

4.4.9 矿化:如果该点有矿化蚀变现象,要详细描述蚀变的特征,蚀变规模,蚀变的种类等。

4.4.10 产状:地层产状、断层产状,解理面产状、劈理产状、片理、片麻理等产状。

4.4.11 标本:标本或样品(岩石标本、岩矿标本,化学样、基岩光谱样等)及其编号都应该详细的记录及标绘在手图上。

4.4.12 照片(或素描图):如有特殊的地质现象可采用照片记录,照片要编号与记录本标注对应。

4.4.13 路线地质:指相邻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001—D1002 表示1号地质点到2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

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但必须注意:a)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地质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地质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d)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

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e)路线上采集的各类样品用规定的代号和符号在记录中注明位置距离并标绘在手图的相应位置。

4.4.14路线信手剖面图:一般主干路线均应画信手剖面,以了解地层层序、厚度及岩性变化规律。

画于野外记录本方格纸内,配好图例。

比例尺自定,一页画不完可在下页接着画。

下图为一信手剖面图可供参考。

4.4.15路线小结:每条地质路线调查完毕后,一般都要写路线小结,特别是主干路线更要认真详细总结,小结内容应是本条路线基本地质问题的总结和评述,如岩石(层)的基本特征,主要接触关系,时代依据及归属,区域对比,构造、矿产特征,取得的新认识、新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切忌路线地质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工作量统计。

路线小结提纲如下:A、工作量统计:路线长度、地质点数、产状、样品、照片、化石、素描图、信手剖面B、总体认识a、地层:从老到新叙述所见各填图单位岩性及接触关系b、岩浆岩:从新到老叙述所见各填图单位岩性及接触关系d、脉岩:酸性到基性c、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交代变质岩、动力变质岩e、构造: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脆性破碎带、各种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f、矿化蚀变:种类、强度、规模、范围g、检查:经检查验收,文图相符。

4.5 地质界线勾绘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地质点相连接。

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按“V”字形法则勾绘)等因素。

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注:两个实测点之间用实线,只有看不到的、推测的地方才用虚线)。

V字形法则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

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

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

“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

“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5 野外资料整理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

5.1 文、图、实物资料的核对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标本、样品、照像)资料时,应核对点号、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置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