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I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袱,袱(fCi)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槪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樗(,现在称为標条,樗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3n ),两条樗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袱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袱。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袱。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樗:屋架最高处的樗,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樗两侧z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袱,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樗(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袱的结构图,六椽袱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袱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袱通搭的实例很少, 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袱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袱上用四椽袱,四椽袱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溼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袱"。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杭科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f g a tW E S - ■糞川艮・(啻陆盟mmK仝Hm )。
出ffi®塚皿求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二出跳数+3 ,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杭科、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四讲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文化》第四讲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第四讲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框架一、梁、柱、檩、椽、枋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 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金柱上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檐柱上的方木成为枋;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
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二、建筑的开间与进深古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将大树砍倒作为建筑材料,每一棵树只有6—7米长,如果用其1/2作为梁,只有3.5-4米。
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7米,所以用一株大树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尺度的来源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成为习惯尺度。
三、古建筑的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中国传统民居之木结构名词解释

大木作为:柱、梁、枋、檩木结构古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宋代以来,手工行业多以作(zuō)为名,遂称设计、制做、安装大木的行业为大木作。
大木构件古建筑木构架主要是由柱、梁、枋、檩、椽、斗栱等大木构件组成的。
1.柱直立承压的构件。
根据其在木构架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位于建筑外围屋檐下的檐柱,位与檐柱以内的金柱(宋称内柱),位于转角处的角檐柱和角金柱,位于正脊下的中柱和山柱。
此外,还有置于上下梁之间或梁与檩之间的矮柱,清称瓜柱、宋称蜀柱。
2.梁木构架中水平放置的受弯构件,宋称栿。
一般常由上下叠放的几根梁和瓜柱共同组成梁架,用作屋顶的承重结构。
梁架中,上面的梁短于下面的梁,最下一根较长的梁直接(或通过斗栱)搁置在前后檐柱或金柱上。
梁常按其上所支承的总檩数或椽数命名,如:上有5檩的称五架梁,宋称四椽栿;上有7檩的称七架梁,宋称六椽栿。
梁架最上面一根梁如上有3檩时,称三架梁,宋称平梁。
檐柱与金柱间如距离为2步架,则须置两根梁,上面一根长l步架,称为单步架,宋称劄牵;下面一根长2步架,称为双步架,宋称乳栿。
明清建筑中,檐柱与金柱间一般仅为1步架,只置一根梁,有斗栱时称桃尖梁,无斗栱时称抱头梁。
庑殿顶和歇山顶两侧端常置有垂直于梁架方向的顺梁或扒梁,宋称丁栿。
顺梁与梁架上最下一根深在同一高度上,扒梁外端则趴在檩上。
庑殿顶和歇山顶在屋檐转角处还置有沿分角线向外伸挑的角梁,宋称阳马。
角梁是由上下叠放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的,上面一根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下面一根为老角梁,宋称大角梁。
3.枋木构架中水平旋转的、矩形截面的连系构件。
连接檐柱柱头的构件,有斗栱时称为额枋,无斗栱时称为檐枋,宋统称阑额。
明清建筑中常用上下两重额枋,上面的称为大额枋,下面的称为小额枋,两额枋之间置一竖放的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柱头和额枋上面,承托斗栱的、扁放的木枋,称平板枋,宋称普拍方。
明清建筑常在前后金柱或檐柱间紧贴于梁下加置一根木枋,称为随梁枋。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如果您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请关注作者“古建筑设计师”,如果您有古建筑设计项目,寺庙施工图设计,寺院设计规划项目,祠堂项目设计及施工请关注并私信作者!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中国古建筑概论(4)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概论(4)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第四讲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框架一、梁、柱、檩、椽、枋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 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金柱上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檐柱上的方木成为枋;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
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二、建筑的开间与进深古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将大树砍倒作为建筑材料,每一棵树只有6—7米长,如果用其1/2作为梁,只有3.5-4米。
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7米,所以用一株大树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尺度的来源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成为习惯尺度。
三、古建筑的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和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壹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且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壹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见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壹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仍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之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壹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
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才移到柱间。
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
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
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栱和梁。
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
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
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
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见大木作)。
《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栱的绰幕枋承托。
这种做法在相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
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
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
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栱连成一体,起增强构架纵向稳定的作用。
这种做法可以从宋初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看到,是古代用纵架的残痕。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看,其作用远不止此。
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营造法式》的规定。
它的梁架、斗栱先压在檐额上,再传至檐柱。
一般檐柱即在梁下,但也有梁架位置不动而把明间2柱向左右移远,以加大明间宽度的,这时檐额承梁处下面无柱,成为纵向的梁,斗栱排列与柱位也往往不相应。
北京故宫养心殿就是用檐额的建筑,明间柱外移的实例则有天水市明代所建玉泉观前殿。
屋内额除一般做联系构件外,也有用长2间或3间的圆木的。
它架在内柱上,下面省去一至两根内柱,由它来承托被省去的柱上的梁架。
1137年所建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殿内用6道厅堂型“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梁架,原应有12根内柱,但在殿内用了3根长3间的内额和两根长两间的内额(见图),省去8根内柱。
1309年所建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内用了4根长3间的内额,省去6根内柱。
这种做法,减少了内柱数量,加大内柱柱距,可以满足室内布置上的特殊要求。
有些长2、3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
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
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
实物可在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弥陀殿中看到。
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劄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栿(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栿(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栿(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明栿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栿。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栿(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椽,柱脚用合沓(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椽,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椽,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替木,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与檩、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椽和襻间,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
至房角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替木、襻间。
又蜀柱柱头或内柱柱身间,用枋与椽平行,称顺脊串。
明清只用于金柱间,名为中槛。
阳马(角梁),用于四阿(庑殿)屋顶、厦两头(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椽正侧两面交点上。
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
子角梁上,逐架用隐角梁(由戗)接续。
用于四阿(庑殿)的,至脊椽止;用于厦两头(歇山)的,至中平暗止。
椽,飞子(飞檐椽),本义:承屋瓦的圆木椽子。
屋顶斜木中的一种,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古代的椽子是以木刨成圆柱形装配于檐底。
使单调平淡的檐底增加立体和华实的视觉感。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斗拱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
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
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外檐斗拱中"斗"是最下面的构件,斗口的大小决定着整个建筑的尺寸;"拱"指"斗"上的短横木;"昂"是斗拱中歇置的构件室外为下昂,室内为上昂。
因为斗拱的重要性,使历代对它十分重视,时代特征明显,它是判断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斗拱的起源和演变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