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_任战利-2014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_任战利-2014


地 1 4年
s u e r i m o s e d b a s i n s i n e a r l s t a e i s e r a s e d o r c o v e r e d b t h e b a s i n s i n l a t e s t a e .F r o m t h e p p y g y g e r s e c t i v e o f t h e e f f e c t o f s u e r i m o s i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s u e r i m o s e d b a s i n s o n t h e p p p p p p ,a , a l e o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c c o r d i n t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e o t h e r m a l f i e l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c o r d p g g g m a i n t e n a n c e a n d l a t e s u e r o s i t i o n a n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s u e r i m o s e d b a s i n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p p p p , , e v o l u t i o n s t a e s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v a r i o u s e o t h e r m a l m e t h o d s t a k i n t h e c o r r e c t e o l o i c a l m o d e l g g g g g , a n d a l a r e n u m b e r o f a c t u a l e o l o i c a l d a t a a s c o n s t r a i n t t h e n e w t h o u h t a n d m e t h o d f o r t h e g g g g r e a l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r m a l e v o l u t i o n h i s t o r o f s u e r i m o s e d b a s i n s w e r e u r o s e d i n d i f f e r e n t y p p p p e v o l u t i o n s t a e s . g : ; ; K e w o r d sl o w t e m e r a t u r e t h e r m o c h r o n o l o a l e o e o t h e r f i s s i o n t r a c k; v i t r i n i t e r e f l e c t a n c e - p g y p g y ; ; ; ; m t a lt e c t o n i c h e r m a l e v e n tt h e r m a l e v o l u t i o n h i s t o r u e r i m o s e d b a s i n s e d i m e n t a r b a s i n - y s p p y ) 、 / 笔者介绍了 ( 裂变径迹定年方法以及 h e H U-T 镜质体反射率 、 流体包裹体 、 黏土矿物转变估算等古 ) / 温标法的新进展及应用时需 注 意 的 问 题 。( h U-T 已成 e定年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技术进展较大 , H 为叠合盆地构造 -热演化史恢复的一种重要方法 。 地 球动力学模型方法主要介绍了伸展盆地 、 前陆盆 地 、 克拉通盆地 、 走滑盆地等模型方法的新进展 , 其中伸 展盆地的模型及热模拟发展迅速 。 第 3 类综合 法的 、 进展主要表现在第 1 2 类方法的进展上 。 沉积 盆地 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 笔者介绍了构造热事件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 。 中国 普 遍 发 育 叠 合 盆 地 , 叠合盆地构造地热演 化史恢复是热演化 史 研 究 的 前 缘 领 域 及 难 点 , 笔者 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 , 在1 9 9 1 年提出的分演化阶段 恢复 叠 合 盆 地 热 演 化 史 思 路 和 方 法 的 基 础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沉积盆地是指由沉积物填充而成的地质构造单元,是油气资源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沉积盆地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动引起的地表下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壳块体,然后在这些块体上发生了相对连续的沉积作用,最终形成了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

在初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快速下沉和快速沉积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较浅,沉积速率较快,沉积物主要以碎屑岩和泥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较浅,热流强度较高,导致了盆地内部温度升高,从而使得有机质的生物降解速度减缓,有机质得以保存下来。

在中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缓慢下沉和缓慢沉积的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逐渐加深,沉积速率逐渐减慢,沉积物主要以泥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加深,地温逐渐升高,有机质开始发生热解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烃类物质。

在晚期阶段,沉积盆地处于稳定状态。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深度较深,沉积速率较慢,沉积物主要以烃源岩为主。

在这个阶段,由于盆地深度较深,地温较高,有机质已经完全热解成了烃类物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烃源岩、圈闭和运移路径等因素。

烃源岩是指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产生烃类物质。

圈闭是指能够阻止烃类物质向上运移的岩石层或构造形态。

运移路径是指烃类物质从烃源岩到圈闭的运移路径。

目前,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热史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烃源岩、圈闭和运移路径等关键因素。

同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地球物理、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总之,沉积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形成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综述

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综述

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综述袁魏;方石;孙求实;王凯;姜文超;孔伟思【摘要】盆地热历史的恢复和重建,根据不同尺度,其研究方法分为构造热演化法和古温标法。

其中构造热演化法是在岩石圈尺度上,对其构造演化下的热流变化进行模拟,结合盆地沉降与埋藏,恢复盆地热历史。

由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差异形成的盆地类型应用不同热演化模型,拉张盆地、走滑盆地多用拉张模型来描述,前陆盆地等以挤压模型来描述。

而古温标法则是利用盆内可记录古地温的有机质、矿物等进行盆地热史的重建。

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和流体包裹体等记录的是其经历的古温度峰值,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则可反演其所经历的热史路径,不同盆地条件应用不同的古温标法。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cales, research methods of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basin thermal history are divided into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and. The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method is to simulate the change of heat flow to restore the basin thermal history through combining with the basin subsidence and burial based on the lithosphere scale unde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Different type of basins formed by different geodynamic background should use different thermal evolution model, extensional basin and strike-slip basin should use multi-purpose tension model to describe, foreland basin should use the squeezing model to describe. The ancient scale method is to use organic matter and minerals in the basi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sin thermal history. Vitrinite reflectance, clay mineral and fluid inclusions record are the experience of the ancient peak temperature.【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728-731)【关键词】构造热演化;古温标;热史;沉积盆地【作者】袁魏;方石;孙求实;王凯;姜文超;孔伟思【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在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中,热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盆地沉积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盆地沉积学的研究方法

沙雅隆起雅克拉----轮台工区 C 储层评价图
比例尺
0
10
20
30 KM
46
46 30000
46 30000
46 20000
46 20000
46 10000
46 10000
14 65
14 66
14 67
14 68
14 69
14 70
14 71
14 72
14 73
14 74
亚2 井
库车
牙哈1 井
亚肯3 井
轮 西2 井
轮台
IV
图例
断层
NE122
地震测线
公路
城镇
CNPC 钻井 CNSPC 钻井
14 65
14 66
14 67
14 68
14 69
14 70
14 71
14 72
14 73
14 74 14 75 14 76 14 77 14 78 14 79
46 0000
46 0000
45 80000 45 90000
90000
45 80000 45
15570
15580
15590
15600
15610
15620
15630
15640
48
48
40
40
前言

NC8702
柴研窝堡究凹反陷射达区层坂构城位造次图凹置地震图T P2h
NC8817
NC8860
C-88-SN89 C-91-N90 NC8818 C-91-N91 C-87-SN92 C-87-4SN94
C-88-SN81
-240-02800 -3200 -3-6308000

沉积盆地地热学pdf

沉积盆地地热学pdf

沉积盆地地热学沉积盆地地热学是一门研究地热现象及其在沉积盆地中分布规律的学科。

在沉积盆地中,地热学研究主要关注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热能的应用、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沉积盆地地热学的探讨。

一、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高效、可持续等优点。

在全球范围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沉积盆地是地热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域,其地热资源的形成与盆地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沉积盆地中,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工业利用等。

为了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需要深入研究沉积盆地的地热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提高地热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

二、地热能的应用除了直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外,地热能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地热能供暖方面,可以利用地热水或地下热能进行供暖,这种供暖方式具有节能、环保、高效等优点。

此外,在农业领域,可以利用地热能进行温室种植、养殖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医疗领域,地热水被誉为“天然温泉”,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可以用于温泉治疗、温泉养生等。

这些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沉积盆地中,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盆地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沉积盆地的地质勘查和观测,可以深入了解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沉积盆地地热学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究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提高对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赋存特征的认识。

第六章 盆地热史分析

第六章 盆地热史分析

式中Tc为临界温度(295K);Td为标准化参数(Td=200 K);t为镜质 体沉积后所经历的时间M a,T(H,t)为镜质体在地史过程中所经历 的温度史,TTI (t)即为镜质体沉积后经t时间达到的时间一温度积分 值。
热传导:是在一个物体内热量从高温区到低温区的传递。
热对流:通过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从加热物体向外辐射的传递机制。
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
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一方面是
由于沉积盆地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系统,而热流在这一系统内的
盆地
估算 古地
4) 基于特殊化学反应的地质温度计,如稳定同位素平衡、SiO—
Na—K—Ca温度计等; 5) 裂变径迹分析;
温的
方法
6) 利用U系、Rb/Sr、K—Ar、U—Th/He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体
系的不同封闭温度而进行的各种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
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 在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中,一般是从综合、定量的角度来进行 模拟。 根据模拟的途径,盆地的热史重建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反演方法,利用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分析数据等来反
程:
lnRm=0.0078 Tmax一1.2
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 1、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
2)镜质体反射率的计算模型
煤的反射光性 光性测定表明,煤的各种显微组分的反射率显示不同程度的各向异
性,在垂直层理的光片上,光性各向异性最明显。当使用的入射偏
光的振动方向与层理平行时,可测得一个最大值,即最大反射率, 通常用R max表示。当偏光垂直于层理时,可测得最小反射率Rmin 在任意方位上测得的反射率为随机反射率R0 它代表最大反射率与 最小反射率的一个随机混合。大量随机反射率的平均值称为平均随 机反射率( R0 )或平均反射率(Rm),其数值等于最大反射率与最小反 射率的平均值。

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与资源评价

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与资源评价

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与资源评价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地貌单元,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深厚沉积物填充的地形凹陷。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对于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沉积盆地的形成通常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有关。

在板块邻接、相对运动过程中,地壳可能会发生裂谷伸展、俯冲碰撞等现象,形成凹陷的地质单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盆地被各种沉积物填充,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沉积构造形成阶段。

在盆地形成初期,地壳构造活跃,存在大量的断裂、褶皱等构造。

这些构造对沉积物的沉积分布和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是大量物源充填阶段。

在构造形成阶段之后,盆地开始积聚大量陆源物质,如砂、泥、碎屑等。

这些物质的沉积使得盆地逐渐充填,并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

随后是沉积盆地演化阶段。

在大量物源充填阶段之后,沉积盆地的演化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沉积物沉积的演化和成岩作用的发育。

沉积物沉积演化是指沉积物在沉积盆地内的分布和变化。

在沉积盆地内,物质的来源、沉积环境以及水动力条件等都会对沉积物的沉积造成一定影响。

通过对盆地内沉积物的研究,可以了解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以及沉积作用的演化过程。

成岩作用的发育对于沉积盆地的演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沉积作用发生后,沉积物经历不同的地质作用,如压实、渗透、溶解等,形成新的岩石。

这些成岩作用还会改变沉积岩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

二、沉积盆地的资源评价沉积盆地的充填物通常包括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通过对沉积盆地的资源评价,可以确定盆地内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和质量。

资源评价的方法通常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化验等。

地质调查是对盆地地质构造、沉积物厚度、沉积相等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以获取关于盆地地质特征的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等勘探方法,通过测量物理场参数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分布。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

#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形态之一,由于其丰富的沉积物、特殊的地质环境以及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沉积盆地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原理与应用,并以列点的方式展开讨论。

##2. 分析原理 -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沉积盆地分析的基础是沉积盆地演化理论。

沉积盆地演化理论主要包括构造、地质、气候等因素对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 地层学:地层学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地层学主要研究沉积盆地中各个地层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地层联系等。

-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成因、性质和分布等,是分析沉积盆地的重要手段。

沉积学可以揭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过程等信息。

##3. 应用领域沉积盆地分析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广泛应用:•石油地质:沉积盆地是石油储藏的重要区域。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揭示石油地质条件、储量分布规律,对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地质灾害:沉积盆地常常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过程和预测预警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沉积盆地中保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环境变化、污染来源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学:沉积盆地在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沉积盆地分析,可以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充沛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 分析方法沉积盆地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下:•剖面观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观测等,获取沉积盆地的剖面数据。

剖面观测可以揭示地层的分布、倾向、倾角以及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手段,获取沉积盆地地下的构造和岩性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揭示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和地质变化等。

•沉积物分析:利用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物进行分析。

沉积物分析可以获得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物组成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及古温标法两类。

一、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地球动力学模型法是通过对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岩石圈构造(伸展、减薄、均衡调整、挠曲形变等)及相应热效应的模拟(盆地定量模型),获得岩石圈热演化史(温度和热流的时空变化)。

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热史模型,根据已知或假定的初始边界条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盆地构造沉降史相拟合,从而确定盆地底部热流史;进而结合盆地埋藏史,恢复盆地内地层的热演化历史。

不同类型的盆地由于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因机制的差异,导致盆地演化过程的不同。

因而描述其构造热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也是不同的,P.A.Allen和J.R.Allen(1990)在其论著中对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挠曲盆地及与走滑变形有关的盆地的热史模型都作过详细地论述。

(一)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目前研究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的盆地类型,裂谷、拗陷、拗拉槽和被动大陆边缘是其基本样式。

在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下形成,其主要的构造热作用过程包括: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地幔侵位、与热膨胀和冷却收缩以及沉积负载相关的均衡调整。

裂谷是地壳中的拉张区,现代裂谷具有负的重力异常、高热流值和火山活动等特征,表明在深部存在某种热异常。

裂谷分主动裂谷与被动裂谷两种类型。

1978年McKenzie研究了被动裂谷或机械伸展模型的定量结论后,提出了瞬时均匀伸展模型。

该模型假定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量是相同的(即均匀伸展);伸展作用是对称的,不发生固体岩块的旋转作用。

因此,这是纯剪切状态。

构造沉降主要取决于伸展量、伸展系数(β)以及初期地壳与岩石圈的厚度比值。

该模型可概括如下:①拉张盆地的总沉降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由初始断层控制的沉降,称为初始沉降,它取决于地壳的初始厚度及伸展系数β;其二是岩石圈等温面向着拉张前的位置松驰,从而引起的热沉降,热沉降只取决于伸展量的大小;②模拟结果表明,断层控制的沉降是瞬时性的,而热沉降的速率随时间呈指数减小,这是由于热流随时间减小的结果。

McKenzie(1978)提出了计算初始沉降、热沉降和地表垂直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奠定了伸展盆地定量模型和模拟研究的理论基础。

该模型已成功地应用于北海盆地和各种大陆架。

但是Slater等(198)在有些地区发现:实际地壳伸展和初始沉降量要比McKenzie。

模型预测的小得多,同样热沉降值要比根据McKenzie模型的伸展系数p预测的值大得多。

尽管如此,McKenzie(1978)的均匀伸展模型仍然是进一步研究更为复杂得多的地壳变形的基本出发点。

Jarvis和McKenzie(1980)发现,只要裂谷作用持续时间小于20Ma,适用一维的均匀伸展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非常接近。

但是,许多沉积盆地似乎都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裂谷期,裂谷期持续时间远远超过20Ma。

如巴黎盆地,裂谷期持续时间接近60Ma。

在很长的裂谷发育时期内,可能有大量的横向热量损失,这个问题在McKenzie(1978)的经典模型中未加考虑。

此后又有人根据地壳和壳下岩石圈的伸展量不同,提出了非均匀连续伸展模型(Row 一Ley 和Sahagian,1986)。

这种模型认为,壳下岩石圈比地壳的伸展范围大,从而导致裂谷翼部上隆。

伸展作用可以是非对称性的,Wernicke(1981,1985)提出了非对称性的伸展模型,该模型认为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可以通过一个巨大的贯穿整个岩石圈的低倾角带来实现。

这样一个剪切带可以把伸展作用从一个地区的上地壳中转移到相邻一地区的下地壳或地馒岩石圈中。

尽管Wernicke剪切带模型可以解释在拉伸作用下构造样式的不对称性问题,但对于在空间上热沉降与断层控制的沉降发生重叠的盆地的形成机制,它却难以解释。

如果裂谷作用持续到伸展量临界值,则出现被动大陆边缘和扩张中心。

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是发育裂谷期后沉积的向海洋方向加厚的楔形沉积体c这种大规模裂谷期后沉降作用的原因可以是沉积物载荷、深部矿物相变(从辉长岩到榴辉岩相)、韧性下地壳向海洋方向的蠕变流动作用以及岩石因减薄引起的热收缩作用等。

在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中,可能有多种机制在起作用。

不过,对于各种机制来说,岩石圈伸展后随之又发生冷却这个基本模型是分析被动大陆边缘沉降作用的出发点。

提出的均匀伸展模型、软流圈物质的熔离作用(melt segregation)模型及随深度变化的伸展模型对于大陆边缘裂谷期后的热沉降来说都适用,说明初始裂谷机制对沉降作用的影响随时间逐渐消失。

均匀伸展模型不能说明洋壳形成问题及陆壳向洋壳过渡的性质。

岩浆熔离模型中岩石因受热程度要比简单均匀伸展模型大一些。

岩浆熔离模型或随深度变化的伸展模型都能很好地解释大陆边缘、陆棚边缘的早期隆升史。

(二)其它类型盆地克拉通盆地是结构最为简单但对其成因又不甚明了的盆地。

其成因主要有地壳伸展、热衰减、克拉通边缘的构造负荷、板内应力、欠补偿质量等。

在地壳伸展热沉降方面与孤后盆地及大陆裂谷盆地相似。

克拉通盆地往往表现出阶段性沉降的特点,热沉降仅适用于盆地发展的某些阶段。

前陆盆地发生于挤压构造环境,与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一陆或弧一陆碰撞作用有关。

Dickson(1974)按成因将前陆盆地分为两类:一类为周缘前陆盆地;另一类为弧后前陆盆地。

这两类盆地都位于克拉通岩石圈上,其成因与构造活动带的地壳缩短有关。

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这冲带的构造负荷、盆地沉积物负荷以及在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地壳内部水平挤压力。

前陆盆地的具体模型有Karner等(1983)提出的热弹性流变模型及Willett等(198)提出的粘弹性流变学模型。

热弹性模型可以解释挠曲与热史之间的关系,而粘弹性流变学模型则能够解释岩石圈抗刚度随加载作用时间的变化关系。

走滑盆地的沉积作用与重要大断裂的走向滑动相伴随。

陆内剪切平移非常普遍,走滑盆地成为一种常见的盆地类型。

走滑盆地的一种常见类型是拉分盆地,根据力学与沉降史来划分,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走滑盆地:一类是影响到地幔的走滑盆地,它们可以看作是“热”盆地,如潘农盆地;另一类为“薄皮”走滑盆地,它们可以看作是“冷”盆地,如维也纳盆地。

在走滑盆地中,热力学和沉降模型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构造历史复杂,在与岩石图变薄有关的盆地中,由于伸展过程中热流通过盆地周边的侧向损失,统一的均匀伸展模型在应用中要作一定的修改。

其它盆地形成于与地幔无关的薄皮伸展带,这些盆地温度低且缺乏发育良好的伸展期后热沉降。

地球动力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把握区域大地热流演化的总趋势和预测无钻井地区地层的热史。

但由于盆地演化及结构极为复杂,确定盆地成因类型和选择有关参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这种方法往往比较粗糙,将现有的盆地定量模型用于局部地区时预测的精度也较低。

二、古温标法古温标法种类颇多,包括镜质组反射率法、生物标志物立体异构化法、包裹体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氧同位素法、粘土矿物转变法等。

以下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镜质组反射率法镜质组反射率作为有机质成熟度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盆地综合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中。

应用镜质组反射率研究盆地热史方法很多,现今应用的模型主要有以下6类:①Price (1983),Barker和Pawlewicz(1986)仅将镜质组反射率作为温度的函数模型;②Hdri (1975)和Bostick(1978)和Barker(1989)将时间结合进去作为经验性的方法模型;③An-tia(1986)和Wood (1988)将镜质组反射率作为单一活化能的阿伦尼乌斯一级化学反应模型;④Lerche(1984)和Waples (198)将镜质组反射率作为阿伦尼乌斯一级化学反应模型,具有单一活化能,但活化能是温度的函数;⑤Larter(1988)将镜质组反射率作为平行的阿伦尼乌斯一级化学反应模型,其活化能具高斯分布;⑥Sweeney等(1990)提出的Easy 模型,将镜质组反射率作为一系列平行的阿伦尼乌斯一级反应,用活化能的一个分布模拟镜质组的所有反应,包括脱水、CO2,CH4及更大分子量烃类的裂解。

Easy法可应用于R。

在0.3%~4.5%的范围内,加热速率从实验室条件下(1℃周)、岩浆侵人(l℃/d)到各种地质环境(10 ℃/100a~l℃/Ma)。

’以上6类镜质组反射率模型分析中,①,②类模型是经验性的,在应用于地质情况时,常被用于最大古地温的粗略估计。

模型①是Barker和Pawlewicz利用世界上35个地区600 多个腐殖型有机质的平均镜质组反射率Rm及其对应的最大温度Tmax,建立的回归方程InR m=0.0078 Tmax-1.2,用来估算最大温度,此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0.7,表明R m与Tmax。

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

地质研究表明,有机质成熟度在经历大约1~10Ma的时间后达到稳定。

在有机质成熟度达到稳定后,增加有效加热时间并不能增加有机质的成熟度。

而他们研究的盆地体系大约90%在小于最大古地温15℃的范围内,经历了大于106年的时间,因而足以使有机质热成熟度达到稳定。

因此可用Rm确定最大古地温。

方法①具有统计规律,是经验性的,不失为一种最为简单的估算热史的方法,使用时要注意其应用条件。

模型②的缺陷至于,实际应用时最大古地。

及有效受热时间难。

确定。

模型③和④也是经验性的,也有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单一反应不能很好地模拟温度和加热速率分布很广的复杂反应(Braun和Burnhan,1987)。

关于Lerch等(1984)和Armagnac (1989)的方法,将活化能看作是温度的函数是不常见的。

由Lopatin (197)提出的时间一温度指数TTl法,后经Waples(1980)的进一步发展,使这一方法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迄今为止,不少有机质成熟作用史的模拟仍然沿用了TTI法的计算思路。

TTl法是建立在经验统计关系的基础上,假定温度每增加10℃,干酪很热降解速率增加1倍,但缺乏理论根据。

TTl法基本假设是将有机质成熟作用视为一级反应过程,实际上已知存在多级反应内容。

TTl法视不同类型有机质近似同一,仅能较好的适用于腐殖煤,对不同源岩则误差较大。

因此由于地质条件、母质构成的差别,不同地区的R。

与Thl的关系必然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快速沉降的盆地,TTI法过低地估计了有机质的成熟度,对于缓幔沉降的盆地,它又过高地估计了有机质的成熟度。

⑤类模型中Larter(1988)正确地应用了活化能分布的化学动力学方法,这表明R。

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温度比时间更为重要。

但他的模型由于仅依靠R。

与化学变化的相关关系,因而是有局限性的,化学变化发生在生油窗范围内,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