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保健方案

合集下载

糖尿病中医调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调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调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调养和养生保健对于控制
糖尿病的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份糖尿病中医调
养养生保健方案,供参考:
饮食调整
- 控制总热量摄入,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

- 避免高糖、高脂、高盐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粗纤维食品的摄入。

- 合理分配饮食,多次少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保健
- 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
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定期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代谢和血糖调节能力。

- 避免久坐不动,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如站立、走动、伸展等。

睡眠调节
-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调适
- 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保持心理平衡。

- 研究应对压力的方法,减轻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中药调理
-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调理方案。

- 定期就诊中医,进行身体调理和药物的合理使用。

请注意,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咨询专业的中医或医生。

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见糖病的调理方法

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见糖病的调理方法

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见糖病的调理方法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见糖尿病的调理方法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功能缺陷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现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中医保健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养生方法,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见糖尿病的调理方法。

一、养生调理1. 饮食调理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

同时,要注意控制进食量,多吃少食,避免过度饱餐。

此外,应避免食用过多甜食、油炸食品和高热量食物,以免引起血糖波动和肥胖。

2. 运动调理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抵抗力和新陈代谢功能,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每天至少坚持半小时,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和促进血液循环。

3. 心理调理老年人中的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因此,老年人的心理调理也非常关键。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亲友聊天等方式来放松心情,避免压力和消极情绪的积累。

二、中医调理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理念,老年人在饮食中应避免过多偏热的食物,如辣椒、酒精等。

同时,可以适量饮用一些草药茶,如苦瓜茶、绿茶、黄连茶等,有助于调理血糖水平。

2.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在调理糖尿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例如,中药杜仲、蒲公英、苦瓜等具有降血糖的功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搭配使用。

但在使用草药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独有的治疗方法,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调理也很有效。

通过刺激特定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调节血糖水平。

但针灸调理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操作,不可自行进行。

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见糖尿病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心理调理以及中医调理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长期坚持,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与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与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与治疗方法
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中医学提供了一些保健与治疗方法,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保健方法
-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建议糖尿病患者掌握合理饮
食的原则,如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等,避免过度进食。

-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
增加体力和免疫力,推荐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 心理调节:中医强调心身关系,提倡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
心态,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减轻焦虑和压力。

中医治疗方法
- 中药治疗:中医经验认为某些中草药可以调节血糖代谢,改
善机体功能,如苦瓜、黄芪、山药等,但使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
进行,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疗效因人而异。

- 拔罐疗法:拔罐可以通过吸引皮肤组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一些初步研究显示拔罐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有益,但需要
科学合理的操作。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糖尿病的中医保健与治疗方法应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务必个体化,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式。

糖尿病中医自我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自我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自我养生保健方案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糖尿病患者一份中医自我养生保健方案,帮助
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饮食调理
1.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糖、低淀粉食物,限制米饭、面食、糖果等含糖食品的摄入。

2. 增加蔬菜摄入:多食用绿叶蔬菜和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苦瓜、芹菜、黄瓜等。

3. 合理摄入蛋白质:选择瘦肉、鱼类、禽肉、豆类等富含优质
蛋白质的食品。

4. 忌食油腻和高糖食品:避免摄入过多油炸食品、甜品、碳酸
饮料等。

中药调理
1. 参考中医师建议:根据个体情况,可采用柴胡疏肝解郁、黄
芪益气养阴、当归活血调经等中药调理。

2. 按时按量服药:严格遵守中医师开具的处方,按时按量服药,不擅自调整药品使用方式。

运动保健
1. 适当锻炼身体: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坚
持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

2. 注重体育锻炼:中草药杂糅摧毁
3.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高强度运动,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心理调节
1. 保持积极心态:学会面对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与朋友家
人沟通分享,寻求心理支持。

2. 放松身心:研究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

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血糖、胆固醇、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及时调整养生方案。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养生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
生建议进行调整。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调理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调理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保健调理知识
1. 饮食调理
- 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量,
选择含有慢吸收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的食物。

避免吃过多甜食和高
脂食物。

- 合理搭配:适当搭配主食、蔬菜、水果和蛋白质,注意保持
饮食的多样性。

- 细嚼慢咽:进食时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血糖缓慢上升。

- 随时监测:注意监测餐后血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中药调理
-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脾胃功能和气血运行,
达到平衡血糖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苦瓜、黄芪、山药等。

- 中药煮汤:将中药配方煮汤饮用,可以增强药效。

- 食疗结合:中药可以与食疗相结合,通过食疗的方式摄入中
药的药效成分。

3. 气功锻炼
- 气功训练:进行适当的气功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等,可
以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有助于调节糖代谢的平衡。

- 深呼吸:定期进行深呼吸练,有助于改善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

- 放松身心:通过冥想和放松训练,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压力和
焦虑。

以上是关于糖尿病的中医保健调理知识的简要介绍。

饮食调理、中药调理和气功锻炼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的中医保健方法。

请患
者在尝试前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调理计划。

糖尿病中医调理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调理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调理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药在糖尿
病的调理和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以下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调理养生保健方案:
1. 饮食调理
- 控制饮食总量: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

- 控制碳水化合物:限制糖类和淀粉类食物的摄入,合理搭配
主食、蔬菜、水果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等。

- 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选择合适的蛋白质来源,如瘦肉、
鱼类、豆制品等;控制脂肪摄入,选择健康脂肪,如植物油、鱼油等。

2. 调理情志
-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
过大。

- 合理调节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
度疲劳。

3. 运动保健
- 适量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适度
增加身体代谢和锻炼肌肉的强度。

- 避免过度运动: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防止出现低血糖等
不良反应。

4. 中药调理
- 根据病情选择中药:中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开具适合的中药处方。

- 定期复诊:定期复诊,跟踪病情,调整中药处方。

5. 注意血糖监测
- 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定期血糖监测,以及时
了解血糖水平。

6. 合理用药
- 遵医嘱使用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以上是一份简要的糖尿病中医调理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和血糖监测,以帮助控制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保健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保健知识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保健知识
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症”,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中医防治糖尿病的保健知识: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节,建议控制主食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

2.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抑郁,可通过冥想、瑜伽、音乐等方式进行情志调节。

3. 适当运动:中医提倡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运动可以帮助调节血糖,增强体质。

4. 中药调理:中医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运用中药进行调理。

一些中药如黄芪、山药、葛根等被认为具有降糖、改善胰岛功能的作用。

5. 艾灸和按摩:艾灸和按摩特定的穴位被认为可以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防治糖尿病应在正规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尝试中药或治疗方法。

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积极配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如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案糖尿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一、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葡萄糖利用及存储受阻,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血糖浓度)就会升高。

血糖浓度超过一定水平,部分葡萄糖便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时化验小便会发现尿糖阳性,故称糖尿病。

基本特征是长期高血糖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征。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饮食因素、不良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调治失宜,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病程迁延日久,易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

二、糖尿病的中医分型中医对此病早已有精辟论述,根据其临床证候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无力、消瘦等,相当于“消渴病”。

类似《内经》有关“脾瘅”、“消渴”“消瘅”的论述。

结合众多专家对本病的认识,本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气虚血瘀型、燥热入血型、阴阳两虚型。

三、糖尿病现在医学分型1、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包括自身免疫性(急性型、迟发型)糖尿病、特发型糖尿病。

2、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继发于胰岛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损伤、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遗产综合征等。

4、妊娠糖尿病:多次妊娠流产者。

四、发病原因1、Ⅰ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Ⅰ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是感染,此外与牛乳喂养亦有一定的干系。

2、Ⅱ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1)肥胖:肥胖是诱发Ⅱ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饮食:不良的饮食气,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诱发糖尿病。

(3)年龄: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4)体力活动:体力活动的削减亦是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5)应激因素: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机遇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6)妊娠:有人认为多次妊娠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一、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定义: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0%,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

就中医而言,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二、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血糖值(PG)水平≥
11.1mmol/L(200mg/dl)
三、糖尿病的危害
1.糖尿病引起病痛和治疗措施给患者带来不便。

2.糖尿病并发症造成残废或者早亡。

3.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其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4.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性昏迷)
(3).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泌尿系、皮肤等感染
5.慢性并发症
(1). 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2). 引起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

(3). 引起大血管病变——导致中风。

对于心血管,有70%患者
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冠心病。

(4). 损害神经系统——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

(5). 糖尿病足——是截肢、致残主要原因。

四、糖尿病中医药防治:
(一)、方药
1、上消(肺热津伤)型
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方药:玉泉丸消渴丸单方验方:降酮汤人参白虎堂2、中消(胃热炽盛)型
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方药:玉女煎消渴丸丹方验方:参黄降糖方萝卜汁消三多汤扶脾消渴汤
3、下消(肾虚精亏)
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腰腿酸痛。

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消渴丸单方验方:下消饮滋肾蓉精丸补肾滋阴汤
(二)、重要验方
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穹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

(三)、针灸疗法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操作主穴用毫针补法或是平补平泻法。

(四)、耳针疗法
选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
尖、胃等穴,每次以3--4穴,毫针用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五)、穴位注射法
选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或相应夹脊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太溪。

每次选取2--4穴,以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用小剂量的胰岛素进行穴位注射,每穴位注射液0.5--2.0毫升。

(六)、饮食疗法
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大道和维持理想的体制;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谷类是基础,限制脂肪的摄入量,高膳食纤维膳食,减少食盐的摄入,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多饮水,限制饮酒。

(七)、运动疗法
时间一般在餐后60-90分钟,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运动要定时定量,而且要持之以恒。

方式可以选择步行、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爬楼梯、骑自行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