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三、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
实验,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的应 用价值在于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传染病, 无对实验研究可能产生干扰的微生物。
第四节 无菌动物
一、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 ,GF) 是指不能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即用
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 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 制。
屏障系统:
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 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 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 设施之内,空气洁净度为1万级。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 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 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 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 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 统内。结构要求和进入系统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的运行等与亚 屏障系统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为严格。
二、特点 1、微生物学特点
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 病的病原。
2、饲养管理 为了预防人和动物共理中必须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如饲料、垫料要消毒;饮水要符合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 青饲料应经清洗干净晾干后再喂;外来动物必须严格隔离 检疫;房屋要有防野鼠、防昆虫的设施;要坚持经常性的 环境卫生及笼器具的清洗消毒,严格处理淘汰及死亡动物 以及限制无关人员进入动物室。
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要分别遵循一 定的运行路线: 1. 人员:更衣--淋浴--更衣--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 实验室--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参考文献2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实验动物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监测、实验动物饲养环 境的卫生和消毒、实验动物饲料和水 源的管理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 实验动物感染微生物和寄生虫的风险 ,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参考文献3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如实 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监测标 准、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卫生标准等 。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实验 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也可以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期驱虫。
吸虫
吸虫主要通过水源传播,控制方法包 括提供清洁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和驱 虫。
原虫
原虫种类繁多,控制方法因种类而异,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和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寄生虫学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型药物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抗寄生虫 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趋势,以提高 防治效果和降低药物残留。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寄 生虫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持续 的优点。
智能化监控系统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 实验动物和环境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提高防控效率。
疫苗研制
疫苗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手段, 未来将加大力度研制高效、安全的新 型疫苗。
04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 虫学控制的实践应用
面临的挑战
病原体的多样性
实验动物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 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能 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免疫抑制
某些实验动物可能存在免疫抑制现象,导 致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动物在饲养、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病 原体可能会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员,造成 交叉感染。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

第四节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
定义: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 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来源:SPF动物扩群 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
清洁级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
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 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 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 切片均应无病变。
(1)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 (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 (3)肝脏重量下降。
无菌动物特点
• 循环系统
(1)心脏变小 (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
• 免疫系统 免疫机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
• 3、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无菌动物体内既无抗原也无特异性抗体,处于 一种“原始状态”,很适合用于各种免疫功能 的研究。 如,无菌动物暴露于微生物,先产生α球蛋白,
再产生β球蛋白,最后产生γ球蛋白。
常用无菌动物进行免疫抑制剂试验研究。
4、肿瘤学研究 (1)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
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 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二、对科染病 无
无
无 未知
寄生虫 无
无
无 未知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较好 不准确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0.00 3.25
24.03 1.92
总数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9
32.37 1.65
3.64 0.46 001 0.20 0.05 0.35 0.00 0.27
1.86 0.33 0.01 0.02 0.01 0.56 0.00 0.26
细菌种类
方法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
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大鼠冠状病毒
蠕虫、 鞭毛虫
病毒种类
鼠痘病毒 汉坦病毒 K病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病毒 小鼠腺病毒1和2 小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诺沃克病毒 小鼠细小病毒NS-1
小鼠细小病毒1和2 小鼠微小病毒 小鼠肺炎病毒 多瘤病毒 呼肠孤病毒 乳鼠腹泻病毒 仙台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动物等级 动物种类
携带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24.03 1.92
总数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9
32.37 1.65
3.64 0.46 001 0.20 0.05 0.35 0.00 0.27
1.86 0.33 0.01 0.02 0.01 0.56 0.00 0.26
细菌种类
方法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
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大鼠冠状病毒
蠕虫、 鞭毛虫
病毒种类
鼠痘病毒 汉坦病毒 K病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病毒 小鼠腺病毒1和2 小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肝炎病毒 小鼠诺沃克病毒 小鼠细小病毒NS-1
小鼠细小病毒1和2 小鼠微小病毒 小鼠肺炎病毒 多瘤病毒 呼肠孤病毒 乳鼠腹泻病毒 仙台病毒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动物等级 动物种类
携带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2018/4/5 20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好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好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27
2 清洁级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除不带有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清洁级动物必须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 动物。
普遍应用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在我国已广泛应 用于科研实验,是我国目前科研工作主要要求的一类标 准级别的实验动物。但也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过 渡型动物级别。
*不同级别的动物,规定所携带的微生物不同。
26
1 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在 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的动物。来源于清洁动物或SPF动物。
由于普通动物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反应 性和重复性都较差,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教育示教之用或探索 某些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预实验之用,不可作为科研、生产和检疫之用 。
28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除不具有 普通动物、清洁级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 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抗原。SPF 动物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2 清洁级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除不带有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清洁级动物必须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 动物。
普遍应用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在我国已广泛应 用于科研实验,是我国目前科研工作主要要求的一类标 准级别的实验动物。但也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过 渡型动物级别。
*不同级别的动物,规定所携带的微生物不同。
26
1 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在 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的动物。来源于清洁动物或SPF动物。
由于普通动物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反应 性和重复性都较差,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教育示教之用或探索 某些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预实验之用,不可作为科研、生产和检疫之用 。
28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除不具有 普通动物、清洁级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 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抗原。SPF 动物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3-4年。
6、营养学的研究 无菌动物是研究营养的良好模型,
很多营养成分是靠细菌产生的。如维生
素B和K是靠肠道细菌合成的,无菌动物 体内不能合成VB和VK,所以可以用来研 究哪些细菌合成了哪些维生素。
7、放射医学研究 无菌动物可以耐受大剂量的放射
线照射。可用区别放射引起的症状和 继发感染的症状。 8、毒理学研究
第六节 洁净动物的培育
一、无菌动物的培育 无菌动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胎
盘屏障和屏障隔离理论。
1、无菌手术 小哺乳动物动物:子宫切除术(剖腹产) 大哺乳动物动物:子宫切开术(剖腹产) 鸟类:消毒卵
2、哺乳 人工哺乳 代乳
注意: 供胎动物:不携带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手术时间的选择 手术速度 无菌操作 环境温度 防止羊水呛入呼吸道 手术后微生物的检查
一、微生物控制比较
种 类 饲育环境
说明
无菌动物 隔离环境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体
悉生动物 隔离环境 确知带有的微生物
SPF动物 屏障环境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环境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普通环境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二、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使用结果比较
类别 传染病 寄生虫 试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统计价值 长期试验 死亡率 长期试验存活率 试验标准设计 实验结果讨论价值
代谢和营养
(1)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 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2)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 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
抗辐射能力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
伤和抗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 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二、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GN )
6、营养学的研究 无菌动物是研究营养的良好模型,
很多营养成分是靠细菌产生的。如维生
素B和K是靠肠道细菌合成的,无菌动物 体内不能合成VB和VK,所以可以用来研 究哪些细菌合成了哪些维生素。
7、放射医学研究 无菌动物可以耐受大剂量的放射
线照射。可用区别放射引起的症状和 继发感染的症状。 8、毒理学研究
第六节 洁净动物的培育
一、无菌动物的培育 无菌动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胎
盘屏障和屏障隔离理论。
1、无菌手术 小哺乳动物动物:子宫切除术(剖腹产) 大哺乳动物动物:子宫切开术(剖腹产) 鸟类:消毒卵
2、哺乳 人工哺乳 代乳
注意: 供胎动物:不携带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手术时间的选择 手术速度 无菌操作 环境温度 防止羊水呛入呼吸道 手术后微生物的检查
一、微生物控制比较
种 类 饲育环境
说明
无菌动物 隔离环境 无法检出任何生命体
悉生动物 隔离环境 确知带有的微生物
SPF动物 屏障环境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环境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普通环境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二、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使用结果比较
类别 传染病 寄生虫 试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统计价值 长期试验 死亡率 长期试验存活率 试验标准设计 实验结果讨论价值
代谢和营养
(1)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 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2)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 两种维生素的缺乏症。
抗辐射能力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
伤和抗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 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二、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GN )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铜绿假单胞杆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无任何可以查到的细菌
注:● 必须检查,要求阴性;○ 必要时检查,要求阴性。
● ● ● ○ ○ ● ●
表 3-5 动物等级 无 无 特 菌 定 动 病 原 物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豚鼠 ● ○ ○ ○ ○ ○ ● ● ● ● ● ● ○ ● ● 地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兔 ● ○ ○ ○ ○
表 3-2 动物等级 无 菌 动 物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病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毒 豚鼠 ● 地鼠 ● 兔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 ) 兔出血症病毒 1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 呼肠弧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 ● 轮状病毒 Rota virus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 注:● 必检项目,要求阴性。 ▲必须检测项目,可以免疫。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 ● ● ● ● ● ● ● ●
表 3-3 动物等级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普 通 类 病 毒 犬 猴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 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 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 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 猕猴疱疹病毒 1 型(B病毒) B virus ●
无任何可以查到的细菌
注:● 必须检查,要求阴性;○ 必要时检查,要求阴性。
● ● ● ○ ○ ● ●
表 3-5 动物等级 无 无 特 菌 定 动 病 原 物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豚鼠、地鼠、兔病原菌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豚鼠 ● ○ ○ ○ ○ ○ ● ● ● ● ● ● ○ ● ● 地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兔 ● ○ ○ ○ ○
表 3-2 动物等级 无 菌 动 物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清 洁 动 物 普 通 级 动 物 病
豚鼠、地鼠、兔病毒检测项目 动物种类 毒 豚鼠 ● 地鼠 ● 兔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兔出血症病毒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 ) 兔出血症病毒 1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仙台病毒 Sendai virus 小鼠肺炎病毒 Pneumonia virus of mice ● 呼肠弧病毒Ⅲ型 Reovirus type Ⅲ ● 轮状病毒 Rota virus 无任何可查到的病毒 ● 注:● 必检项目,要求阴性。 ▲必须检测项目,可以免疫。1)不能免疫,要求阴性。
▲ ● ● ● ● ● ● ● ●
表 3-3 动物等级 无 特 定 病 原 体 动 物 普 通 类 病 毒 犬 猴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 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per virus ▲ 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 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virus 猕猴疱疹病毒 1 型(B病毒) B viru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感染小鼠,无临床症状,许多因素如实验性结核,X射线、各种 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和运输等,都可激活鼠痘病毒而使鼠痘流行。
9
2、仙台病毒: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 由副流感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 在饲养条件恶化,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 流行广,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 究带来严重干扰。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1)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10
3、小鼠肝炎病毒: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常见隐性感染而无 明显临床症状。
常隐性感染,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对实验研究带以下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
专题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主讲人:杨 光
内容
一、前 言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危害性
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分级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五、实验动物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制
2
一、前 言
3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 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级别的动物,规定所携带的微生物不同。
26
1 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在 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的动物。来源于清洁动物或SPF动物。
由于普通动物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反应 性和重复性都较差,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教育示教之用或探索 某些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预实验之用,不可作为科研、生产和检疫之用 。
实验动物由于饲养环境及种属的不同,而有其 各自不同的易感病原,因此极易造成实验动物传 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干扰实验动物生产和动 物实验研究。
4
实验动物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形式很多, 有的可引起动物发病,表现出临床症状和病理 变化,甚至死亡;有的动物呈无症状性感染, 虽然不致病和不引起死亡,但可作为影响动物 自身的稳定性和反应,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或 与其他病原起协同、激发式拮抗作用,干扰实 验结果。使实验得不到真实,可靠的结论;有 些属于人畜共患病。因此必需实行实验动物微 生物、寄生虫控制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感染不同种类细菌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 变化特征性不强,多数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 乱、体重下降、行动呆滞等全身性症状。常常会发生一种 病理变化可由多种细菌引起。
17
常用实验动物常见细菌感染 摘自《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P80
细菌
易感动物
危害性
沙门氏菌
所有动物
消化道感染。急性爆发型:发病急,死亡快;亚急性型:
29
应用:
1、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目前 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2、用于药物学、毒理学、肿瘤学、传染病学科的研究工 作。
3、用于血清、各种疫苗的生产、产品质量检定和新药安 全性评价。
4、用于生物学鉴定,破伤风抗毒素、百日咳菌苗、狂犬 病疫苗用SPF小鼠。口蹄疫疫苗、结核菌素用SPF豚鼠。
33
应用: 1、微生物研究 2、抗体制备研究 3、免疫学研究 4、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
34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 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35
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控制动物流行病的三个基 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传染源的控制 2、传染途径控制 3、易感性的控制
20
病原真菌大多数为人兽共患病,其病原性比其 它微生物弱,一般为慢性过程,多呈散发性,病理 变换缺少特征性,多以慢性增生性炎症为主。机体 免疫功能正常,不易发生真菌感染,而免疫功能低 下,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常发生真菌感染。
21
4 寄生虫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实验动物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国内外报道的已达六、七十种。从寄生 虫的分类学角度可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蠕虫又可分为吸虫和线虫。
27
2 清洁级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除不带有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清洁级动物必须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 动物。
普遍应用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在我国已广泛应 用于科研实验,是我国目前科研工作主要要求的一类标 准级别的实验动物。但也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过 渡型动物级别。
(2)对肿瘤研究的影响:急性感染小鼠较易形成肿瘤,而慢性感染则 抑制或延缓肿瘤的形成。
(3)对酶系统的影响:一些血清酶能升高2~10倍。
13
6、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对病毒易感,隐性感染垂直传播。
(1)对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2)脾细胞对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素的反应能力下降 (3)抑制干扰素产生 (4)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28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除不具有 普通动物、清洁级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 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抗原。SPF 动物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多杀巴氏杆菌 大多数实验动物 呼吸道感染为主。厌食、鼻炎、呼吸困难,消瘦、虚脱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多数实验动物 接触和消化道感染,皮炎,皮下脓肿,结膜炎,毛囊炎
肺炎克雷伯氏菌 小鼠等
隐性感染为主,肺炎,脓肿
链球菌
豚鼠、大鼠 肺炎、胸膜肺炎、结膜炎
霉形体
小鼠、大鼠等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旋转症、生殖道疾病
8、大鼠冠状病毒: 是大鼠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病变:红眼、红鼻,颈部肿胀, 结膜炎。
该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病变,可增加呼吸道条件性致病性菌的 敏感性,干扰吸入毒理学研究。眼部感染病变可使眼科学研究受到 影响。
16
2 细菌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可引起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细菌涉及到30个属的68种 细菌。其中对实验动物健康危害较大的细菌有20多余种。
19
3 真菌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病原真菌根据其侵袭部位及发病的条件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 和条件致病菌真菌三类。
浅部真菌:侵害毛发、皮肤、指(趾)甲等浅表部位的真菌。常见石膏 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羊毛状小孢子。 深部真菌:累及内脏器官极其它组织的真菌。常见的有新生隐球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等。 条件致病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内环境出现紊乱的情况下才具有 致病性的真菌。常见有白色链珠菌、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毛菌、根菌 犁头菌等。
一些肝酶活性 (4)裸鼠感染可严重影响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11
4、呼肠孤病毒III型 :易感实验动物常见小鼠、豚鼠、仓鼠。 隐性感染,普通级别小鼠群体抗体阳性率高。幼鼠感染临床可见脂 肪性下痢。
(1)表现肝炎、脑炎、胰腺炎等症状 (2)导致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胰淀粉酶、脂肪酶活性降低,
胰蛋白酶活性升高 (3)破坏胰岛的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产生类似糖尿病
8
1 病毒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迄今为止,各种实验动物病毒涉及到脊椎动物病毒的所有科、属。 针对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等常见实验动物危害较大,对科学 实验干扰较大的病毒进行介绍:
1、鼠痘病毒:危害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全身感染,传播快, 死亡率高。国内外多见散发,偶见爆发。
18
实验动物细菌感染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也具有一 定的共性,归纳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人兽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中代表性的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不仅可以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应坚决予 以排除,确保人与动物的安全。
2、条件性致病菌 当动物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发生,甚至流 行。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原菌已经得到控制,条件性致病菌对动物的影响相 对比较严重。 3、正常菌群的细菌 各种细菌即使是正常菌群,在动物体内的存在都会影响其生理参数和实 验的重复性。这些变化又可将对动物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腹泻,肠炎;慢性型:隐型感染,长期带菌
志贺氏菌
猴、人等 消化道感染。急性型高热、呕吐、脓血便;慢性型:有菌
痢史,间歇性发作
布氏杆菌
犬、人等 生殖道感染为主。流产、阴道排污秽分泌物;睾丸炎,丧
失生育能力
结核分枝杆菌
猴、人等
呼吸道感染为主,咳嗽,肺部罗音,消瘦
耶氏菌
大、小鼠、豚鼠 消化道感染为主。腹泻、消瘦、呼吸困难,败血症。
14
7、啮齿类动物细胞病毒:
啮齿类动物细胞病毒包括小鼠细小病毒和大鼠细胞病毒,其中包 括许多毒侏。这种病毒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唯一抗癌谱广、具有 高度抗癌特性的微生物。
实验研究已经发现其对肝癌、胃癌、肉瘤等多种肿瘤均有明显杀 伤作用。所以当实验动物感染此病毒,将会给肿瘤的研究造成严重 的干扰。
9
2、仙台病毒: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 由副流感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 在饲养条件恶化,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 流行广,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 究带来严重干扰。
使用SPF动物有利于全世界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空间 进行比较,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30
4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GF),是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 物,进一步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 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包括螺 旋体、支原体)、真菌和原虫。无菌的概念是相对的,只是根据目前现 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测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的病原体而已。在特殊 的饲养条件和环境中培育繁殖。
(1)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10
3、小鼠肝炎病毒: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常见隐性感染而无 明显临床症状。
常隐性感染,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对实验研究带以下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
专题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主讲人:杨 光
内容
一、前 言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危害性
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三、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分级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五、实验动物中的生物危害及其防制
2
一、前 言
3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 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级别的动物,规定所携带的微生物不同。
26
1 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在 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求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 染病病原的动物。来源于清洁动物或SPF动物。
由于普通动物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反应 性和重复性都较差,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教育示教之用或探索 某些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预实验之用,不可作为科研、生产和检疫之用 。
实验动物由于饲养环境及种属的不同,而有其 各自不同的易感病原,因此极易造成实验动物传 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严重干扰实验动物生产和动 物实验研究。
4
实验动物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形式很多, 有的可引起动物发病,表现出临床症状和病理 变化,甚至死亡;有的动物呈无症状性感染, 虽然不致病和不引起死亡,但可作为影响动物 自身的稳定性和反应,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或 与其他病原起协同、激发式拮抗作用,干扰实 验结果。使实验得不到真实,可靠的结论;有 些属于人畜共患病。因此必需实行实验动物微 生物、寄生虫控制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感染不同种类细菌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 变化特征性不强,多数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粗 乱、体重下降、行动呆滞等全身性症状。常常会发生一种 病理变化可由多种细菌引起。
17
常用实验动物常见细菌感染 摘自《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P80
细菌
易感动物
危害性
沙门氏菌
所有动物
消化道感染。急性爆发型:发病急,死亡快;亚急性型:
29
应用:
1、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目前 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2、用于药物学、毒理学、肿瘤学、传染病学科的研究工 作。
3、用于血清、各种疫苗的生产、产品质量检定和新药安 全性评价。
4、用于生物学鉴定,破伤风抗毒素、百日咳菌苗、狂犬 病疫苗用SPF小鼠。口蹄疫疫苗、结核菌素用SPF豚鼠。
33
应用: 1、微生物研究 2、抗体制备研究 3、免疫学研究 4、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
34
四、实验动物微生物 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35
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控制动物流行病的三个基 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传染源的控制 2、传染途径控制 3、易感性的控制
20
病原真菌大多数为人兽共患病,其病原性比其 它微生物弱,一般为慢性过程,多呈散发性,病理 变换缺少特征性,多以慢性增生性炎症为主。机体 免疫功能正常,不易发生真菌感染,而免疫功能低 下,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常发生真菌感染。
21
4 寄生虫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实验动物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国内外报道的已达六、七十种。从寄生 虫的分类学角度可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蠕虫又可分为吸虫和线虫。
27
2 清洁级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除不带有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清洁级动物必须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 动物。
普遍应用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在我国已广泛应 用于科研实验,是我国目前科研工作主要要求的一类标 准级别的实验动物。但也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的一种过 渡型动物级别。
(2)对肿瘤研究的影响:急性感染小鼠较易形成肿瘤,而慢性感染则 抑制或延缓肿瘤的形成。
(3)对酶系统的影响:一些血清酶能升高2~10倍。
13
6、鼠巨细胞病毒: 小鼠对病毒易感,隐性感染垂直传播。
(1)对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2)脾细胞对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素的反应能力下降 (3)抑制干扰素产生 (4)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28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 生虫存在,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除不具有 普通动物、清洁级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 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抗原。SPF 动物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
多杀巴氏杆菌 大多数实验动物 呼吸道感染为主。厌食、鼻炎、呼吸困难,消瘦、虚脱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多数实验动物 接触和消化道感染,皮炎,皮下脓肿,结膜炎,毛囊炎
肺炎克雷伯氏菌 小鼠等
隐性感染为主,肺炎,脓肿
链球菌
豚鼠、大鼠 肺炎、胸膜肺炎、结膜炎
霉形体
小鼠、大鼠等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旋转症、生殖道疾病
8、大鼠冠状病毒: 是大鼠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病变:红眼、红鼻,颈部肿胀, 结膜炎。
该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病变,可增加呼吸道条件性致病性菌的 敏感性,干扰吸入毒理学研究。眼部感染病变可使眼科学研究受到 影响。
16
2 细菌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可引起实验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细菌涉及到30个属的68种 细菌。其中对实验动物健康危害较大的细菌有20多余种。
19
3 真菌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病原真菌根据其侵袭部位及发病的条件可分为浅部真菌、深部真菌 和条件致病菌真菌三类。
浅部真菌:侵害毛发、皮肤、指(趾)甲等浅表部位的真菌。常见石膏 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羊毛状小孢子。 深部真菌:累及内脏器官极其它组织的真菌。常见的有新生隐球菌、荚 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等。 条件致病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内环境出现紊乱的情况下才具有 致病性的真菌。常见有白色链珠菌、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毛菌、根菌 犁头菌等。
一些肝酶活性 (4)裸鼠感染可严重影响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11
4、呼肠孤病毒III型 :易感实验动物常见小鼠、豚鼠、仓鼠。 隐性感染,普通级别小鼠群体抗体阳性率高。幼鼠感染临床可见脂 肪性下痢。
(1)表现肝炎、脑炎、胰腺炎等症状 (2)导致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胰淀粉酶、脂肪酶活性降低,
胰蛋白酶活性升高 (3)破坏胰岛的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减少,产生类似糖尿病
8
1 病毒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迄今为止,各种实验动物病毒涉及到脊椎动物病毒的所有科、属。 针对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等常见实验动物危害较大,对科学 实验干扰较大的病毒进行介绍:
1、鼠痘病毒:危害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全身感染,传播快, 死亡率高。国内外多见散发,偶见爆发。
18
实验动物细菌感染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也具有一 定的共性,归纳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人兽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菌 这类细菌中代表性的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布氏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不仅可以引起实验动物的严重疾病,而且也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应坚决予 以排除,确保人与动物的安全。
2、条件性致病菌 当动物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疾病发生,甚至流 行。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原菌已经得到控制,条件性致病菌对动物的影响相 对比较严重。 3、正常菌群的细菌 各种细菌即使是正常菌群,在动物体内的存在都会影响其生理参数和实 验的重复性。这些变化又可将对动物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腹泻,肠炎;慢性型:隐型感染,长期带菌
志贺氏菌
猴、人等 消化道感染。急性型高热、呕吐、脓血便;慢性型:有菌
痢史,间歇性发作
布氏杆菌
犬、人等 生殖道感染为主。流产、阴道排污秽分泌物;睾丸炎,丧
失生育能力
结核分枝杆菌
猴、人等
呼吸道感染为主,咳嗽,肺部罗音,消瘦
耶氏菌
大、小鼠、豚鼠 消化道感染为主。腹泻、消瘦、呼吸困难,败血症。
14
7、啮齿类动物细胞病毒:
啮齿类动物细胞病毒包括小鼠细小病毒和大鼠细胞病毒,其中包 括许多毒侏。这种病毒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的唯一抗癌谱广、具有 高度抗癌特性的微生物。
实验研究已经发现其对肝癌、胃癌、肉瘤等多种肿瘤均有明显杀 伤作用。所以当实验动物感染此病毒,将会给肿瘤的研究造成严重 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