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资料
No4第四章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

01:43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
Zhang Bing
4、悉生动物及应用
又称已知菌动物(Animal with Bacteric Flora )
特点 :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一样,实验结果排除了动 物体内不明确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用途
单一微生物与机体的互相关系
观察多种微生物之间及其与机体之间的互相关系和菌群 失调现象
动物饲养和实验设施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动物仅供作教学、或预备实验时使用。
01:43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
Zhang Bing
(二)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
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
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如:清洁级小鼠 排除8种细菌、5种病毒、7种寄生虫; 清洁级大鼠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在无菌动物中人为地植入已知的一种或数种微生 物的动物被称为悉生动物。
01:43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
DB11T 828.1-2011 实验用小型猪 第1部分: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ICS65.020.30B 44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828.1—2011实验用小型猪第1部分: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Experimental minipigPart 1:Microbiological standards and surveillance2011-11-10发布2012-03-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微生物学等级分类 (2)5 检测要求 (2)6 检测程序 (3)7 检测方法 (4)8 检测规则 (5)9 结果判定 (6)10 判定结论 (6)附录A(资料性附录)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 (7)前言DB11/T 828的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DB11/T 828《实验用小型猪》分为六个部分:——第1部分: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第3部分:遗传质量控制;——第4部分:病理学诊断规范;——第5部分:配合饲料;——第6部分:环境及设施。
本部分为DB11/T 828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贺争鸣、田克恭、范薇、巩薇、遇秀玲、付瑞、卢胜明。
实验用小型猪第1部分: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1 范围DB11/T 828的本部分规定了实验用小型猪微生物学等级分类、检测要求、检测程序、检测方法、检测规则、结果判定、判定结论等。
本部分适用于实验用小型猪微生物学等级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11!T~1459.1-2017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第1部分:实验用猪

DB11!T~1459.1-2017实验动物微⽣物学等级及监测第1部分:实验⽤猪ICS65.020.30B 44 DB11 北京市地⽅标准DB11/T 1459.1—2017实验动物微⽣物学等级及监测第1部分:实验⽤猪Laboratory animal-Microbiological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Part 1: Experimental pig2017-09-14发布2018-01-01实施⽬次前⾔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与定义 (2)4 微⽣物学等级分类 (2)5 检测要求 (2)6 检测程序 (3)7 检测⽅法 (4)8 检测规则 (6)9 检测判定 (6)10 判定结论 (6)11 报告 (7)前⾔DB11/T ××××《实验动物微⽣物学等级及监测》拟分为以下部分:——第1部分:实验⽤猪;——第2部分:实验⽤⽜;——第3部分:实验⽤⽺;……本部分为DB11/T ××××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
本部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部分主要起草⼈:康凯、姚⽂⽣、范学政、印春⽣、吴思捷、任⼩侠、刘莹、王锡乐、刘⽂菊。
实验动物微⽣物学等级及监测第1部分:实验⽤猪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实验⽤猪微⽣物学等级分类、检测要求、检测程序、检测⽅法、检测规则、结果判定、判定结论和报告等。
本部分适⽤于实验⽤猪微⽣物学等级监测。
2 规范性引⽤⽂件下列⽂件对于本⽂件的应⽤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所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件。
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件。
GB/T 14926.46 实验动物钩端螺旋体检测⽅法GB/T 16551 猪瘟诊断技术GB/T 1809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诊断⽅法GB/T 18638 流⾏性⼄型脑炎病毒诊断技术GB/T 18641 伪狂⽝病诊断技术GB/T 18646 动物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T 18935 ⼝蹄疫诊断技术GB/T 19915.1 猪链球菌2型平板和试管凝集试验操作规程GB/T 19915.2 猪链球菌2型分离鉴定操作规程GB/T 19915.3 猪链球菌2型PCR定型检测技术GB/T 19915.7 猪链球菌2型荧光PCR检测⽅法GB/T 21674 猪圆环病毒聚合酶链反应试验⽅法GB/T 22333 ⽇本⼄型脑炎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试验⽅法GB/T 22915 ⼝蹄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法GB/T 27517 鉴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致病性与经典毒株复合RT-PCR⽅法GB/T 27528 ⼝蹄疫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法GB/T 27540 猪瘟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法NY/T 537 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诊断技术NY/T 541 兽医诊断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NY/T 544 猪流⾏性腹泻诊断技术NY/T 545 猪痢疾诊断技术NY/T 546 猪萎缩性⿐炎诊断技术NY/T 548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NY/T 564 猪巴⽒杆菌病诊断技术NY/T 566 猪丹毒诊断技术NY/T 1186 猪⽀原体肺炎诊断技术SN/T 1207 猪痢疾检疫技术规范SN/T 1447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检疫技术规范SN/T 1874 猪细⼩病毒病聚合酶链反应操作规程SN/T 1919 猪细⼩病毒病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操作规程DB11/T 828.1 实验⽤⼩型猪第1部分:微⽣物学等级及监测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件。
现行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列表1

GB/T 14926.25-2001 实验动物 呼肠孤病毒Ⅲ型 检测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25-1994 GB/T 14926.26-2001 实验动物 小鼠脑脊髓炎病 毒检测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26-1994 GB/T 14926.27-2001 实验动物 小鼠腺病毒检测 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27-1994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41-1994 GB/T 14926.18-2001 实验动物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检测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18-1994 GB/T 14926.19-2001 实验动物 汉坦病毒检测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19-1994 GB/T 14926.20-2001 实验动物 鼠痘病毒检测方法
GB/T 14926.28-2001 实验动物 小鼠细小病毒检 测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28-1994 GB/T 14926.29-2001 实验动物 多瘤病毒检测方 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291994 GB/T 14926.30-2001 实验动物 兔轮状病毒检测 方法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T 14926.30-1994
GB 14924.1-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通用质量 标准 现行 2002-05-01实施,代替GB 149241994 GB 14924.2-2001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现 GB 14924.3-2010 实验动物 配合饲料营养成分 现行 2011-10-01实施行 2002-05-01实施,代 替GB 14924-1994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

第四节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
定义: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 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来源:SPF动物扩群 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
清洁级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
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 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 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 切片均应无病变。
(1)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 (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 (3)肝脏重量下降。
无菌动物特点
• 循环系统
(1)心脏变小 (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
• 免疫系统 免疫机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
• 3、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无菌动物体内既无抗原也无特异性抗体,处于 一种“原始状态”,很适合用于各种免疫功能 的研究。 如,无菌动物暴露于微生物,先产生α球蛋白,
再产生β球蛋白,最后产生γ球蛋白。
常用无菌动物进行免疫抑制剂试验研究。
4、肿瘤学研究 (1)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
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 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二、对科染病 无
无
无 未知
寄生虫 无
无
无 未知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较好 不准确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检验检疫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检验检疫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根据国家标准GB14922.1和GB14922.2,我国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分类,分为四个等级,即:①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②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③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④无菌级动物(Germ Free Animal, GF)。
现行标准中,大小鼠无普通级,犬、猴无清洁级及无菌级。
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如何控制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般而言,实验动物中,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控制等级越高、不确定因素和干扰因素越少,其实验结果就越准确、越可靠。
(一)监测意义1. 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实验动物被集中饲养,由于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动物繁殖快、数量多、互相影响大,当受到外界或动物间各种病原体感染时,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实验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除造成动物死亡外,还会干扰实验的顺利进行,引起生物制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2.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定期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环境设施、饲料、垫料和饮水等的监测,为确保实验动物符合控制等级要求提供了基础;对各级实验动物群进行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监测,可以确定各级实验动物是否符合原定级别,有利于排除不确定因素,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可控,从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也可以对实验动物不应有的病原体的入侵,及早采取措施,以免疫情扩大,导致动物的死亡,实验的终止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二)监测方法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检测具体操作方法详见《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检测方法>>(GB/T 14926.1-14926.64;GB/T 18448.1~18448.10 ),检测方法归纳起来有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

in the contamination process.
Food and bedding can become contaminated
by wild rodents at times of production, harvesting and storage.
Microorganisms may be carried in the
hair, on the hands and on the clothing of personnel who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12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1.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病原:Ectoparasites(虱子、 跳蚤、螨)
36
2. 弓形虫病
37
1.感染弓形虫多数为隐性感染。
2.主要危害眼和N系统 3.孕妇常有流产,早产,死胎或畸胎。 4.幼龄大鼠常导致致死性肺炎。
38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
第一节 微生物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第二节
Water, air, cages, and surgical equipment can
also become contaminated source for animals.
13
Biological materials
The us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such as cells, serum, ES cells, and
microorganisms.
11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1)可编辑全文

五、取样方法的规定
新国标与原国标在取样方面的不同:
取样要求
取样数量
取样方法
本标准采用与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的统一
检测频率、取样数量和取样方法,适当参考实验
动物群体大小来决定抽样数量,并规定抽样点。
五、取样方法的规定
取样要求: 每个小鼠、大鼠、地鼠和豚鼠生产繁殖单元(群
体100只以上),按照动物等级的不同取样。 兔 根据群体大小取样。(没有具体规定)
四、各等级动物检测项目的确定
普通级:排除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性疾病 的病原体;
清洁级:排除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 的病原;
SPF动物:排除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 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
无菌动物: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
四、各等级动物检测项目的确定
犬、猴微生物学质量标准是此次国家标 准的补充内容。在确定检测项目方面,主 要抓住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以 及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同时采取把 检测项目分为必要时检测和必须检测两类 的方法,即可做到与国际接轨,又使重点 突出,使检测工作的可操作性更强。
实验小鼠、大鼠的等级划分 补充犬、猴的质量标准 “必检项目”和“必要时检测项目” 各等级动物检测项目确定 取样方法的规定 对动物免疫问题的规定 检测方法的调整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设定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等级的划分是实验动物质量 标准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这次国标修订补充工 作中争论较大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之所以 难度较大,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即要考虑与国际 接轨,不能停滞保守,保护落后。还要考虑到我 国实验动物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不能盲目拔 高,脱离开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要找到一个 结合点,给国标作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动物质量,控制疾病的发生,取消 普通级动物是我们的一个可选择的做法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 撑条件。 实验动物质量是决定实验动物能否作为生 命科学研究基础和支撑条件的基本条件和 前提。
二、补充犬、猴微生物质量等级标准
随着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和药物研制与开发的迅 猛发展,实验犬和实验猴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加。 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努力下,已初步建成了一些 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犬和实验猴养殖、研究和开 发的基地,为进一步标准化和规模化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行业和地方有 关机构组织制定了实验犬和实验猴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检测等级标准,经过多年来的检测和研究 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制定我国实验犬和实验猴的国家标准是十分必要 的。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设定
取消普通级小鼠、大鼠等级的理由: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实验动物的生物净化 技术、高等级实验动物饲养繁育、动物设施以及 检测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 为我们普及应用清洁级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 证。 随着国家和学术界对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视,实验 动物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清洁级以上动物在 使用动物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ICLAS 中国 芬兰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13/12 8+8/9+7 11+9/10+9 10/10 (16)13/12 12/1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18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一、国家标准修订补充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二、国家标准修订补充的主要内容以及说明
实验小鼠、大鼠的等级划分 补充犬、猴的质量标准 “必检项目”和“必要时检测项目” 各等级动物检测项目确定 取样方法的规定 对动物免疫问题的规定 检测方法的调整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设定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等级的划分是实验动物质量 标准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这次国标修订补充工 作中争论较大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之所以 难度较大,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即要考虑与国际 接轨,不能停滞保守,保护落后。还要考虑到我 国实验动物现有水平和发展的需要,不能盲目拔 高,脱离开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要找到一个 结合点,给国标作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设定
(88年立项,94年发布) 小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大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地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豚鼠: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兔: 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犬:普通级、SPF级 猴:普通级、SPF级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李洪涛 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
时间
1994
动物种类
小鼠、大鼠、地 鼠、豚鼠、兔 小鼠、大鼠、地 鼠、豚鼠、兔、 犬、猴
项目
细菌、病毒、寄生 虫、遗传、环境、 饲料 细菌、病毒、寄生 虫、遗传、环境、 饲料
2001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一、国家标准修订补充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指导思想 依据 二、国家标准修订补充的主要内容以及说明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设定
取消普通级小鼠、大鼠等级的理由:
实验小鼠、大鼠不设普通级,将推动清洁级以上动物的生 产和使用,解决目前存在的清洁级动物有人生产,但很少 有人使用,或有二级以上动物设施,但仅作为一种摆设而 不投入使用的问题。 实验小鼠、大鼠不设普通级,符合国家科技部在《科研条 件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清洁级动物;到2010年,基 本普及SPF级实验动物。”这一发展目标的要求。
二、补充犬、猴微生物质量等级标准
原行业、地方标准:
犬: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猴: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
现行国标:
犬:普通级、SPF级 猴:普通级、SPF级
实验犬、猴设两个等级的理由
与国际接轨: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虽然没有统一的 标准,但实验犬、猴均包括普通级、SPF级两个等级。 原行业和地方标准中规定的清洁级犬、猴的微生物学检测 项目,已基本达到了国外普通级、SPF级的要求,有些项 目甚至高出国外SPF级犬、猴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国标时 没有必要再设清洁级。 无菌级犬、猴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要求极其严格,国内现 有条件很难达到,国外也极少有无菌犬、猴供应和使用, 因此,国标中也没有列出。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国际/国际组织 ICLAS 中国 芬兰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动物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小鼠/大鼠 病毒项目 14/9 5+6/7 16/8 8/9 10/8 13/8 11/10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国际/国际组织 动物 细菌、真菌、支原体
一、实验动物等级的设定
在动物等级设定上,存在的不同意见主要集 中在实验小鼠、大鼠。关于等级的设定,存在的 两种不同意见主要是设三个等级还是保留原有的 四个等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的讨论,认 为实验小鼠、大鼠设三个等级(取消普通级)对 促进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以及整个生命科学发 展是积极的、有利的。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依据:
国家科委第2号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国家科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发《实验动物质量管理 办法》 同时参考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测等 级(啮齿类和兔类)》(GB14922-94) 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啮齿 类和兔类)》(GB14926-94) 行业、地方颁布的实验动物质量标准 国际上具有权威性的资料。
实验动物微生物国家标准
指导思想:
国家标准,不仅仅是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实验动物质量 进行评价的科学依据,而且可以说,国标的制定,将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整体水平的发展进程, 从这些年实验动物工作发展来看,国标的颁布和执行,对 提高实验动物质量,保证动物实验科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 促进作用。因此,在制订标准时,要考虑到我国实验动物 现有水平,不能盲目攀高;同时,要尽可能做到与国际上 多数国家的标准接轨,不能停滞保守,保护落后。要制定 出适应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需要的、而且将对这些发展 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