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网络技能大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2011年徐州市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大赛细则

一、意义和目的

1、倡导网络环境教学研究新方式,提升教学评价水平,促进大众教研与精英教研并行发展,实现教师生命质量的新跃迁。

2、发挥网络主体大众化积聚教育智慧的优势,提升教师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可视化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3、更新教育资源观念,提升资源感悟能力,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基于网络头脑风暴的动态优化的教学资源新体系。

4、感悟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养成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习惯。

二、参赛对象

全市普通初中、小学所属对应学科青年教师,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71年1月1日后出生),以地区、学校为单位统一组队参加,每个团队由来自同一学校的3名学科教师组成(科学学科可适当放宽)。

三、学科设置

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2个组别进行,其中小学组竞赛学科为英语和科学,初中组竞赛学科为物理和数学。

四、赛程设置

比赛由三个环节组成: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基于同伴互助的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

1.教学设计与信息化备课(第一天上午,在赛场提供的统一平台下完成):

现场公布课题,熟悉教材。在指定时间内(共三小时,前两小时关闭外网连接,后一小时开放网络),团队3位成员开展同伴互助,协作完成本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课件(或软件、网站等)的设计制作。设计完成之后,按照赛场赛务人员的要求上传到BLOG平台或规定的网络平台上。

2.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方案(第一天下午,在赛场提供的统一平台下完成):

⑴同一主题下的各团队针对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互评。参赛团队对指定的其他选手所作的同题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本环节按照循环评价的方式进行,即:1

号队评2号队,2号队评3号队,以此类推,最后一队评第1队。评价需在当天比赛结束前粘贴至被评论教学设计后的评论栏中。

⑵团队内针对其他团队的评价进行反思,并完善本团队的设计方案。即:阅读其他团队对自己团队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并结合自己团队对其他团队方案的评价,开展基于团队成员同侪互助的教学反思,并根据反思意见,修改原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方案需在当天比赛结束前上传至竞赛平台本组名下。

⑶准备可视化陈述电子作品,并对评委可能针对教学设计或可视化陈述提出的问题作好预分析

3.陈述与答辩(第二天上午):

⑴陈述:参赛团队推选一名代表陈述本团队完善教学方案的形成过程与体会以及该方案的亮点,同时呈现媒体与资源运用方式,对方案的“整合点”进行分析。

⑵答辩:评委根据参赛团队陈述情况提出问题,并从非陈述选手中现场指定选手回答。

⑶参赛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陈述与答辩,必要时,评委有权终止参赛选手的陈述与答辩。

五、内容要求

1、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⑴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分析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

教师自我分析。分析参赛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和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项目。

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或其他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分析。根据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注意做好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整合点”的分析,尤其是关注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分析。

⑵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应按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表述(如: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全面、准确、具体。“全面”指按三维目标(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不能丢项。“准确”指每项教学目标的内涵要准确,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具体”指教学目标指向明确、表述清晰,体现通过什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有独到的见解,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⑶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不是只能在“知识与技能”中产生,也可以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尤其倡导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

⑷教学过程:

提供教学流程图。把教学的基本结构用流程图的方式恰当地表示出来,体现教学的基本思路、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特点。其中,各级教学环节的标题要能表达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逻辑关系准确,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

提供教学环节设计。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要注意6个方面问题:①内容科学,安排有序,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量恰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所需拓展资源丰富。②教学结构清晰,层次鲜明,逻辑关系准确。③多元化教与学方式的和谐统一。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要突出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并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明确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⑤主要教学环节要说明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策略,其中,要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整合点”的诊断,分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和可以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⑥语言表述规范,要有的放矢,不接受“实录式”的表述方式。

备注:“整合点”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步骤(环节或活动)。“整合点”分析至少应包括“整合点”选择、整合方式选择(教学环境、课件、软件和学习网站等)、“整合”优势阐述(所选择的“整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