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册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大全)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城邦�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
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
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西塞罗指出�疆土、人民、权利统治并不足以构成共和国�共和国之所以是共和国�其首要理由就是统治的正义性。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
政治哲学�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
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
广义政治科学即政治学�它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狭义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研究层次。
狭义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理分析等�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行为主义革命�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主义革命”。
这场变革突破了西方传统政治理论的模式�将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政治研究�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和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政治概念的逻辑体系。
行为主义革命结束了传统政治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现代政治学的主导地位�从而开辟了西方政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参与)【圣才出品】

第七章政治参与一、概念题1.政治决策答:政治决策是指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
从本质上讲,政治决策,就是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
政治决策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和政治管理的任务而进行,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
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
政治决策具有立法决定、行政决策、司法判定不同的决策形式。
2.政治冷漠[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
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①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②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③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④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
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也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
而且,如果是因公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采取的政治冷漠,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为政治不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
3.政治投票与政治选举[南京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1)政治投票[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2)政治选举[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1)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动机2.国家3.议会共和政体4.政治民主化5.多党合作制6.政治决策7.利益的构成要素8.政治哲学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简要叙述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共同特征。
2.政治心理结构因素包括哪些?3.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说明你是怎样形成个人政治价值取向的。
4.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5.运用国家设置原则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分权制衡原则”。
6.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带来哪些挑战?三、综合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现阶段我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政治动机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家答: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国家具有以下特点: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3.议会共和政体答: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的内涵(一)“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二)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1)中国的“孔子”;(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
典型代表:(1)《韩非子·定法》;(2)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3)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1>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2>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三)马克思把政治解释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文化)【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文化一、概念题1.政治心理[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2.政治动机[武汉大学2011、2007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3.政治情感(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武汉大学2008年研;)答:政治情感是指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4.政治态度[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态度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5.政治认知[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权力)【圣才出品】

第二章权力一、概念题社会公共权力答: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
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
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①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②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二、辨析题1.政治权力作用过程是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政治后果的过程,所以使用政治权力的成本与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成正比。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1)政治权力的作用是指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政治权力主体必然要把政治权力施诸社会和其他政治力量甚至自然界。
(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政治权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政治权力能量转化为相应作用后果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问题。
一般说来,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成本成正比关系。
但是,在实际政治过程中,政治权力作用成本与收益之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权力付出的实际能量、作用层次、作用时间、政治权力客体反作用的能量、方向、时间等等。
综上所述,一般来说,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使用政治权力的成本成正比,题目中的观点倒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
2.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这说明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1)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9世纪40年代末,马克思、恩格斯站在 无产阶级立场上,继承人类文明历史成 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 出现,不仅给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奠 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政治学这门科学 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 伟大转折。
2010、8、17
2010、8、17 1
• 行为主义革命:
二战结束后,沉寂已久的政治论坛重新活跃起来, 一些政治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反思传统的政治 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关政治研究的新观点、 新思路和新方法(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 政治沟通理论---)。战后十几年中,这些反思与 创新逐渐会继成了西方政治思想领域内一场深刻 而广泛的变革,这就是人们通1
• •
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由于不同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对政治本身的 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政治的内涵也不断的变化。 1 .古希腊政治的内涵是城邦政治—即政治是在城邦公民 的参与下所进行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2. 古罗马政治的内涵是共和国政治—即政治是共和国的 活动,共和国的本质是人民的事业,因此,共和国的 建立和维持就构成罗马政治的核心。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是神学政治—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 并很快变成一套包括信仰、情感、戒律和礼仪在内的 复杂体系。信徒们在信仰领域内形成了超越世俗的关 怀,宗教信仰成了人生意义追求的另一公共领域。 4.现代政治的内涵:现代政治是一种以近现代国家为中 心的政治,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 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 ——狭义: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及 其发展规律;广义: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 1 2010、8、17 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册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册名词解释1、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它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
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2、威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权威主义统治。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意义。
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4、中间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已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
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即中间阶级。
思考题1、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