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律长征

合集下载

红色经典七言律诗

红色经典七言律诗

红色经典七言律诗1. 《七律·长征》 -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 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 《沁园春·雪》 -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 《忆秦娥·娄山关》 - 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6. 《清平乐·会昌》 - 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7. 《水调歌头·游泳》 - 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8. 《浪淘沙·北戴河》 - 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9.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 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11-诗词二首七律长征

11-诗词二首七律长征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 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 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 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 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 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 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
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
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
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 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五 岭
逶迤——写出绵延 不断之势
腾——突出奔腾气势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 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 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 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官兵在天 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 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
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
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下午四点,22名突击 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 铁链夺下桥头,占领了泸定桥。
暖——寒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 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 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 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 壮烈情景。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乌 蒙 山
磅礴——形容其巍 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 疾驰状貌
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位于贵 州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

革命 烈士 长征精神 著名诗句

革命 烈士 长征精神 著名诗句

革命烈士长征精神著名诗句长征精神全诗1、《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无题》——聂荣臻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7、《无题》——杨成武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8、《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9、《长征》——林伯渠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10、《七律》——乌兰夫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11、《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陈毅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七律长征诗意简短的

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七律长征汉语拼音标注

七律长征汉语拼音标注

七律长征汉语拼音标注红军不怕远征难,(Hóng jūn bù pà yuǎn zhēng nán,)万水千山只等闲。

(Wàn shuǐ qiān shān zhǐ děng xián.)五岭逶迤腾细浪,(Wǔ lǐng wēi yí téng xì làng,)乌蒙磅礴走泥丸。

(Wū méng páng bó zǒu ní wán.)金沙水拍云崖暖,(Jīn shā shuǐ pāi yún yá nuǎn,)大渡桥横铁索寒。

(Dà dù qiáo héng tiě suǒ hán.)更喜岷山千里雪,(Gèng xǐ mín shān qiān lǐ xuě,)三军过后尽开颜。

(Sān jūn guò hòu jìn kāi yán.)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英勇精神。

每句诗都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

人教小学语文1年级上下册所有字表汇总(带拼音、部首、笔画)一、上册字表1. 一年级上册字表(12单元)汉字 | 拼音 | 部首 | 笔画数| | |一| yī | 一 | 1二| èr | 二 | 2三 | sān | 三 | 3四| sì | 亠 | 5五| wǔ | 伍 | 4六| liù | 亠 | 4七| qī | 一 | 5九| jiǔ | 乙 | 2十| shí | 一 | 2百| bǎi | 一 | 6千| qiān | 十 | 3万| wàn | 艹 | 3元| yuán | 儿 | 4角| jiǎo | 角 | 7分| fēn | 刀 | 4时| shí | 日 | 6分| fēn | 刀 | 4秒 | miǎo | 秒 | 10年| nián | 亠 | 6月| yuè | 月 | 4日| rì | 日 | 4星期| xīngqī | 星 | 9春| chūn | 日 | 9夏| xià | 夂 | 10秋| qiū | 禾 | 8冬| dōng | 冫 | 5上| shàng | 一 | 3下| xià | 一 | 3左| zuǒ | 巛 | 5右| yòu | 一 | 5后| hòu | 夂 | 7东| dōng | 夫 | 5南| nán | 南 | 9西| xī | 西 | 6北| běi | 匕 | 5中| zhōng 4间| jiān | 门 | 7里| lǐ | 田 | 7外| wài | 夫 | 5大| dà | 大 | 3小| xiǎo | 小 | 3多| duō | 夫 | 6少| shǎo | 小 | 7长| cháng | 长字头 | 8短| duǎn | 矩 | 13高| gāo | 高字头 | 10低| dī | 亠 | 7厚| hòu | 夫 | 9薄| báo | 艹 | 10粗| cū | 米 | 7细| xì | 糸 | 9宽| kuān | 宀 | 9窄| zhǎi | 矩 | 13深| shēn | 氵 | 8浅| qiǎn | 水 | 8重| zhòng | 里 | 9轻| qīng | 车 | 9快| kuài | 匕 | 13慢| màn | 心 | 13早| zǎo | 日 | 10晚| wǎn | 日 | 10冷| lěng | 冫 | 9热 | rè | 火 | 9香| xiāng | 香字旁 | 9臭| chòu | 鼻 | 14甜| tián | 舌 | 11苦| kǔ | 艹 | 7酸| suān | 酉 | 14辣| là | 辣字旁 | 14咸| xián | 咸字旁 | 14软| ruǎn | 艹 | 10硬| yìng | 石 | 10圆| yuán | 元 | 10方| fāng | 方 | 4尖| jiān | 小 | 7平| píng | 干 | 5滑| huá | 氵 | 11糙| cāo | 米 | 12直| zhí | 十 | 8弯| wān | 弓 | 6横| héng | 木 | 6竖| shù | 竹 | 8斜| xié | 斜字旁 | 12正| zhèng | 止 | 5反| fǎn | 反字旁 | 6上| shàng | 一 | 3下| xià | 一 | 3左| zuǒ | 巛 | 5右| yòu | 一 | 5前| qián | 刀 | 7后| hòu | 夂 | 7里| lǐ | 田 | 7外| wài | 夫 | 5中| zhōng 4间| jiān | 门 | 7大| dà | 大 | 3小| xiǎo | 小 | 3多| duō | 夫 | 6少| shǎo | 小 | 7长| cháng | 长字头 | 8短| duǎn | 矩 | 13高| gāo | 高字头 | 10低| dī | 亠 | 7厚| hòu | 夫 | 9薄| báo | 艹 | 10粗| cū | 米 | 7细| xì | 糸 | 9宽| kuān | 宀 | 9窄| zhǎi | 矩 | 13深| shēn | 氵 | 8浅| qiǎn | 水 | 8重| zhòng | 里 | 9轻| qīng | 车 | 9快| kuài | 匕 | 13慢| màn | 心 | 13早| zǎo | 日 | 10晚| wǎn | 日 | 10冷| lěng | 冫 | 9热| rè | 火 | 9香| xiāng | 香字旁 | 9臭| chòu | 鼻 | 14甜| tián | 舌 | 11苦| kǔ | 艹 | 7酸| suān | 酉 | 14辣| là | 辣字旁 | 14咸| xián | 咸字旁 | 14软| ruǎn | 艹 | 10硬| yìng | 石 | 10圆| yuán | 元 | 10方| fāng | 方 | 4尖| jiān | 小 | 7平| píng | 干 | 5滑| huá | 氵 | 11糙| cāo | 米 | 12直| zhí | 十 | 8弯| wān | 弓 | 6横| héng | 木 | 6竖 | shù | 竹 | 8斜| xié | 斜字旁 | 12正| zhèng | 止 | 5反| fǎn | 反字旁 | 6上| shàng | 一 | 3下| xià | 一 | 3左| zuǒ | 巛 | 5右| yòu | 一 | 5前| qián | 刀 | 7后| hòu | 夂 | 7里| lǐ | 田 | 7外| wài | 夫 | 5中| zhōng 4间| jiān | 门 | 7大| dà | 大 | 3小| xiǎo | 小 | 3多| duō | 夫 | 6少| shǎo | 小 | 7长| cháng | 长字头 | 8短| duǎn | 矩 | 13高| gāo | 高字头 | 10低| dī | 亠 | 7厚| hòu | 夫 | 9薄| báo | 艹 | 10粗| cū | 米 | 7细| xì | 糸 | 9宽| kuān | 宀 | 9窄| zhǎi | 矩 | 13深| shēn | 氵 | 8浅| qiǎn | 水 | 8重| zhòng | 里 | 9轻| qīng | 车 | 9快| kuài | 匕 | 13慢| màn | 心 | 13早| zǎo | 日 | 10晚| wǎn | 日 | 10冷| lěng | 冫 | 9热| rè | 火 | 9香| xiāng | 香字旁 | 9臭| chòu | 鼻 | 14甜| tián | 舌 | 11苦| kǔ | 艹 | 7酸| suān | 酉 | 14辣| là | 辣字旁 | 14咸| xián | 咸字旁 | 14软| ruǎn | 艹 | 10硬| yìng | 石 | 10圆| yuán | 元 | 10方| fāng | 方 | 4尖| jiān | 小 | 7平| píng | 干 | 5滑| huá | 氵 | 11糙| cāo | 米 | 12直| zhí | 十 | 8弯| wān | 弓 | 6横| héng | 木 | 6竖| shù | 竹 | 8斜| xié | 斜字旁 | 12正| zhèng | 止 | 5反| fǎn | 反字旁 | 6上 | shàng | 一 | 3下| xià | 一 | 3左| zuǒ | 巛 | 5右| yòu | 一 | 5前| qián | 刀 | 7后| hòu | 夂 | 7里| lǐ | 田 | 7外| wài | 夫 | 5中| zhōng 4间| jiān | 门 | 7大| dà | 大 | 3小| xiǎo | 小 | 3多| duō | 夫 | 6少| shǎo | 小 | 7长| cháng | 长字头 | 8短| duǎn | 矩 | 13高| gāo | 高字头 | 10低| dī | 亠 | 7厚| hòu | 夫 | 9薄| báo | 艹 | 10粗| cū | 米 | 7细| xì | 糸 | 9宽| kuān | 宀 | 9窄| zhǎi | 矩 | 13深| shēn | 氵 | 8浅| qiǎn | 水 | 8重| zhòng | 里 | 9轻| qīng | 车 | 9快| kuài | 匕 | 13慢| màn | 心 | 13早| zǎo | 日 | 10晚| wǎn | 日 | 10冷| lěng | 冫 | 9热| rè | 火 | 9香| xiāng | 香字旁 | 9臭| chòu | 鼻 | 14甜| tián | 舌 | 11苦| kǔ | 艹 | 7酸| suān | 酉 | 14辣| là | 辣字旁 | 14咸| xián | 咸字旁 | 14软| ruǎn | 艹 | 10硬| yìng | 石 | 10圆| yuán | 元 | 10方| fāng | 方 | 4尖| jiān | 小 | 7平| píng | 干 | 5滑| huá | 氵 | 11糙| cāo | 米 | 12直| zhí | 十 | 8弯| wān | 弓 | 6横| héng | 木 | 6竖| shù | 竹 | 8斜| xié | 斜字旁 | 12正| zhèng | 止 | 5反| fǎn | 反字旁 | 6上| shàng | 一 | 3下| xià | 一 | 3左| zuǒ | 巛 | 5右| yòu | 一 | 5前| qián | 刀 | 7后| hòu | 夂 | 7里| lǐ | 田 | 7外| wài | 夫 | 5中| zhōng 4间| jiān | 门 | 7大| dà | 大 | 3小| xiǎo | 小 | 3多| duō | 夫 | 6少| shǎo | 小 | 7长| cháng | 长字头 | 8短| duǎn | 矩 | 13高| gāo | 高字头 | 10低| dī | 亠 | 7厚| hòu | 夫 | 9薄| báo | 艹 | 10粗 | cū | 米 | 7细| xì | 糸 | 9宽| kuān | 宀 | 9窄| zhǎi | 矩 | 13深| shēn | 氵 | 8浅| qiǎn | 水 | 8重| zhòng | 里 | 9轻| qīng | 车 | 9快| kuài | 匕 | 13慢| màn | 心 | 13早| zǎo | 日 | 10晚| wǎn | 日 | 10冷| lěng | 冫 | 9热| rè | 火 | 9香| xiāng | 香字旁 | 9臭 | c hòu | 鼻 | 14甜| tián | 舌 | 11苦| kǔ | 艹 | 7酸| suān | 酉 | 14辣| là | 辣字旁 | 14咸| xián | 咸字旁 | 14软| ruǎn | 艹 | 10硬| yìng | 石 | 10圆| yuán | 元 | 10方| fāng | 方 | 4尖| jiān | 小 | 7平| píng | 干 | 5滑| huá | 氵 | 11糙| cāo | 米 | 12直| zhí | 十 | 8弯| wān | 弓 | 6横| héng | 木 | 6竖| shù | 竹 | 8斜| xié | 斜字旁 | 12正| zhèng | 止 | 5反| fǎn | 反字旁 | 6上| shàng | 一 | 3下| xià | 一 | 3左| zuǒ | 巛 | 5右| yòu | 一 | 5前| qián | 刀 | 7后| hòu | 夂 | 7里| lǐ | 田 | 7外| wài | 夫 | 5中| zhōng 4间| jiān | 门 | 7大| dà | 大 | 3小| xiǎo | 小 | 3多| duō | 夫 | 6少| shǎo | 小 | 7长| cháng | 长字头 | 8短| duǎn | 矩 | 13高| gāo | 高字头 | 10低| dī | 亠 | 7厚| hòu | 夫 | 9薄| báo | 艹 | 10粗| cū | 米 | 7细| xì | 糸 | 9宽| kuān | 宀 | 9窄| zhǎi | 矩 | 13深| shēn | 氵 | 8浅| qiǎn | 水 | 8重| zhòng | 里 | 9轻| qīng | 车 | 9快| kuài | 匕 | 13慢| màn | 心 | 13早| zǎo | 日 | 10晚| wǎn | 日 | 10冷| lěng | 冫 | 9热| rè | 火 | 9香| xiāng |七律长征汉语拼音标注红军不怕远征难,(Hóng jūn bù pà yuǎn zhēng nán,)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长征》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他们不怕长征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承接“千山”,具体描写长征的艰难。

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看来就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诗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描绘了两幅生动的画面:一是“金沙江畔暖”,描绘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二是“大渡桥横铁索寒”,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

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两句诗,是对整个长征的总结。

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他们的心情无比喜悦。

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热情地歌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无比顽强和坚韧。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每句七字,逢偶数句押韵。

2. 长征: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3. 难:艰难险阻。

4. 等闲:平平常常。

5.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11七律·长征

11七律·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壮举,
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
雪山草地,崇山峻岭,险滩急流,追 兵重重, 一路走来,依然能听到红军战士爽朗的笑声。 不信,我们就赶快去读读毛主席的《七律· 长 征》吧!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 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 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英勇豪迈的气概。容分析,诗中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 征途中的“征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分别是 “腾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腾越南五岭
疾跨乌蒙山
远征难——只等闲(总起)
七律· 长征
五岭——腾 乌蒙——走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万水千山 金沙江——暖 (分述)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大渡河——寒 岷山——喜
在这首短短的七律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工农红军豪 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更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 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用“长征”精 神去征服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 ,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完了课文,谈一谈你的感悟吧,不少于100字。
字词整合
wán


字义:①小而圆的东西;②专指丸 药;③量词,用于丸药。 辨字组词:丸(丸药)(弹丸) (泥丸)(肉丸) 九(九泉)(九天)(九州) 字义:①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 ;②边际。 辨字组词:崖(山崖)(悬崖)( 崖岸)(悬崖绝壁) 涯(天涯)(涯际)(天涯海角)

[磅]辨读:pánɡ(磅礴) bànɡ(磅秤)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1.诗歌前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这两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夸张、比喻。用夸张极力渲染山的高大、雄伟,用比喻 则衬托出了它们在红军眼中的渺小。写山大的目的是突 出长征的艰难;写山小则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 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的解释简短

七律长征的解释简短

七律长征的解释简短1.七律长征的意思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