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的过去和现在

合集下载

骨科医学的发展与骨骼健康

骨科医学的发展与骨骼健康
未来趋势
未来骨科医学将继续向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 实现个性化诊疗和精准手术。此外,随着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实现骨骼、肌肉 等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为骨科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2 骨骼结构与生理功能
骨骼组成与结构特点
骨骼由骨组织、骨膜、骨髓及血 管、神经等构成。
03 常见骨骼疾病及治疗方法
骨折、脱位等外伤性损伤
骨折
指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等外伤。治疗方法包括 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牵引等)和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术、外固定术等)。
脱位
指关节的正常对应关系发生改变,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 、固定和药物治疗等。
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
研究范围
包括各类骨折、关节脱位、脊柱 疾病、骨与关节感染、骨肿瘤、 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等骨骼肌 肉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国内外骨科医学发展历史
国内发展
中国骨科医学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就有对骨折、脱臼等疾病的记载。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 中国骨科医学逐渐与国际接轨,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
胸腔镜脊柱手术
利用胸腔镜进行脊柱手术 ,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
脊柱内镜技术
通过脊柱内镜进行微创手 术,如腰椎间盘切除术、 神经根减压术等。
生物材料在骨科中的应用
可吸收生物材料
用于骨折内固定、韧带修复等, 可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
组织工程骨
利用生物材料、细胞和生长因子构 建组织工程骨,用于骨缺损修复和 再生。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1 2 3
骨科疾病负担加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骨折等骨科疾病发 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科学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关于骨骼系统的疾病和损伤。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的骨科治疗主要依靠传统的外科手术和草药治疗,对于骨折和脱臼等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直到19世纪,骨科学科才逐渐形成。

当时的骨科医生开始研究骨骼结构及功能,开展解剖学和实验研究,为现代骨科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进步。

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骨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骼疾病和损伤,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提供了保障。

骨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也为治疗骨骨科疾病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医生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等骨骼疾病的发病率将不断增加,骨科医生需要更加关注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运动损伤和外伤等意外因素也会导致更多的骨骼损伤,骨科医生需要拓展手术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技的进步也将给骨科学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骨科医生能够定制人工骨骼和植入物,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为骨骼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也将帮助骨科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骨科疾病。

骨科学科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史和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挑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的不断深入,骨科医生将有能力更好地保障人类的骨骼健康,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第二篇示例:骨科学科,又称为骨科学或骨科学技术主题,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专门研究人体骨骼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致力于对骨骼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骨科学科的发展可谓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辉煌成就,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
骨科学,又称为矫形外科学,是一门研究骨骼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涵盖了对人体骨骼系统的全面了解,包括关节、韧带、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的生物学、力学和病理学。

一、骨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古代: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尝试修复骨折和进行截肢手术。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在《论疾病》中描述了多种骨折类型及其治疗方法。

2. 中世纪:在欧洲的中世纪,虽然医学知识相对匮乏,但一些医生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金属板和螺钉来固定骨折。

3. 近现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术的发展,骨科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此外,X射线的发现也为骨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二、骨科学的未来发展
1. 精准医疗: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未来的骨科将更加注重精准医疗。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型,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已经成为骨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机器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未来的骨科手术将会更加精确和安全。

3.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通过细胞移植和生物材料的应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为治疗骨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基于这些技术的新型疗法。

总结来说,骨科学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面对未来的挑战,骨科学将继续致力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

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科学科是医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壮大。

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骨科学科在治疗和研究各种骨骼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来探讨骨科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骨科学科的发展历史骨科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对骨骼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狩猎中观察动物骨骼,以及直接观察人类的遗骸。

古代的医学家和外科医生都对骨骼有着一定的了解,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骨折治疗。

到了中世纪,骨科学科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欧洲,一些著名的医学家和外科医生开始进行更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骨骼结构和功能的理论。

一些手术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包括骨折的治疗和骨髓炎的手术等。

19世纪以后,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骨科学科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一些先进的手术和治疗方法被引入到骨科学科中,比如骨科手术、关节置换和骨折复位等。

一些重要的骨科学家和医学家也相继涌现,为骨科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骨科学科的未来展望将会更加广阔和光明。

在未来,骨科学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 生物材料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材料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生物材料的植入和移植将会成为治疗骨折和骨缺损的重要手段。

2. 个性化治疗:随着基因技术和精准医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骨科医生的重要选择。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分析和研究,医生可以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疗方案。

3. 机器人辅助手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辅助手术将在骨科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手术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4.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骨科医生教学和手术的重要工具。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进展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进展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与进展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

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

中医骨科历史

中医骨科历史

中医骨科历史中医骨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以下简要介绍中医骨科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骨病病因与病理、中药治疗骨病、推拿与按摩在骨科的应用、针灸与骨科治疗以及骨科疾病的预防与调护等方面。

一、中医骨科发展史中医骨科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有对于骨折、脱位等骨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骨科逐渐发展壮大,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到了现代,中医骨科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为众多骨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古代中医骨科诊疗技术主要包括正骨手法、外固定和练功疗法等。

正骨手法是治疗骨折和脱位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法复位使骨骼恢复正常的位置和功能。

外固定技术则是在骨折部位使用木板、竹片等固定材料,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

练功疗法则是通过特定的锻炼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三、骨病病因与病理中医认为,骨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包括外伤、跌打损伤等外部因素导致的骨骼损伤;内因则包括体质虚弱、肝肾不足等内在因素导致的骨骼病变。

病理方面,中医认为骨骼病变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等原因引起的。

四、中药治疗骨病中药治疗骨病是中医骨科的重要特色之一。

根据不同的骨病,中医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骨折早期,中医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对于骨折后期,则采用补益肝肾的药物来促进骨骼愈合。

此外,中药还可以配合外敷、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推拿与按摩在骨科的应用推拿与按摩是中医骨科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通过推拿与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在骨折后期,推拿与按摩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骨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推拿与按摩也有很好的疗效。

六、针灸与骨科治疗针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在骨科中也有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疼痛、促进骨骼愈合。

中国骨科发展史简要回顾与展望

中国骨科发展史简要回顾与展望

中国骨科发展史简要回顾与展望一、骨科的启蒙时期(1921—1949年)20世纪初,西医骨科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仅在少数几个城市开展。

在此期间,旧中国一些店铺深造的医学生相继回国。

191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的牛惠生教授和1925年在美国Rush医学院毕业的孟继懋教授回国后均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从事教学和骨科临床工作;1937年叶衍庆教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获骨科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上海仁济医院和Marshall Jackson Polyclinic开展工作。

屠开元教授1930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933年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Bohler教授指导下进修骨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回国参加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骨科主任。

此外,从国外回来的骨科医师还有赵长林教授(1940年)、方先之教授(1936年)、陈景云教授(1940年),他们都曾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任职。

20世纪40年代出国深造陆续回国的还有陆裕朴教授、王桂生教授、过邦辅教授、谢锡奈教授、杨克勤教授、冯传汉教授、沈天爵教授、何天琪教授、范国声教授、陶甫教授、田武昌教授、周润综教授等,他们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骨科论文并出版了许多骨科专著。

在这一阶段,诸多前辈共同努力,填补了一个个空白,在神州大地开创了西医骨科。

1.第一个骨科专业:192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开展骨折治疗、畸形矫正、关节成形等手术,美国人George Wilson Van Gorder成为首任主任。

1922年,George Wilson Van Gorder首次应用关节成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937年,Leo J. Miltner根据旧中国很多妇女缠足因而出现各种足部畸形的情况,撰写了相关论文,并在J Bone Joint Surg发表。

孟继懋(1897—1980)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1935年,孟继懋与Leo J. Miltner合著的《Primer on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成为国内该领域第一本现代骨折教材,在传播骨与关节创伤的治疗理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骨科发展历史

骨科发展历史

骨科发展历史骨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异域医学的发展中,已经有一些对骨科的探讨和治疗方法的记录。

在古代的中国,也有不少对骨科的相关医学著作。

但是与现代的骨科学相比,古代的骨科治疗方法非常的粗糙,因此面对骨科问题患者的死亡率非常的高。

现代骨科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起先是仅仅通过手术解决一些明显骨头损伤的问题,之后通过发展更加精密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应用于更加复杂的骨科手术。

20世纪初期,德国的Gottingen大学医院创立了首个骨科中心,使得骨科手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随后的几年里,很多其他的骨科中心都建立了起来,这使得骨科手术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20世纪的进行,骨科手术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新型材料的使用以及更加精密的方法使得骨科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设备,例如:X光、CT扫描等,这些设备都为骨科医生解决病人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到了20世纪50年代,骨科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医生领域,并且逐渐地成为了许多机构的标准课程之一。

在50年代后期,骨科学迅速地发展成为了关节置换和骨科矫形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现在的骨科医生,要通过7年的医学教育得到证书才能开始其专业工作。

对于患者来说,目前的现代骨科能够解决的骨科问题已经非常的广泛了,从关节置换到复杂的骨科矫形,无所不能。

总的来说,骨科学的发展历程至今已经超过了2000多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增加,在骨科医学领域将会有更多的创新。

现在的骨科医生我们称之为“骨医”,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和意义的事业。

骨医必须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改进,以帮助更多的人摆脱骨科问题的煎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冯传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

祖国医学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618-907)以来,陆续撰印了关于骨折、脱位治疗和矫正畸形的经典论著,描述了复位手法,小(短)夹板固定及促进循环消肿散瘀的方药(见表一)。

表一.祖国医学骨科历史概略创作者朝代公元年代骨科贡献华佗汉200麻佛散麻醉扩创蔺道人唐841骨折、脱位处理,小夹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危亦林元1337脊柱骨折治疗《世医得效方》吴谦清1742总结正骨八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西医东渐,始于明代(1368-1644),经天主教传教士及欧洲商人传入我国。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建立了一些西医医院和医校。

英国医生B e n j a m i n H o b s o n(1816-1873)取名合信,在广州、上海行医,1987年曾以中文出版《西医略论》,该书有介绍骨折处理和肢体外科的章节。

1950年代,我国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求取祖国医学精华并探索其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前臂双骨折的治疗。

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强调“分骨”法,方先之等在解剖学研究中,观察到前臂在旋转的中立位时,桡、尺骨之间的骨间膜张力与间隙最大。

在中立旋转位分骨,骨折四个断端排列成类似单骨骨折的上下两段,很利于整复。

这一发现为“分骨”手法提供科学依据。

小夹板固定前臂骨折不超过肘及腕关节,因之任何活动,均可由上述两关节承荷。

相反,用长管型石膏固定,透视观察证明活动发生在断端之间,不利骨折愈合。

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法研究阐明了骨折愈合需要骨折部静止和肢体活动的一对矛盾获得统一,达到“动静结合”。

这项工作,方先之等曾发表于1963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82卷493-524页)。

1996年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杂志(323期4-11页),作为“经典论文”重新发表。

尚天裕及其同事出版了《中国接骨学》一书,总结十万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经验,不愈合率很低。

然而,任何一种疗法均有其优点和弱点甚至缺点,上述疗法不适于处理多发及开放骨折和同一时间大量聚集的伤员,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和法则,是深值注视和发展的。

国内骨科概况目前,中国已建立不少骨科基地,简介早年形成的四个于下:北京中国第一个骨科科室是1921年由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G e o r g e W V a n G o r d e r医师在北京协和医院组建的。

该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是孟继懋(1897-1980)。

他1925年毕业于芝加哥R u s h医学院,随后他又从A r t h u r S t e i n d l e r 和M.N.S m i t h-P e t e r s e n教授进修骨科。

他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时(1957-1980),达到其骨科事业的高峰。

积水潭医院是综合性医院,然而具有300张床的创伤骨科科室和骨科研究所,它是国内外知名的。

上海牛惠生(1891-1937)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培训的骨科医生,他191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在美进修骨科,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1928年他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

叶衍庆(1906-1994)是首位获得利物浦大学骨科硕士学位的中国人(1936),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上海伤骨科研究所所长(1977)。

他领导关节内骨折经皮针拨复位和克氏针固定的临床研究。

该所的柴本甫医生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活跃细胞成分进行了深入的超微结构观察。

天津方先之(1906-1968)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赴美波士顿儿童医院骨科深造。

他是全面的外科医生并精通骨科。

1944在天津建立我国第二所骨科医院,1960年代末迁入当时新建的天津医院。

在国内他首先倡用骨折内固定,1939年引进S h e r m a n型钢板螺钉。

1952年被聘为天津医学院骨科教授。

解放后,中央卫生部委派他组办骨科训练班,先后培养了600余名青年骨科医生,为我国骨科事业输送了大批骨干。

他的不朽之作是①在抗痨药物的保护下,进行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治疗。

此项工作始于1946年,积累1000余例的经验,1957出版了同题的论著;②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见上文)。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西京医院骨科教授陆裕朴有很多骨科业绩。

1940年代,他曾在美I o w a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还随S t e r l i n g B u n n e l l从事手外科。

他及其同事对先天畸形矫正,周围神经修复与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骨肿瘤均有深入的研究。

1940年代后期,我国第二代骨科梯队成员如陈景云、王桂生、过邦辅、范国声、何天骐、周润综、冯传汉、吕式瑗(骨科护理)分别赴欧美深造。

范国声是我国获利物浦大学骨科硕士学位的第二人。

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学组,其成员有:牛惠生、朱履中、胡兰生、叶衍庆、孟继懋、任廷桂。

198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冯传汉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同时召开了全国骨科学术会议。

1982年中华骨科杂志正式出刊,现在已出月刊。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逐渐成长壮大,1984年以来陆续建立了八个专业学组。

1994年手外科独立成立学会,会员达700名。

截至2003年我国骨科已有8名院士,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陈中伟、梁智仁(香港),工程院院士6名:卢世璧、王澍寰、顾玉东、王正国、葛宝丰、戴克戎。

下文概述国内四个骨科专业的代表人物及一些进展和趋向。

冯传汉编著的《中国现代骨科史料》一书,作了更多的介绍,现已出版,可供参考。

手外科代表人物:王澍寰、陈中伟、顾玉东、韦加宁。

1959年王澍寰在北京积水谭医院创建了手外科专业,1978年他出版了我国首部手外科学。

韦加宁2003年出版了《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同年获白求恩奖章和“人民的好医生”称号,以表彰他毕生负责热情为病人服务和对手外科作出的贡献。

Ⅰ.断肢(指)再植1963年陈中伟、钱允庆成功地再植断手(中华外科杂志1963;11:767-771)。

王澍寰(1966)完成首例断指缝接。

1980年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汇集1426例断指再植,其存活率达88。

4%。

1986年葛竟、陆裕朴等接活10个断指,报告发表于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M i c r o s u r g e r y杂志(1988;123:129-136)。

Ⅱ.足趾移植重建拇指手指杨东岳1966年首创移植足趾以重建拇指、手指,顾玉东等报告400例,其中386例(96.5%)存活,240例随访2年有良好的感觉及运动功能(见J R e c o n s t M i c r o s u r g1997:13:405-408)。

Ⅲ.神经转移治疗臂丛撕脱伤1986年顾玉东等开始转移对侧C7神经根并用尺神经桥接(1或2次手术),连接到肌皮、正中、桡或胸背神经,以康复臂丛撕脱伤,共82例。

20例随访2年,60%相关的肌肉运动功能达到M3级(J.R e c o n s t M i c r o s u r g1998;14:57-59)。

继之,开展膈神经接合到肌皮神经,180例中65例随访2年,肱二头肌力平均在9.5月恢复到M3级(见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1996;323期119-121)。

近年,徐文东、顾玉东等在电视支持的胸腔镜手术下,取得全长的膈神经,接合到损伤的臂丛神经。

15例中11例得到足够的随访,8例在6个月内肌力恢复到M3级,比上述几种方法康复提早了很多。

本手术是安全的,肺功能在9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见P l a s t R e c o n s t S u r g2002;110:104-109)。

关节置换代表人物:卢世璧、戴克戎、吕厚山、杨庆明。

1.国产假体及骨胶。

卢世璧等和戴克戎等对研制国产人工关节假体及骨胶作出很多贡献,并且制定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指导方针和规范。

2.膝人工关节置换(T K A)值得注视的方面。

A.超过60度的严重的膝关节屈曲挛缩是很难作关节置换的,不少专家认为这是T K A的禁忌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厚山作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尝试。

他已成功地为100余例病人作了T K A,其中有若干病例的挛缩超过了90度(见吕厚山等J A t h r o p l a s t(A m)1999;14:775-777)。

B.同一次手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双膝施行T K A。

下肢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多个关节,通常关节置换一般从髋关节开始。

吕厚山发现起始先作双侧T K A能加速病人的康复,目前已有600例,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见吕厚山等C h i n.M J1996;109:937-940)。

C.一期同侧髋、膝以及踝关节置换。

适当选择的病人,在同一手术中施行同侧的髋膝关节置换是合理的。

对侧的髋、膝关节可在2-3周后施行。

这不是表现手术技巧,而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和降低费用。

吕厚山已用此法康复了36例病人,他还为一例病人在同一次手术中作了髋、膝、踝关节置换(吕厚山等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49-751)。

脊柱外科代表人物:吴之康、党耕町、邱贵兴。

1.严重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吴之康1993年报告65例侧弯曲线超过100度的治疗结果,他结合采用H a r r i n g t o n及L u q u e技术,其中有些病例在矫正手术前先行前方椎体松解或颅环-骨盆牵引。

39例属于特发性,17例属于先天性或瘫痪性,其中肺功能降低的有28例。

结果:原发曲线矫正度平均35.3%,后突矫正平均达45%。

身高增加6.2厘米,手术中无神经损伤。

假关节发生率12.4%(吴之康等刊于冯传汉等主编的《C h i n a’s N e w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u r g e r y》N e w W o r l d P r e s s B e i j i n g 1993年1-6页)。

2.北京协和医院(P U M C)特发脊柱侧弯分类。

根据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 c o l i o s i s R e s e a r c h S o c i e t y-S R S)所制定的脊柱侧弯及其顶椎的标准,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等,分析了该院427手术病例的手术前后站立位的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和术前仰卧位的侧屈X线片,制定了P U M C脊柱侧弯分类,其目的是确定手术入路、融合(固定)平面和测定该分类的可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